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299章 窗口期

第299章 窗口期

卫拉特蒙古人不接纳移民了,但克里米亚汗国倒是来者不拒。事实上他们的格莱大汗并不怎么害怕这些操西班牙语的外来人口。他们国家本来就是一个大熔炉,已经融合数百年了,对于如何消化外来人口,有自己的一套哲学。

令人惊奇的是,进厂上班的大部分都是印第安人,少部分是梅斯蒂索人——现在,已经停止往黑海输送梅斯蒂索人了——蒙古人还是那副德行,说好听点是追求自由,说难听点是好逸恶劳,不愿进工厂受束缚。实在经济困难了,去城市、码头或农场接一些日结工资的活计,也坚决不进“黑厂”,可见其生活态度。

因此,这些年东岸政府陆陆续续往他们这里塞了七万多人,人家全部笑纳。黑海北岸的大农场里到处缺人手,来了印第安人,就能产出更多的粮食。在这个食品牛市周期当中,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么?

公允地说,这就是东岸政府在给他们补贴了。毕竟,要帮你把那些质量参差不齐的呢绒、皮具、建材、酒什么的卖出去,可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搞不好,消耗的是东岸人的商誉,这都是有成本的。

东岸资本对这个国家也已经渗透很多年了。在他们持续不断的耕耘之下,国家风气有了极大的改变,特别是大批留学的新派官员逐渐走上高位之后,这个国家越来越不像是一个游牧、封建混合的国家,商业氛围愈发浓厚,粗疏的社会管理开始了精细化,各种法律也逐渐完善。

为此,东岸政府帮助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小工业企业,如建材厂、木材厂、食品加工厂、皮革加工厂、纺织厂、酿酒厂、晒盐场等等,并通过政策引导,大量采购他们的商品,哪怕质量差点、价格贵一点也没关系,照样采购,然后利用他们的渠道网络销售出去。

工商业,对一个国家人民的驯化真的是全方位的。它能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你的社会风气、制度、法律,改变人民的行为规范,让他们更有纪律,更有见识,开始向一个现代国民转变。

东岸顾问答应了这个请求,转而开始帮他们制定富国强兵的计划。俄军这几年深陷西线战场,故在顿河一带不敢造次,但卫拉特汗国脑子一定要清楚,要抓住这难得的时间窗口,抓紧对社会内部的整顿、改革,尽快提升国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句话真的是至理名言。西欧国家的军队为何比东欧国家强?很多人说是武器装备、战术思想,这些原因固然是其中一部分,但你信不信人家用和你同样的武器,同样的战术,照样能打败你?

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了。阿玉奇汗虽然已经年老得骑不动马,但思维却很敏锐,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于是提出暂停移民的请求,以留出时间给他们同化。

工业化程度的加深,总是会提升社会的组织度,提升人民的纪律性。朴茨茅斯造船厂的工人,西莱丁纺织厂的工人,伯明翰兵工厂的工人,利物浦的码头力工,这些人组织起来,辅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就是上好的兵员,不比你那些懒懒散散,蠢笨无比,无组织无纪律的农牧民们强出几条街吗?

但东岸想送,卫拉特汗国是真不敢接了。算上还在海上漂着的几艘移民船,全部到港后,估计这些人会占到全国人口的10%。这还了得!融合同化,是需要时间的。再说,这些印第安人很多来自巴拉圭,其实并不怎么落后,他们来得太多的话,到底是谁同化谁啊?

他们强在哪里?一、平日工厂工作中早就习惯了组织性和纪律性,二、能更好地理解并执行上级的命令,三、训练中肯吃苦,繁重枯燥的车间工作早就磨炼了他们的品性,看似艰苦的军事训练对他们而言真算不了什么。

而说起这些印第安人,就不能不提一下东岸人的移民政策了。最早来到北高加索的南美移民主要来自巴拉圭和智利,在阿玉奇汗的关照下,建立起了十几个屯垦村子。后来,随着驶来的东岸船只越来越多,这些移民的数量也开始了爆发性增长。五千、一万、两万、三万,我滴个乖乖,若不是卫拉特汗国受不了喊停,估计还会继续往这边塞人,想要多少有多少。

再加上工业化所带来的教育、医疗、后勤、制造方面的提升,你封建国家拿头来比?人家军官的选材范围就比你大多了,而一支部队的战斗力源泉就是下级军官。他们这种下级军官还是批量制造的,死一批再来一批新的,你封建国家的军官其实是一次性的,怎么比?

虽然仍有一些胆大妄为之辈下山劫掠——不下山也不行,山下的平原被人抢了,怎么生活——但蒙古人在这里修筑了不少驻兵村寨,零零散散放了数千骑兵,一旦有事,呼啸而至,让你丢鸡不成蚀把米。而且,当地的印第安人也在东岸人支援的枪械和教官的帮助下,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民兵系统,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山民们打过来,一个不小心,也是可能崩掉牙的。

所以,克里米亚汗国的风气,就在这种工业化渐渐发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有了改变。再加上他们有东岸人这个好老师,帮他们不断培训官员,不断寻找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提供廉价融资,这个过程又被极大加速了。

不过卫拉特蒙古人并没有因高加索山民们的表面顺服而掉以轻心。为了压制住这些人的野心,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趁手的工具,在东岸顾问的建议下,他们在高加索山脉北麓持续不断地开展移民屯垦工作,并且已经初见成效。

但即便如此,东岸顾问们总觉得还是不太够。工厂还是太少了,工业人口还是严重不足,这导致国家实力上不了一个新台阶。不过这也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事情,慢慢来吧,只要这个过程不被打断,希望还是有的。

因此,惨烈的战争很快在双方之间展开了,并且延续了多年。到了1708年的今天,不敢说全部被打服了吧,但至少在北高加索一带,已经甚少有山民敢下山劫掠了,甚至还有不少车臣人被迫投靠了过来,成了卫拉特蒙古人的走狗,数次参加征讨格鲁吉亚人、阿塞拜疆人的战斗。

所以,这就要求克里米亚汗国在外交上要非常谨慎了。千万不要陷入战争!千万不要陷入战争!千万不要陷入战争!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旦陷入战争,各种社会改革、经济改革会全部停滞,不要谈进步了,能不大幅度开倒车就不错了。要知道,他们国家内部的矛盾现在可是非常尖锐的呢,格莱大汗的压力也非常大,保守派因为利益受损而攻击他,改革派嫌他步子迈得不够快,社会也十分动荡,牧民们对于新式生活非常抗拒,黑海北岸的封建主也不理解国家为何“瞎折腾”,失意的宗教人士更是怒不可遏,台面下各种暗流涌动,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各种事端。

蒙古人到来后,事情起了一点变化。他们的战斗力远强于那些暮气深沉的格鲁吉亚军队,同时因为是替自家抢地盘,因此在投入上比奥斯曼帝国大多了,不怕麻烦,不怕牺牲,就追着你打。你不服?再打!打到你服为止!

因此,他们现在分外需要稳定。俄罗斯与瑞典的战争,对他们而言是喘息之机。奥斯曼帝国去年还派人来要求克里米亚汗国出兵,袭扰俄国,但被格莱大汗拒绝了,搞得大家都很不愉快。但东岸顾问坚定支持格莱大汗的决定,并且上报给盛德鸿,由全权特使出面说和,这才免了一场风波。

格鲁吉亚的贵族们也组织过几次讨伐。无奈当地情势复杂,始终无法尽得全功。一次打击得狠了,人家跑回山里,你是追呢还是不追呢?追的话,很可能要吃亏,不追吧,白白放人家走了,过阵子可能又会杀回来,像牛皮糖一样,非常恶心。两难!

开什么玩笑!你奥斯曼帝国自己内乱,没法出兵,就想要让小弟代劳,这不是乱来么?不趁着俄国人被拖在西线,抓紧整明白了内部,等着被人家杀过来自爆么?

这是区域老大才有的待遇。换做格鲁吉亚人,对不起,那就是俺们打草谷的对象了。不说年年来吧,隔三差五总要下山抢上那么一通的,唔,掳掠点人口啦,抢点粮食布匹什么的,总之很嗨皮。

帝国,从来都是从内部开始崩塌,而不是外部!东岸驻伊斯坦布尔大使已经注意到,奥斯曼国内有些人对俄罗斯、瑞典、波兰打成一团十分兴奋,跃跃欲试,想要出手干涉。但你也不撒泡尿照照镜子,你国内如今是个什么德行?说军阀割据也许严重了,但真的问题很多,中央收不上来税,政令只能在有限的地区通行,基督徒聚居区人心浮动,东面波斯还在试图搞边境摩擦,你这是内忧外患好不好?心里没点逼数!

高加索山区民族、宗教多样,地形复杂,民风彪悍,素来谁也不服。强如奥斯曼帝国,也只能让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酋长、头人表面上顺服,每年象征性缴纳一点贡赋,偶尔出一些丁壮参加他们的部队,帮助他们与俄罗斯或波斯作战。

奥斯曼这么大个国家,不是卫拉特蒙古,也不是克里米亚汗国,东岸人是养不起,改革起来也困难重重,感觉甚是无力。你们国家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东岸共和国已经仁至义尽了。

卫拉特汗国的快速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首先在高加索山区,当地“山民”原本在平原上待得好好的,结果天降横祸,来了一股蒙古人,千骑卷平冈,试图把这片水草丰美的平原纳为己有。

不要那么好战,真的,先解决掉国内那些拥兵自重的混球好么?

说实话,北高加索目前的局势有些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