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洪武二十三年,太宗文皇帝在藩邸,受太祖高皇帝之命,与晋王分路率师北征。晋王恐惧,失期未至,故太宗文皇帝孤军深入,与北元大战五,小战无算。后太宗文皇帝被围于此地数月,敌酋知太宗文皇帝在此,聚大军于此,数倍于我。绝境之时,太宗文皇帝走此庙暂避,此庙年久破败,然碑刻颇多,太宗文皇帝于此读碑,忽一日,单骑翻山至山阴,遇狂风,郑和、朱能、张玉、丘福等遍寻不见太宗文皇帝,又遇北元大军围攻,诸军各自混战,郑和、朱能、张玉、丘福皆失散。当此败军之际,狂沙大起,太宗文皇帝有如神助,山颠直下,披坚执锐,身后若有甲兵十万,敌酋闻风丧胆,诸军各自掩杀,反败为胜,遂脱绝境,收服北元伪太尉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铁木尔……”
“快来说说这碑上面刻的是什么?”秦悦催促我。
“又一个神棍啊!”宇文嘟囔道。
“呃……对,这更让人意外,居然是金庙,朱棣大修武当山,也只是在金顶上铸造了一座金殿,这儿居然有座金庙,级别至少不低于武当山!”我不禁暗暗称奇。
“吹牛X的部分我们就不说了,这里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太宗文皇帝就是朱棣,洪武二十三年,朱棣还在北平当燕王的时候,奉父皇的命令,与晋王一同出塞攻打北元。晋王就是分封在太原的朱棣三哥朱㭎,结果朱㭎恐惧,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造成朱棣孤军深入,处于危险的境地,一直到这里,都与历史的记载相符,后面就是我们不知道的事了!”
“注意碑名,是金庙!”宇文提醒我。
宇文打断我,“大家注意,碑文中提到,朱棣在绝境之中,走避此庙,当时这个庙已经很破败,但留有很多碑刻,说明那个时候这里就有很多碑刻;另外也进一步证明这里历史很悠久!更绝的是碑文提到朱棣是在某日读了这里的碑之后,具体没说是哪块碑,突然没跟任何人打招呼,直接单骑翻山至山阴,也就是山后面……”
“嗯,是的。”我仔细查看了这通巨碑最后落款,“皇明宣德元年三月初三日。果然是明代立的,‘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整个明代都非常推崇真武大帝,特别是从明成祖朱棣之后,朱棣的历史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他本来被父皇朱元璋封到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当藩王,后来在靖难之变中带兵打到南京,取代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据说朱棣非常崇拜真武大帝,因为玄武是代表北方的神兽,而他就从北方而来,应了王气在北的说法,民间更是传说朱棣就是真武大帝的化身,所以他在位期间大修武当山,崇拜真武大帝,只是……只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儿,塞北居然还有一座皇家敕建的真武庙!”
“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秦悦惊道。
“我记得武当山金殿里好像就是供奉的真武大帝?”袁教授说。
“是的,山后面就是荒原大字所在,朱棣为何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也不带任何人,一个人冒险,要知道当时这里是战场,他单骑离开部队,是随时可能遭遇敌人的!”宇文提醒大家。
我点点头,“是的,玄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代表方位的神兽,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玄武代表北方,因为避宋代皇帝的讳,从宋代开始,玄武也被称作‘真武’!”
“对!碑文紧接着就说起风了,狂风中,敌人来袭,朱棣手下的郑和、朱能、张玉、丘福皆各自为战,这里也很奇怪,朱棣单骑翻山走了,就起了狂风?!还有,文中提到的四个人郑和大家都熟悉了,另外三位都是朱棣帐下大将,他们四人都是朱棣的心腹亲信,这点历史上有记载,后来这四个人都为朱棣夺取皇位,建功立业,立下汗马功劳!为何朱棣读碑之后,单骑冒险走了,不带这几个人?”我困惑不已。
“真武大帝?就是古代传说中的玄武大帝吧!”夏冰说道。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朱棣读碑时一定发现了什么秘密!”夏冰推测说。
这块碑不需要宇文翻译,我自己就能看得懂,“《皇明敕建真武大帝金庙碑》,果然是明代皇家的碑,而且这个庙在明代被称为‘真武大帝庙’。”
“这个秘密一定是惊天的秘密,所以他连亲信都不带,一个人冒险走了!”宇文进一步推断。
“明朝的碑?皇家气派?明朝皇帝也来过这里?”秦悦好奇地盯着碑。
我点点头,“后来的记载已经证实了,果然在诸军血战就要玩完的时候,朱棣从山顶,注意啊,是从山顶犹如天降,而且是带着十万大军从山顶冲下来……”
“看形制像是明朝的碑,两侧魑龙纹饰与内地明代的碑没什么两样!而且看规模和式样完全是皇家气派!”我首先做出了判断。
我说的时候,众人都抬头望向我们身后的山顶,这座山平淡无奇,山顶也并不是那么巍峨高大,袁教授仰着头,喃喃地说道:“古人常常会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些事情,或许当时只是遭遇了沙尘暴……”大家听完袁教授的话,面面相觑,此时,日头已经沉沉西下。
我和宇文继续沿着大平台搜寻,当我们绕到大平台另一侧时,地面上又有一块凸起的东西,简单挖了几下,一块石碑又露了出来。让我们吃惊的是这块碑的规模,我和宇文用工兵铲清理了半个多小时,才终于把这块碑给清理出来,碑面呈黑色,上面的文字还很清晰,这次不用宇文翻译了,因为碑上面的文字全是汉字,密密麻麻,楷书宋体,工整秀丽,一看就是出自大家手笔,只是……只是在这荒凉的戈壁深处,出现这么大一块巨碑实在是让我们都吃惊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