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点点头,“对,这是很少见的八思巴文!”
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找到了一块碑,这块碑在大平台的下面左侧,也呈黑色,此碑比《皇明敕建真武大帝金庙碑》小一些,但大于《契丹大字碑》,正好介于两者中间。我还在观察周遭环境,宇文已经拂去尘土,又是碑面朝上,躺倒在荒草丛中,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奇形怪状的符号,不是汉字,但以我的知识储备很快联想到某种古代文字,“好像……好像是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怎么很像藏文?”夏冰反问道。
“你们过来看,这儿还有一块碑!”宇文在不远处冲我们招手。
宇文解释说:“八思巴文也是一种死文字,现在已经没人用了,它是元代的官方文字,确实很像藏文,八思巴文的创立者八思巴他本人就是藏人,是萨迦派的法王,被笃信藏传佛教的忽必烈尊为国师。忽必烈继位之前,蒙古帝国一直缺少一种多民族通用的语言,很不利于各民族交流,于是,忽必烈就命国师八思巴创立一种方便学习使用的新文字,就是我们看到的八思巴文。”
“这么大的陨石碑,那原来这块石头得有多大!”我摇着头不敢相信,“真武大帝庙?金庙?陨石巨碑?这里在明代的崇拜祭祀活动达到了顶峰啊!”
“八思巴直接用古藏文的字母来拼写,创立了八思巴文,所以看起来是有点像藏文,元世祖忽必烈将八思巴文颁行天下,命令用八思巴文拼写一切文字,但因为民间认为八思巴文难以辨识,不愿使用,所以八思巴文在元代基本上只在官方文书上使用。”我进一步解释道。
那日松老伯也说道:“碑我倒没注意,但我那块陨铁确实是在这附近找到的。”
“那也就是说这块碑很有可能又是一块皇家御制碑喽?”秦悦反问道。
“嗯!是陨石。”袁教授点点头,“巨碑不易运输,我想这些碑应该是就地取材,在这戈壁深处看来拥有很多陨石。”
我一怔,又是一块皇家御制碑?我愣神的时候,宇文已经像是喃喃自语地翻出了碑文,“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
“材质?”我这才注意到这块巨碑通体黑色,是一种很深的黑色,“陨……石……”
“这啥意思啊?”
这时,袁教授忽然提醒大家,“你们注意到没有,这块碑的材质。”
“开头两句就证明了这块碑是皇家御制碑,‘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常见于元朝圣旨的头两句,就相当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意思。”宇文解释道。
众人都沉默下来,夏冰这种推测也有道理,但是这个塞北戈壁深处的庙宇如何吸引了一代雄主,这本身就已经让我们可以想象了。
“这地方越来越不可思议了,在古代地位老高了,一连三块不同朝代的御制碑!”我不禁感叹起来。
“或许朱棣只是想来这里养病,或是回忆一下年轻时的那场大战?毕竟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回忆过去的事。”夏冰反问道。
宇文倒很淡定,一如既往很认真地在翻译,“薛禅可汗在潜邸,任用赵公、魏公、鲁公诸人,励精图治,实力大增,蒙哥汗疑忌,命阿蓝答儿等构陷之,薛禅可汗忧惧。赵公于是请薛禅可汗出游,薛禅可汗问赵公何处去?赵公言:北方有王气,当北去。薛禅可汗遂与赵公、魏公、鲁公同游至此地,赵公指山曰:此山背负王气,王可自去。薛禅可汗疑之,魏公、鲁公皆不明深意,赵公于是又曰:草原历代诸王皆于此得神力,王志向高远,若以天下计,王亦当于此得神力,若不得,则天命不在王;若得,则天命所归,王必得天下,眼下小难皆不足为惧。薛禅可汗半信半疑,魏公、鲁公听罢,下马伏地皆言:王必得神力,必得天下。于是薛禅可汗独骑越山,至晚方归。薛禅可汗身披金光,不可直视,赵公、魏公、鲁公皆伏地再拜曰:得天下者非王莫属。后薛禅可汗至和林,与蒙哥汗对泣而诉,兄弟和睦如初……”
“这个地方一定有什么东西强烈吸引着朱棣,所以他病重的时候还不忘来此地!”秦悦推断说。
宇文断断续续翻译到这里,我已经听明白了,不觉惊呼:“这是一个更猛的神棍!”
宇文听出了我的意思,“这段记载也很有意思,朱棣在位时,曾五次远征漠北,这段记载说的是他最后一次远征,结果无功而返,连一个敌人的影子都没见到,朱棣很是失望,下令班师。当时朱棣年事已高,身体也有病,但他病重的时候特地命令大军来到这个地方驻扎,而且待了十多天才继续回师,最后病死在榆木川那里,榆木川在今天的内蒙古,离北京已经很近了。”
夏冰貌似也听出了大概,喃喃道:“又是山背后,又是荒原大字……”
碑文很长,还没有读完,巨碑中间记载了后来朱棣如何英明神武,夺取皇位,又如何五征漠北,派郑和七下西洋,修《永乐大典》等等等等,文治武功,这些都是历史上大家知道的了。直到最后一段,又吸引了我的注意,“永乐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发大军五十万,再次北征,弥望荒尘野草,虏只影不见,车辙马迹皆漫灭,疑其遁已久,英国公张辅等分索山谷,周回三百余里,无一人一骑之迹,敌酋已灭,太宗文皇帝班师回朝,回师途中,太宗文皇帝病笃,特令经此地,驻跸十数日方还,至榆木川,太宗文皇帝崩于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