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四卷) > 第十章 冤冤相报何时了

第十章 冤冤相报何时了

使者说:“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

李陵对使者说:“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李陵说:“乃李绪,非我也。”(《汉书·李广苏建传》)

李陵虽然听得风声说家人已遭汉武帝毒手,但远在他乡,听风便是雨的事说不清,总之一句话,他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汉使的到来,让他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有空就往汉使的房间里穿,结果一来二去,一切事实都水落石出了。

李绪曾为汉朝塞外都尉,后来匈奴人进行“围城”时,他很识时务地投降了匈奴,匈奴人委以重任,让他当了匈奴士兵的“总教头”。李绪知恩图报,教得非常卖力,但结果却连累了李陵。

汉武帝是何等聪明之人,顺水推舟也派人去匈奴吊讣。目的自然和匈奴有异曲同工之妙。

话说李陵当时在万般无奈下,归降匈奴的那一天,他就暗暗发誓,不为匈奴出一谋一策,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回到中原去。然而,因为李绪的关系,他的老母和妻儿都死于非命。他把怒气都发泄在了李绪身上。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匈奴且鞮侯单于病死,长子狐鹿姑单于继位。狐鹿姑单于为了缓和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派使者到汉朝去报丧。报丧是假,探听虚实是真,他的用意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李陵以暗杀的方式解决了李绪。总教头的死,引起了匈奴的高度重视,最终调查的结果是李陵有重大作案嫌疑,结果狐鹿姑单于的母亲瘀氏知道了这件事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非要李陵偿命不可。

逼上梁山

按理说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狐鹿姑单于爱惜李陵的才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李陵英勇的表现,对他非常佩服。他不忍心处死李陵,就来了个“小隐隐于野”,把李陵藏于北方偏僻之处。

就这样,公孙敖是没有罪了,李陵就是罪不可恕了。他的老母和妻小这下成了汉武帝泄愤的刀下之鬼了。

直到狐鹿姑单于的母亲死了,狐鹿姑单于才派人把李陵接回来,两人破镜重圆,竟是如胶似漆,互述愁肠之后,封他做右校王,并且为了彻底拴住这个流浪他乡的浪子的心,狐鹿姑单于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

面对汉武帝的“怒问”,公孙敖还是不慌不忙,淡定地道:“臣之所以没有深入匈奴境地,是因为入境之后,就捕得胡虏,供称李陵投靠匈奴后,深得且鞮侯单于的宠爱,现在已担任了匈奴数十万士兵的总教头,他们日夜操练,磨刀霍霍,只为对付汉朝。我军的虚实强弱,他们都了如指掌,所以臣没有再冒险孤军深入,而是选择了退兵。”

一边是残酷无情,一边是有情有义。财色双收的李陵被狐鹿姑单于的情义所打动,于是,他彻底背叛了汉朝,决定死心塌地地跟着匈奴干。从此,他只能在异国他乡度一生,漫漫长夜,浩浩白昼,荣华富贵,权色美人,能拴住他的思乡之情吗?

“既然如此,公孙爱卿为什么就这样回来了呢?”汉武帝眉头几乎拧成一条绳了,怒问。

风中的悲歌,是否可以代表他的心声: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雨鉴,多少泣黄泉?

“没有。”公孙敖还是淡定地答。

劝降

“公孙爱卿和匈奴士兵交战了吗?”汉武帝眉头深锁,责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没有。”公孙敖仍是淡定地答。

——孟子

“公孙爱卿深入到了匈奴腹地了吗?”汉武帝眉头微皱,又问。

李陵做了右校王,还娶了单于的女儿为妻子。接下来就到了他为匈奴出力的时候了。狐鹿姑单于没有让他带兵去攻打汉朝,而是去搞定一个人,这个人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这个人就是宁愿到北海去做牛做马,也不愿投降的苏武。

“没有。”公孙敖淡定地答。

话说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他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苏武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唯一与苏武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公孙爱卿见到了李陵将军了吗?”汉武帝一脸期待地问。

就在苏武以为他就将这样“不知今昔是何夕”地过完一生时,李陵的到来让他激动异常。

果然,汉武帝没有追究李广利再度失利的军事责任,而是马上召见了公孙敖。

古人的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异国他乡,数年都与鸟兽为伴,心中的孤独可想而知,李陵的出现让他喜不自胜,两人同在朝中为官,平常抬头不见低头见,自然是相当的熟悉了。因此,面对“他乡遇故知”,苏武抱着李陵又亲又啃,全然不顾两个都是大老爷们。

公孙敖做到了全身而退,但怎样回复汉武帝却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最终思来想去,想来思去,聪明的公孙敖想出了一个绝顶聪明的办法:以谎言来忽悠汉武帝。

然而,两人亲热了好一阵,苏武觉得情况似乎有点不对,异国重逢,为何李陵的身子僵硬如许,阴冷如许呢?苏武不傻,脑子一转,已明白了几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汉武帝一相情愿的想法,首先被寄予厚望的李广利还是不争气,以主力对付匈奴的主力,居然还是败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而韩说打游击的本领太强,当真做到了滴水不漏,来去如风,不伤一兵一卒。至于公孙敖则是典型的势利眼,管他什么接人不接人,先保住自身安全再说。

李陵直到这时说话了,一开口还是客套话:“一经别年,苏兄别来无恙乎?”

原来,汉武帝虽然处罚了司马迁,但对李陵还是存在最后一丝幻想,于是,这次出征,汉武帝兵分三路,第一路为重点,目的是想和匈奴大拼一场。而第三路韩说只为牵制匈奴的兵力。只有第二路这次不为打仗,只是乘着李广利和韩说把匈奴大军吸引开的空虚,深入敌营,去把李陵接出来。

苏武苦笑着答道:“冰天雪地,乌兽为伴,冷也罢,热也罢,苦也罢,甜也罢,活着就好。”

公孙敖闪人闪得漂亮,闪得及时,闪得妙不可言,闪得左贤王连追的勇气都没有(左贤王兵力有限,只是负责牵制公孙敖,面对公孙敖的突然撤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左贤王自然不敢贸然追击),但他在闪人时却忘了,他此次来的目的,不是来游山玩水的,而是来接人的,接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李陵。

李陵接着试探道:“苏兄这样痛苦地活着,难道不觉得不值得吗?”

三路大军,一败一退,只剩下二路大军公孙敖了。事实上,与韩说被且鞮侯单于放鸽子相比,公孙敖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且鞮侯单于派出了他一翼左贤王来陪他练太极。两军在草原上转来转去玩的是捉迷藏的游戏,结果还没有正式交锋,就传来了李广利兵败和韩说退去的消息,这个公孙敖也不是省油的灯,听后二话不说,也是闪人要紧。

苏武冷笑道:“我之所以苟且偷生地活着,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活着再见到皇上一面,交出了使节,了却了心愿,这样,就算我死了,也可以无怨无悔了?”

幸好这次负责接应的路博德没有再开小差,他的及时接应,从而使得李广利能顺利脱险。而第三路的游击将军韩说果然不愧是游击将军,在优哉游哉兜转一圈后,一个匈奴士兵都没有碰见(且鞮侯单于已把大军调到北边对付李广利去了),被且鞮侯单于放了鸽子的他,听说李广利都撤兵了,他二话不说,闪人要紧。

李陵道:“汉朝无情,不值得你这般赴汤蹈火。”随即他把他的事说给了苏武听,苏武听了,沉默半晌,方才缓缓地来了一句:“这么说来,你不但当了匈奴的走狗,还想来劝我归匈奴了。”

万般无奈之下,李广利只能选择撤军。然而,穷追不舍是匈奴人一贯的优良传统。于是乎,李广利马上就面临退一步挨一下打的地步,再加上粮草供应也出现了问题,李广利的形势已是万分危险。

李陵反问:“匈奴待我不薄,你这样在荒凉之地受尽人间冷暖,又是何苦呢?你这般梦回汉朝,又有谁知道你的忠义和忠心呢?”随后,他并没有再讲什么大道理,他明白讲这些大道理,倔犟的苏武定然听不下去,他别出心裁,只挑苏武的家谈谈。

结果第一路军李广利十三万大军遇到了且鞮侯单于率领的十万精兵,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两人没有说半句多余的话,直接开打。硬碰硬的结果是胜负难分。接连打了几天还是这样,但形势却渐渐明朗起来,李广利越来越不妙了。原因有二:其一,这是在匈奴的地盘上作战,匈奴士兵只会越聚越多,而汉军只会越来越少(伤亡);其二,还是那个老问题,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干什么,吃饱喝足是最重要的。匈奴人在自己的地盘上,粮草供应自然不成问题了,而汉军在别人的地盘上,所带粮草有限,接应的也有限,长此下去,没有饭吃了,还打什么仗呢?

李陵告诉苏武的都是坏消息:

且鞮侯单于采取的战术思想很明确,那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之一句话,咱匈奴人不是吃素的。

1.妻离子散。你的老母已经死了,尊夫人也改嫁了,儿女下落不明。

面对二十多万汉军浩浩荡荡的军事行动,强悍的匈奴并没有被汉军的气势所吓倒,相反,他们在且鞮侯单于的带领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2.兄死弟丧。你的兄长苏嘉曾为奉东都尉,但自从你到匈奴后,也是厄运连连,一次随皇上游玩雍川下辇车时,他不小心撞上宫中的柱子,把车辇撞断了,犯了“欺君”之罪,结果汉武帝给了他自杀的特权;你的弟弟苏贤为骑都尉,同样在一次跟随皇上去祭祀土神祠时,一不小心惹了祸,一位骑马宦官和黄门驸马在上船时,因为“争先恐后”而生了“摩擦事件”,结果是“骑马”胜“驸马”,驸马被挤进河里溺水而死(过程令人费解)。事情发生后,皇上很震惊,令苏贤去调查这件事,结果自知罪不可恕的“骑马”宦官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害得苏贤没办法向皇上交代,结果惶恐之下,只好选择了服毒自杀。

而三路的接应官仍是强弩都尉路博德(李陵的事他能逍遥法外,令人费解)。他带了一万多人时刻准备着,这次汉武帝要求他做到:三路汉军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你,否则军法处置。

结论是:自你离开后,汉朝还是那个汉朝,皇上还是那个皇上,而你苏家却早已不是那个苏家了。

第三路,主帅游击将军韩说;兵力:骑兵三万。出发地:五原。

随即,李陵进行了最后的总结陈词是:“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思,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在这里虚度光阴了!”

第二路,主帅:因杆将军公孙敖;兵力:骑兵一万,步兵三万,共计四万人马。出发地:雁门。

李陵充分发挥了其说服能力,满以为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定能手到擒来,把苏武彻底征服。

第一路,主帅:贰师将军李广利;兵力:骑兵六万,步兵七万,共计十三万人马。出发地:朔方。

苏武听说家事后,大颗大颗晶莹的泪珠直流,良久,他终于说话了,他的话一出口,便如一盆冷水浇得李陵羞愧难当:“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话尽如此,多说无益,如果你是来叙旧的,欢迎,如果你是来劝降的话,请回!”

与此同时,汉武帝厉兵秣马,准备再次反击匈奴。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汉武帝征调二十多万大军,兵分三路对匈奴进行规模空前的大反击。具体部署如下:

李陵终究不想就这样放弃对苏武的劝说,叹道:“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咱什么也不说了,咱只叙旧情,不醉不归。”于是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希望能让酒力来说服苏武。然而,事实证明,李陵的一切都是徒劳。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匈奴挟打败李广利擒李陵之威入侵雁门。雁门太守只守不攻,眼睁睁地看着匈奴掠走人畜和财物扬长而去。这让最近比较烦的汉武帝更加烦,于是他大手一挥,太守就以“失职罪”给斩了首。

当李陵再提归降的事时,苏武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明哲保身

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啊!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恐怕连老天也不能饶恕啊!”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