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290章 打印

第290章 打印

是的,葡萄牙人就是快被挤走了。第乌那边他们已经出局,各类行政机构已经搬去了莫桑比克,完全交给了东岸人经营。果阿这边呢?唔,还有百来人在“上班”,不知道弄些啥子。

两支傀儡武装一东一西,双面打印——哦,不,是双面威胁拉杰普特地区的莫卧儿统治势力,影响还是相当大的。东岸人在这个地方指手画脚这么多年,即便消息再不灵通的人也知道巴吉、乔杜里身后站的是谁了。高种姓老爷们家里要么有土地,要么有产业,会不清楚自家的货物流向哪里了?东岸人如何强大,这些乡下土豪们未必完全了解,但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就是了。至少,原本趾高气昂、神气无比的葡萄牙人在他们面前毫无脾气,都快被挤走了,却屁都不敢放一个。

东岸人设立的果阿守备团兵额已经扩充到1800,拥有24门火炮,实力强劲,完全接管了当地的防务。有意思的是,增募的这几百人里,还有不少是印葡人士兵。他们原本都是葡萄牙殖民当局的在册军人,现在直接跳槽给新主子扛枪,把果阿总督给气得够呛。

而且,乔杜里这人是资深军官,手底下也有一帮替他卖命的职业军人。他们拉起的队伍,素养应该是不低的,至少比巴吉当年起家时那乱哄哄的状态要好多了——巴吉这厮最危险时,甚至需要东岸军队直接出动帮他平事,希望乔杜里不需要如此。

接管防务后,东岸人并未停下争夺城市控制权的步伐。1706年,他们借口巴德兹区的法官迫害东岸商人,直接解散了当地的司法系统,换上了从第乌、浅岛二县调来的人。随后,民政系统因为欠了第乌管委会七万圆的债务无法偿还,办公场所被东岸人强行接管,人员被赶走,十余名兵团堡毕业学兵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开始办公,正式接管了这个区。

乔杜里今年三十出头,身材高大,魁梧有力,手底下掌握着数百人。传统军事世家出身,种姓不低,家族传到他这一代时有些不幸,父亲和两个兄弟都在讨伐叛军的战斗中丧生,家道有些中落的意思。不过没关系,被东岸人看上是他们家族最大的幸运,领了这些装备,自己再找老关系筹点钱,拉起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并不困难。

今年(1707年)年初,塞尔蒙特区因为疏于防范,遭到一伙印度饥民的袭击,损失惨重。第乌管委会的姚同姚大主任瞅准机会,用东方移民过来的登莱军户子弟为骨干,补入了大约三百名日本浪人,正式成立了果阿第二守备团(原果阿守备团改名为第一守备团),以七百兵力赶去平叛,一举击溃了前来抢粮的印度暴民。数千印度人大部溃散,自相践踏、投河而死的不计其数,剩下的也被抓了俘虏,开始重建塞尔蒙特区被损毁的建筑。看那样子,东岸人不把他们骨头里最后一滴油榨出来是不会善罢甘休了。

有鉴于此,第乌管委会主任姚同上校也正式下令,从浅岛县武器库内拨出两千条步枪、十五门火炮,同时从阿拉伯商人那里采购三百匹战马,以无息贷款的形式资助当地一位名为乔杜里的小军官,助他起事——鸡蛋,可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塞尔蒙特区就这样落入了东岸人之手。官员、警察、军队等政府机构全部换了人,葡萄牙人或印葡人可以在当地居住,但没了任何特权,只能老老实实当顺民。

巴吉这个酒商出身的家伙至此算是彻底发达了,一跃成了拉杰普特地区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成员。考虑到如今北印度各地区心怀鬼胎、拥兵自重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东岸人继续强力支持,未来不排除这厮会进一步发展,获得更大的权力。

这两个区拿下后,果阿三区也就只剩下个因哈斯岛了。这里是果阿的精华,最富裕的地方,目前有两千多名东岸商人及其雇工生活着。果阿守备一团长期驻扎,军营就在总督府不远处,军事防卫、治安巡逻都被他们一手包办了。

拉杰普特人并不是第乌管委会治下的唯一印度傀儡政权。事实西北印度拉杰普特人传统聚居区的巴吉可比马斯喀特的表兄弟们要厉害多了,这厮趁着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则布去世后局势动荡的有利时机,开始闷声抢占地盘,目前控制了后世古吉拉特平原西部的好大一片,治下人口逾两百五十万,军队数量膨胀到五万余人——呃,枪只有两万多条,但这不要紧,冷兵器目前仍然是印度士兵经常使用的装备,并不落后。

另外,因为涉及到债务问题,果阿海关也在几个月前被正式包给第乌管委会,每年承包费二十万圆。不算高,但这年头借钱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知足吧。

当然东岸人也没把事情做绝。前后分三次,共免除了他们大约十万圆的债务,算是相当仁慈了。未来的话,如果事情办得好,不排除继续免除债务的可能性。

这样看下来,果阿这个葡萄牙殖民地已经在事实上落入了东岸人之手。就和当年的帝汶岛一样,东岸官方没有采取任何强硬手段——有一说一,他们对待盟友还是比较“温柔”的——就靠着各种润物细无声的蚕食,基本就架空了葡萄牙人在当地的权力,使其一步步落入东岸人的掌控之中。

拉杰普特人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听话的。他们为了应付接纳果阿印度人移民的事情,他们还把全国的军队总数从2.6万人裁到了只剩1.2万人,空出来的预算全部用来安置移民,比那些叽叽歪歪的佛罗里达、新库尔兰、葡属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强太多了。

果阿既已控制在手,那么第乌管委会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第一条就是改变航运管理,开通前往马六甲、文莱、马尼拉和棉兰老岛的商业航线,对当地东岸系的殖民者提供帮助,顺便也赚一波小钱钱。毕竟,印度的商品,在当地还是有些市场的,而当地的物资,对果阿来说也不无小补,双方各取所需,合作共赢。

老实点,帮东岸政府盯着阿拉伯人。你们就是工具人,要认清自己的历史定位,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上并未占据多大的地盘,边境划分也不是很清晰,你们还有扩张的空间。不需要打仗,非暴力什么的最好啦,日拱一卒,慢慢往前渗透、蚕食,总有机会的。

第二,果阿守备一团和二团的员额在近期会陆续增加,争取全部增至两千人,主要由登莱移民及日本浪人补充。另外,效第乌、浅岛的故智,东岸人也在果阿外围物色新的傀儡人选,看看能不能再扶植起一个军阀,然后让他在印度大地上搞风搞雨,给果阿谋取利益。

不过他们也无法抱怨。国家都是人家帮你建起来的,不然马斯喀特住的还是阿曼人呢,哪轮得到你来鹊巢鸠占?再者,马斯喀特、塞拉莱港目前都是东非运输公司固定航线上的补给点,采买食水、人工服务、船只保养都能让你赚不少钱了,同时还给你带来了大量廉价印度手工业品,改善了你们的生活。另外,波斯、东非的贸易也让你们参与了一部分,帮你们从无到有建立了一支商船运输队伍(仅有三艘中小型帆船,挂靠在东非运输公司名下),让你们进入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还有什么好说的?

最后一点,自然就是驱逐当地的印度人了。果阿这些年对印度人的气氛本来就不好,加上经济衰落,工作机会减少,人口大量流失。两年多前就已经跌破二十万,现在更是只剩下了十万出头。这十万人,第乌管委会也不怎么想留,打算通通送给拉杰普特共和国,或者干脆全部驱逐,让他们回印度去。

这个国家,目前还是比较苦逼的,欠了第乌管委会大几十万圆的债务(鬼知道他们怎么计算出来的……),同时还要接收东岸人从果阿甩过来的包袱,当真是苦不堪言。

当然这事要分批慢慢来。至少就目前而言,东岸人还需要部分廉价的印度人留在这里维持城市运转,待未来有足够数量的中国、日本或朝鲜移民抵达后,再想办法慢慢清理。这个政策是长期的,因为拉杰普特共和国的接收能力有限——实在不行的话,也可以想办法送到非洲去,不过这是最后的选择了,第乌管委会暂时还不倾向于这么做。

拉杰普特共和国目前大概有十八九万人口,大部分(接近十万人)都集中在首都马斯喀特,另外还有五万多人居住在第二大城市塞拉莱,剩下的则分散居住在各个小镇、农村、牧场之内。

做完了这些事,东岸人在印度西海岸的势力就非常强大了。浅岛、第乌、果阿三个完整据点,未来如果再吃下葡萄牙人手里的达曼、科钦,那么就更游刃有余了。

因哈斯岛现有人口五千余人,但就看海边的宅院房屋,都不止两千间,差不多可以住一万人。何也?因为东岸人发起了大规模的搬迁移民的行动,将岛上残存的不多的印度人全部抓了起来,然后用船送往西边的拉杰普特共和国,由他们消化吸收。

东葡联合舰队现在也完全成了第乌管委会的工具。那些葡萄牙水手们工资都是第乌发的,谁还鸟果阿总督啊?未来再好好整顿一番,统一一下指挥系统,补入一些适合近海的快船,依托上述几座城市来回调兵,快速打印——呃,快速支援各个据点,使他们免受印度乱兵的影响,维持正常的商业秩序,那么源源不断的利润就会持续流入第乌管委会的口袋,成为滋养东岸殖民体系的源泉——1706年,第乌管委会在有诸多大型基建项目“拖累”的情况下,依然给中央提供了超过240万圆的税款,可见其豪富程度。

十月的印度,已是雨季末期。翠绿的因哈斯岛外,渔帆点点,更有翔鸥云集,柔风阵阵,端地是一片好所在。

印度这个提款机,是天尊赐给东岸人的礼物,可要抓稳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