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332章 飞地日常(二)

第332章 飞地日常(二)

捕雾网有私人拥有的,即家家户户自己弄的小网,对着风来的方向,收集到凝结的雾气后导流到水箱里,供应一家人日常生活饮用是足够了,甚至还能养个两头小型牲畜,也够用。洗澡的话就要省着点了,也许要攒好几天才能攒够,或者你多加一两面网,反正成本也不高。

捕雾器这种东西,东岸研究也很多年了。目前真正成熟、高效并大面积推广的,还是捕雾网。你来到纳米布沙漠沿岸的乡镇就能看出来了,到处都是一排排的细网,织得非常密实,每隔几米就用木头杆子固定住,往往一下子拉出去上百米远,一晚上能收集不少水。

政府部门也投资了许多大型捕雾网。他们多位于人烟稀少的郊区,网非常巨大,结网的绳也很有特点,那就是专门研发的多面型绳索,尽量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凝结的水经集水槽收集后,再通过密闭的导流槽输入到一个个大型储水箱中。储水箱汇集的水,还会通过封闭式的地下水泥管道输送到自来水厂中,统一进行过滤、消毒,然后方可使用。

不过也别急,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沙漠不一样,这两处沿海其实本来是不缺水的,只不过因为寒流导致其无法形成降雨罢了。但没有降雨,咱们有雾啊!纳米布沙漠沿岸,每到夜间,人们都不敢在外面干燥衣物或粮食,因为雾气实在太重,会令其受潮,这就给了聪明人收集淡水的机会了。

这种改良型捕雾技术是由本土某位“无聊闲人”发明的,注册专利后,迅速被政府(农业部)出巨资买断,创造了一个暴富传说。不过这也是人家应得的,惠及数万乃至数十万百姓的新技术,怎么大力奖赏都不为过。

鲸台地区为了保持这个势头,多年来也一直在持之以恒地研究捕雾集水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纳米布沙漠,与北智利、秘鲁沿海一样,因为寒流的原因,降水稀少,非常干旱。地表径流也因为缺乏降雨补充,流量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别提发展工商业了,缺水发展个锤子!

鲸台地区引进这种技术后,鲸湾县政府第一个吃螃蟹,在鲸湾镇郊外投资兴建了一座自来水厂(含大量捕雾网及管道系统)。水厂竣工投产后,县政府专门派人去看了看,每个导流槽内几乎整晚都有大量水在流动,水箱可以积存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淡水。民政部门的人自豪地介绍,有了这种新技术,集水效率暴增三倍,县郊建起的这家自来水厂预计可供应一万户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且该厂在设计时还预留了一定的冗余量,只要有需要,他们还可以将现有产能扩充75%以上,部分新增的用水需求。

什么?沙漠地区的经济有特色?嘿嘿,这就是你不了解了。纳米布沙漠的沿海,渔业资源特别丰富,鲸、海豹资源也很多,前来发财的人不在少数。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钻石以及近年才兴起的鸟粪、海豹粪的采集生意,都增添了很多人气。

看,这又是一个科技改变生活的极佳例子,原本缺水的地方现在已经可以放心用水,甚至可以给皮革加工厂稳定供应淡水,维持最基本的运转,将财富尽可能地留在本地。居民如果生活用水不足的,比如想天天洗澡的话,那也可以向自来水厂申购用水指标,接一根水管过来,只不过这个成本就海了去了,只有富人才敢如此消费,普通人还不如自己想办法多弄两面网集水呢,虽然这种水没有过滤和消毒程序。

总而言之,鲸台地区三个县,总人口不到三万三千,确实是全国实力最弱的地区级行政单位了。制约该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大片的沙漠,干旱、缺水,只能在流量断断续续的河流附近发展旱作农业,养殖一些牛羊。好在东岸政府持续多年如一日地往这边发配流放犯人(很多都跟着家属),当地的经济也比较有特色,人口最终还是慢慢变多了。

当然也有人说,别的干旱地带没这种条件,没法像纳米布沙漠一带收集到足够的生活用水。这话确实不错,但谁让你没雾呢,对不对?海雾资源是天尊的馈赠,让生活在沙漠里的子民可以喝水,可以种蔬菜,可以养羊,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工业活动。不服?那你自个去研究海水淡化技术吧,东岸本土有机构在搞这类研究,只是成本有些感人,至今没出啥有用的成果。

而在海兰县以北、鲸湾县以东,还有一个台山县(全国第233县),下辖台山镇、北固乡、石库乡、中堡乡和乌兰乡(位于后世马尔塔赫厄城附近)五个定居点。因为有一些水源,这个县的人口较多,达到了一万三千人,但也主要居住在北边的台山高原一带,地区行署就驻台山镇。

孙雷的店铺有自己的捕雾网,一大一小两个集水箱。小水箱还奢侈地进行了改造,有过滤和消毒系统,容量40升,足够满足他与几位伙计喝水、做饭的需求了。大水箱容量两百多升,省着点用的话,两天洗一次澡绰绰有余。不过他们平时没这么奢侈,总会留一些水以备不时之需,因为总有些相对干燥的日子里收集不到足够的水,必须有危机意识。

在鲸湾县以南,还有一个海蓝县(全国第231县),下辖海蓝镇、芒原乡(位于后世贝塔尼小镇附近)、五垒乡三个定居点,总共八千人口。与鲸湾县一样,五千居住在县城,凸显了经济对人口的巨大吸引力。

水资源瓶颈的解决打开了地区发展的上限。本地最大的财源海兽捕猎及加工产业的规模日趋扩大,不但给政府带来了相当的税金,还繁荣了市面,给百姓带来了大量的好处——说出去你可能不信,以鳕鱼捕捞、捕鲸、海兽捕猎及加工、钻石开采为支柱产业的海蓝、鲸湾二县,其人均收入水平在东岸全国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如果不是相对缺水的话,这里明显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定居。

鲸湾县(全国第232个县)下辖鲸湾镇、豹湾乡(位于后世亨蒂斯拜附近)这两个海兽捕猎重镇,以及白雾乡(位于后世斯瓦科普蒙德城附近)、光实乡(位于后世乌萨科斯城附近)、勃兴乡(位于后世奥孔巴亥小镇附近)、白城子乡(位于后世奥马鲁鲁小镇附近)这四个依靠季节性河流发展旱作农业为主的定居点。全县人口不过万余,大部分居住在沿海的鲸湾、豹湾和白雾三地。

看看孙春阳南货铺鲸湾分店的商品货架吧,林林总总数百类商品,堪比后世一个小型超市。小到针头线脑,大到钟表乐器,几乎都有售卖。大哥,钢琴这种玩意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买得起的,但1707年鲸湾县就愣是卖出去了六台,厉害不厉害?

孙雷还是比较勤劳的,这从他每天起床的时间比店里雇佣的活计还早就能看得出来。勤劳带来了业绩,带来了销售额年均增长7%的奇迹,当然也给他本人带来了相当丰厚的奖金收入。因此,他对目前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即便很多人在试图逃离这座干旱的城市。

再看看那些售卖生活用品的商铺,比如卖布的,廉价的麻布早就消失殆尽了,连本地那几百个非国民劳务工都不愿意买。棉布价格便宜,供给充足,买棉布不香吗?不光要买棉布,还得是染了色的棉布,不是植物或矿物染料染的哦,那种太容易褪色,是要东岸自产的化学染料染的。平安县那边的染料产能每年都在扩大,价格跌得厉害,为什么不用?

当然孙雷不是很懂体面。或许是为了省钱,他根本没在鲸湾港租房或买房,而是直接住在店里。后院仓库收拾出一个小房间并不难,反正他还没结婚,一个人住绰绰有余了。最重要的是,这个房间完全免费!

自行车也大量进入了中产阶级的购买清单内。邮电局职工那是标配了,骑着自行车送信,又快又稳,还拉风,不知道吸引了多少大姑娘小媳妇的目光。私人购买的自行车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依靠捕猎海兽发了财的家伙,即便一年到头骑不了几回,也乐意买一辆放家里——宝马牌自行车,那可比真的马更能彰显身份。

作为孙氏家族的一员,虽然只是远得不能再远的一支,但孙雷依然能够凭借出身获得一个不错的职位,比如孙春阳南货铺鲸湾分店的店长,月薪十八圆。这个收入,在通货膨胀比较厉害的鲸湾港不算高,但也绝不能说低,反正足够他维持相当体面的生活了。

至于烟酒糖茶、果子蜜饯、罐头补品之类的商品,鲸台地区也是人均消费最高的地方之一。可以预见的是,至少在钻石、海豹、鸟粪石之类的资源消耗殆尽之前,这里的消费需求都不会下降。而就算采空了也无所谓,内陆还有钻石、岩盐等资源,沿海还有渔场,再加上可以与北边的葡属安哥拉、新库尔兰等地进行贸易,生活差不到哪里去的,下限可以保证。

孙雷打着哈欠开了门,伸着懒腰,将写满了今日新到商品的木牌摆在了门口显眼处。又到了开门做生意的时候了,周而复始,每日重复,但孙雷一点也不感觉到厌烦。

所以喽,鲸台地区行署手里还是有钱的,因此他们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开发建设。孙雷最近就接到了一笔生意,那就是准备一片数量极大的生活用品,至少可供三千人使用一年的。原因是鲸台地区行署配合司法部、国家开拓总局,又要在内陆地区新建几个监狱垦殖区,分别是东会监狱(位于后世卡拉斯堡附近)、会池监狱(位于后世里特方丹城附近)、阐熙监狱(位于后世阿拉诺斯小镇附近)、东兰监狱(位于后世奥奇韦罗小镇附近)、三封监狱(位于后世奥卡卡拉拉小镇附近)、契吴监狱(位于后世奥奇瓦龙戈城附近)、弥沙监狱(位于后世奥乔小镇附近),一共八个点,都是挑选的有水的地方,不至于活不下去。

天色已经蒙蒙亮了。

什么?你说环境太恶劣了?拜托,人家这是犯了事的家伙,难道还能挑三拣四?要怪只能怪你命不好,没挑到环境较好的流放地。未来的话,这里不但有本土的流放犯人过来,还会有一定数量的西属美洲“罪官”、“罪军”家属过来。有了这些人,当地差不多也就占住了,鲸台地区的发展基础也会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