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情感人至深,其意暖意融融。
修好后韩信就去亲自祭奠了。一番声泪俱下的祭奠之后,韩信看见坟地四周还有许多枯木杂草,于是他接下来就做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他不顾堂堂楚王的身份竟然跪在地上,用手一棵一棵地去拔那些杂草,大有将杂草清除到底之势。随行的部下此时自然不能在一旁袖手旁观了,于是乎,一场祭奠活动变成了“斩草行动”。
刘邦称帝
当年韩信父母死的时候,韩信还小,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厚葬父母,现在封侯了,功成名就了,他马上派人把父母的坟地修缮一新。
大凡开国皇帝,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统一天下后,本来可以顺理成章地称帝了,但他们还要故弄玄虚推托一番,显得很谦虚的样子。
尽孝,这倒不是说韩信像当今有钱的人那样,为自己老去的亲人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上千万的去修墓地。
刘邦称帝时也一样。当然,呼吁刘邦称帝最先是由韩信提出来的。韩信在办“家事”的同时,对朝廷的事也很关心。此时他虽然被降为楚王,但楚王好歹也是一个王,而且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王。以他的眼光自然知道,此时一统江山的刘邦应该称帝了。
第三件事:以情尽孝。
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就算他不提出,别人也肯定会提出来的。于是他先下手为强,先后派人联络了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韩信(请大家注意,此韩信非彼韩信也)、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张耳之子)、燕王臧荼等八位刘邦已封的王,提议让刘邦称帝。他的建议一提出,八大王自然都满口答应了,这样顺水推舟的事他们都乐意做啊!于是联合写了一封奏折强烈要求刘邦称帝。
以德报怨,这是怎样的一种心胸和情怀呢?
刘邦早就想坐上皇帝的宝座了。此时正在等着人来提这件事,然后他再顺水推舟而上。此时见了韩信等八位封王的联名“血奏”后,不由大喜过望。于是他立即召集文武群臣,把这个奏折拿给他们看,但嘴里却是这样说的:“你们看看,你们看看,我现在过的不是挺好的吗,他们干吗非要逼我做皇帝啊。”
就这样,韩信把他逼上了官场。待流氓老大下去就职后,左右的人就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治他的罪反而赏给他官职?韩信的答案是:“当年正是因为有了他,使我受辱而又不能以死相拼,他激励了我不得不向前走,我今天之所以能坐在这个楚王的位置,完全拜他所赐。这样的人我难道不应该感谢他吗?”
群臣又不是傻子,异口同声地叫道:“臣等也是这样想的啊!”
“你到底愿不愿意?”韩信脸色一板,吓得流氓老大忙答应不迭:“小人愿意,小人愿意。”
接下来大家纷纷要求在“血奏”上签名,刘邦正求之不得,大殿内虽然有点乱,但刘邦的眉头却是舒展的。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称帝。当文武百官齐刷刷地跪地叫刘邦“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时,刘邦完成了由王到帝的转变。刘邦即汉高祖,他这一天还做了四件事。
“我……”流氓老大以为韩信在忽悠他。
1.大赦天下的罪人,以示皇恩。
“那好吧,我现在给你一份工作去做。”韩信看着流氓老大定定地道:“我给你一个中尉的官当,你看如何?”
2.立吕后为太后,立刘盈为太子。
“嗯,实不相瞒,我现在还在家里待业呢!”流氓老大说着脸上微微发红。
3.让大量士兵解甲荣归故里,免除他们的赋税(这一条是张良提出的。他说现在天下已定,如果留这么多兵在各大将领手上反而不好,容易闹事,刘邦欣然应允)。
“这么说来,你是浪子回头,早已金盆洗手了。”韩信显得很随和。
4.暂时(请大家注意这两个字)定都洛阳。
“不,我已经不做老大好多年了。”流氓老大说着拉开胸膛,只见身上刀疤累累,触目惊心。“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
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举行完毕,接下来就是盛宴了。当上皇帝的刘邦这一天特别高兴,酒过三巡,他突然提了一个很有哲理性的问题:“朕有一问题,朕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又为什么失去天下呢?”
就在他拼命求饶的时候,韩信哈哈大笑起来,笑得流氓老大怔在那里,半天也没有反应过来。就当他以为他的生命将在这里画上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时,笑够了的韩信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他吃了一惊:“你现在在做什么?还在当黑社会老大吗?”
反正此时天下已定,刘邦提出这个问题后就叫大家畅所欲言,无须回避。这等于在开座谈会了。果然在酒精的作用下,群臣们纷纷发言了,不过他们都惜字如金,很简短有力。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那个老大终究没能逃脱因果报应。流氓老大被带到韩信面前时,当年的老大此时变成了孙子,他在韩信面前双腿跪地,磕头如捣蒜,嘴里还念念有词:“大王饶命,大王饶命,小人当年有眼无珠,有眼不识泰山,有眼……”
“项羽喜好猜疑。”
少年时的韩信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但韩信忍辱负重,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建立了旷世功绩。有好奇的读者心里肯定就会琢磨了,当年终究是谁逼着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呢?
“项羽为人过于粗犷,坑杀的罪名让他失了民心。”
第二件事:以德报怨。
“项羽妒忌贤能,有功者不能分封,贤能者不能重用,就应该是他失天下的原因。”
后来的事情顺理成章,韩信用最丰盛的山珍海味来招待这位“贵宾”。老婆婆回去时也不是空手的,她依依不舍地朝韩信挥了挥手,来时两袖清风,去时却带走了一个包袱,一个非常非常沉重的包袱,因为里面装有千两黄金。当然,这么多黄金老婆婆肯定背不动,是韩信派专人专车送到她那间破茅草屋里去的。至于后来老婆婆是怎样来花费和安排这笔天上掉下来的财宝,这些有烦史学家去调查研究了。
……
这里我们来注意韩信的一举一动吧。他首先给了老婆婆最高的礼节:跪地迎接(这样的礼节本来应该只有对刘邦才行的)。老婆婆见堂堂楚王居然向她下跪,虽说自己以前有恩于他,但心中终究是诚惶诚恐啊,于是跟着下跪回礼。于是乎,接下来就发生了这样一幕,一老一少争着在地上磕头。
众人各自发表意见后,刘邦进行了总结性的回答。他说他与项羽相争之所以能得天下,根本在于用人方面。为了证明他的论点。他举出了三个论据:
这个时候韩信来感恩了。他到了垓下后,屁股还没坐稳,首先想到的就是派人去寻找当年给他热馍馍的老婆婆。他的手下也不是饭桶,苦苦寻找了半个月,终于带来了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
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提供粮饷,我不如萧何。
两个热馍馍在我们今天看来毫不起眼,但当时在韩信眼里可非同小可。不但确保了他不被饿死,还让他体会到了久违了的人性的温暖。从这一点来看,老婆婆的思想无疑是非常崇高和伟大的。
3.统帅百万之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
在梦中,突然有两个热馍馍在他眼前晃动着,饥饿中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张嘴就咬,一口吞下了那热馍馍,而且还把手指头咬出了一道血痕,当生生的痛楚传来时,他才知道这原来不是梦。一个在河中洗丝棉的老婆婆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几乎每天都会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两个热馍馍拿给他吃。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三个旷世奇才都被朕所用,所以朕最终取得了天下。而项羽连唯一一个范增都用不好,他能不败吗?
前面已经说过,韩信从小失去双亲,后来是靠钓鱼外加乞讨为生的,而这其间,他常常食不果腹,饿得昏天又暗地,忍不住地流泪,梦中的梦中,梦中人的梦中……
刘邦的分析引来众人的掌声雷动,为了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君臣随之开始痛饮了。这场旷世盛宴比赶集还热闹。在酒精的刺激下,很多人甚至忘了君臣之礼,敲桌子的、哼小调的、猜酒令的、打饱嗝的,声音倒是蛮丰富多彩的。而他们的姿势更加丰富多彩:半躺着的,斜坐着的,摸脚丫的,加上已喝趴下的,那场面真叫一个壮观啊。当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首先来说第一件事:知恩图报。
当然,这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场合,所出现的特定的奇观。不久,这种君臣毫无拘束、开怀畅饮的场面就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约束了他们。这种压力叫宫廷礼仪。这个在后面将重点分析,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先来看看刘邦定都的事。
回到楚地上任后,韩信首先做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都跟国事无关,算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说白了就是他的私事。但每一件事都感人至深,这里不妨来说说。
摇摆中的定都
从细微处着手
在汜水称帝这天,刘邦按众人意愿暂时定都洛阳。但就在他准备带领手下的文武大臣们去洛阳时,一个人的出现让定都之事再起波澜。
两次大调动,韩信心里虽然起了点波澜,但伴君如伴虎,碍于情势,他不得不乖乖回到江南老家去当他的“楚王”去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娄敬。
2.朝令夕改的政策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一下子立他为齐王,又一下子改立他为楚王。刘邦此时对他改封就像三岁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这就像当年的楚怀王一样,人家楚怀王本来当得好好的,项羽突然要改立他为义帝,这义帝表面上是“升官”了,但实际上被“调升”到偏远的荒无人烟的山区去了,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架空之帝”。
娄敬是齐国人,此时不远千里赶到汜水来,只是为了刘邦建都的事。这等没身份、没地位的人,本来要见真龙天子刘邦一面很难,但是娄敬因为有老乡虞将军在朝廷为官,因此,很快就见到了刘邦。
1.齐地的地理位置明显优于楚地。齐地现在的地理位置最为靠近汉王的大本营,在军事战略上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而当年项羽之所以选择在楚地建都立业,那是因为他想在自己的家乡人面前炫耀自己,如果他当时听从那些儒生的意见在关中建都称霸的话,可以想象,刘邦打败他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娄敬一进门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作风来。首先他的打扮太吸引人眼球了:身上穿着破棉袄,脚上穿着烂草鞋,头发上扎一个马尾辫,手里拉着一根破竹竿,手里就差没拿一个破瓷碗了。
乍一看,当个楚王和齐王都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大力去发展新农村建设,用得着这般“为王消得人憔悴”吗?事实上楚王和齐王肯定是有区别的。
如果不是虞将军的推荐,刘邦早就叫人把这“准乞丐”给轰出去了。不过他毕竟见多识广,他知道越是这样有“个性”的人越是不可小觑。于是他二话不说,先安排了一顿丰盛的美餐为他接风洗尘。这个娄敬果真非同常人,也不推托,大大咧咧坐下就是一阵大快朵颐。
韩信的心里这时就像打翻了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都出来了。
等这个“准乞丐”酒足饭饱后,刘邦才恭敬地问他有什么事要找他。娄敬对刘邦的待人态度很是满意,于是也就不再客气,开始直奔主题了。
但当时在君命不可违的情况下,他心中虽然不快,但军符却不得不交出来了。交出军符的第二天,他正要起身去齐国去做他的“齐天大圣”,汉王的使者又到了,使者带来了刘邦的新诏令,大致意思如下:“楚国旧地虽然已经平定了,但战争对那里的影响最大,现在百废待兴,是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齐王(韩信)是楚生楚长的楚人,特改立你为楚王,以下邳为都,造福一方百姓。”
“陛下想建都洛阳?”娄敬问。
什么经济建设不经济建设,是想夺我的兵权吧。韩信只觉一盆冷水泼身,是啊!这金光闪闪的军符在手中还没有握够呢!想不到这么快就要上缴了。
刘邦点了点头。
“大将军在灭楚决战中功不可没,这个我心里有数。但是如今天下大势已定,工作的重心应该由战争过渡到建设中去,现在正是建设国家的时候了,因此,将军把军符交出来,回到你的祖籍地(齐国)去,把那里的经济建设抓好才是当务之急。”
“臣以为不妥。”娄敬直言不讳地说道。
果然,刘邦进了营帐后,几句简单的寒暄过后,便直奔主题了。
刘邦自然是洗耳恭听了。
而此时的韩信还沉醉在垓下一战中回味无穷,那是一场多么酣畅淋漓的战争啊!他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完美的表演。刘邦的突然到来让他从美好回忆中回过神来。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汉王的到来令他有种“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恐慌感。
娄敬就接着说建都洛阳不如建都咸阳的原因。他说洛阳地区狭小,地贫物稀,经济不够发达,交通也不是很便利,是一个弹丸之地。而秦地的咸阳东靠华山,南临黄河,四面都有险要关隘,是个易守难攻的风水宝地。在那里建都远远比在洛阳建都要好。
其实当时刘邦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试想,垓下一战,刘邦把手中的兵权都交给了韩信,并且在韩信深思熟虑的“十面埋伏”下彻底打败了项羽。人家立了大功。如果你直接去干掉他,不但于天下人说不过去,万一韩信怒而造反那就是引火烧身了。来硬的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好办法,因此,刘邦采纳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慢慢地剥夺韩信的权力,一点一点地把他削弱的只剩下骨头最好。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提一下当年项羽选都的事儿。项羽当初选彭城作为自己称王的首都时,也有个书生拼死相谏,也是劝说项羽在有着咽喉之称的秦地汉中称王。但固执的项羽选择“荣归故里”,定都彭城。后来的事实证明,项羽选择彭城为都的确是一大败笔。
事后讨论的结果是,刘邦并没有直接叫人去捉拿韩信,直接砍去他的人头。而是实行了“明升暗降”的调令手段。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刘邦对他的意见高度重视起来。于是他第二天就召集朝中大臣来商量定都这件事。刘邦刚说出娄敬的想法,马上就被淹没在一片反对声中。
这次“月夜煮酒论英雄”后,刘邦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马上召来张良和陈平,进行了一次三个人的密谋。因为是在密室,这次对话的具体内容我们已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只要明白他们的话题都是围绕韩信在进行就足够了。
“秦地晦气啊,大秦王朝在那里才多少年就灭亡了。”
情难测,费思量。
“是啊,定都洛阳的周王一统天下好几百年呢!”
项羽死了,韩信却还活着,这让刘邦犯难了,他现在的兵权还被这个最具威胁的人掌握着,怎样夺回兵权是当务之急。
“娄敬是个什么人物,他完全是书生意气,信口开河。”
如果放在十年前,论天下英雄,在刘邦眼里只有他和项羽可以称英雄。然而,此时,一代枭雄项羽随风飘逝后,韩信身上的光环逐渐放大,而且越来越大。韩信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在平定各诸侯的战役中他东征西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再厉害的英雄在他面前也显得不堪一击。而且在垓下同项羽最后大决战时,正是他的“十面埋伏”,让“孤独求败”的项羽彻底领会到了失败的痛苦滋味。
“洛阳,清晨看日出,黄昏看日落,绝对是一个风水宝地!”
这个人的名字叫韩信。
“洛阳……”
刘邦抬起头,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沉思良久。这天下虽然大势已定,但此时他的心里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快乐。他突然悟出这样一句话来: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因为此时他老是想着一个人,一个令他颇为头疼的人。
刘邦想不到众人的反对意见如此坚决。于是在定都洛阳还是咸阳的问题上就摇摆不定了,最后,刘邦决定去问自从楚汉之争结束后就一直闭门不出的张良。
刘邦到了定陶后,也来了一次“月夜煮酒论英雄”,只不过这次“月夜煮酒”的只有他一个人,没有任何人参加罢了。圆月当空,刘邦独坐在后宫的木藤架下,一张小圆桌上放了美酒一壶,点心几盘。侍女为他斟好酒后,垂首静立于刘邦身旁。刘邦朝侍女挥了挥手,侍女便识趣地退去了。他端起桌前的葡萄美酒一饮而尽,并没有喝下美酒后的陶醉感,相反,脸上的阴郁之色更加沉重。
数日不见,张良虽然清瘦了许多,但精神依然矍铄,面对刘邦的询问,他是这样说的,他说众臣之所以都反对建都咸阳,是因为洛阳离众大臣的家乡比较近,这是思乡之情的缘故。听君一席话,堪解百日忧。众臣们原来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才反对迁都的。刘邦茅塞顿开,大呼:“原来如此,险被众臣所误也!”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参加“论英雄”的只有曹操和刘备,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身陷囹圄的刘备吓得大惊失色,手中所执匙箸掉落于地,最后还算他机敏,借雷闪之故掩饰了自己的失态。
于是刘邦立即下令:迁都咸阳。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带领文武群臣回到了定陶。
但迁都咸阳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自从当初项羽到达咸阳后,一把大火把那里的宫殿烧成了一片废墟,如果迁都此地,必须重新修建宫殿。于是乎,后勤部部长萧何又有活干了,修建宫殿的事就交他来办了。
项羽死后,天下英雄都归附刘邦。至此,天下归一,正应了那句老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鉴于修复宫殿的工程巨大,时间跨度也长。为了断绝众臣定都洛阳的念头,刘邦当即就决定实行迁都工程,先把首都搬到了离咸阳不远的栎阳。众臣虽然不愿意,但也只能乖乖跟着刘邦走了。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娄敬因为进言有功被封为郎中令,赐姓刘。
目标直指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