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成语是:驷马难追。汉武帝为了表示对这位儒学泰斗的重视,他使用了最高礼节——驷马安车。我们通常所见的马车都是用一匹马,但汉武帝这次却使用了四匹马。且不说这样阔气不少,单是四匹马拉一个安车的速度我们也可以想象有多快了,要不,我们怎么去理解“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呢?
于是汉武帝用实际行动教会我们两个成语。
第二个成语是:糖衣炮弹。汉武帝为了防止马车颠簸,怕已是古稀之年的申公吃不消,还特命人用蒲草包裹好安车的轮子。还怕申公不肯出门,还特令使者带有玉璧和布帛等价值不菲的聘礼,如此厚重的“糖衣炮弹”砸向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谓下足了老本。
申公的大名,弱冠的汉武帝也早已“如雷贯耳”,面对卫绾的推荐,他自然极为想见这个儒学泰斗。
汉武帝用最高的礼仪把申公迎进宫后,然后毕恭毕敬地向他询问治国安邦之道。
卫绾弄的这桶“油”也是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申公。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吧,楚王刘戊,天生淫暴,申公作为他父亲最为器重的老臣,尽职尽责地屡屡相劝,最终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效。于是申公选择了“飘然离去”,后成了“赤脚教授”,四海为家,到处传业授道,门下弟子数不胜数。
偏巧申公是一个实干家,他认为做人做事都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不能满嘴“之乎者也”地说个不停,总之套用一句歌词就是“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因此这位“实干家”面对汉武帝的殷殷期待的目光,惜字如金,只说了十二个字:治国之道,言不在多,多做则行。
汉武帝自从产生了“思想革命”后,这个刚刚登基的少年皇帝不再孤独迷惘,相反,他为自己这么快就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感到高兴和庆幸。而他的老师兼丞相卫绾见汉武帝突然对儒术这么热衷起来,自然求之不得,于是他二话不说,先来个火上浇油再说。
然而,汉武帝并不喜欢这样的“实干家”,他偏生喜欢“吹牛家”,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出必言,言必行”,这才是他认可的人才。他原本以为千里迢迢把久负盛名的申公请来,一定会再重演一次“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场面。却不料申公说完这十二个字后,嘴巴上就像贴了一贴膏药似的,任凭汉武帝怎么挤眉弄眼却再也没有下文了。
当头一棒
两人相对无语,汉武帝终于彻底失望了,两人的座谈会就这样不欢而散。当然,失望归失望,但汉武帝费了这么大的本钱把申公请来,如果就这样让申公回去,不但对不住申公一大把年纪,更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啊(有眼无珠),好歹也得安排申公一个官职来当当吧,于是申公有一个新官职——太中大夫。
接下来就是汉武帝实行“思想革命”的时候了。
就在汉武帝对“思想革命”蠢蠢欲动、四处招揽人才时,冷不防遭到窦太后的当头一棒。
OK,面试到此结束,结果毫无悬念,面对汉武帝的诸多疑难杂问,董仲舒回答得不但流利,简直堪称完美,《天人三策》可谓是“惊世骇俗”之言,汉武帝又惊又喜,顿时茅塞顿开,大有豁然开朗之意。心里叹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当即决定对这个人才重用,考虑到官场一贯作风,按照先到基层然后到顶层的做事原则,任命这次考试的“状元”董仲舒为江都国的相,辅佐汉武帝的兄长刘非。同时受封的还有“榜眼”严助,被任命为中大夫。“探花”公孙弘任命为博士。
窦太后的“打狗棒”已多年没有使用了,此次却毫不留情地挥向了汉武帝的老师——此时大汉王朝的丞相卫绾身上。原因很简单,谁叫你卫绾公开推行“儒学”思想呢?这明显和她大汉历年遗留下来的“黄老之学”背道而驰,不拿你开涮,拿谁开涮?
这一条是从维护大汉的“大一统”出发的,汉武帝没有不“恩准”的道理。
大家肯定会问“儒学”和“黄老之学”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来回答。怎么说呢?这就是一个守旧和创新的问题了。黄老思想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奉行的思想,从此汉朝的继承者都奉行这种思想,到了“文景之治”时,已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了。窦太后从汉文帝刘恒到汉武帝刘彻,已是历经三代的“三朝元老”级人物了。如今汉武帝却突然要夺去她们老一派的精神信仰,她作为黄老思想的代表人物,自然不答应了。于是她向汉武帝进行了一次“逼宫”,理由是卫绾年老力衰,不宜再在朝中为官,理应回家抱孙子颐养天年去了。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封建的大一统说成是天经地义不容更改之事。他认为应该抑损诸侯,尊王攘夷,一统于天子,并使四海“来臣”。
汉武帝刚刚上任没多久,哪里经得起祖母的“软硬兼施”啊,最终只得向“黑暗势力”暂时妥协,妥协的结果自然是卫绾成了替罪羔羊。
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卫绾正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却冷不防被窦太后当头一棒,一记打狗棒打得晕头转向,只好丢了丞相的位置落荒而逃。结果是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又捡了一个便宜,不费吹灰之力占了丞相之位。
汉武帝没有犹豫,同样批了“恩准”两个字。
窦婴虽然是窦太后那边的人,但他骨子里却一直流着“叛逆”的血液,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他有点像当年项羽的叔叔项伯,关键时候总是胳膊肘往外拐。当然,他这个拐是站在国家利益和原则上来拐的。比如说当年汉景帝酒后失言,扬言百年之后,传位于自己的亲弟弟刘武。窦婴不惧窦太后的淫威,以“罚酒”的形式解了汉景帝的围。
董仲舒说要长治久安就应该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娃娃抓起就必须开设官学。教材只能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还应该找一批人编写新的教材。
也正是这样,窦婴在官场始终起起落落,以至于在当年的太子争位时,连一向敢言敢谏、天不怕地不怕的窦婴也变得畏首畏尾,不敢再有造次,正印证了那句老话——“伴君如伴虎”,在朝中当官一点都马虎不得。后来“桀骜不驯”的丞相周亚夫被汉景帝“咔嚓”了,他更是感到了压力,他甚至做好了平平淡淡度过后半生的准备。然而,就在这时,“思想革命”的缔造者卫绾遭到窦太后当头一棒光荣地倒下了,时来运转的窦婴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实现了一步登天,坐上了丞相的宝座。
2.立太学,设庠序,实行道德教育。
窦太后以为自己的侄子窦婴坐上丞相宝座,为了弥补当年的过失,上任后一定会进一步“镇压”儒学,确定“黄老思想”在朝中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实证明,窦太后这一次又错了,窦婴表面是“黄老之学”的支持者,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有政治眼光又有开拓头脑的人,以他的判断,认为“黄老之学”终究会“过时”,终将要被历史的发展所“淘汰”,而儒学是他最看好的学派。说白了,他也是一个像卫绾这样“表里不一”的人。
汉武帝觉得他提出的“思想革命”很是新颖,而且正符合他的“雄心”,就独尊儒术好了,于是当场拍板恩准。
走了卫绾,汉武帝本来心里很凉,但有了窦婴的支持,汉武帝又信心大增,接下来他任命他的舅舅田蚡为太尉,著名儒者代表人物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这样,朝中最高领导层的几位重量级人物都变成了儒派的坚决支持和拥护人。随后窦婴、田蚡、赵绾、王臧四人组成了儒家思想革命的“四人帮”。“四人帮”的政治路线很明显,一是找机会检举和贬谪朝中非儒派重臣,没有机会创造机会和条件也要严厉打击他们;二是不断宣传儒家思想,使之深入人心。
董仲舒说凡是不在儒家的六艺经典之内的其他各家学派的学说,应该禁止传播。坚决杜绝这些学说与儒家学派同存共议。这样老百姓就不知道天外有天,当然就会老实本分不敢有其他想法,更不敢犯上作乱,则天下可治。
当然,他们之所以敢这样做,原因就是有汉武帝做“后盾”。一时间“四人帮”风光无限,朝中大臣谈“帮”色变。黄老思想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似乎已到了穷途末路了。然而,“金色盾牌,热血铸就”,按照历史辩证法的规律,我们知道,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改革和创新都不是一帆风顺,都不会坐享其成的。窦太后不是吃素的,她定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四人帮”的“胡作非为”,她的“打狗棒”再次高高举起,“四人帮”所引领的这次思想革命即将面临更为猛烈的“暴风骤雨”。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血染的风采
随后他向汉武帝献上了三个锦囊妙计,史称《天人三策》,归纳起来如下:
汉武帝和“四人帮”正在想大干一场、彻底实现“独尊儒术”的思想革命时,却低估了窦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击。
董仲舒的天命论使得君主的权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他把君权建筑在天恩眷顾基础上,表明君权乃天所授,从而使君主的权威绝对神圣化。这有利于维护皇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鉴于“四人帮”乃朝中重权所在,又有汉武帝在背后撑腰,虽然在推儒扫“黄”中效果显著,但因为窦太后这个“老佛爷”在,扫“黄”大会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换句话说,要想彻底扫“黄”成功,以窦太后为首的“黄派思想守旧派”必须得搬除。而搬除老佛爷,唯一能动用的力量就是刚刚上任才不久的汉武帝刘彻。
董仲舒随后进行了“解释”,他说“天命”、“天志”、“天意”存在,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有着绝对权威,人为天所造,人副天数,天人合一。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天人感应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异灾谴告来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
“四人帮”的老三赵绾于是马上给汉武帝打了这么一个小报告,报告的大致内容如下:“尊敬的皇帝陛下,按照自古流传下来的礼节,妇道之人怎么能干预朝政呢?请陛下收回凡事向东宫(窦太后居住的地方)报告的命令。”
面对汉武帝撒豆子般的提问,董仲舒显得不急不躁,平淡而从容地回答了一句话,只有四个字:天人感应。
赵绾这个小报告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就是建议汉武帝以后凡事自己拿主意,不必再经过“东宫”窦太后的审批了。说白了就是架空窦太后,夺去窦太后在朝中的“权”位。
“三皇五帝从兴起到衰弱,这是不是天命呢?夏、商、周三代受天命而兴起,它们的祥兆是什么?灾异变化又是什么?是天命还是道义?朕希望社会能流行淳朴的风气;朕希望四海升平,百姓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朕也希望法律能坚决地实行下去,所有人都有安全的保障;朕希望能享受天的保佑和鬼神的阴骘。却不知如何修治整饬,达到心中的鸿愿,故请先生赐教。”汉武帝大有把埋藏在心底十六年来的“十万个为什么”都搬出之气概。
应该说赵绾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是想让汉武帝早点收回实权,从而把这场思想革命进行彻底。然而,他们太低估和小看窦太后的能力了。
“朕有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烦请先生解惑。”面对董仲舒的面试,汉武帝一开始显得恭敬有加,态度诚恳至极,没有半点“考官”的架子,反倒像一个误入歧途的人等待高人指点一样。
窦太后自从拿汉武帝的老师兼一国之丞相卫绾开涮后,以为这样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却不料走了一个卫绾,却来了一个“四人帮”。面对“四人帮”的咄咄逼人态势,窦太后并没有马上出击,而是选择了隐忍,她在等,等“四人帮”露出破绽来。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她的隐忍换来的却是“四人帮”的麻痹大意和夜郎自大。
与其说是召见,不如说是汉武帝对其的第二次考验。只是先前是“笔试”,现在是“面试”。面试不单单是要看董仲舒人长得怎样,脸上有没有“雀斑”、“青春痘”之类的,更重要的是试他的口才。
赵绾急于求成的这个小报告竟成了窦太后手中强有力的把柄。大家肯定就会有疑问了,赵绾这个小报告是打到汉武帝那里去的,怎么会成了窦太后手中的“把柄”呢?
董仲舒是信都国广川人(今景州脩县),他的考卷汉武帝看了一遍又一遍,读一遍参悟人心,读二遍醒悟人性,读三遍感悟人生,读千遍也不厌倦,读万遍意犹未尽,于是董仲舒很快就被汉武帝特别召见。
原因很简单,有人告密了。告密的是拥后派的重量级人物武强侯庄青翟。窦太后并没有对“四人帮”打草惊蛇,但并不代表她就不在暗中监视和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相反,拥后派人士都在暗中磨刀霍霍,只等窦太后一声令下,把包括“四人帮”在内的儒派人士一网打尽。因此,赵绾的小报告自然逃脱不了拥后派人士的法眼,赵绾打向汉武帝的小报告竟成了窦太后反击思想革命的导火线。
事实证明,汉武帝的这次公开招考很成功、很圆满。一个人浮出了水面,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便是这次考试的状元董仲舒。
面对庄青翟的密报,窦太后知道她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了,是该出手的时候了。于是窦太后直奔宫中找到了汉武帝。
面对众学者儒生们的到来,汉武帝很是高兴,当然,他不可能学秦始皇为他们安排“吃瓜比赛”了,他安排的是“笔墨比拼”。
汉武帝接了赵绾的小报告正犯愁该何去何从,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窦太后,他自然知道小报告的事已被窦太后知道了。但脸上依然不动声色,从容地向窦太后请安,平淡地问窦太后突然驾临寒宫有何贵干。
他的圣旨一出,天下文人骚客闻风而动,特别是自秦始皇以来被打压的儒生们终于等到时来运转,面对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自然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往京城里赶。
窦太后脸上冰冷冷的,目光如刀子般直射在汉武帝脸上,不怒自威,令人不寒而栗。良久只说了这样一句话:“赵绾迷信儒术,离间亲人,皇上难道想把他变成新垣平第二吗?”
汉武帝对这个昔日的恩师及此时的国之栋梁自然言听计从,于是下了一道圣旨,大致意思就是说要举行一次公开招聘“公务员”的考试。
汉武帝毕竟才十六岁,又刚坐上皇帝的宝座,面对祖母的质问,他哪里敢答,脸上冷汗如雨般流下。
一朝天子一朝臣,鉴于卫绾和汉武帝之间的关系,卫绾终于可以放手一搏,大干一场了。他已不再满足在背后偷偷地做地下工作了,他把自己的思想革命搬上了历史的大舞台。他建议刚上任的汉武帝要“择贤臣来治国”。
窦太后得势不饶人,丢下让汉武帝给他一个交代的话后,愤愤而去。窦太后走后,汉武帝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关键时候他只能去求教自己的母亲王娡王皇后。王皇后那是啥人物,她马上教会了汉武帝两个道理。
话说自周亚夫辞去丞相职务后,刘舍继任丞相职务。这个刘舍只是平庸之辈,汉景帝当时只是把他当“花瓶”做摆设而已。后来周亚夫绝食而死,汉景帝于是又任命太子刘彻的老师卫绾为丞相。汉武帝刘彻上任后,除了对自己的至亲之人“感恩回馈”外,其他朝中大臣的职务大抵没变。
1.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王皇后对汉武帝说,你刚刚才上任没有多久,虽然有“四人帮”,但还是人单力孤。而窦太后是三朝元老级人物,朝中势力众多,你此时如果公然和窦太后作对,窦太后一旦发飙,只怕你吃不了兜着走。以窦太后的势力,把你从皇帝的宝座上拉下来易如反掌。因此,当务之急应顺从窦太后之意严处赵绾,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了赵绾一个人来保全你的皇帝才是最关键的啊!
刘彻上任后,虽说已正式当家做主,而且还是一国之主人,但他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却并非那么容易,他的曾祖母也就是太皇太后窦太后这一关还需要来斗智斗勇。
2.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既然连窦太后这样的人都可以隐忍得这样好,都可以沉住气等,你也要等啊。你要想进行自己的思想革命,完全可以等啊,等窦太后死了,那时天下就是你一个人真正说了算了,你想干什么,天下又有谁能阻止你呢?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想干大事业,为何不能学会等呢?窦太后已是古稀之人了,能经得起几个春夏和秋冬来等待呢?
思想革命
王皇后就是王皇后,单从她教儿子刘彻的两个道理上,我们就能明白她当初为什么能在“几乎不可能”中取得后宫争夺战的胜利了。她的目光远大,远到可以看到未来。正如下围棋一样,业余的棋手能算到几步棋就满足了,而职业棋手往往能算清每个变化后的几十步甚至上百步。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成功的人比失败的人多算了那么几步,多走了那么几步。
感恩回馈的人自然是他最至亲至爱的人。具体表现如下:封他的祖母——窦太后为太皇太后;封他的母亲——王娡为太后;封他的“金屋藏娇”的太子妃——陈阿娇为皇后;封他的两个舅舅——田蚡和田胜为武安侯和周阳侯(稳固政权的需要);而敢于拿“青春赌明天”的王娡之母臧儿也咸鱼翻身——被封为平原君(这个冒险家,终于成了最大的赢家)。
汉武帝“茅塞顿开”后,只能含泪把赵绾革职入狱候审。
刘彻登基后,马上进行了成年礼的另一大意义:感恩回馈。
赵绾以“诽谤罪”坐牢去了,按理说窦太后应该满意了吧。然而,窦太后并不满足,她给汉武帝开出了这样的条件:“赵绾诬主欺上,死有余辜,你必须提着他的人头来见我。”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二十六日,也就是汉景帝驾崩后的第九天,刘彻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汉武帝。
赵绾毕竟是汉武帝颇为欣赏的人才,本来他以为做做表面功夫,把赵绾关起来就可以平息窦太后之怒了,但哪料窦太后胃口这么大,竟要人家的命。于是汉武帝为赵绾辩解起来,他说赵绾是丞相窦婴和廷尉田蚡推荐的人,活罪难逃,死罪就免了吧。
只是“好摊子”、“烂摊子”都像烫手的山芋,你接了,就意味着接了一种“责任”,一种主宰天下、为天下人负责的责任。
汉武帝毕竟少不更事,这一辩不打紧,却把整个“四人帮”都给牵扯进来了。而窦太后要的正是这样的结果。于是按照“追凶查源”的原则,对“四人帮”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赵绾和王臧入狱,窦婴和田蚡革职。
此时,汉景帝撒手而去,国家已富得流油,据说粮仓里的粮食堆得满满的,都起霉了,而钱仓里的钱因堆的时间太长都生锈了。因此,应该说刘彻接到的是一个“好摊子”。
赵绾和王臧入狱后,原本以为汉武帝会救他们出去的,但听狱官说窦太后要他们两个将牢底坐穿时,他们两个彻底失望了,自知活命无望的他们最终选择了自杀。而窦婴和田蚡之所以只免职而没有打入死牢,只因他们俩的背景身份有点特殊。窦婴“胳膊肘往外拐”,但毕竟是窦氏家族的一员,而田蚡是汉武帝的舅舅,是王皇后同母异父的哥哥,鉴于两人的特殊身份才网开一面的。
当然,“烂摊子”这三个字之所以打引号,那是因为烂摊子并不烂,相反,这还是一副好摊子。毕竟谁都知道,汉景帝和他的父亲汉文帝在位期间很好地实行了汉高祖刘邦的“与民休息”政策,不但稳定了社会,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共同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自此,汉武帝一手打造的“四人帮”瞬间便灰飞烟灭了。而那个“怀才不遇”的申公只因在面对汉武帝面试时惜言如金,没有受到汉武帝的重用,却因祸得福,躲过了一劫。乘此机会,申公来了个告老还乡,又去当他的“赤脚教授”去了。
另一个承担责任的是刘彻。汉景帝最终带着他心爱的女人卞芸姝走了,留下刘彻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新上任的丞相是柏至侯许昌,御史大夫是武强侯庄青翟(这两人都是拥后派的重量级人物),郎中令是石建为,内史为石庆。许昌、庄青翟、石建、石庆构成了新“四人帮”,当然这新“四人帮”和老“四人帮”人还是一样多的人,但效忠的主人却是有区别的,老“四人帮”效忠于汉武帝,新“四人帮”自然效忠于窦太后了。
卞芸姝承担的是殉葬的责任。谁叫你和汉景帝进行车轮大战的,汉景帝的死,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如今汉景帝挥一挥手,没带走一个美女就走了,显然太不心甘了。卞芸姝,有劳你去阴曹地府陪汉景帝再大战了。知儿莫若母,还是窦太后懂汉景帝的心意啊。此时,窦太后的旨意大于一切,谁敢说半个不字呢?可怜卞芸姝这个绝世美女只因“床上惹的祸”,就这样过早地凋谢了。这正印证了一句老话,四个字:红颜薄命。
许昌和庄青翟这两位拥后的元老级人物,我们并不陌生了。但石建和石庆是何许人物,为什么从默默无闻者一下子位列朝中四甲之列呢?
刘彻的成年礼日子竟成了汉景帝的祭日,我们且不管是巧合还是天意。“承担责任”的两个人,一是“香香公主第二”卞芸姝,另一个是天才少年刘彻。
原因很简单,因为石建和石庆是万石君石奋的儿子。万石君石奋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在当年的太子争夺战中,他是拥后派的代表人物。这里我们不妨来简单地看一下他的生平吧。
结果身经百战的汉景帝最终倒下了,这一倒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姓名:石奋。
事实证明,汉景帝果然料事如神,因为就在刘彻举行成年礼这一天,也许是汉景帝太兴奋了,一天狂饮后,到了晚上突然“兴趣”大发,召王皇后当初为争夺皇后时献给他的绝世美女、有着“香香公主第二”之称的卞芸姝入宫,是夜,汉景帝为了显示其男人的魅力,和如花似玉、正值风华正茂年龄的卞芸姝进行了“车轮大战”。
祖籍:河内郡温县人。
2.刘彻从小就有神童之称,汉景帝此时为他举行成年礼,亦有显示刘彻的特别之意。
成长经历:一路风雨一路阳光(十五岁跟随汉高祖刘邦做小吏,后因其姐姐入宫做了刘邦的“美人”,他被升为“中涓”;汉文帝时,做了太子太傅;汉景帝时位列九卿)。
1.汉景帝这些年的身子骨一直不太好,早一点给刘彻定成年礼就早一分安心,这样至少“没有后顾之忧”。
绰号:万石君(石奋为人诚实守信,处事谦逊紧谨,故有此绰号)。
按理说刘彻才刚满十六岁,还没到“二十弱冠”的法定年龄,但汉景帝提前四年给刘彻举行“成年大礼”是有原因的。
最独特的教子方法:绝食(凡是子孙中有人犯了过失,他便不肯吃东西,以此表示严重抗议,直到他的儿孙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袒胸露背地向他负荆请罪,他才肯原谅他们)。
“成年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古礼,所谓“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表示一个人从孩童、少年进入到成人自我成熟的新阶段。这是一种生命的礼仪,在历朝社会中,通过这个仪式的人,才会被认定为成年人。
最得意的事:一人历五代(石奋经过了大汉成立后的汉高帝、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五代皇帝了),父子皆千石(石奋官列九卿,俸禄自然在千石以上。他的四个儿子在汉景帝时都做了朝廷大官,俸禄都是两千石,这在当时绝无仅有的)。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十七日,对于刚满十六岁的刘彻来说,是具有非常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汉景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成年大礼”。
最失意的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石奋恨只恨人终究会老去,此时已告老还乡,虽然不能为窦太后重新组建新“四人帮”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但是他的两个儿子替他顶上去了,这让他感到一丝慰藉)。
祸福无常
新“四人帮”上台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思想革命到此暂告一段落,结果是革命人士贬的贬,杀的杀,革命的火焰已被以窦太后为首的黑暗势力绞杀在萌芽状态。然而,正如革命的路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一样,星星之火终究会成为燎原之势的。汉武帝现在只有依照他母亲王皇后为他定的制胜法宝——等。等,稍等,慢慢等,等到窦太后归西的那一天,也就是汉武帝重新站起来、扬眉吐气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