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四卷) > 第十七章 料事如神

第十七章 料事如神

丁外人一听大喜,上官父子现在都在朝中当大官,如果再加上皇后做金牌后盾,实现这两个梦想只是朝夕之间的事啊。于是,他以后总在鄂邑公主那里吹枕头风。事实证明,温柔帐里的枕边风最有效。果然,鄂邑公主不久就以皇帝名义下诏召上官小姑娘入宫为婕妤,一个月后立为皇后,年仅六岁。

遭到岳父当头一棒的上官安并没有灰心,他又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丁外人。上官安开门见山地对丁外人说了一句这样的话:“你要是能帮我的女儿当上皇后,我上官家一定不会亏待你,将来一定会让你娶公主封侯爵。”

那么,这个丁外人又是什么来头,他和鄂邑公主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里不妨简单地来说说。

然而,上官安的“痴心妄想”很快就被人泼了一盆冷水,泼他冷水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岳父”霍光。霍光反对外孙女入宫的原因一是外孙女年龄太小,二是后宫的水太深,这浑水最好别去趟的好。

前面已经说了,霍光在汉武帝死后,所做的四件实事中,就有一件是接刘弗陵的姐姐鄂邑公主入宫来照顾他的起居。意思很明显,鄂邑公主以后是既当刘弗陵的“姐”、又当“妈”的双重身份了。照顾皇子,将来皇子临政,怎么会亏待自己呢?鄂邑公主自然是一百个同意了。

上官安生的这个女儿不但漂亮,而且聪明伶俐,当真是集才貌与智慧于一身。有了这么一个好女儿,上官安就有想法了:要是能把自己的女儿纳入后宫,将来当上统领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皇后那多好啊。

当然,霍光之所以钦定鄂邑公主为新皇帝的“母后”,原因是没得选。汉武帝有六个儿子,也不知是不是本着男女平等的计划生育原则,总之,他的女儿不多不少也正好是六个。除了卫皇后所出的卫长公主、诸邑公主、石邑公主,还有阳石公主、夷安公主以及鄂邑公主。到刘弗陵即位时,只有鄂邑公主还活着。不选她为“母后”还选谁?

事情是这样的,上官桀的儿子叫上官安,他娶了霍光的女儿为妻。两人是“亲家”。关系也很融洽,但随着上官安的女儿的出生,一切都改变了。两个“亲家”到最后竟然来了个反目成仇。

接到霍光的“调令”,鄂邑公主在答应的同时,还说了一个条件:她得带一个随从去。

刘旦把“邪恶”的目光停留在上官桀身上,是有原因的:霍光和上官桀面和心不和。

霍光说:带女同伴行,带男同志不行。

和稀泥的代价

鄂邑公主说:她非男同志不带。

也正是因为上官桀拍功天下第一,所以很得汉武帝欢心,于是在他的托孤大臣中,上官桀排在“三甲”之列,也就不足为奇了。

霍光左右为难地思考了半天,最后痛苦地咬咬牙,点头说,行,只要你好好照顾好皇上,我答应你的要求。

上官桀凭着这样巧言令色的拍马功夫,在朝中一路青云直上。而汉武帝在林光宫遇刺,除了金日磾立下头功,及时发现并且用身体挡住了马何罗的“致命一击”外,上官桀因为及时赶到事发现场,护驾有功而被汉武帝记为“二等功”。

就这样,鄂邑公主把情人丁外人带入了宫中。原来鄂邑公主早年嫁给盖侯王信为妻,但王信是个短命鬼,鄂邑公主年纪轻轻就守活寡,自然耐不住寂寞,结果就来了个红杏出墙,引鄂邑公主出墙的人就是盖侯门客丁外人。

上官桀没有尽到职责,把皇帝的马养瘦了,非但没有过错,反而成为一种资本,这是找到皇上的软肋了。皇上的软肋是什么呢?是阿谀奉承,再英明伟大的皇上,也经不住这样温柔的小刀。一语中的,马屁拍得十分到位了。把皇上这匹烈马服侍舒服了,马厩里的马,死几头,都没啥。

这个丁外人天生就有两大优势:一是年轻,二是帅。据说那长相跟潘安有得一比了,尽管地位低微,但这样的美男子去勾引“蠢蠢欲动”的鄂邑公主,自然是手到擒来、弹无虚发了。

上官桀磕头如捣蒜:“小的听说皇上贵体有恙,担心得茶饭不思,整天为皇上祷告,哪里还有心思喂马啊。”说着,哭得跟泪人似的,把皇上哭得心也软了。人家这是一片忠心啊,怎么能怪罪人家呢?于是乎,不仅没有治罪,反而连升三级,成为皇家车队的大队长(侍中太仆)。

一个你情,一个我愿,两个干柴烈火一点就着。霍光请鄂邑公主入宫照顾幼皇帝,按理说是天大的好事,但鄂邑公主高兴之余也有忧愁,那就是去了宫中,丁外人怎么办,难不成幽个会偷个情还得从宫中跑到盖府来?也正是因为这样,鄂邑当“母后”前,底薪待遇等什么要求都不提,只要求让她把情人丁外人带进宫。

汉武帝继续发飙:“不是酱紫,是啥子?”说着,就要拉出去毙了。

霍光眼看鄂邑公主陷入“情网”不可自拔,完全不把丁外人当“外人”看了,他知道此时如果棒打鸳鸯,非但起不到什么效果,而且还会得罪鄂邑公主。最终霍光本着“舍不得男人套不住鄂邑公主”的原则,痛苦地答应了她的请求。

上官桀本来就是在汉武帝生病期间,进行了偷工减料,没想到汉武帝会来个“突击检查”,先是诚惶诚恐。但他头脑一转,已是计上心来,当下恢复常态,不慌不忙地道:“小的该死,小的该死,不是酱紫(这样)的,不是酱紫的。”

从此,宫中多了这样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鄂邑公主在负责幼皇上刘弗陵起居饮食时,一个小白脸的男人为鄂邑公主负责饮食起居,两人双宿双飞,俨然一对恩爱夫妻。

什么都可以瘦,唯独宝马不能瘦,结果汉武帝很生气,后果是怒直往上官桀身上冲:“娘稀匹!你是不是认为老子从此就再也见不到宝马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上官安的“想法”在遭到岳父霍光拒绝后,马上把目光转向了丁外人身上,并且许下了“共繁荣”的承诺。搞定了丁外人,也就等于搞定了鄂邑公主,搞定了鄂邑公主也就等于搞定了皇上。结果正遂上官安所愿,他的女儿以年仅六岁的最小年龄成功登顶皇后宝座,一举打破最小皇后的吉尼斯纪录。

前面已经说过了,汉武帝很喜欢马。一旦有空他常常到马厩里看马的情况。一次,汉武帝生病了,病了有一个多月的样子。龙体痊愈之后,他没有跑到后宫去看他的七十二妃,而是先去看他的宝马,结果这一看不打紧,看得气血往上冲。原来他发现他心爱的宝马瘦了一圈。

一荣俱荣,上官安的女儿升为皇后,他马上也得到了迁升令,被升为车骑将军。

话说自从上官桀“英雄救车”后,汉武帝马上把他提升为未央宫厩令。厩令,如果大家对这两个字不太明白的话,说得直白些就是,上官桀干的是弼马瘟的职业。因为总是跟马打交道,所以上官桀的拍马屁自然有他的独特功夫了。

上官安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站在人生的风光处,饮水思源,并没有忘了挖井人丁外人。他多少次找到岳父霍光大人,在他耳边吹着“丁外人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忠诚,如何如何善良,如何如何劳苦功高”的风,无非是想岳父帮一下忙,给丁外人一官半职什么的。

第二,职业有关。

霍光本来就对女婿公然违背他的意愿把外孙女送到宫中大为光火,但眼看生米已煮成熟饭了,他也无可奈何。此时听女婿的意思,是想把丁外人封王封侯,他不干了,对着上官安就是一阵狮子吼,你小子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了,丁外人的事关你什么事,用得着这般瞎操心吗?

汉武帝事后直呼:勇士,勇士。从此,汉武帝的眼睛里多了位勇士。

上官安眼看自己搞不定岳父,马上搬出了老爹上官桀来。上官桀和霍光不但是儿女亲家,还是莫逆之交的“同事”(同为五人帮的成员),两人的关系自然非同一般,据说有时霍光休“公休”、“病假”之类的,就由上官桀代为处理一些事情。

骚动的结果是:汉武帝所乘的车车前的黄绫伞盖在大风中左右摇摆,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上官桀开始上演“英雄救车”义举了。只见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握住黄绫伞盖,来了个“一柱顶天”。结果任凭狂风加黄沙地吹,他高举黄绫伞盖如铁人般屹立在风中不动。

按理有了这两层关系做保障,上官桀一出面,霍光没有不答应的理由。不看僧面看佛面,女婿的面子可以不给,但亲家公的面子却不得不给。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在丁外人的事上,霍光像是吃错药的蚂蚱,一条道上走到黑。

霎时间遭遇这么大的黄沙,众人的眼睛都睁不开,结果在一阵惊呼声中,出现了这样的不良反应:骚动。

“高祖当年有令,非有功之臣不得封侯,非刘氏子孙不得封王。不知道这位丁外人符合其中哪条?”被上官父子逼急了的霍光大为光火地来了这样一句怒气冲冲的话。

力气大,这具有对拍马屁有利的先天条件。他的力气大到什么程度了呢?上官桀年轻时因为高大魁梧,被选中担任羽林禁卫官。据说有一次,他护送汉武帝到甘泉宫去,当时正是红红火火的夏天,但车行到中途时,突然就变天了,乌云伴随着狂风,狂风席卷着黄沙,黄沙也不是安分的主,上演了这样一幕:黄沙,黄沙,满天飞,谁为你憔悴……

上官桀哑口无言,丢不下面子的他来了个拂袖而去,结果是两人因丁外人的事反目成仇,成了不折不扣的“外人”。

第一,天生神力。

几多变折

之所以得到这个外号,顾名思义,是因为上官桀天生是拍马屁的料。当然,上官桀之所以拍马屁拍得好,原因有二:

霍光两拒女婿上官安,除了原则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就是,霍光对上官安这个女婿一直不满。

上官桀,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绰号:上官拍马。

原来,在霍光的眼里,他的准女婿不是上官安,而是京兆尹隽不疑。隽不疑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前面已经说了,汉武帝死后,霍光按汉武帝的遗诏把刘弗陵扶上了皇帝的宝座,但燕王刘旦不干了。他为长,刘弗陵为“幼”,汉武帝“废长立幼”,他不服,不服的结果是马上就来了个“取乱”。

鉴于上次的经验,这次他更是有备而来,首先把目光瞄向了五大辅臣之一的上官桀身上,怎样拉拢这位“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可惜刘旦在“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上并没有走多远,就因为隽不疑的出现而戛然而止。和刘旦一起举事的刘泽只因走漏了一点点小小的风声,就被敏锐的隽不疑捕捉到了,结果刘泽被抓,突审后,事情马上就真相大白,把刘旦造反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按理说刘旦从鬼门关走了一趟后,应该“洁身自好”才对。然而他除了觉得生命诚可贵,要好好珍惜外,更大的感受是:汉中央政府拿自己没辙。于是,他继续做他的“皇帝梦”。

也就是这件事,隽不疑被提升为京兆尹。隽不疑新官上任三把火,秉公办事,强不怕、弱不欺,百姓折服,一时间“隽青天”之名闻天下。

人生得意须尽“拍”

这里不妨来看他的一件小事。

总之,幸运的刘旦就这样逃过了一劫。

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这一天整个长安城都轰动了,原因是来了一位花公子。这位花公子长得那叫一个风度翩翩,那叫一个玉树临风,总之,三个字:酷呆了。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花公子不但长得酷,说话更酷。他玉唇轻启,一张口竟是一句酷得让人快要晕倒的话:“在下戾太子,初来乍到,请多多包涵。”

刘旦不能杀,刘泽则必须杀。原因是:杀鸡儆猴。总得找个替死鬼,要不然这案子怎么向天下人交代?

戾太子指的就是汉武帝的大儿子刘据。自从巫蛊门刘据“造反”后,天下百姓都对他讳莫如深,连做个评价都要三缄其口,生怕祸从口出。后来听说太子刘据死了,百姓也就渐渐地淡忘了这位老太子,接受了新太子刘弗陵。而现在这位花公子居然说他是戾太子,也就等于说他是旧太子刘据了。

霍光没有擅作主张,而是和“托孤五人组”进行了紧急磋商,结果五个人商量来商量去,达成如下共识:刘旦不能杀。原因是刘旦毕竟是先皇武帝的硕果仅存的两个皇子之一,属于珍稀“物种”,不能乱动。

刘据不是明明已经死了吗?这位花公子这句酷呆了的话一出口后,效果是显然易见的,马上就被人围了个水泄不通。众人对着这位花公子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结论有三种:一是说他像戾太子,二是说他不像戾太子,三是说他似像非像。总之一句话,众说纷纭。

“三皇子”要造反,集生杀大权于一身的霍光为难了,怎么处置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处罚的结果无非是三种:第一种是直接把造反未遂的刘旦给杀了,反正他这也是罪有应得嘛。第二种是把刘旦关起来,囚禁你,让你没有自由权,更别说再想造反之类的了。最后一种是原谅刘旦这一次的无心之过,不追究其任何刑事责任。谁没有个过失?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把这个假冒戾太子之徒给我拿下。”关键时刻,隽不疑出现了,他二话不说,就下令抓人。

刘泽开始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大无畏态势,百般抵赖。眼看刘泽敬酒不吃吃罚酒,软的不行得来硬的了,隽不疑投其所好,马上拿出“惩罚”的工具,眼看“皮肉”得受苦了,从小娇生惯养的贵胄公子刘泽怎么能承受得住,很快就将“生死与共”的誓言抛在脑后,直接把主谋刘旦供了出来。

“是真是假,得找DNA去验证才好,大人不要这么快下结论啊。错抓了太子是欺君之罪啊!”身边的下人小心地“提醒”隽不疑。

这引起了以霍光为首的汉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他们马上派人前来调查审问。

“不管是真是假,这个人我抓定了。”隽不疑语气坚定地说。接着他马上说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春秋时,卫蒯瞆得罪了灵公,为了避难,他逃到国外晋国去了。后来,等灵公死了,他想回国,但遭到了太子的拒绝,不准他再回来。《春秋》都认为太子这样做是对的。如今戾太子得罪先帝,就算逃亡不死,现在想回来了,也应该定罪的。

隽不疑也不是吃素的,他当机立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在青州境内准备举事的刘泽等人抓起来关进大牢。然后,他才向“汉中央”进行汇报。

最后,他下的结论是:这样的人怎么不能抓呢?

原来,刘泽在关键时候工作马虎,保密工作没有做到位,结果在临淄还没发动“起义”的东风,就走漏了风声,把起事的消息泄露给了他的同宗刘成。刘成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这还了得,汉武帝尸骨未寒,你们身为刘氏子孙就想“窝里斗”啊。于是,他本着大义灭亲的原则,立即向青州刺史隽不疑打了个小报告。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结果,这位花公子一到牢狱中就现了原形。冒充戾太子想骗取荣华富贵的花公子,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落得个“自作孽不可活的下场”——以诈骗罪和欺君罪被处以腰斩之刑。

种种迹象表明,造反还没造,内部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都没有好下场。果然,就在刘旦一手抓舆论、一手抓军队,万事俱备,只等刘长和刘泽两人的“东风”时,却不料他等来的结果是:刘长那里是“无风”(一去了自己的封地就没有动静,可能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关键时刻下不了决心,处于观望阶段);刘泽那里倒是起风了,只不过不是东风,而是“寒风”。

这个案子后,隽不疑更是名声大震,无论朝中大臣、还是百姓黎民,都对这个隽青天肃然起敬。

然而,就在刘旦风风火火地准备要大干一场时,被人冷不防浇了一盆冷水。泼冷水的是郎中(官名,非医生之谓)韩义等对刘旦一腔忠诚的人,他们一致认为刘旦这样做很危险,等于玩火自焚,都好言劝他“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但已经利令智昏的刘旦左耳进右耳出,非但没有“回头”,反而“冲冠一怒”将韩义等十五名耿介之士直接送上了断头台。

霍光也对隽不疑刮目相看,便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以霍家当时的权势,谁都想攀这门高亲!但隽不疑就是隽不疑,他并没有答应。霍光大为不解,但隽不疑却总是摇摇头,表示自己一无所有。再过了一段时间,他竟然辞官做一个隐士去了。

2.厉兵秣马。他招集国内亡命之徒、检阅封国军队,大肆封官许愿并且命令从相、中尉统领军队在文安县内大搞军事演习,大有磨刀霍霍大干一场之势。

隽不疑拒绝攀霍家这门亲,又不愿在仕途上发展,究竟是淡泊名利,还是早已料定官场的沉浮,不得而知,但霍家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而这位隽青天却得以保全性命,这是个事实。

1.制造舆论。刘旦发挥三寸不烂之舌的嘴上功夫,声泪俱下地发布“讨逆”檄文。檄文无非是说登上皇位的刘弗陵不是武帝要立的储君,是大臣们自作主张弄的,最后号召天下人共同起兵声讨。

隽不疑的婉拒,上官桀的牵线,最终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但无论如何,隽不疑才是霍光认定的“准女婿”。

三个人都是实干家,既然决定“相煎”,马上就付诸实际行动了,刘长和刘泽回到各自封地“准备”去了。刘旦有了两个鼎力帮手的支持,胆子和信心大增,马上就来了个双管齐下:

话说丁外人的事,因为霍光的把关,他虽然身在宫中,却仍然是“外人”,没有一官半职,也没有显赫地位。鄂邑公主因此也对霍光大为光火,连我的情人封个侯这个面子都不给,你霍光算什么东西,老皇帝重用你,新皇帝还得听我这个“母后”的。

为了夺回原本属于他的皇位,刘旦这下来实的了。他马上去找了两个人做帮手:中山哀王的儿子刘长和齐孝王的孙子刘泽。都是刘家子孙,论辈分论资格都比现在登基的八岁皇帝刘弗陵“老”。于是,三个人坐在一起越说越生气,越说越愤怒,最后,三个人达成以下共识:本是同根生,相煎也要急。

鉴于她自己不好干预情夫丁外人的事,她选择了“迂回”的战术,决定团结上官父子,共同对付霍光,为此她做了两件事。

你这般假惺惺地想立什么庙,无非就是想乘机捞点“油水钱”嘛,这有何难,我直接拨给你就是。按理说,得到实惠的刘旦应该很高兴很知足才是,不料,面对霍光送来的“嗟来之食”,刘旦不喜反怒,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本长安当皇帝,奈何侬来赏赐我?”(本来我才是现在在长安当皇帝的,怎么要你来奖赏我呢?)

第一件事是她首先动用自己的权力优势,先把上官安的职位由车骑将军变成了桑乐侯。由士变将,由将变侯,都离不开鄂邑公主的提携和帮助,上官安自然对鄂邑公主感激不已。

实权在握的大将军霍光见到燕王的上疏后,第一反应,惊,第二反应,喜。心道:都说刘旦这位王爷很难伺候,不想还是挺有孝心的嘛,这真是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于是,他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褒赐燕王钱三千万,增加封地万三千户。

第二件事是解了上官父子的燃眉之急。急从何来?这得从一个叫充国的太医说起。充国原本只是一个在朝廷治病救人的小医生,但有一天他心血来潮,到宫中瞎逛,结果证明宫中这地方根本就不是他这种人能随便走随便逛的,被抓住了就关进了死牢。

好,有了这两点似是而非的消息就足矣,就可以大做文章了。于是,刘旦马上来了个“投石问路”,派中大夫到长安去上疏称颂先皇盛德,请求在天下郡国为先皇立庙祭祀。

充国入狱后,上官安父子却着急了。原来这充国是上官安外祖父“最宠爱的人”,外祖父自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他不管了,于是轮到上官安父子出力的时候了。

寿西和孙纵呼啦啦地去了,又呼啦啦地回来了。把众将军共立少子为帝的事原原本本地进行了汇报。最后刘旦问他们看到了汉武帝的遗诏了没有?两人都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表示说不但遗诏没看见,就连鄂邑公主的影子也没有见着,事情恐怕有点儿怪啊。

结果没辙了,上官父子只好又厚着脸皮去求集朝中生杀大权于一身的霍光了。结果霍光还是没有给亲家和女婿面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何况他人乎?”

于是,就在举国悲哀、万民齐痛时,刘旦却显得很另类,他不喜不悲,不乐不嗔,面无表情地称自己“病了”,病了的好处就是可以不去长安“披麻戴孝”。当然,他没有去,但接到新皇帝即位后赐给各国诸侯王玺书后,他总得有所“表示”了。别人一般是回一封书信,一方面表示对老皇帝的无限缅怀,另一方面表示对新皇帝的无限景仰。总之,书中可极尽拍马屁之神功。但刘旦却和别人的做法不一样,他没有选择回书信,而是派了两个心腹之人寿西、孙纵以治丧为名,到长安去悼唁,名为悼唁实为侦探。

上官父子出面“保释”失败后,充国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审判,最终判决是:处以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事实上,汉武帝死后,燕王刘旦果然不服气。心想,原本自己才是真正具有继承权的人,汉武帝这般废长立幼为哪般。

充国如果死了,上官安怎么向外祖父交代?就在上官安急得快要吐血时,鄂邑公主出现了,她没有带来一张保释令,而是带来了二十多匹重金购来的宝马。汉朝有用钱赎命的法律,当年杨仆就是靠钱救了一命。

然而,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尽管霍光想把各种不利因素消灭于无形中,但汉武帝的担忧还是应验了。那就是立了刘弗陵后,他的另两个儿子刘旦和刘胥不肯“善罢甘休”。

凭鄂邑公主的身份加地位,再加上金钱效应,最终充国被无罪释放了。这件事的结果是,上官父子对鄂邑公主更加感激了,而对霍光由不满变成了憎恨,由憎恨变成了愤怒,愤怒到霍光在他们眼里已是眼中钉肉中刺。

最后,思来想去,汉武帝想到了托孤。也正是因为这样,以霍光为首,金日磾、上官桀、田千秋、桑弘羊组成的“托孤五人组”浮出水面。而霍光果然不负汉武帝重托,汉武帝前脚一走,他便以首辅大臣的资格做了四件事。这四件事也使刘弗陵得以正常继承皇位和国家得以继续稳定下来。

上官父子很愤怒,他们很快就把愤怒转化成力量,决定大义灭亲,除去霍光这个“无情无义”之人。

汉武帝在临终前选择刘弗陵为继承人,两大烦恼并非没有道理。为预防钩弋夫人在他死后“不安分”,避免吕后第二的局面出现,他选择了忍痛割爱,从“小事”着手,然后硬是活生生地把钩弋夫人逼上了绝路。钩弋夫人死后,汉武帝的心在剧痛之余才稍感到宽心。然而刘弗陵太年轻的问题却更是一个难剃头。

除去霍光,凭他们父子之力是行不通的,再加上鄂邑公主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鄂邑公主乃是一介女流,实权都在霍光手中。于是,他们想啊想啊,想到了两个人。只要联合了这两个人,扳倒霍光那只是举手之劳了。

刘旦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