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339章 巴哈杜尔

第339章 巴哈杜尔

从1702年开始,到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整整五年时间,莫卧儿帝国的军队在战场上胜多负少,消灭了不知道多少马拉地人的军队,攻占了不知道多少要塞城市,但人家还在战斗,反抗高峰期的1704年,莫卧儿帝国从北方通往德干高原的运输线被袭击了三百多次,几乎每天都有游击队搞破坏,大量物资在中途被劫走,极大打击了前线官兵的士气,同时也加重了后方百姓的负担。

但真实情况如何呢?德干高原的战事还没有结束,马拉地人像牛皮癣一样,恶心得很,虽然一次次失败,但不知道为什么梁静茹给了他们这么多勇气,依旧在坚持。正规部队打,游击队打,投靠莫卧儿帝国的当地贵族降而复叛,感觉整个都不好了。

到了1705年,莫卧儿帝国的士兵们士气低落,被游击队搞得精疲力竭。各种贵族叛乱层出不穷,也许前一天还跟你并肩战斗的马拉地贵族在今天就成了敌人。士兵们渴望离开荒芜的马哈拉施特拉山脉,但被奥朗则布的威望压着,没人敢公然提出来。

但现在奥朗则布死了,情势就又起了一些变化。巴哈杜尔·沙不如他父亲有威望,短时间内凭借着人们服从的惯性,他的命令还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服从。如果他脑子够清楚,手段够聪明,那么也不是没有可能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慢慢收回地方总督、大将手里的权力,做那一个中兴之主,挽救莫卧儿帝国的国运。

整个1705和1706年,因为奥朗则布身体不行,病势沉疴,底下的将军们开始敷衍了事,打仗有气无力,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死去,不管是莫卧儿帝国的将军们还是马拉地人的领主。

所以,奥朗则布非常有威望,即便大家都对他很不满,但只要他活着一天,地方总督、将领什么的,也甚少有敢作乱的,相反他们还积极平乱,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悄悄扩大了自己的权势和财富,但至少表面上依然服从德里的中央朝廷。

1707年,奥朗则布终于去世了,莫卧儿帝国的官兵们思乡心切,兵无战心,而马拉地人的国家马拉塔王国则趁势发起反击。他们趁着莫卧儿帝国继承混乱的有利时机——巴哈杜尔·沙登上帝位的代价,是超过一万名精锐老兵和将军的死亡——大败莫卧儿军队,击败了巴罗达的代理总督,洗劫了这座城市,同时也对布尔汗布尔进行攻击,并取得了一些战果。

是的,局势出现了变化。奥朗则布去年死了,三子巴哈杜尔·沙一世继位。平心而论,奥朗则布虽然因为穷兵黩武而把偌大的莫卧儿帝国搞得一团糟,但还是挺有威望的。一生之中,不知道灭了多少印度土邦王国,杀了多少文官武将,屠戮了多少百姓黔首。即便是与他战斗了二十多年的马拉地人,其首领也不知道换了多少茬,有战死的,有被自己人杀死的,总之他们付出的代价相当巨大。

巴哈杜尔·沙如今面临着的就是这么一个棘手的局面。马拉塔王国还在不断攻城略地,地方总督阳奉阴违,农民或贵族的叛乱此起彼伏,直属德里朝廷的将军和士兵们士气低落。更别说,这个国家还面临着巨大的财政亏空了,巴哈杜尔·沙不得不出售了相当部分的职位给支持他的印度贵族以筹集资金,但这又反过来削弱了他的权威,实属饮鸩止渴。

总督阁下对巴吉的所做所为非常恼火,决意出兵剿灭。结果打了半天,发现居然啃不动,同时国内局势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为自身计,他不得不放下架子,再一次与巴吉商谈招安的事情,以便腾出手来处理其他事情。

但他也没有办法。马拉地人还在持续进攻,旁遮普的锡克人、阿格拉的贾特人也相继起兵,与德里朝廷爆发了武装冲突。曾经是德里苏丹忠实盟友的拉杰普特人也对战争感到了厌烦,他们中的部分贵族仍与中央保持着良好关系,愿意出兵出粮出钱,有的则冷漠地表示了疏离,对艾哈迈达巴德总督的命令置之不理,表示要全力扑灭境内的叛乱,有的则非常激进或者说很有野心,想要驱逐绿教徒,自己坐那帝位耍一耍。

事实上,这已经是艾哈迈达巴德总督对巴吉的第二次招安了。早在差不多五年前,巴吉被第一次招安,然后与政府军相安无事了一会。结果后来又忍不住扩张地盘的诱惑,趁着总督大军平叛的时候,悍然出兵,攻城略地,一下子把地盘扩大了两倍,与艾哈迈达巴德方面的关系也宣告破裂。

总而言之,在德干高原连续征战了40年后,奥朗则布给他的后代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德里朝廷的统治基础出现了问题,盟友离心,将帅桀骜,地方叛乱,总督行割据之实,同时还有严重的财政问题。外部则有马拉地人、锡克人、贾特人等外敌,气势汹汹,难以剿灭。东岸人曾经仔细研究过,觉得巴哈杜尔·沙目前能直接控制并说一不二的,也就恒河和朱木拿河流域。出了这些地方,命令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倒不是说他们独立或割据了,没有的事,主要还是中央权威不太行了,各种事情多有推诿或者阳奉阴违的现象存在,或者就是路上有叛乱,行政命令传递不畅,非常麻烦。

巴吉部的坚决抵抗给了其他武装势力极大的鼓舞。于是,当政府军进攻巴吉控制区,刚刚取得一场胜利时,后方又起火,不得不从前线抽调人马返回去灭火。等灭完火再回来时,巴吉差不多已经整顿好了防务,之前的仗算是白打了。如此周而复始,总督手底下的部队当真是疲于奔命,精锐部队也损失不小,不得不撤回去休整,默认了巴吉的存在,并尝试对其进行招安。

拉杰普特平原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们借口巴罗达曾经失陷,军事压力很大,就对来自德里的各种命令打折执行,比如要你出一万兵的,给个五六千好了,如此种种,看似忠顺,其实已经不把你当回事。且如果巴哈杜尔·沙的威望进一步下降的话,不排除就直接不鸟你了,割据当个土霸王,岂不美哉?

拉杰普特总督为此抽调大量军队进行平叛,将这些叛乱分子一一击溃。唯一一个还岿然不动的,就是有外国势力支持的巴吉团伙了。这支部队活跃在拉杰普特西部和西南部,治下人口逾三百万,军队总数接近六万,虽然战斗力不是很强,在面对总督调集的精锐部队进攻时有点左支右绌的感觉,但到底坚持了下来。

东岸人谨慎观察着莫卧儿帝国的变局,并随时准备捞好处。他们一面与艾哈迈达巴德总督联系,一面与德里中央朝廷联系,同时还控制着巴吉和乔杜里两支叛军,游走于各方之间,随时等待着机会,然后扑上去撕咬,攫取最大的一份利益。

其实吧,拉杰普特地区的秩序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因为这里远离战争中心,但也只是相对的。拉杰普特地区的总督对德里还算忠诚,各种出钱出粮出兵支持他们在德干高原的平叛战争,百姓们为此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地方上有了叛乱的星星之火,反对德里苏丹的“义军”此起彼伏地出现。

巴哈杜尔·沙面临着困难的处境,也把主意打到了外部势力上面。他与葡萄牙人、英格兰人、荷兰人、法兰西人以及东岸人都有联系,比如东岸政府在去年就一次性出售了超过两万条步枪给巴哈杜尔,帮助他镇压贾特人的叛乱。

地方上的生产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除了靠近第乌县的部分地区以及西南部巴吉所部控制区外,大部分地方的秩序开始了大崩解,这非常可怕。

这笔交易可并不简单,巴哈杜尔不但付出了大量黄金,还把印度河三角洲西侧的一个小渔村租给东岸人建立商站,同时还给了东岸商人在印度河流域收购各类商品的贸易特权,代价不可谓不大。当然了,德里朝廷如今对印度河流域还有多大的控制力,委实难说,毕竟巴哈杜尔已经在拉合尔城集结了重兵,打算与旁遮普的锡克人大战呢,当地的贵族们态度敷衍,出兵拖拖拉拉的,物资供给也多有不足,非常值得玩味。巴哈杜尔整不好,也是在慷他人之慨,把一个自己无法有效控制的土地交出去,换得大笔军事援助,可谓神机妙算。

在这件事上,国兴禅寺的和尚们最有发言权。他们离开第乌县北上一路传教,虽然有巴吉手底下大小军头们派出的人马或明或暗的保护,但依然遇到了几次险情。溃兵、土匪甚至是官兵基本都一个德行,无法无天,穷凶极恶,人们的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但东岸人可不管那么多。他们拿到了后世的卡拉奇这块地方,商站已经在今年上半年修建完毕,要塞式的,非常坚固,可驻扎数百名士兵。商站周围的土地,他们也派人去宣扬,收购商品什么的,没人反对,大善。

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则布的死似乎并没有影响到第乌县。这里的生活井然有序,各项物资从来未有短缺,就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安静而闲适。但毫无疑问,这种安逸的生活是不正常的,至少在此时整个印度次大陆上都是不正常的。

对了,乔杜里这厮在拿到浅岛县军火库赞助的武器后,迅速拉起了七千多人的队伍,开始向西面发展。唔,到底是老牌子高种姓军事世家出身,乔杜里的军官团都是现成的,在获得新式武器并适应后,战斗力飞速提升。目前,他们已经数次击败当地的官军——说实话,很多是直接策反并拉拢过来的,他比巴吉那厮有本事多了——控制了浅岛县以西的大片土地,同时向西越过沙漠,向印度河流域渗透发展。

1708年12月8日,西北印度。

看看,巴哈杜尔与东岸人做交易,又何尝不是饮鸩止渴呢?他短期内无法摆平马拉地人、贾特人、锡克人,这就是极大的危机。时间拖得越长,地方上就越离心离德,中央的政令就越来越不好使。拖个十年二十年,其他地方不管,但印度西北部,怕是就自成一体,与德里朝廷无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