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415章 竞争

第415章 竞争

宁绍那边与满蒙签署了协议,只要与南洋粮食价格相差无几,当地会优先采购这些产自黑土地的谷物,有多少买多少,绝不拖欠货款。毕竟,买谁的粮食不是买啊,越南粮食可以,东印度粮食可以,满洲粮食一样可以。

也不是没有人笑话张夫子的过于谨慎。满蒙标准轨铁路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车,一趟列车就可以拉走两百吨的粮食。只要海参崴不封港,分分钟就能装船运走,为南方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食品——是的,没错,就是张夫子之前看不上的宁绍开拓队辖区。

不过,主导此项生意的台湾贸易公司的代表也好心提醒,宁绍当地人可能并不太习惯消费小麦、玉米这类农作物。数量少的情况下还能消化,但如果将来出口数量急剧增加,当地消费不了这么多小麦、玉米时,就会出现问题。他们的意见,北满这边的粮食生产还是应该多样化,小麦、黑麦、燕麦、高粱、玉米这几个主力品种固然要继续,但大豆、苜蓿、水稻、土豆等农作物也可以考虑嘛,尤其是大豆,宁绍还是有不少需求量的,有点搞头。

不过到了下半年,如果收成不错的话,张夫子是打算卖掉一些粮食的。他家目前住的房子面积不够大,得大规模扩建了,冬天就是最好的时候。大伙都猫冬在家呢,容易招到人手,而一请人嘛,你得管饭,还得发工钱,这就只能通过卖粮食来解决了。至于存在东岸农业银行哈尔滨支行里的数万圆存款,他还不打算动,就放在里边吃息吧,虽然不多。

当然如果你可以生产足量稻谷的话,那倒是不愁销路了。只可惜在满洲,种水稻的人很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黑水种子公司(原黑水植物园、大泊植物园等合并而成)提供的耐寒水稻种子数量少、价格高,且产量也就那样。大伙掰手指头一算,并不比种小麦多赚钱,且还更费人工,于是便作罢了。

当然今年的粮食运输和张夫子没什么关系。他们家今年才开荒——别笑,作为首府的哈尔滨近郊荒地仍然茫茫多,太缺人了——收了点小麦、大豆和玉米,吃肯定是够吃的,且还会有不少剩余。但依张夫子的习性,这些粮食肯定是要存起来的。备荒嘛,中国人刻到骨子里的危机意识,走到哪里都不带改变的。

真正要想打开局面,还是得让黑水种子公司加大投入,尽快迭代出新的水稻种子,令其更加适应满洲气候,更加高产,如此才能令水稻种植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大行其道——这里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大规模种植水稻的基础肯定是有的。

真正打破这种粮食销售瓶颈的,其实还是满蒙标准轨铁路的建成通车。这条铁路目前已经搞到了第六期,即从哈尔滨镇通往扶余县这百余公里路程,原本预计今年年底前通车,但因为进展不错,可能要不了那么久,大概十月中旬就能搞定。届时黑土地上的粮食刚刚收获,哈尔滨县甚至可以直接调集新粮,输送到距离军事重地长春厅不过一百多公里的地方,这就大大减轻了运输成本。

满蒙开拓队方面其实也在这件事上努力。不过他们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只能不断找黑水管委会协商,要求对方向水稻种子培育方面加大投入,就像当年技术攻关大豆种子一样,为满蒙的粮食产业打开瓶颈。毕竟这会哈尔滨已经可以通过火车直通海港了,运输成本断崖式下跌,明明一个广阔的市场就摆在面前,结果偏偏吃不下太多,真真是急死人。

不过,在农产品销售距离无法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所谓的振兴也是有上限的。毕竟周边人口就那么些,你生产再多粮食,又卖给谁呢?诚然,可以将部分粮食深加工,制作成各种物事,但说到底,就那么点人,一年消费量都是可以预计的,生产越多,价格越低,最后坑的还是自己。

开拓队队长魏文度甚至一度又打起了满蒙实业公司的歪脑筋,只不过人家黑水的农产品跟满蒙有很大的重叠程度,没法通过这个给人家施加压力,只能白白搞僵了关系,最后只能作罢——满蒙真的是太穷了,技术实力也差,偏偏还战事不断,前后几任主官野心都不小,不但把底子都打空了,还欠了一屁股债,如今就只剩下穷横了。

这个时候的北满农业,有着浓厚的区域性特点。即作为附近牧区的谷物、水果生产中心,向牧区销售农产品,同时采购当地的畜牧产品,为此哈尔滨及附近一些县还兴起了腌肉厂、罐头厂、皮革厂等企业,极大振兴了地方经济。

而在关心经济窟窿越搞越大的时候,魏文度上校也在密切关注着南铁公司。他听说了南铁在宁绍那边的事情,表面上“义愤填膺”,实则“暗中窃喜”,觉得南铁失去了海湾标准轨铁路公司的控制权,对满蒙来说未必是坏事。说不定,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专注北方交通事业的发展,继续搞出个满蒙标准轨铁路第七期,直接把铁路修到长春厅去呢——呃,修路是南铁公司的事,满蒙肯定是出不起钱的,都快破产了。

毋庸置疑,坐拥十一万人口的哈尔滨县既是满蒙地区的政治中心、工业中心,同时也是农业中心。这里的农业氛围其实是相当浓厚的,每个成年人按律可以持有最多一百亩农田,这远远超过了南方的登莱和宁绍。而且,这里的农业商品化程度非常高,即家家户户种粮食都不是为了自己吃的——事实上根本吃不完——而是为了销售到外地换取金钱。早些年他们通过松花江、黑龙江水系运往漠北蒙古销售,当地人虽然牛羊成群,但也不能不吃五谷不是?哈尔滨乃至整个北满大地上的优质粮食在当地非常受欢迎,与东属蒙古四部的贸易额相当大,一方卖粮食,一方卖牛羊,双方都大获其利。甚至于,在一些相对和平的年景,清国控制下的漠南蒙古也会过来找东岸人贸易,盖因距离近,运输方便是也。

不过南铁很显然对满蒙标准轨铁路不是很感冒。他们直接跑到了登莱,通过贷款修建了平荣线到威海的数十公里的支线铁路。这条线路本来有两个选择的,即威海到文登,或者威海到荣成,在权衡利弊之后,最终选择了前者。这还没完,接下来,栖霞到招远金矿区的支线铁路(地方出钱)也开工建设并顺利完工,并且他们的人还在继续勘探路线,打算把这条支线进一步延伸到掖县码头(同样是地方出资),将潜力挖掘干净。

哈尔滨县地处松嫩平原,县域辽阔,土壤肥沃,张夫子一看就满意得不得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这里太冷了,一年只能种一季粮食,还得问专门的企业采购种子。当然收获后自己留种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样产量就无法保证了,不过确实有很多人这么做,土地肥沃嘛,随便种种,秋天就能收获一满仓的粮食。

在负责运营登莱全部铁路的半岛标准轨铁路公司(旗下铁路里程接近七百公里)内,南铁的地位可谓稳如泰山。再加上和登莱政府良好的关系,以及当地众多的人口、繁荣的经济,他们确实有充足的理由在山东加大投入,而不是在荒无人烟的满蒙瞎折腾。

而张夫子也特别能折腾,认为这样不行,于是在多方打听之后,又决意全家移民满蒙。彼时恰逢满蒙有个移民招募中心设在定海港,张夫子一家过去后,刚刚表明来意,就在来自满蒙各县的工作人员的争抢下,稀里糊涂地与哈尔滨县签署了协议,然后乘坐台湾远洋公司的班轮来到了满蒙大地——张夫子的小儿子一家奉命留在定海,算是分家另过了。

魏文度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自然是十分烦躁的。不过这个其实已经有点心理准备了,登莱开拓队又不是满蒙的保姆,凭啥事事都惯着你?每年协饷数十万已经很够意思了,还想怎样?大家都有自己的利益,争一争很正常,更何况还是公平竞争,没毛病。

其实张夫子并不缺钱。他祖父、父亲都担任过南明小朝廷的官员,自家在台州也有地。后来出于种种原因,为自保计,干脆卖了家产,移民宁绍定居。结果在宁绍住了大半年,他就受不了了,宅院是买了,还一买就是三处,但他设想中赖以维系家族的耕地却买不到。甚至不光说耕地了,连种地的佃户都很难雇佣到,这就傻眼了。

真正对魏某人产生重大打击的,还是南铁有意修建黄罗铁路(广州黄沙码头—韶州罗家渡)的传闻被曝出。他越想越觉得这件事的可能性极大,非常符合南铁公司的风格,因此一下子就紧张了。

张夫子是在去年海参崴封港前,搭乘最后一班轮船抵达的。随后,他们家上上下下二十几口人又乘坐火车,一路奔驰,最终抵达了哈尔滨镇落户。

虽说满蒙在近两三年内不准备继续南下打击清国了,要休养生息。但满蒙标准轨铁路只修到扶余,不通到长春厅是啥子意思?魏大队长还想把铁路修到沈阳去呢,你搞毛搞?连带着,廉梧管委会主任黄得宾在魏队长眼里都成了满肚子坏水的家伙,一度打算不卖他粮食了。不过想想人家可以从越南买,便又泄气了——对廉梧的行为,其实魏文度也能理解,换他在那个位置上,为了自家的利益,肯定也会出手的,为了政绩和利益嘛,不寒碜!

“还是满洲好,还是满洲好啊。宁波人实在太不像话了,气候温暖、湿润,偏偏坐弃膏腴。人人争种茶桑,人人争办工商,以至于无田可耕,呜呼哀哉。”1711年5月3日,哈尔滨郊外某村,裹着一身皮衣的张夫子轻捋胡须,满意地说道。

这么看来,满蒙标准轨铁路七期能不能上马,真的要取决于能不能搞到钱了。满蒙能垫资,那么还有希望,不能的话,短期内悬了。魏文度思来想去,北边开化港的金矿还没谱,北满的鱼、粮食、山野货等一直在向外出售还债,要想搞钱,只能看看蒙古那边有无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