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262章 遗忘之地

第262章 遗忘之地

七百多个印第安人获准在码头附近的临时营地内休整数日。说是临时营地,其实目前已经长期化了。原本的破烂木屋被改成了砖瓦房,房间内是大通铺,男女混住,一间房可以住四十多人,日租金不过一圆多。七百多人,桑切斯船长每天要支付租金及卫生杂费三十圆,不多,但也很肉痛。

当然以上是针对货物贸易的。如果你想买房置业、开办公司之类,还是要交一点其他税的,尤其是外国人。但总体而言也非常之低,低到首次前来的欧洲人惊掉下巴的地步。

当然了,开销其实远远不止三十圆。是人就要吃饭,要喝水,这也要钱哪!好在开普敦有个运转良好、生产力发达的腹地,可以提供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盐在内的一切生活必需品。

“圣迭戈”号在入港时花了一百圆现金,请了两艘蒸汽小火轮,一艘推,一艘拉,帮助他们快速进港靠岸。开普敦如今已经取消了船只入港的管理费,货物和人员自由进出,只需缴纳加起来不过3%的城市建设税、城市附加税之类的税收外,其他就没有任何开支了。

在这个发达的物流供给体系中,沿海铁路(原河中铁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条铁路西起重要河中老城及重要港口大圆港,在河中县高达乡交汇后,穿越东山山脉,经天雄县、历山县、期思县最终抵达永定港(位于后世东伦敦附近)。

“客运班轮”是货船改装的,居住条件很差,人挤人的程度堪比后世某航空公司的“运奴机”。五百吨的标准排水量,硬是被桑切斯船长塞了七百多个人。若不是青岛港务局的官员们担心出事的话,这位黑了心的船长可能会运一千人离开。

而在尤宁乡那边,他们还修了一条支线,经北威乡、文殊乡、钟山镇、先锋乡,一直抵达三河口乡。这一段目前已经全线贯通,预计未来还会进一步向北延伸,即经河尖乡抵达南坝乡,然后修一座铁路桥,继续往东北方向延伸。

运输印第安人和梅斯蒂索人前往非洲大陆的生意并不挣钱。但这是搞定其他赚钱生意的敲门砖,不得不做。比如“圣迭戈”号运了这么一船来自巴拉圭的印第安人到跃进港后,就能在青岛港采买一批钢条及五金器具,这在欧洲是紧俏物资,利润极高。所以,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商人都知道如何取舍,桑切斯船长很聪明,所以他痛并快乐地干起了“客运班轮”生意。

这条支线的修建,最初是出于战争目的。但在建设北方数县多年之后,局势已经稳定,铁路的军事色彩日渐降低,开始越来越多地服务民间经济发展。特别是行经的多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生比较穷困,这条铁路居然还被赋予了“扶贫”的神圣使命,这倒是最初的修建者所没有料到的了。

所以,被打成狗的葡萄牙人被东岸接纳了,最终也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了这场瓜分全球利益的饕餮盛宴之中。作为葡萄牙王国这个利益集合体内的一分子,桑切斯船长也感受到了东岸人的仁慈及慷慨,这让他非常感激。

不过战争还没有结束。南非是东岸人预定的本土,对黑人残余势力的打击从来没有止境。这不,在将北方多个流放监狱开拓地全部慢慢正规化之后,东岸人又往东北方拓展了相当的领地,并新设了多个定居点,分别是:承高乡(位于后世特龙普堡附近)、马井乡(位于后世咖啡方丹附近)、太宁乡(位于后世金伯利附近)、恒固乡(位于后世库鲁曼附近)、大石乡(位于后世史密斯菲尔德附近)、通和乡(位于后世格雷夫人镇附近)、进东乡(位于后世詹姆斯敦附近)、景朔乡(位于后世昆斯敦附近)、永初乡(位于后世斯塔特海姆附近)。算上之前的永定乡,又是十个乡镇。

化敌为友,合作共赢,建立起一个自己主导——这意味着可以攫取最大的一份利益——的全新利润分配秩序,才是最现实、最长治久安的模式。

这十个乡镇,目前已经迁移了三万余人定居垦荒,经济上以农牧业为主。南非内陆的发展,说实话成本一直很高,原因就是干旱。故东岸人每至一处,必然要修建道路,打井取水,建设水库及附属灌溉水渠,比其他地方艰难多了,堪称花钱如流水的典型。

他秉承的是传统欧洲人的思维,能杀死的就杀死,杀不死的再谈条件,要么黑要么白,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但在大海和生意场上漂泊了三十年后,他觉得自己似乎可以理解东岸人了。暴力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在还没有绝对的武力,在没有足够的可以消灭所有潜在反对者——数量也许高达几亿——的庞大生产力之前,吃独食只能导致帝国最终的灭亡。

就像先前几个转正设县的原罪犯流放地,如西塘县(下辖西塘镇、北岭乡、三河口乡、苦儿沟乡)、北塘县(下辖北塘镇、夹口乡、茅村乡、河尖乡)、红原县(下辖红原镇、乐园乡、三堡乡、流沙滩乡、新岭乡)、东寨县(下辖东寨镇、草滩乡、武阳乡)、军粮城县(下辖军粮城镇、石坝乡、南坝乡、幸福乡、黑云乡),这么多年下来,平均哪个县的身上没砸上几十万?这钱可海了去了,却还不得不出,否则内陆地区发展滞后,最终头疼的还是河中地区行署。

年轻时候的桑切斯船长曾经很不理解东岸人。明明实力那么强大,打得葡萄牙王国人仰马翻,为什么不让他们跪着求饶呢?荷兰东印度公司,东岸海军第二舰队完全可以将其连根拔除——只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为什么还容忍他们做生意呢?哪怕是东岸共和国的敌人。

这些内陆干旱地区的县乡,说实话是真的艰难,但也锻炼出了吃苦耐劳的百姓,使当地人养成了百折不挠的性格。此次与西班牙大战,河中地区这个拥有十多个县、百万人口的地方也出兵五千余人,承担秘鲁一带的作战任务,据说打得有声有色,比本土很多富裕地方的县保安团还要好呢。

刚刚抵达南非开普敦港的葡萄牙商船“圣迭戈”号船长桑切斯就很明白这点。他少年时就跟着长辈航海了,三十年过去,他已经成了500吨级三桅帆船的船长,足迹遍布欧亚非美四大洲,是名副其实的老海狗。

河中地区行署目前的扩张已经到了瓶颈。本土将南非一分为二,西半个归河中,东半个归义成,虽然没明确具体的边界线——事实上也没法明确,毕竟中间还有少量土人生活着呢——但大家都知道,抢着设立一些定居点是可以的,但空间已经不大了。也正因为如此,在沿海地区发展得差不多之后,地区行署方面就一直在通过大型基建项目及财政转移的方式发展内陆地区。开普县是富得流油的地方,发展内陆,自然也出力最多,这是毫无疑问的。

还好,东方文化不像一神教文化那么极端。他们没有那种赢家通吃、零和博弈,不给人活路的非黑即白思维,总会给人留那么一点余地,无论是在生意还是别的什么上面。

河中地区的发展模式,目前基本上也已经定型了。沿海发展捕鱼及海产品深加工、建材、五金、纺织、皮革以及利润丰厚的转口贸易,内陆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及节水农业,半干旱地区发展旱作农业,总之就是为沿海县份提供粮食、肉类、皮革、羊毛及诸如花生、芝麻、向日葵之类的经济作物。

只是基于人类的本性,这种交流自然有挣的一方,也有吃亏的一方。这无关其他,只取决于你的实力。很显然,已经征服了南大西洋的东岸人是本地区至高无上的主宰。

这套系统到目前为止运转还是良好的。内陆的小麦、高粱和玉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开普敦港,往来贸易的各国商人及印第安人、梅斯蒂索人全赖此生活,且价格便宜,几乎可以和本土粮食打擂台。

改变这种时空距离的始终是人类科技的进步。航海理论的日益完善和造船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缩短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距离。于是,交流产生了,贸易也产生了。

桑切斯船长来过开普敦很多次了,对河中地区的经济模式有一定了解。内陆地区嘛,富裕是不可能的,但维持一个还算过得去的生活水平却不成问题。新华夏经济作物满地都是,全靠进口粮食生活。津巴布韦高原的农业区还没到发挥实力的时候,连带着黄黑分界线几个新生国家和义成地区都要进口粮食。这些粮食哪来的?河中内陆的旱作农业区啊!

过去的无数年里,它就那么横亘在美洲大陆与非洲之间,阻隔着这两个似乎远离了人类文明的黑暗之地的接触与交流。

怪不得河中地区一直要向干旱内陆修铁路呢。一个确实是便于控制内陆,怕当地百姓被遗忘了,滋生不满;另外一个呢,怕是也有沟通南非东北部发现大量金矿的地区,卖粮食和肉制品过去的意思。反正目前义成地区行署基本上已经不开发内陆了,全部精力都被放在了北方,河中地区行署的这小算盘,确实打得够可以的!

浩瀚的南大西洋,时而温柔,时而狂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