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推理悬疑 > 海葵 > 消失的孩子(二)③

消失的孩子(二)③

洗好碗,女孩一直陪着杨莫在房间里写作业,直到八点多陶芳回家。

“马上就好了。”她脱了外套,袖子捋到肘部,动作相当娴熟。

女孩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小型家装公司,兼顾设计、施工及建材零售,常常早出晚归,临近年底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三年前与妻子离异后,买下楼下的房子和女儿一起生活。陶芳很快打开了女孩的话匣子。

按照惯例,洗碗的工作是留给陶芳的。

她在辅成中学念初中二年级,生活起居已然完全独立。父亲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外面解决。她每天晚上只做一人份的饭菜,吃不完的留到第二天当早餐。此外,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其他家务事也都一手包办。杨远对女孩父亲的生活羡慕不已。

“别别,一会儿我会洗的。”他冲向厨房。

女孩在九点左右告辞,陶芳送她下楼,向她父亲解释了情况。

吃完饭,杨远钻进书房回复一个邮件。没多久听到碗碟碰撞的声音。

“爸爸,我想让这个姐姐明天还来。”杨莫上床之后过了半小时居然还没睡着。

“谢谢。”她低下头轻轻地说。

“开什么玩笑。”

杨莫不停地给她夹菜,但因为他自己偏食,只盯着一个菜吃,给女孩夹的也始终只有一个菜。杨远看不下去,给她夹了块鸡腿肉。

第二天傍晚,女孩敲开了杨远家的门。她背着书包,手里拎着一袋东西。

等父子两人吃开了,女孩才终于拿起筷子,小口吃着米饭。

“小莫爱吃这个。”她递过袋子,里面应该是某种高档面包。这显然是作为昨天晚餐的答谢。

女孩犹豫起来,杨莫把她拉到餐桌边的椅子上,夹起一筷菜放到她面前的碗里。

杨远下意识地想拒绝,但又有些于心不忍。

“一会儿肚子都饿扁了。”杨莫说。

杨莫冲了出来,要把女孩拉进屋,两人形成了拔河的局面。

“我一会儿回家吃就行。”女孩挣脱杨莫的手。

“姐姐自己还有作业没做完呢。”杨远控制住杨莫的胳膊。

四个菜全部端上桌,杨远摆好三副碗筷,招呼两人吃饭。

“在这儿做不就行了!”

杨莫拿着本子跑出来,让女孩写给他看,然后干脆跪在茶几旁写剩下的作业。杨远忙着翻炒,也就不再理会。

杨远看着女孩,手上的劲松了。女孩也看着杨远,踉踉跄跄地被杨莫一直拉到写字桌前。她放下书包,从里面拿出本子和笔,坐到了杨莫身旁。杨莫转过头对杨远做了个鬼脸。

油烟机的声音很大。杨莫在房间里不停的喊某个字该怎么写,杨远听不清楚,让他自己查字典。

那时是二零一六年的冬天,恩怀开始了每天陪伴杨莫的日子,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

冰箱里还有一棵完整的冬笋,把原本准备夹在芹菜里的肉丝分一些出来,就能多一个菜了。

***

杨莫悻悻然走回自己的房间。女孩把饼干放回茶几上,打开书包,拿出一本书看了起来。

“请等一下!”

“快去写作业吧。”女孩说。

杨远刚打开车门,一个身穿玫红色短外套的女人立刻追了上来。

杨莫不依不饶,非要让对方品尝。女孩只好拆了包饼干。杨莫笑逐言开,向她大肆形容各种零食的口味。杨远让他回房写作业,他完全听不见。

“您是杨先生吧,你好,我是《拾光新媒》的记者。”她被冻得脸色煞白,看来已在派出所门口等候良久。

“我不用,你吃吧。”

“不好意思我现在有急事。”杨远坐进了车里。

女孩还是换上了陶芳的拖鞋,正合脚。杨莫把她拉进屋,像安放一个大号洋娃娃似的让她坐在沙发上,急匆匆地从柜子里拿出一大袋零食,递到女孩面前。

女记者抓住车门上沿:“我们是一家实事类的自媒体平台。您放心,如果觉得不方便,我们可以只对您进行文字采访。”

“不用换鞋了,快进来吧。”杨远穿上了围裙,这个形象多少能消除一些威胁感吧。

“我真的有急事。”杨远把手放到了门把上。

杨莫只花了半分钟就说服了女孩,他拉着女孩的手走进门,笑嘻嘻地向杨远炫耀他的成果。

“是孩子有消息了吗?”

刚剪开盐袋,就听到杨莫开门的声音,他穿着拖鞋跑下楼去了。杨远喊了一声,瞬间又打消了喝止他念头。

杨远急着去找恩怀,这个问题他回答不了。

“是啊。”杨远关上门,换了鞋走到厨房,“我想让她来我们家,她不愿意。”

“我采访过多宗儿童走失事件,如果有媒体的介入再加上网络传播,找到孩子的希望会大大增加。”

“她还在家门口啊?”

“对不起。”杨远迟疑一秒,用力关上车门,发动了引擎。

“楼下的姐姐。”

女记者出现在后视镜里,化着淡妆的脸被寒风吹起的长发挡住了一半。

“你在跟谁说话?”杨莫推开门问。

杨远不太关注实事,偶尔会听陶芳说起一些新闻,其中不乏儿童走失案。他也曾为当事人揪心不已,没想到现在轮到了自己。要他对着话筒说出自己孩子走失的情况,这真是让人难以接受。

杨远无奈地走上四楼,只见自己家的门开了一条缝。

此时临近十二点,路上车辆很少,杨远加大油门,向恩怀就读的辅城中学驶去。

“是嘛……那好吧。”

正在读报的门卫见有人走近,拉开窗户,摘掉老花眼镜。

“……他现在正在忙吧。”

“麻烦你联系一下二七班的老师,我找孩子有点事。”

“或者你把你爸的电话告诉我,我打给他。”

“给孩子带东西是吧?把东西放这里就行了,我会给老师打电话。”门卫抖了抖手里的报纸。

女孩还是固执地摇头。

“不是忘了东西,恐怕得让孩子出来一下,我有急事找她。”杨远从口袋里掏出烟盒。

“这么等下去不是办法,会着凉的,现在天黑了,也不太安全。”

“我不抽。”门卫连连摆手,“哪个老师来着?”

外面正下着细雨。杨远懒得回去拿伞,一路小跑着从小区门口的杂货铺买回两袋盐。脸上沾了雨水,感觉越发寒冷了。跨上楼梯后,他打算再试一次。

“二年级七班的班主任。麻烦你了。”

“没关系的,我再等一会儿吧。”

门卫用手指沿着一张清单上的条目往下滑,然后拿起听筒按下号码。

女孩抬头看了一眼黄色的灯泡,仿佛能透过楼板望见杨远家的布置。

“孩子叫啥?”

“要不去我家待一会吧,这儿太冷了。”杨远不太确定她是不是认识自己,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对异性是有戒备的。

“许恩怀。”

“可能快了吧。”她的身体好像在发抖。

电话通了,门卫小声与老师沟通几句,按住话筒对杨远说:“孩子请假回家了。”

“他大概什么时候回来?”

杨远一愣:“能让我跟老师说几句吗?”

“嗯。”女孩发出了一点声音。她拍了拍外套的下摆,但实际有点脏的是沾到墙灰的头发。

门卫咂了一下嘴,把听筒递出窗户。

“你爸还没下班吧。”

“老师你好,我是……许恩怀的家长。”杨远的心怦怦直跳。

女孩点点头。

“啊,她早上已经回去了,好像身体不太舒服。”听筒里传来一个中年女性的声音。

“忘带钥匙了?”

“身体不舒服?”杨远暗暗吃惊。

冬天的傍晚楼梯上已经十分昏暗,按下楼道灯的瞬间,杨远吓了一跳。女孩坐在台阶上睡着了,这会儿惊醒过来,也吓了一跳,连忙站起来给杨远让路。

“……是的。”

那个女孩仍然在楼梯上。

“她自己这么说的吗?”

五点半一过,杨远开始做饭。菜是陶芳上午买的,并且已经洗过切好。第一个菜正要出锅时,发现今天依旧忘了买盐,盐罐的内壁已经被刮得像洗过一样干净。他向杨莫交代一句,换上皮鞋出门了。

“对,大概就是……常见的肚子痛吧,应该没什么大碍。”对方以为杨远提高声调是因为担心孩子的身体,于是含糊其辞地解释。

医院算是白去了。每天傍晚,杨远仍然坐在杨莫身旁,每隔四五分钟提醒一次,把他从神游的状态中拉回到作业本上。整个过程异常艰辛,父子二人都深陷在无比焦躁的情绪之中。

“她是什么时候回去的?”

不知道为什么,如果给杨莫吃那种药,杨远总觉得像对待某种动物一般对待儿子。在这一点上,陶芳意见倒是与他一致。

“第一节课考完试就回去了。她现在应该在家里,你不妨回家看看。”

无法在自己厌恶的事情上保持专注度,原来这也是一种病。

杨远把听筒递回给门卫,内心剧烈地翻腾起来。

医生的回应是:玩耍是不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就是在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时,才能体现病情。

恩怀没有再回学校,她一开始就没这个打算,回家拿书完全是胡扯!

“可他并不是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啊。”

恼怒与失望交织袭来,杨远低下头,张开手掌用力按压着太阳穴。

那种药吃了,效果是有,不过会像中风的老头一样目光呆滞。陶芳的一个朋友曾十分夸张的提起过。

她去了哪里?既然回家拿书是借口,那她回去是为了什么?她必然另有目的,但因为遭遇了始料未及的场面,只好临时说谎。

“可以吃药治疗,不过选择权在你们。”医生说。

杨远又觉得自己反而应该庆幸,小莫没有被诱拐,他只是和恩怀一起制造了一出恶作剧,只要找到恩怀,就能找到小莫。

杨莫患有注意力缺陷综合症,按医生的说法,是涉及神经与心理层面的脑发育延迟。转换成杨远自己的认知,就是一种说不上来是不是病的顽疾。

手机突然响了,杨远吓了一跳,是陶芳,他滑向通话图标。

杨远还有堆积如山的工作,但若放任不管,杨莫自己是无法完成作业的,陶芳回来后必定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我发现恩怀了!”陶芳的喊声从听筒里传来。

杨莫只当没听见,找出零食窝在沙发里吃了起来。

“什么?”

“应该是的吧,你看看人家多努力,不愿意浪费一点时间。”

“监控里,我在监控里看到她了!”听筒里同时传来隆隆的噪杂声,“她没回学校,她乘了三十二路公交车。”

“爸爸,那个人是不是忘了拿钥匙啊?”杨莫跟上来,进门后边脱鞋边问。

“她、她一个人吗?”

杨远见过这个女孩几次,知道她正在念初中,和父亲两人住在302室。他想起来应该说句什么的时候,已经走到自己家门口了。

“是的。”

转过二层半的平台,一个女孩出现在302室的门口。她用左手把摊开的本子摁在门板上,正站着写作业。看到杨远走上来,连忙把脚边的书包挪到墙角,低头侧身让他走过。女孩穿着米色的连帽外套,皮肤略黑,但五官清秀。马尾辫有点松了,一缕头发弯弯地垂到了嘴角边。

“在哪儿上的车?”

车还没完全停进车位,杨莫就打开车门蹦了出去,书包留在后排坐。一旦出了学校,书包就跟他没关系了。杨远两手各拿一个包,踢上车门走向楼梯。杨莫捡起地上的一根树枝,奋力抽打着路边枯萎的杂草,嘴里呼呼有声。杨远懒得喊他,过一会他就会自己上楼了。

“你等一下……”陶芳与身旁的人交谈几句后说,“在绿亭站,在绿亭站上车的,九点十七分,往北湖方向。”

去年冬天的某个下午,杨远和往常一样从学校接回杨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