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232章 留学与政治

第232章 留学与政治

货物主要是小麦,在朝鲜采购,大概七八十吨的样子,是本地一家面粉厂订购的。这家厂的规模不小,位置也绝佳,就位于码头和火车站正中心,所生产的面粉就叫“车站面粉”。名字很俗,但实力不容小觑,几乎打垮了半个登莱的地方性面粉厂。

船只航行两小时后,最终在一艘蒸汽引水船的带领下,缓缓驶过了烟台港外侧的岛群,停靠在了商业码头区。船长放下跳板后,人先下船,然后再卸货。

车站面粉战斗力爆表的奥秘也很简单,那就是大规模使用了三涨式蒸汽机作为动力,同时配有最新式的滚筒磨粉机、离心筛粉机及其他自动机器,每小时生产五十袋面粉,是其他生产商所望尘莫及的。而且其位于码头和铁路之间,运输成本低廉,销售市场能延伸到很远的地方,竞争力不强才有鬼了。

这艘船上的那些朝鲜学生们,就是前往烟台学院求学的,基本都出身于两班士大夫家族,朝廷出资负担学费,可以说是公派留学了。可以想见,当这些人完成学业,回到朝鲜后,无论从学历学术还是家庭出身方面来讲,他们都必然要步入仕途的。有这么一批对东岸存有好感,对东岸实力有足够体会的学生在,日后对朝鲜的控制也能更深入一层。相当不错的买卖,不是吗?

车站面粉厂旁边有一家肉制品厂,同样非常现代化。他们主要利用登莱本地的牲畜(用火车从远方运来),屠宰后加工,再利用胶烟线铁路及已经部分通车的平荣线铁路进行销售。

鉴于黑水交通学院这种较为保守的办学态度,周边国家的学生们不得不一个接一个前往烟台求学,然后学习现代政府所需要的各种元素。或许有人会说,中国及周边地区的传统观念使得那些富裕家庭出身的学生们更愿意学习如何治国,而不是醉心于工匠技术。这有点道理,但也不全对,因为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了东岸共和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强大,他们对掌握新科技非常着迷,无奈黑水交通学院不怎么为他们敞开大门,这就没办法了。或许烟台的社会科学也能学到一点东西吧,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当然他们有时也会考虑一下外来的肉源,尤其是满蒙地区。黑水运输公司从东岸本土订购了两艘冷藏船,可以将满蒙输出的牛肉以令人可以接受的状态运输到烟台。但羊肉运输似乎有些问题,因为肥羊肉总是容易变色,幸而羊肉的冰冻和融化令人较为满意。这家厂每年从满蒙进口大约两千吨的牛羊肉,未来不排除进一步提高进口量的可能,毕竟便宜。

只可惜,这所学校招人十分严格,宁缺毋滥,而且不怎么招外国学生,每年给出的名额十分有限,非得是关系特别过硬的势力(如广东二李、高城金家、日本松前家)才有可能,可见其在技术扩散上极端保守的态度。

比起肉类,水果的冷藏比较复杂,目前还处于研究试验状态,但不是很理想。在很多人看来,羊腿肉是死的,可以运输,但水果是活的,是有“呼吸”的,运输起来问题很大,可能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反倒是干果没这么方面的困扰,运输起来比鲜果容易多了。

当然在远东地区还有一家学校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位于大泊港的黑水交通学院。毋庸置疑,这是一家可以媲美烟台学院的高级学府,魏博秋创立,年代悠久,底蕴深厚,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其龙头专业如船舶设计、水利工程、车辆制造、化工等,即便是在东岸本土,也是有一定实力的,并不比很多专科学校差。他们所落后的,无非就是地处偏远,对前沿领域新技术的追踪不够罢了。但还是那句话,在远东地区是独一份的,同为工科学校,桃村工学院给人家提鞋都不配。

对了,装运牛羊肉的是陶罐,这也是本地制造的。工厂技术非常先进,使用蒸汽机来碾磨、捶捣、掺和胶泥,比起其他国家的匠人们吃力地用手掺和、挤进,并把胶泥块揉来揉去以求整块组织结构均匀一致要轻松得多。

胶州医学院的实力和桃村工学院差相仿佛,吸纳了一些本土中不溜的人才,设立了几个专业,招了百来名学生,只能说慢慢来吧,从无到有是最重要的。

碾磨机、捏土器、精密铸磨的存在,使得他们的单位成本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也比一般的手工匠人强,因此产品畅销各处,订单不断的情形也就可以理解了。

桃村工学院和胶州医学院的设立时间都不长,都可以追溯到最近十年以内。前者以工科为主,主要培养机械、材料、冶金等相关方面的人才,师资水平略显薄弱,教学水平差强人意,但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已经非常不错了,说是工科领域的最高学府也不为过。

诸如此类的现代工厂其实还有很多,如使用滚筒印刷机的造纸厂兼印刷厂,他们大量收购芦苇、烂布等原材料,生产出各种类型、各种档次的纸张,是东岸政府机构、报刊杂志的指定合作商。

烟台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牌子最硬,办学规模也最大。早年曾是东岸人培养地方行政干部的地方,后来逐渐扩大,最终发展成了今天这么一个涵盖商学、法学、文学、农学、音乐等多个领域的学校。在登莱、宁波等地的行政官员中,烟台学院校友会的影响力始终是最强大的,甚至就连朝鲜、南明、大顺等国的官员中,都有相当数量毕业于烟台学院,可见其能量。

再比如使用机器切割布料,这是东岸本土很多年前的技术了,登莱引进后立刻获得了大发展,被服业深受其利,服装业也获得了极大的好处。对了,有意思的是,登莱的服装厂基本都只生产男式服装,这可能和社会上男性地位较高有关,甚至就连大部分洗衣房都只为男性客户服务。

目前的登莱,当真是周边学子的求学圣地了。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半岛上,东岸人建设了三所高等学府,其一是烟台学院,其二是桃村工学院,其三是胶州医学院。

总而言之,机器取代人,在东岸本土已经成了现实,在登莱则部分成为了现实。而登莱也正是靠着这样的改进与革新,发展出了一批自己的产业。虽然就规模和盈利程度而言,似乎还远远不如南方的宁绍,但多多少少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创造的实物财富每年都在稳定增加,这就足够了。

从路线我们就可以看出,这艘船经过了两个朝鲜港口、一个东岸租借的朝鲜港口,因此船上的旅客中,朝鲜籍的占了一半以上。他们中部分是生意人,部分则是前往烟台和胶州求学的学生。

这样朝气蓬勃的社会景象,这样闻所未闻的工业画面,对初来乍到的留学生而言,确实是极具冲击力的。这个时候他们一般会产生两种变化,第一种是心情激荡,恨不得立刻学成归国,并在本国复制登莱的工业奇迹,但往往受限于体制、技术和资金,最终成果有限;第二种是灰心丧气,心怀敬畏,从此对登莱、对东岸敬若天人,再不敢有任何抵触、对抗的念头,这往往是情报部门可以开心收割的好种子,好好操作的话,未来能换回百倍、千倍的利益。

船上装了百来吨货物,同时还有数十名旅客,从黑水港出发,经利尻岛、元山港、釜山港、海州港,最终抵达烟台。

对仆从国的控制,只有一手军事显然是落了下乘了,也必然不能长久。培养亲近的官员,并打断他们的脊梁骨,让他们终身对东岸直不起腰来,以一种混杂了恐惧、崇敬、羡慕的目光仰视,才是更合适的套路。在多年的摸索实践中,东岸情报部门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甚至会在这些后备梯队官员留学期间搞一些小陷阱,抓住这些人的把柄,等到其日后身居高位时再拿出来用,往往能收到奇效。

1705年7月8日,辽海洋面上,洪波涌起,海风阵阵,一艘两百多吨的客货两用船正在奋力前进着。

政治,可从来不是温情脉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