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295章 长春厅之战

第295章 长春厅之战

二十分钟,只有二十分钟!两千多清军骑兵就稀里哗啦地溃败了下去,他们甚至都没能接近东岸人的步兵大阵。绿营和蒙古人比较鸡贼,一看情况不对就拨马回转,因此伤亡较小。但那些傻乎乎的回回们就惨了,先被炮弹轮番蹂躏,再被劈头盖脸的子弹血洗,最后几乎没剩下多少人,十停去了七停,主将满速尔也当场战死。

但不管敌人是何想法,我自打之便是了!魏文度一声令下,除了部分火炮依旧不停地轰击敌人炮兵阵地,压制其火力外,另外近二十门火炮通通调转炮口,调整射程,换上了爆炸弹和霰弹——甚至还有使用特种弹的——朝敌骑兵大队进行轰击。除了他们之外,步兵也严阵以待,使用密集的排枪齐射打出不间断的弹幕,确保被炮弹炸散了阵型的敌军骑兵无法接近步兵大阵。

骑兵惨烈的战果让沙纳海脸色阴沉。虽然早有预感,小规模的战斗和重兵集团会战是两回事,前者骑兵依靠出其不意和高机动性还能占点便宜,后者几乎不可能有空子给他们钻,但打成这副鸟样,直接伤亡一半,还是给了他极大的冲击——沙纳海没见识过后世僧格林沁的精锐骑兵是如何毁灭在训练有素的步兵大阵手里的,但这会通过观察,也已经隐约摸到了一点东西,骑兵不能这么用!

这样的阵容,说实话让魏文度有些费解,这也太瞧不起人了吧?蒙古马队都去哪了?难不成被西边的蒙古自卫军和呼伦贝尔挺进支队拖住了脚步——这支战功赫赫的部队在近期可能会扩编,下辖两个步兵团、两个骑兵团和一个炮兵营,算是对他们多年苦战的奖励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清军马队冲阵不果,东岸人的步兵集团很快压了上去。他们按照1701年颁发的操典列阵,展开了冲击纵队。

冲击的骑兵是一支混编马队,有五百多来自陕甘的绿营骑兵,五百多蒙古人,剩下的千人,竟然是来自西域的降兵,嗯,吐鲁番汗国的那帮亡国之民。

所谓冲击纵队,即以连为单位向左列成纵队,两连编组成一纵队,十个步兵排在左,十个在右,两个掷弹兵排在中间缝隙内游走,待接近后猛然冲出投掷炸弹。一个纵队后面是军乐队、急救员、担架员等勤杂辎重人员。少尉、中尉、上士、中士等低阶军官士官站在前排押阵兼鼓舞士气,上尉带兵官站在后排,阅读战场形势,及时收拢部队,并作出合理指挥。

战斗的结果显而易见。清军主将沙纳海先是令骑兵冲阵,试探一下东岸人的火力,看看阵脚有无松动,布阵有无疏漏,各部配合是否娴熟。

按照东岸正规野战部队编制,如此一个冲击纵队大概是500人出头的样子。战时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编组多个纵队,一个混成团最多可以编组为八个纵队,冲击起来威力十足。如果对方不是什么组织严密的精锐部队的话,基本上很难在大炮蹂躏后顶得住这波步兵冲击。即便是精锐,在连番打击下也够呛,简而言之,正面堂堂之阵的野战,东岸正规军不怕谁!

战争,固然是一门科学,是诸多复杂因素在共同作用。但在正面野战时,双方摆开堂堂之阵,面对面厮杀,起作用的主要就是训练、士气、战术以及装备了。而这些,清军哪一项占优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东岸陆军的这种排兵布阵,基层军官和士官的伤亡率是不低的(如果对手拼命抵抗的话)。不过军人嘛,就得有股子不怕死的气势!怕死还来当兵?你当是玩过家家呢!

东岸陆军共带来了64门火炮,口径大、射程远、精度高,炮弹也十分充足。清国方面,旧军的大炮在上半年的战斗中损毁了大半,此时能拉出来的,不过寥寥十余门罢了,还尽是些年代久远的老炮,不少炮筒都出现了锈蚀。三千多新军倒是带来了不少新炮,都是从英格兰进口的,总数达到了16门,但比起东岸大炮口径、射程方面都有劣势,自身也很沉,移动不便。

满蒙新军的步兵都是简编团,人数也只有两千,无法像正规军那样组成相对厚实的冲击纵队。但单薄一点就单薄一点吧,反正远东的对手也都不怎么像样,冲起来一样要你死!哪怕这次康熙那家伙已经下了死命令,长春厅这边的清军战斗意志较高,部分人已经存了玩命的心思,但依然抵挡不住现代军队的冲击。

这样不和谐的关系,在战斗中的直接后果就是,双方互不信任,无法发挥出自身全部实力。16日上午,双方在空旷的原野上列阵,战斗从互相炮击开始。

你看,魏文度上校足足压上去了三个步兵团,五千余人排成密集的队形,步伐不快不满,军官士官们满脸肃容,但并不怎么害怕。对清军,他们有足够的心理优势,那是一场又一场的胜仗铺垫出来的!

因此,现在满清旧军和新军的矛盾挺深的。新军看不起旧军,认为他们习气深重,懒散落后,白白浪费朝廷粮饷。而旧军呢,对新军则是各种羡慕嫉妒恨。他们羡慕新军的各种新式装备,嫉妒新军优越的待遇,恨他们瞧不起人,战场上把旧军当炮灰,总之不是很和谐,尤其是那帮八旗大爷们。

清军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有些承受不住。部分胆小的绿营士兵在射程外就开始放枪,惹得其他人也乱七八糟地开枪。结果等东岸步兵走到理想距离开始射击时,他们还在军官的叱骂下手忙脚乱地装填弹药。

唯一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的就是集全国之力供养的那不到十万新军了。他们训练很严格,频次很高,后勤保障十分充足,军饷也按时发放。武器装备部分进口,部分自产,军官也都是和洋人学习多年的,眼界开阔,通晓各种知识,有那么点现代军人的模样了,但也只是形似而已。

战斗的结果几乎没有一丝悬念。清军绿营最先开始了崩溃,他们在残酷的对射中承受不住伤亡,胡乱放了两枪就跑了。军官和执法队连连挥刀喝止,无奈溃逃的士兵实在太多,到最后连自己也被裹挟着往后退了,好不郁闷。

如今的清国旧军差不多也是如此。汉军绿营的军饷少得可怜,只能勉强糊口,满蒙八旗的日子也好得有限,旗饷的数额每年都在降,生活水平沦落到和汉人差不多的旗丁大有人在。不过满清宣传做得好,把所有锅都甩给了黄衣贼和顺逆,朝廷也是没办法,财政困难,边境不宁,大伙要恨就恨那天杀的黄衣贼吧。

其实也不怪清军水。他们在有掩体的情况下对射,还是可以坚持很长时间的。但眼前大家站在旷野上,光秃秃地无遮无蔽,只要中弹就会失去作战能力——多半是死了,伤者一般也会被截肢——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况且东岸士兵的火枪射程比他们远一点,打起来大占便宜,这如何让人有抵抗下去的勇气?因此,能顶着伤亡往前走几步,还坚持着对射几轮,给对面的东岸军队造成一定的死伤,这尼玛已经是上勇了好不好?

但现代战争,人数优势只是一方面,武器装备、专业知识、军官素质、后勤保障、部队组织度等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说白了,中世纪时期的老古董军队不讲究那么多,有人、有粮,那么拉起几十万大军都不是问题。王朝鼎盛期士兵们还能有点军饷,但进入末期,肯定是没有的,一人发点粗粮、酱菜,再给一些廉价的长矛、砍刀,就是一支军队了。什么?军饷?去敌人地盘上抢行不行?这就是现实。

绿营的溃败导致清军全线崩溃。不得已之下,八旗老少爷们倒是男人了一把,他们翻身上马,裹挟着那支败退回来的马队,分作两部。一部向东岸步兵大阵展开了反冲击,一部截住了缓缓启动的东岸骑兵,给处于败退状态的步兵们争取时间。

清军方面的人数更多,粗略统计有八旗兵四千人,汉军绿营五千人,奉天新军三千余,此外还有新到的混编马队两千余人,总兵力接近一万四,远超东岸陆军的人数。

但清军骑兵的死战,也只是他们整场战斗的最后一丝余晖罢了,依然难挽败局。溃逃的清军步队丢弃了辎重,有的人甚至连步枪都扔了,灰头土脸,浑浑噩噩,绕着长春厅寨子而过,根本不敢停留,一路向南消失在茫茫原野上。

8月16日,东、清双方大军在长春厅以东地域展开大战。此役,东岸陆军出动4个步兵团、2个骑兵团、2个炮兵营,计步卒七千余、骑兵一千多、炮兵千员,满蒙陆军精华的三分之二皆汇集于此。

三千奉天新军犹豫了一下,看样子原本是想撤到长春厅负隅顽抗的,结果一看绿营跑了,单靠他们也无法守住寨子,于是指挥官一声令下,也撒丫子向南撤了。

8月14日,机动到长春厅西北方的两千山丹骑兵趁夜偷袭,拿下了农安县城,为这场即将爆发的会战开了个好头。

长春厅,吉林府的核心中枢,就这样敞开在东岸大军面前。

八月中旬,完成人员迁移工作的东岸大军再次出动。满蒙新军两个主力师,除留守哈尔滨、新城的两个步兵团外,全军汇集,朝长春厅进发。而在此之前,扶余、榆树两厅县的少量清军因为被隔绝在外,失去了后路,不得不举城而降,南边的清军闻之震怒,同时士气也愈发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