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文学作品 > 汉朝那些事儿(第二卷) > 第二十二章 “吕氏春秋”的最后岁月

第二十二章 “吕氏春秋”的最后岁月

“好办法。”召平有点病急乱投医了。

“齐王现在发兵造反肯定是不道德的,但丞相不能这样兵戎相见地来阻止啊!最好的办法就是派人进宫把齐王抓住,然后软禁齐王,这样他还反个屁啊!”魏勃直奔主题了。

“你进去不太好,我愿替丞相带兵去捉拿齐王,将来功劳归丞相所有,过失由魏某一人承担。”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魏勃终于亮出了撒手锏。

“我这都是为齐王着想啊!”召平冷汗如雨。

OK,把军队交给你,把功劳交给我吧!召平害怕自己成为这件事的罪魁祸首,终于进了魏勃的圈套。然而,召平没有料到,魏勃拿到兵权后,马上就露出了真面目,他反戈一击,大军掉转方向呼啦啦地直朝丞相府杀去。

“大家都在说你想造反,俗话说听风就是雨,现在这种情况谁也说不清啊!如果齐王将来上朝廷那里告你一状,只怕你会吃不了兜着走吧。”魏勃将威胁进行到底。

“把军队交给别人,就是把人头交给别人啊!”后悔不已的召平挥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怎么会有反叛之心呢?”召平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来。

应该说召平并不是朝廷的鹰犬,也不是吕氏的人,他只不过站在一个忠臣的角度,采取了愚忠的办法。他不想眼睁睁看着齐王这只羔羊落入吕氏这只狼嘴里,其本意是善良和纯洁的。但是他并不知道,吕氏在朝中的权势固然强大,但如果不乘他们失去吕后这根顶梁柱后,根基有所动摇的话,等吕氏家族再度站稳脚跟,那时就悔之晚矣,因为那个时候天下可能就真的姓吕了。

“是这样啊!难得你对齐王一片忠心啊!但今日之事,我想朝野上下却都不会这样认为,他们一定会认为这个丞相要举兵反齐王了。”魏勃继续施威。

而刘襄除掉了他内部的绊脚石后,不再迟疑,马上就封驷钧为丞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即日起开始征发全国青年来当兵。

“大王要起兵造反,我不愿意看到大王去送死,再三相劝无效,我只好采取这样的下策,围住王宫,以阻止齐王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来。”召平如是道。

权宜之计

“丞相啊!你带这么多兵来王宫,莫非要反叛齐国不成?”魏勃一上来就咄咄逼人。

当然,刘襄临时征兵也是迫不得已。毕竟他的齐国已不是一个完整的齐国,自从吕后掌权后,已把齐国分为四国:除了齐国外,还把齐国分成琅邪、济川、鲁三国。

齐王刘襄哪里料到事情会突然出现这样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面对召平的突然发难,他宫中那点防卫力量那可是不值一哂啊!就在这个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魏勃出面了。他一个人找到召平进行了一次紧急会晤。

济川王乃惠帝后宫妃子的儿子刘太,鲁王就是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而琅邪王就是那个通过“非法手段”上任的刘泽。齐地一分为四,刘襄掌管的齐国兵力自然也不会很多,于是他决定利用毗邻的琅邪国刘泽的兵力一起去对付朝廷。

后面的事很简单了,早有预防的召平轻松把已是瓮中之鳖的黑衣刺客擒住了。从刺客的嘴里,他又知道幕后的真正主使是刘襄。当时的召平又惊又怒,心想,我好心阻止你去造反,你却派人来暗算我,若不是我料敌于先,早做部署,差点死于你手了。看来我不来硬的是无法阻止你齐王的造反了。于是,召平马上就把他手下的士兵召集起来,乘夜包围了王宫。

那么,要怎样才能说服刘泽和自己一起出兵呢?虽然同是刘氏家族的“内部成员”,但他们各自为王,井水不犯河水,交情并不很深。然而,刘襄的烦恼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因为祝午主动请缨去琅邪国说服刘泽。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一个身穿黑衣、头扎黑巾、脸罩黑纱的夜行人出现在丞相府里。那黑衣人凭着高超的轻功,手脚麻利地摸进了丞相的院府,然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撬开了丞相厢房的门,最后,这个夜行人不再迟疑,挥刀朝丞相睡的那张床就是一阵乱砍。那黑衣人砍了半天,猛然发现不太对劲,怎么刀刀都像砍在海绵上,没有半点血花呢?再掀开被褥一看,被褥里竟然空空如也。

那刘泽自从捡了一个王来当后,封地虽然小了点,但没了在京城受吕后的压迫,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他原本以为自己的一生就将这样逍遥快活地过下去时,祝午的到来打乱了他的平静生活,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除掉召平,刘襄选择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派人去暗杀召平。刘襄原本以为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召平这只拦路虎比踩死一只蚂蚁还容易。然而,他没有想到,这次暗杀却引火烧身,差点赔进了自己的性命。

祝午到了琅邪后,以三寸不烂之舌,马上就对刘泽展开了强大的思想说服工作。他先说吕氏家族的人要在京城发动政变,形势相当严峻;然后说身为刘氏之后,有职责也有义务西入关中去诛灭诸吕,为天下黎民百姓着想;最后他说齐王有心去诛灭诸吕,但他毕竟太年轻,又不懂军旅征战之事,故请求他与齐王一起出兵。当然,他在其中许以刘泽很诱人的条件:齐国愿听从大王的指挥,请大王亲临齐都临淄共商大事。

暗杀

道理很深刻,条件很诱人,刘泽心动了。按祝午所说,齐王都甘愿听他的指挥,那么这件事一旦成功,这天下的皇位就将是他刘泽的了。

召平就是召平,世上独一无二的召平,他就是不上刘襄的贼船,并且一点面子也不给刘襄。最后没辙了,刘襄只好决定对召平下毒手了。如果不除去召平,他的起兵工作就可能会因这个人的反对和干预而泡汤。

皇位成了他致命的诱惑。九五之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诱惑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

这次旷世舌战争论了N个小时,最后的结果刘襄还是那个刘襄:我起义。召平还是那个召平:我反对。最后没辙了,刘襄只得强硬地宣布召平反对无效,请勿复言。

然而,刘泽到了齐地后,他的美梦马上就变得支离破碎了,他得意的笑变成了失意的哭。这时他才发现他原来并非当真龙天子的料,他只是草包一个。他被“道貌岸然”的侄子刘襄给忽悠了。

于是接下来,刘襄四人就对召平展开了强大的说服工作。而召平也针锋相对,说出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论据后,引章摘句,触类旁通,夸夸其谈,端的好一个“舌战群儒”的先行者。

事实上,他一到齐地后,最初还受到刘襄最高级别的接待,吃的是五星级酒店的饭菜,住的是五星级酒店的房间,洗脸按摩之类的特殊服务也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应该说站在愚忠的角度来看,召平的话不无道理。但刘襄对他的三点理由不屑一顾。第一条理由的提出就让人啼笑皆非。如果朝中的大臣都这样,那么这天下干脆就直接送给吕氏算了。第二条理由同样站不住脚,身为高祖的后辈,去平乱难道就一定是为了皇位吗?而第三条就是惧怕吕氏家族的权势了,长安城里南北禁军那点兵力根本就不足为虑嘛。

刘泽马上就被这种“皇帝般”的美好感觉包围了。只是他哪里知道,刘襄跟他玩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游戏,就在他吃香的、喝辣的、睡甜的、抱软的、醉生梦死的时候,刘襄派祝午假以刘泽的名义去琅邪把他的军队召在一起,再在当地招了一些“义务兵”,然后统统带到齐地来了。

结论是:现在去长安平定吕氏,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

刘泽免费吃、免费住、免费玩,游乐了近半个月才发现,他非但远离那个所谓的“皇帝梦”,而且连琅邪王的帽子也被人摘了。黄粱一梦,如此短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付出的代价是他的国家和全部军队,这个代价未免太大了些。

3.吕氏掌握南北两军军权,大王您的军队跟他们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倒也罢,眼看刘襄就是没有让他走的迹象,于是刘泽意识到,什么皇帝不皇帝,什么封王不封王,当下怎样能保住自己这条小命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就找到刘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此时的刘襄已如国务院总理,日理万机了),他对刘襄说出了一句很识时务的话:“大王,你是高祖的嫡长孙,这个皇帝由你来当才对啊!”

2.高祖后人之中,尚有子辈在,皇位还轮不到身为孙辈的大王您来坐(这一条似乎有意针对刘章而言)。

“刘襄无德无能,恐怕不能胜任啊!”刘襄一听心中暗喜,但嘴上却谦虚着。

1.身为朝廷之臣,不应该攻打朝廷,做出叛逆谋反之事来。

“现在朝中大臣也都有意立新皇帝,只是在人选方面尚存犹豫。”刘泽抛出这个论点后,马上又进行了分析。他说他在刘氏宗族中也算是一个“老者”了。如今朝中立谁,首先都得听我的意见啊!最后他说,可惜啊!我现在在这里不能为你说上话啊!

“我举双手加双脚反对。”半晌过后,召平说出的话让在场四人同时吃了一惊。刘襄本来等着召平最后来个喜上加喜,闻言犹如冰水浇身直打寒战。召平反对的理由如下:

事实证明,刘襄和刘泽血缘关系太浓了,智商和才能也都有的一拼,刘襄马上就相信了刘泽的话,决定放了刘泽,让他去朝中为自己说好话。如果他知道他一放,就等于放走一只猛虎,一去不复返,他一定会后悔地捶胸痛哭。

与会的五人中除了自己已有三人赞成举兵了,这时只有一个人还没有表态,这个人就是齐国的丞相召平。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集在了召平脸上,只等他发完话,这件事就算彻底定下来,马上去准备举兵的事宜了。

刘泽离开虎口后,马上就把刘襄举兵的事差人向朝廷进行了汇报。其实他此时已完全利令智昏,完全不顾血脉之情了。当然,在做法上,刘襄和刘泽都有过错,但刘泽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他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他的军队被刘襄夺了,他的国土也被刘襄占去了。他能不生气吗?

“我举双手加双脚赞成。”驷钧第三个表态,刘襄闻言:超级喜。

吕产和吕禄对朝廷正施行一级警戒状态,现在突然听说齐王要造反,这一惊也是非同小可。当然,两人不愧是吕氏家族的顶梁柱,马上恢复平静,决定采用最简单实用的办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我举双脚赞成。”魏勃第二个表态。刘襄闻言:大喜。

他们自己并没有亲自出马,而是派了镇守在荥阳的灌婴去平乱。灌婴接到吕王的命令,听说齐王造反他也不敢怠慢。既然有人公开反叛朝廷作乱,他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了,为国效忠乃是自己的职责啊!于是他带领手下的精兵马上就向齐地开去了。

“我举双手赞成。”祝午第一个表态。刘襄闻言:喜。

而这时已“暴露身份”的刘襄也不慌张,他叫祝午写了一封声讨吕氏的《白皮书》。《白皮书》的内容虽然很长,但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起兵来诛讨吕氏专政。这《白皮书》一经发行,极为畅销,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半路的灌婴如果没有收到这样的告白书那才怪呢!

加上刘襄自己才五人,由此可见这个刘襄办事也够老练深沉啊!刘襄是这样说的:“我生为高祖长孙,吕氏多年专权,使刘家王朝大权旁落。如今吕后去世,皇帝幼小,且不是刘家正宗血统,刘某虽不才,却有匡扶汉室之义务和职责,我打算发兵进攻朝廷,诸位以为如何呢?”刘襄开门见山地问道,然后急切地看着几个心腹的反应。

灌婴这时才知道自己原来被吕禄他们给蒙骗了,齐王起兵不是反叛朝廷,而是反对吕氏专政啊!他对吕氏同样早就不满了,此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他不但停止了军事行动,反而决定反戈一击。于是他马上来了个声东击西,一方面派人到齐国和齐王联络,另一方面又派人到朝廷,告诉周勃这件事,叫他密切注视朝中的一切,随时准备来个里应外合。

中尉:魏勃。

宫中密策

郎中令:祝午;

周勃接到灌婴的密信后,惊喜交加。他等了这么久,终于等来了这一刻。虽然这一刻如同黎明前的黑暗,是最危险的时刻,成败在此一举,但无论如何他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那样,即便不成功,他也无怨无悔。形势已越来越严重了,可以这样说,不是他们胜,便是诸吕胜。这个时候,周勃怎么会忘了陈平呢?

丞相:召平;

两人商量来商量去,最终认为吕禄和吕产手上握有禁军是件极为棘手的事。如果硬对硬,只怕效果并不会太好,于是决定来软的。智取吕氏,郦商之子郦寄便成了一颗很重要的棋子。

舅舅:驷钧;

刘邦得了天下后,郦商和吕禄两人走的很近,他们的儿子也走的很近。最后两人发展到了铁哥们的关系(有点类似刘邦和卢绾)。于是,陈平就以“有要事相商”的名义把郦商请到陈府来了。郦商不会料到,他这次其实是来赴一次“鸿门宴”。参加“鸿门宴”的有三个人,除了陈平和郦商,还有周勃在场。

那刘襄身为齐王,早就对吕家人掌管天下不满了,这时吕后已死,刘氏家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且还有“皇位”这样的诱惑,他想不心动都不行啊!于是他在看了两个弟弟的密信后,马上召开了一次内部会议。参加会议的全部是齐国的重量级人物。

周勃见郦商来了,并没有直接托出自己的底牌。郦商眼见他拐弯抹角的,就直接问:“有什么需要鄙人效劳的吗?”周勃就等他这句话了,他毫不客气地提出想让他的儿子郦寄来对付吕禄。这下可让郦商很是为难了。他提出了他郦家和吕家交往很深,这样做只怕是不仁不义之举。

当然,刘章为了给刘襄动力,让他快派兵来京城,还私下许诺了一个诱人的条件:“如果能除掉吕氏,事成之后,就拥您(刘襄)为帝,恢复咱刘氏家族的正统江山。”

陈平和周勃岂是吃白饭长大的。他们动用“国家利益大于一切”、“舍小家为大家的”中心思想,大道理小道理说了一大通,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总算把郦商的思想工作做通了。郦商被说服后,他不得不实现自己的承诺:叫来了他的儿子郦寄。

这让刘章大吃一惊,他知道不能再沉默了,否则大汉江山的旗帜就得由“刘”字变成“吕”字了。于是刘章找到他弟弟东牟侯刘兴居,两人商量一番后,马上就派人告诉他的兄长齐王——刘襄,要他快快统齐兵西征,他们在京中做内应,除掉吕氏政权。

面对周勃和陈平的攻心政策,郦寄开始也显得极不配合,但随着周、陈两人大道理的进一步加强,再加上父亲也站在他们一边旁敲侧击,他终于表示愿意配合出兵。于是,他按陈平和周勃的交代,去了趟吕禄家。

而这次吕氏家族紧急会议后,因为没议出个结果来,所以参加会议的吕禄之女回来后就显得闷闷不乐了。于是善解人意的刘章又开始花言巧语地“嘘寒问暖”,最后从夫人嘴里知道“吕家人想诛杀朝中大臣”一事。

到了吕家,郦寄装着若无其事,以拉家常的方式,最后“无意中”提到了齐王起兵造反的事。吕禄正头疼这件事呢,于是他就说出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来:“我们两家一向很好,眼下形势不妙,你有什么妙计吗?”

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取得了吕家女人的信任,便是取得了吕禄的信任,取得了吕禄的信任,便是取得了吕后的信任。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刘章成了打入敌人内部的第一人。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那次宴会上对吕氏家族的人牛刀小试后,包括吕后在内的众吕氏家族的人竟无可奈何。

郦寄这时充分发挥他过目不忘的特长,把陈平和周勃教他的话大致背了一遍:“高祖与吕后共同安定天下,立刘氏九人为诸侯王,立吕氏三人为诸侯王,这样的结果是公平、公正、真实有效的。现在太后去世,皇帝年幼,大王身佩赵王大印,却没有按规定返回封国镇守一方,而是出任上将军,在京中统率禁军,这必然要遭到大臣与诸侯的猜忌。都说众口铄金,其利断金,吕氏如果成了天下的公敌,那吕氏在朝中就岌岌可危了。”

前面已说过了,这个刘章是刘邦的孙子,抱负极高,在奉吕后之命成功娶了吕禄的女儿为妻后,聪明的他并没有对吕家的女人采取“冷暴力”政策,而是极尽温柔之能事,把吕家的姑娘哄得很是欢心。

吕禄一听也认为蛮有道理,于是他点了点头,问郦寄他该如何做才能消除吕氏与朝中其他大臣的误会。

对于吕氏家族的人来说,这次没有议出什么东西来并不重要,但对别人来说那就是“打草惊蛇”了。也许有人会问,这个吕氏家族人内部的秘密,外人怎么会知道?因为还有一个成功打入敌人内部做“卧底”的刘章。

这个时候郦寄终于说出了陈平的传话精髓:“大王如果交出将印,把军队给太尉(周勃)。梁王也归还将印给朝廷,您二人以此与朝臣盟誓结好,各归封国,如此一来,齐国军队就会自己撤了。这样于国家于自己都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吕产提出这一观点后,吕家的会议马上就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是啊!他的话说到点子上去了。当年刘邦的高瞻远瞩再次得到了证实,他当年命灌婴驻守荥阳是有深意的,就是为了防止日后吕后及吕家人作乱啊!因为存在致命的“软肋”,最后这次吕氏家族会议的结果很简单:没议出什么名堂来。

吕禄因为两家的关系,对他的话自然没有怀疑,当即表示可以考虑。吕禄有些犹豫,但以吕后之妹吕媭为代表的“吕氏”元老级人物却表示了最坚决的反对。吕媭为了一表决心,她甚至搬出了一大箱家里珍藏了N年的金银珠宝,然后狠狠地砸在了地上,说如果吕家倒台了,留着这些金银珠宝又有什么用,真可谓动用了老本了。

当然,他提出这个设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现在负责长安保卫工作的南北两支禁军分别握在他和吕产手上。然而,令吕禄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美好意愿马上就被泼了一盆冷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的方案的就是北军禁军头领吕产:“就算控制了长安,控制了朝廷那又如何?咱们现在毕竟只有这么少得可怜的一点禁军啊!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还掌握在荥阳的陈平和灌婴手里,一旦朝中有变,他们会善罢甘休吗?”

在朝中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那些偏僻的地方做王呢?吕氏家族的其他人也反对,于是吕禄就在“留朝廷还是去封地”这件事上左右摇摆起来。

吕家人为此还专门召开了一次家族会议。会议由吕氏家族中资历最老的吕禄主持。吕禄首先抛出了“趁众人为太后办丧事这个大好时机,将所有反对吕氏的大臣一网打尽”的设想和方案给吕家人来讨论。

眼看吕禄还处于左右摇摆不定当中,郦寄也担心事情败露,因此日子过得也提心吊胆。陈平和周勃在安慰郦寄的同时,也加紧了军事行动的步伐。

吕后死后,朝中文武大臣都开始忙碌起来,太后的丧事得隆重才行啊!因此,陈平和周勃等人一下子由闲人变成了大忙人。就在陈平和周勃等人忙碌的同时,吕氏家族的顶梁柱吕产和吕禄也在忙碌着,他们不是为太后的葬礼而忙,他们居安思危,在失去吕家的顶梁柱后,在想着如何使得“吕氏春秋”继续下去。

俗话说得好,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在陈平和周勃苦苦寻找机会时,机会却不经意间降临了。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十日,此时距吕后病逝还不到一个半月,这一天成了“吕氏春秋”的最后祭日。

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