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无言以对,但对周亚夫来了个“怒目而视”表示“愤恨”。随后,汉景帝用实际行动证明,此时周亚夫的话如同放了屁一般没分量,卢它人等人被封为侯。
周亚夫反驳道:抛开他们先祖叛王的身份不谈,此次他们叛主来降,不忠不义,这样的人怎么能再封侯呢?
通过这件事,周亚夫终于清醒了自己在朝中所处的尴尬位置,说白了他此时空有丞相之位,却无丞相之实权了。为了表示自己最强烈的抗议,周亚夫马上提交了辞呈,以这种方式来逼宫。他满以为汉景帝念在他当年立下赫赫功劳的份儿上,定会极力挽留,然后再对他“另眼相看”,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汉景帝听说他要辞职回家,几乎连头都没有抬一下,就批下了两个字:同意。
汉景帝就说了:他们是识途而返,得给他们一点甜头以安其心啊!
可怜的周亚夫还没有到退休的年纪,就这样在阴差阳错中“内退”了。
按理说这是汉景帝的一种策略,但我们的周亚夫却不干了,他有话说了。他说:这些人是叛王之后,怎么能封侯呢?
扫除登基路上最大的障碍
面对卢它人等人的回归,汉景帝表示很欢迎,并且为了让那些“海外”游子都能识途而返,早点回归祖国,决定对卢它人等人进行封侯的奖赏。
一个周亚夫沉下去了,另一个人却浮出水面来了,这个人便是梁王刘武。这个窦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汉景帝唯一的亲弟弟,因为争夺太子一事未遂而迁怒于朝中一干重臣,致使袁盎等朝中正义大臣命丧黄泉。虽然后来汉景帝碍于窦太后的情面,对罪不可恕的刘武网开一面,但从此“汉景帝再也不和刘武出而同车”了。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那个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铁哥们儿卢绾。刘邦晚年因为头脑糊涂,听风便是雨,把屠刀伸向了这个铁得不能再铁的好哥们儿,最终迫使燕王卢绾逃到匈奴当“汉奸”去了。卢绾客死他乡后,他的后人却日思夜想回到祖国,汉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卢绾的孙子卢它人终于忍无可忍,选择了“回归”。
于是,失落的梁王刘武回到封地后,吃香的、喝辣的、睡软的、玩虚的,总之,既然做不了太子了,做不了皇帝了,那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好了,既然你这么喜欢干活,那你干你的本职工作就行了,但周亚夫可不这么认为,不但本职工作要干好,连分外的事也要“插手”。这不,这一插便插到了汉景帝头上来了。
然而,周亚夫的“辞职风波”刮到刘武的耳朵里时,他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欢喜。他原本“死”了的心刹那又复“活”过来了,换句话说,他的太子梦又死灰复燃了。尽管此时的刘彻已在太子的位置上安安稳稳坐了好几年,从童年一直坐到了少年,但他一直认为他之所以当初竞争太子之位失利,是因周亚夫帮了不少倒忙。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因为这三“管”齐下,周亚夫的失宠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按理说周亚夫如果头脑稍微再清醒一点的话,完全可以对国家大事“听之任之,随波逐流”。反正他可以在他还在丞相的位置上时,做一天丞相敲一天钟,得过且过就行了。这样既不会招惹汉景帝对他的“怨气”,也不会被王皇后抓到“弹劾”的把柄。然而,周亚夫就是周亚夫,如果让他坐在丞相这个位置上,只拿工资不干活,他有三个字要说:办不到。
周亚夫一走,刘武认为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又来了。于是已经多年不入朝朝觐汉景帝的刘武放下了杯中的美酒,挣脱了美人的怀抱,告别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怀着一颗激荡不已的心毅然踏上了去长安的路程。
3.窦太后对周亚夫由“期待”变成了“迁怒”。窦太后本来可以冷眼笑看宫中的太子之争,但为了儿子梁王能成为太子,她还是选择了出击。最后机关用尽,却还是功亏一篑,败在了王皇后的“九阴白骨爪”之下。梁王败了,但却把这笔仇恨记在了周亚夫身上,再加上七国叛乱时,周亚夫“见死不救”,刘武对周亚夫可谓是恨之入骨。于是乎,刘武常常在汉景帝和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坏话。种种原因,使得窦太后在这个在朝中享有“特权”的重要人物由“期待”变成了“迁怒”。
然而,他的雄心很快就又被冷水浇灭了。因为汉景帝对这个弟弟的到来,并没有以前那股热情了。相反,他的脸冷冷地像是寒冬里的雪。至此,刘武彻底绝望了,他的“太子梦”今生是无缘再有实现的机会了。
2.王皇后对周亚夫由“崇拜”变成了“忌恨”。王皇后为了打败栗妃、争夺皇后一位,为了使儿子刘彻争夺太子一位,可谓做到了“忍气吞声,不耻卑辞”。她卑辞的人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周亚夫。鉴于周亚夫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第一次立储会时,王皇后千方百计地拉拢和结交周亚夫,但周亚夫在随后的第二次立储会上的反戈倒向,站在窦太后一边支持刘德,因此,当王皇后最终夺得太子争夺战的胜利后,对周亚夫也由“崇拜”变成了“忌恨”。
到了朝觐的法定日期,刘武知道再也不能享受“皇弟豁免权”了,于是,告别依依不舍的窦太后,来时壮心不已,去时绝望至极。
1.汉景帝对周亚夫“器重”变成了“累赘”。周亚夫因为在太子问题的立场上的不坚定,给汉景帝留下了“不良”的印象;再加上周亚夫在七国叛乱上的“功高”,早已有“震主”之嫌。也正是因为这样,汉景帝对周亚夫已由当年的“器重”变成了此时的“累赘”。
窦太后亦是老泪纵横,仿佛生离,亦仿佛死别。事实证明,窦太后的伤感并非无道理,因为这将是她老人家最后一次看到自己的这个最宠爱的儿子。刘武回到封国后,便得了抑郁症,整天闷闷不乐,吃饭饭不香,喝茶茶不甜,什么事都觉得不开心不如意。眼看刘武这般消沉绝望,他手下人都冥思苦想着,只为能博主子一笑。
话说刘彻最终战胜所有强敌、夺得太子之位,而刘彻上任后,周亚夫马上面临信任危机。原因有三。
春秋时,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使用的方法是:烽火戏诸侯。结果是褒姒笑了,周幽王的江山却失了。此时,为博刘武一笑,梁国有人献上了一头背上长着脚的怪牛,结果是刘武笑了,只不过是凄苦地笑,他凄苦地笑着告别了这个花花世界,只留下窦太后伤心欲绝痛不欲生。
然而,周亚夫不会料到,那个被他认为纯粹是“满嘴胡言”的相士竟然一语成谶,周亚夫最后果然是被饿死的。按理说,周亚夫现在已是丞相,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又怎么会被活活饿死呢?我们且来看历史的进程就知道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最大的哀痛莫过于此。窦太后悲痛之余,认为是汉景帝逼死刘武的,于是以绝食来表示对汉景帝的严重抗议。
“既然你说我将来是封侯入相的命,又怎么会饿死呢?”周亚夫冷笑一声,改对相士的“伏地而拜”为“冷笑而别”。
汉景帝便如哑巴吃黄连一样,有苦说不出。最后没辙了,他只好采取这样的办法来缓和母子关系:一是追封梁王刘武为孝王,并把梁国一分为五,封给刘武的五个儿子;二是把周亚夫从家里揪出来,关进大牢来了个秋后算账。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可你到晚年不但会‘饿其体肤’,而且你还将会被活活饿死。”相士道。
果然,汉景帝的“双管齐下”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窦太后马上改绝食为进食。而汉景帝为了缓和母子关系,不惜把周亚夫重新请回朝中,一是为了“息窦太后的怒”,二是为了“试周亚夫的心”。
“此话何解?”周亚夫惊问道。
前面已经说了,周亚夫因为“战功卓越”在朝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所以汉景帝对这个功高震主的臣子自然格外看待。此时周亚夫虽然是一介布衣了,但迫于形势的需要,他召来了周亚夫,当然,汉景帝并没有直接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周亚夫开涮,而是请他吃了一顿饭。
“你虽然是大富大贵之命,但,可惜……晚节不保……”相士直言不讳地道。
周亚夫好久都没有在宫中进餐了,自然欣然赴宴。然而,周亚夫不会知道,这次宴会并无好宴,完全是“鸿门宴”的压缩版。
如果仅仅是这一句,那么周亚夫肯定会对这位相士感恩戴德,但就在周亚夫要对这位慧眼识丁的相士俯首而拜时,相士又说了一句话。如果说前面一句话让周亚夫听了心里比吃了蜜糖还要甜的话,那么后面这一句就如同突然掉进了万丈深渊一样冷如寒霜。
这次宴会有点特别,不说只有汉景帝和周亚夫两人,而且菜也只有一道菜——一盘足有十多斤重的熟肉。按理说,以汉景帝一国之主的身份,只有一道菜的宴会未免有些寒酸,虽然这一大盘熟肉足以让两人吃饱,但在皇宫里,这样的“寒酸”多少还是有点令人不敢相信。
也正是因为这样,周亚夫一路青云直上,从太尉到丞相似乎只在弹指一挥间。这也正印证一位看相先生对其的预言。据传,周亚夫年少时,曾有一位相士对其发出这样的预言:“你一脸富贵之相,将来定会出人头地,出侯入相,前程不可限量。”
既来之则安之,周亚夫也不介意菜的寒酸不寒酸,好歹得给汉景帝这个面子,吃完这顿饭再走。但他正准备动手时,却发现桌上既无筷子又无刀叉,这怎么吃啊。可惜周亚夫并没有当年樊哙在鸿门宴生吃猪肉的本事,碍于面子,他不可能用手去抓着吃啊。
一提起周亚夫的大名,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个当年在细柳因为“实战演习”被汉文帝赏识,认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将才。汉文帝在托孤时,周亚夫成了“托孤三人组”中的一员,由此可见汉文帝对这个年轻少帅的器重。事实证明,汉文帝果然料事如神,因为他的“天下如有变,可将兵权交与周爱卿”之遗言如同历史的“推背图”一样,精准得毫无差错。周亚夫也不负汉文帝重托,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平七国之乱于数月之间。这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周亚夫,此时的大汉皇朝早已“国将不国”了。
周亚夫心中满是怒火,朝尚席(古代掌管筵席的官员)喝道:“喏,还愣在那里干什么,快拿筷子来啊。”
周亚夫的宿命
他满以为那尚席定然会“走路一阵风”似的去拿筷子来,但他没有料到那尚席竟然对他的话置若罔闻,竟像没有听见一般,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就这样,光阴荏苒,匆匆数年如白驹过隙般飘逝而去。刘彻已从小小“神童”变成了翩翩少年。汉景帝已经做好了“禅让”的准备了,但要想使自己的儿子刘彻将来能顺利登基,有一只“拦路虎”不得不除,这个人的名字叫周亚夫。
周亚夫正要发作,却见汉景帝坐在一旁微笑不语。周亚夫不傻,马上明白这次被“忽悠”了。俗话说光脚的哪怕穿鞋的,周亚夫此时已是布衣一个,他怎能受得了汉景帝这般奚落,大怒之后,便来了个“拂袖而去”。可惜当时周亚夫并不知道《冲动的惩罚》这首歌,他将为他的一时冲动付出最为惨重的代价——生命。
而韩嫣为能成为刘彻的“经纪人”而感到高兴和庆幸,自然不敢透露卫绾革新教育的半点风声了。非但如此,他还成了刘彻上课时的“望风者”,以防汉景帝和窦太后的“突然袭击”。
通过这次“鸿门宴”的考查,汉景帝对周亚夫大为失望,面对这样一个“不安分”的臣子,只要活在世上一天,就会有一天的威胁,他百年之后,自己的儿子刘彻能制伏这个“老顽童”吗?
当然,卫绾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看到了“黄老之术”的弊端,他以独特的眼光,认为七国之所以叛乱就是因为“黄老思想”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再加此时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在黄老思想的指引下,已把“与民休息”政策贯彻得很彻底,开创了“文景之治”,此时已是国泰民安、天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了。他觉得这种黄老思想如果再继承下去,肯定会“过时”了,于是,他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另辟蹊径给刘彻进行了“儒家思想”的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彻继位后便要进行“独尊儒术”的思想革命。这是后话,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怎样除去周亚夫成了汉景帝的一块心病。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卫绾虽然表面上是“道家思想”的支持者,但骨子里却是“儒家思想”的拥护者。他当了刘彻的老师,马上抛开黄老思想,对刘彻进行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卫绾有点类似于“新教育”的开创者,在当时那个思想禁锢的年代,卫绾在敢于创新的同时,更多的需要是勇气(试想,如果被汉景帝知道了后果不堪想象)。
不久,机会就来临了。原来是周亚夫的儿子未雨绸缪,为了准备父亲死后殉葬的东西,特购买了五百件铠甲盾牌。如果他神不知鬼不觉地买了这么一点兵器倒也罢,偏巧周亚夫的儿子吃了搬运工人的“霸王餐”(没给工钱)。于是一些气愤的搬运工人就把这件事上报到了官府,结果层层通报,很快“周亚夫私藏军火,居心不良想谋反”的小报告就到了汉景帝面前。
当时的思想主要分为儒家和道家两种。自刘邦建立汉朝以来,他奉行的政策是遵循老子的道教思想,实行“无为而治”,而后他的子孙们都延续了刘邦的政治思想。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更是把这种“无为而治”的道教思想发扬光大下去了,因此,汉景帝安排“道家思想家”卫绾为刘彻的老师,其目的很明显,汉景帝是希望刘彻能把道家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进行到底。
好家伙,汉景帝正愁抓不到周亚夫的把柄,听后便马上把周亚夫“拘留”起来。周亚夫当时并不知道儿子购买军火做他陪葬的事,所以对汉景帝这次“莫须有”的拘留审讯很是不配合。
这个“经纪人”说白了就是刘彻的伴读。因为太子身份的特殊性,加上一个人读书终究无趣,也缺乏生气和可比性。于是,历朝历代的太子通常都会有“伴读”。
当时的廷尉见周亚夫已是一介布衣,已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于是“铁面无私”起来。
刘彻从小便和同年生的韩嫣很要好,这有点类似于当年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刘彻当了太子后,老师由不得他做主,得汉景帝说了算,因为老师的好坏,将决定以后刘彻所走的政治路线问题,马虎不得。而“经纪人”韩嫣却是刘彻钦点的。
“你为什么想造反啊?”廷尉问。
老师是朝中颇有声望的卫绾,把太子培养成一个国家栋梁之才的任务就交给卫老师了。而“经纪人”却是和刘彻般年纪的韩嫣。韩嫣也许大家很陌生,但他的父亲韩颓当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吧。不错,他便是和周亚夫、窦婴等人一起平叛七国叛乱的功臣之一。
“我儿子所买的只是殉葬用的器物,怎么能说是造反呢?”周亚夫义正词严地道。
刘彻当了太子后,鉴于其已被内定为大汉皇朝未来的接班人了,汉景帝自然不敢怠慢,不但给他安排了一位德高望重、博才多学的老师(太子太傅),而且还给他安排了一个“经纪人”。
“这么说来,就算你生前不敢造反,死后在阴间也想造反喽?”廷尉的话明显带有无理取闹的“板砖”味道。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做艺人难,做经纪人更难。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做太子难,做太子身边的“经纪人”更难。
周亚夫气得脸红脖子粗,竟无言以对。为了表示对廷尉的抗议,周亚夫回到狱中后便进行了“绝食”。
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经纪人都很NB。只是,经纪人看似风光的背后,却是极为艰辛的。首先,作为一名经纪人,你一定要比艺人“跑得快”;其次,艺人能不能时常露脸,在多大场合下露脸,无疑是在考验经纪人的公关能力和人脉资源;最后,对艺人不仅要投入全部精力,还要投入全部感情。如若不然,人家一红便拍屁股走人,让你落得个鸡飞蛋打的无言结果,这一定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他原本以为汉景帝一定会还他一个公道的,但哪知自从他绝食后,居然没有人来管他的死活。可怜的周亚夫哪里受得了这种冷落,于是将绝食进行到底,结果很简单,正印证了相士之言,绝食五天五夜之后,被活活饿死。
中国有多少经纪人?不详。但有多少艺人,就一定有差不多同样多的经纪人在为其忙碌奔波着。
一代名臣周亚夫就这样走完了其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令人欷歔。而汉景帝这般狠心的置父皇的托孤功臣于死地,无非是为太子刘彻着想,他希望他百年之后,刘彻从他手中接过皇帝的教鞭时,能把汉氏江山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刘彻的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