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风荷举 > 第196章 云雾(4)

第196章 云雾(4)

他们都曾被齐敬臣逼到死地,可到了千钧一发之时,梁军的包围圈却漏出了一个小小的缺口,那不是漏算,而是齐婴留给他们的一条生路。

那一战的带兵之将正是顾居寒,而太子高靖也曾随军督战。

他曾放过他们一次。

当年的鸠陵之战魏军之所以大败,就是因为他们掉入了齐敬臣在枭山谷设下的圈套,一场火攻掀起滔天大火,魏军三十万兵马宛若瓮中之鳖,眨眼之间就要化为灰烬。

他为什么放过他们?高靖曾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也一度以为这是齐敬臣的自救之法——他不能放任大魏彻底没落,否则他自己对于梁皇就没有了价值,他会被弃如敝履。

而高靖知道,齐婴是认可这一切的。

可后来高靖渐渐明白了,他的眼界终归是太过狭窄——齐敬臣早已先于这世上的所有人,考虑到了整个天下。

他们需要的是安定,需要长久的和平。

他一定知道,大梁的境况虽比大魏好上些许,但本质也没有吞并一国的能力。即便这时梁军拿下上京,他们就能安然无恙地统治大魏的国土么?

当然如果事态真的发展到那一步,他江北也不是不能真的和大梁毫无保留地一战,只是那又有什么好?两败俱伤,苍生受难而已。

绝不可能。

到时候会发生什么事?韩守邺的确愚鲁,可有时候偏偏就是这样缺少思虑的人更容易突破障壁,他们不会考虑制衡、不会顾念苍生,只讲一个单刀直入,可大魏此时最怕的就是这样的直来直往——他们已经承受不了任何试探了。

会有无穷无尽的北地遗民不断地反抗、会有不计其数没落的北地贵族借魏室的名号兴兵反叛,大梁难道有能力一一镇压么?

而人的恐惧一旦褪去,很多限制就都会被突破,届时大梁或许会很容易地发现……大魏的雄兵已经远不如当年那样强劲了。

可攻,却不可治,后果无非是天下离乱、百姓受苦。

江左韩氏的狼子野心如今已经呼之欲出,假使齐婴死了,则他们一族谋反成功的可能性极大,倘若韩守邺坐了帝位又当如何?他为人愚鲁怯懦,按道理应当会受到顾居寒的威慑,可是为君和为将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一个将领他不得不亲上战场,可是作为君主他就大可不必直面在沙场上与顾居寒横刀立马的恐惧。

齐敬臣已经把这一切都看透了,所以他当初才放了他们一马。

杀了齐婴真的有利于大魏么?

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天下苍生。

他们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当高靖终于想明白这一点之后,他就知道——齐敬臣绝不能死。

五年前北伐一战伤了大魏的元气,三年前的鸠陵之战大魏更是折损了二十万兵马,甚至连顾居寒本人也被梁军将领重伤,险些丧命。如今的大魏已经打不起仗了,没有钱粮,没有兵丁,更没有国运。

只有他活着,大梁的朝局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只有他活着,南北的局势才能更好地稳定;只有他活着……这大江南北黎民无数,才能得一夹缝求得生机。

可现在一切已经不同了。

因此,高靖坚决向魏帝进言陈情,称绝不可杀齐敬臣,而他的父皇却目光短浅,只贪求眼前的蝇头小利。高靖无奈,苦思之下才另想出一个说法在父皇面前应对:他将原本的刺杀换成一场大火,此后暗中监丨禁齐敬臣,以他为筹码再与南朝交涉,从而再换取更多的利益。

倘若现在是五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北伐之战还没来得及打,那高靖一定支持暗杀齐婴,因为那时大魏国力强盛,百万雄兵意气峥嵘,挥师南下当有一统之机。

魏帝这才勉强点头。

太子高靖是皇后邹氏嫡出,也是魏帝如今唯一成年的儿子,乃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魏帝很早就让长子参涉政事,这次暗杀自然也不会瞒他,而高靖听闻此事后的见解却与他的父皇不同。

但与此同时高靖也是知道的,他父皇并没有真的放弃要杀齐婴的计划,因此这连月来他一直暗中看护着这座荒山,谨防有人要对齐婴不利,同时他也知道——他要尽快放齐婴南归。

江左韩家一系早就与魏帝达成协议,要借魏廷之手杀齐婴,而大魏朝廷一早就将南朝这位年轻的左相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魏帝自然很快便应承了此事。

五月初时他就曾找到过一次机会,那时他便派人暗中给齐婴送过消息,但齐婴却并未给他回应——他似乎有什么其他的计划,宁愿蛰伏在这荒山之中,不肯立刻动身南归,直到昨日高靖才收到他的消息,称想借他一臂之力离开上京。

齐婴这句倒不是客气话,在这次的事里,高靖的确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才有他今夜的来访。

“殿下言重,”齐婴摇了摇头,随即目露和煦之色,“此次外臣遇困,还多亏殿下代为转圜。”

此时高靖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这个男子,只觉得他深不可测,那双凤目之中似乎深藏着无限的泥泞和晦暗,可同时又有同样多的朗阔和清明。

高靖心中折服,叹曰:“先生之风朗阔,果非常人之所能及。”

他对齐婴说:“先生心中有山河,此去若得长风,必然扶摇直上一改乾坤,孤只盼届时先生能不改初心,仍护两国安泰、护这天下黎民。”

大梁齐敬臣……或许只有真正与他相对,才能知道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说完,他对面安坐的那个男子眼中便浮现出了一丝笑意,他似乎颇为开怀,看着他说:“温若有幸得明主如此,江北浩浩之地,数十年无忧矣。”

高靖并不知道答案,他所能见的仅仅只是此时齐婴凤目中的安稳开阔,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一时竟给人恍若神佛之感,是那样浩大而悲悯。

高靖闻言一愣,才知齐婴是在赞美他,而被这样的一个人夸赞了,他心中竟不禁浮起惶恐与欣然。

他所恋所思的是什么?仅仅是故国的山川河泽?还是那里与他有关和无关的一切?

如此荣幸。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原来这就是眼前这个男子即便步履维艰、百劫压身,也依然甘为江左之臣的缘故么?

而齐婴说的仅仅是实话罢了,高靖的确是难得的明君材料。他是邹氏嫡出,论理当与顾家不睦,但他能明辨是非、不为家族立场所动摇,既能信重真正的忠臣,又能明目看清这天下的局势,凡天下之君主,有几人能做到如此?

听了这话,即便是在意料之中,高靖的神情也依然难免有些失望,但与此同时,他的眼中也依稀生出了些微感慨。

倘若萧子桁也像高靖这样,那一切该有多好?

齐婴同样也看出来了这位殿下的真意,只是他的神情有些悠远,叹了口气后方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外臣恐终有负殿下所托。”

齐婴不禁暗暗叹了口气。

这话高靖虽是带着笑说的,可眼中深藏的却是真意,任谁都能看得出来,这位殿下是真心想要笼络面前这位声震南北的名臣,倘若齐婴此刻点头,等待他的便是高官厚禄、风光绝不逊于往昔。

他的思绪并未在遗憾中停留太久,很快便重新变得波澜不惊。

这主意乍一听十分荒谬,然而仔细推敲起来却也颇有一番道理——是啊,留在江左大梁又有什么好呢?那里处处凶险,几乎所有人都与他为敌,还不如索性效仿先贤另投明主,假使南齐北顾同朝为官、只要再加上一个不太昏庸的君主,一统的大业便有望大成了。

明明灭灭的昏黄烛火之下,他伸手从身侧取出一个卷轴,递给坐在对面的高靖。

这话意义颇深,细听来……倒有劝齐婴归附大魏的意思。

高靖接过,目露不解,问曰:“敢问先生此为何物?”

高靖闻得此言亦是一笑,他顿了顿,又颇负深意地说:“所谓檐下与宇下,想来不过是一种心境,倘若先生愿意,此屋檐也可化作穹宇,那便是另一番天地了。”

齐婴一笑,继而侧首望向窗外。

他态度十分谦和,齐婴笑了笑,答:“殿下客气,檐下之人罢了,并无什么讲究。”

窗外夜雾弥漫,但隐约已可听见人声,想来是沈西泠和顾居寒回来了。

他端起面前短案上的茶杯,品了一口杯中的粗茶,随后看向齐婴道:“久闻先生出身江左世家,品味高华,近来暂居于此荒山之中,用度如此粗糙,说来也是我朝怠慢的过错。”

齐婴望着沈西泠在雾气中朦朦胧胧的身影,神情柔和地说:“此去若外臣功成,便请殿下垂阅此卷;若非如此,便请付之一炬,当一笑耳。”

魏太子高靖曾被沈西泠的小姑子顾婧琪偷偷称作淇奥公子,意指此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玉石一般的风雅气度,更有玉石一般漂亮的皮囊。这比喻十分精妙确凿,但见烛火之下这位太子殿下眉目清俊,即便与齐婴坐在一起也并未落入下乘,只是他时年二十七岁、比齐婴小了约四岁,平生也不曾经历过齐婴那样的大风大浪,在气韵上自然就难免显得单薄些,稍显逊色。

高靖当时乍闻此言颇为不解,但思虑片刻后似有所得。

另一边的屋舍中早已点起了并不很明亮的烛火,屋内,齐婴正与大魏太子高靖对坐。

他依稀明白了什么,随即向齐婴拱手,敬曰:“既如此,孤便顺祝先生得万里长风。”

山雾茫茫。

“一役定此乾坤。”

夜色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