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推理悬疑 > 传古奇术(全四册) > 第102章 发现族谱

第102章 发现族谱

丹方不成,众人就去储藏各种药丸丹香的丹室。

但找遍所有丹方才发现,这里所有一切几乎都是绕着长生丹来的,尽管用料千奇百怪,但其追求向往的最终功效,无不是长生二字。

这回有了百宝灯的照明已经大有不同,柜子撬开,各种特制蜡封丹丸、丹香的旒金漆盒光鲜耀眼的展现出来,而且看的清清楚楚,每个漆盒上都刻有丹名。

有人提议不如按照功效特征,炼出像烟自清那样厉害的幻真丹来,一旦遭遇术人也好有个防身的。

结果与丹方大同小异的是,丹室中所有封存的丹丸,也同样大多是各朝各代道家以及烟氏的长生丹半成品或辅助品,尽管有些丹名古怪奇特,如炼脏丹、飞升丹等,但都不知道具体功效,况且每颗丹说不定已经有了几百上千年的历史,究竟是否失效,谁又说的清?

所以大家不再追问,又把注意力集中到塞满在纯金方函周围的那些无数丹料药方来。

正在众人失望之时,朝歌已经开始探索长生丹。

说不定朝歌已经在考虑这长生丹的事了。

朝歌为求稳妥,还是依据族谱中的记载,先从内丹导引筑基。

相处多日,众人都多少了解些朝歌的性格,不肯定的事绝不轻易表态,但不表态却并不表示对众人期待的否决。

他先到封存诸多丹书丹经的书室内,翻开道藏全书,首先入目的就是被奉为“万世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

当下也不回应众人的一片期盼目光,继续左右翻看族谱前后是否还有其他字迹。

此书为东汉时期炼丹家魏伯阳所著,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于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被历代奉为“万世丹经王”。

只有朝歌自己心里知道,自己虽然体内术力深厚,但那都是机缘巧合成就的,对导引吐纳的实际了解少的可怜,更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术力,是否就是族谱中所要求的内丹基础。

此经深涩难懂是出了名的,幸亏在经后附与各代名道对经文的解释,朝歌才得以逐渐明了。

所有人的希望又全落在了术力深厚的朝歌身上。

还有佛教的参禅止观法门。

况且还强调需要有深厚的内丹导引基础,怎么可能是一日、两日就成的呢?如果要亲口尝试那些古怪丹方,靠!怕是几条命也不够往里赔的!

虽然有这么多的法门可借鉴,但炼烟祖师却不赞同全练,而是多采众家之长,专精其中一门。

这几行字让大家清醒的意识到,长生丹还只是炼烟氏全族的一种期望,一个尚在朦胧阶段的半成品,还要依靠炼丹者的诸多亲身尝试才能有望。

为了能完成长生丹的炼制,可见炼烟氏祖师用心之深。

那几行字的大意是这样的:外丹一途太过艰险,如无超常体质,根本无法承受诸多丹石药力,唯恐金丹未成肉身亡去。所以祖师立训,本族欲炼长生丹者必先修习内丹,具备相当御气护体之能,方可尝试各种丹方之效。

朝歌选了其中一套被称为登仙入门的初法,成不成仙的朝歌倒是不想,对他来说,这比缥缈不定的神易还更遥远。

但当发现族谱尾页的最后几行字时,这股热潮又马上瘫软下去。

他只是想试试这被视为登仙至宝、密不外传的内丹导引之法,究竟会在体内产生怎样效果。

此意一出,地室内顿时掀起一股炼丹热潮。

让朝歌始料不及的是,道藏正统丹法在体内造成严重紊乱,体内术力像发了狂的狮子一样不服调理,可一旦调顺时,朝歌就如同沐浴在清流之中,原先每运术力所产生的那种不安荡然无存。

再退一万步讲,就算成不了半仙之体,总归有超级的疗伤功用吧,这一旦被术人发现斗了起来,说不定能派上大用场。

细细想来,朝歌略有所悟。

等稍稍恢复些理性,有人提出一个比较接近现实的想法,如果真能炼出功效奇妙的长生丹,先不奢望羽化登仙,但至少可能接近半仙之体了。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抵御外面数万术人的可怕攻击呢?

很可能以前所习练的五行六甲大掌诀都是极偏的术类气功,大多与求长生类相反,其本质都是在通过巨耗命力以求达到术力顶峰;而内丹的正统导引却不同,讲究的是不贪不求顺应自然,最后与大道合一。

小叶首先想到的是永保青春;古傲想到的是卖药狂赚;蝎子眼更敢想,痴笑中好像觉得自己已经成了白日飞升、身披彩光的神仙。

朝歌隐隐的感觉到这才是正途。想到此心中一喜,说不定这内丹之法真有奇用。当下也就更专心的习练下去。

梁库的一时发想激起众人的无限遐思,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狂想又不犯法。

地室中原本已经没了时间概念,朝歌一用心导气炼丹,对时间就更加没了感觉。

梁库继续道:“哈哈,等我兄弟朝歌炼出长生丹,我们也借借光,不求活个千年王八万年龟,只要个三、四百岁,也逍遥快活个够了!哈哈……”

梁库不时的像拎根萝卜似的,拿根千年宝参过来问朝歌饿不饿,要他如果饿了就嚼半根人参。

众人一听,也不得不觉得造化的奇妙巧合了。

虽然这情景几乎要把古傲刺激疯了,但却也知道现在大家的希望都寄托在朝歌身上,如果真能炼出长生丹来,损失这几根千年老参还是值得的。

“现在正好全解决了,我兄弟朝歌正是神易后人,和炼烟老太太处了这么久,多少也有半个师徒情分了,这里什么灵丹宝药的准备得这么齐全,哈哈,那不是摆明就等朝歌来炼这长生丹吗?”

众人也是这个想法,特意把书室腾出来给朝歌专用,生怕分了朝歌的心。

梁库似乎不太理解,也侧目回敬:“什么悲剧不悲剧的、残忍不残忍的?我的意思是说……你们看啊,炼烟氏费了吐血的劲,不就是为了等神易后人问那个什么烟八山、烟九山的坟地吗?然后再指望着能出个人才炼出长生丹来。

而此刻朝歌在习练内丹气法不久后,已经自动进入到一种不饿不食的辟谷状态,那人参自然也就不必入口。

古傲更是摇头叹气:“我看是太残忍了!难道只有悲剧才是最完美的吗?有些人的心真是太残忍了!”

梁库却丝毫没有浪费,提起老参张嘴就是一口,把古傲心疼的快要疯了。

只有梁库呵呵傻笑个没完:“呵呵,呵呵,太完美了!真是太完美了!”以致引来众人纷纷侧目。

好在一种可怕的现象阻止了梁库继续咬第二口。

族谱至此已近尾声,朝歌与众人终于知道,此地室与诸多宝藏的来历与用途,也深为炼烟氏的千年苦旅唏嘘不已。

那千年老参是何等的大补圣物,不要说普通人咬上一口,恐怕只稍稍把根须含在口中,那千年盛力已经把人催的气血翻涌了。

万般思量犹豫之下,神易已经遁世不现,无奈炼烟氏只得遍搜天下有关炼制长生丹料的所有奇珍异宝,封藏于最可能出现神易后人的广元古镇,期望后世族人能出一位集外丹丹经于大成者,待神易后人出世后伺机寻回烟九山祖师的葬处,利用万世难寻的诸多宝物灵药炼出长生丹,以偿还烟氏族门上千年来各代祖师的呕血心愿。

梁库刚咬一口就立时觉得眼前金星乱冒,气血全身乱涌,面红耳赤中两行鼻血喷射而出。幸亏及时把口中老参吐了出来,否则还真不知道要发生什么可怕后果。

虽说盛传神易几达神仙之体,查事万明,应该能明断出炼烟氏所言真假,也就算神易答应了把烟九山的葬处详告,可一旦接触上神易,在当时那样险恶的术界江湖中,即使是再强大的炼烟氏,又如何躲得过万千术人无时无刻的追讨呢?

这一惊险就更加验证了诸多宝参的贵重处,众人不禁也好像吃了大补参一样,眼前金砖直涌,心中发财大梦。

如果按实说请神易告知那百墓详情,换作是谁都认为你是在贪图其他宝藏。

闲着无事中,每人擎着一盏百宝灯在地室中四处乱寻,期望能找到更多的宝藏。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说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易会上一面何等之难,就算见到了又怎样祈说呢?

朝歌则一直在书室中专心练功,中间累了小息时,便翻出族谱下那三本证录来看。

可费尽周折后,烟九山的葬处没寻到,却寻到了一个相关线索,烟九山的葬地就在神易所隐藏的那上百座古墓巨葬之中。也就是说,要想找到流失的那本至圣丹经宝典,就必须先找到神易。

证仙、证异、证药三录中记载的大多是世间难见的奇录,少有的让朝歌趣心大盛完全投入。

于是这几位祖师开始了寻找烟九山葬地的漫长旅程,因为他们大多认为,烟九山的长生心得很可能随身葬在一起,如果找到了他的葬处,也就找到了这本重要的长生丹经。

朝歌最先看的是《证仙录》,而名列仙录榜首的,就是相传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也表现出炼烟氏对长生而非永生的偏重。

虽力挽狂澜大有改观,但终因缺失了五代前重要的丹经文献,仍然无法有大的进展。

彭祖姓篯名铿,是远古时代颛顼帝的玄孙,到殷代末年时,彭祖已经七百六十七岁了,但一点也不衰老。彭祖成仙后,人们把他的论述记录下来,就成为《彭祖经》。

迷途中,炼烟氏族就这样一直到了明代,终于连出了几位杰出祖师,他们励精图治试图振兴族门,重新走回炼制长生丹的祖途。

在众多的仙人记载中,朝歌有的略知一二,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其中只有一位是朝歌颇熟悉的,因其凭一本《葬经》而被术界人士普遍奉为风水堪舆祖师的郭璞。

虽然还未达到长生丹的最后极限,但显然对长生丹炼制已经到了相当造诣,假使后人得经加以时日,必然能把长生命限逐渐延长,最终接近长生目的。

郭璞字景纯,河东郡人,见识广,博学多闻,懂得超脱凡节的道学真谛。

据族谱记载,在炼烟氏最初五代祖师中,曾经有一位叫烟九山的祖师绝顶聪慧,继承了历代丹方要髓融会成经,遁世隐居专心服药炼丹,连本氏族人都避而不见,据多代族人证实,此祖师历代累年竟活了三百余岁,不知何因突然骤死,死后葬处不明。

对于天文地理、大禹时神龟背上六十五个字的“洛书”,龙马从黄河中负出的“河图”、占卜、星象、预言未来的《谶书》和《纬书》、以及给阴宅和阳宅看风水定位置,他没有不懂的。

然而在从唐后确定路线一直到明代间近千年的时间里,炼烟氏族却始终没能如愿,并且每况越下,最后几乎沦落到钻研各种邪丹的巫士之徒。究其原因,并非长生丹完全没有可能,而是炼烟氏遗失了一部重要的丹经。

《证仙录》还考证许多世传明仙,如众所周知的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司马承祯、张三丰等,各个详实无比,务求言之有物,物之有据,即便不敢确定的地方,也一定立在中肯角度加以评说。

炼烟族人在经过大量而艰钜的详实考证后,最终决定选择比较切实可行的路线,那便是并非永生而是长生的长生丹。不再奢望不老金丹羽化升仙,而是追求像传说中彭祖一样可以活八百岁的长生丹。

在众仙录后,记载一段与前面仙人颇不相同的另类仙人,引起了朝歌注意。

虽然心痒,但眼下最急于知道的还是族谱,古傲极不情愿的原封放回三本证录,继续和朝歌往下看族谱。

《仙经》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后蜕,谓之尸解仙。”

其中内容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事,搔的众人心痒难耐,因为以往古人对奇闻异象的看法,大多都是玄之又玄、秘而不宣,而炼烟氏的这三本证录完全有理有据,从实际出发看待事情,真不知道里面到底详细记载着怎样的震撼奇闻。

在炼烟氏的《证仙录》中,还对尸解仙进行颇仔细认真的考证。

粗略翻阅后知道,那《证仙录》是专门记载和考证历代名仙的真实生平与传说;《证异录》是对民间异象奇闻的各种调查考证;《证药录》则是对天下各种珍绝灵药所做的真实笔录。

“尸解成仙”一说,最早还是因为许多丹士服食大量外丹死去后才出现的,许多信徒不能理解服石饵丹者的死亡与常人无异,而认为是“尸解”变成了仙人中的一种,这样不但不能接受前人中毒丧生的教训,反而更坚定了成仙的信念。

朝歌等人读到此处,古傲忍不住在纯金方函中往下翻,果然发现叠在族谱下面的三本册子。

为求实证,炼烟氏还曾对各代出名的尸解仙人物进行了考察。由于年代久远,传说中的诸多尸解仙例已无从查考,但在千寻万探中,终于找到一位虽没能列入明仙史册,但相传仙迹甚广的唐人柳随公的墓葬。

其实最早的炼烟氏一直追求的境界仍是长生,只不过他们对长生的看法更加理性,为了尽量证实长生成仙的可行性,氏族各代祖师耗费大量精力,对古往今来神仙丹药的各种传说进行了考证,并分别收录成书为《证仙录》、《证异录》、《证药录》,附在族谱之后。

当入墓撬棺后惊现,已经葬了几百年的主人竟然面目如生,关节转动自如。

不管怎样,外丹衰落、内丹兴起都是不可逆转的史实。但也因此,由外丹派中更加务实的一个支脉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炼烟氏。

尽管炼烟氏的祖师们因为自小就用药炼烟,早对各类丹药的感知已经到了相当灵敏程度,可以完全体查出墓中如生古尸体内的铅、汞含量,超过正常人的数十倍至数百倍。

如果外丹的衰落真是因为丹毒所致,那么汉唐之间几百年的道教炼丹、服丹历史又作何解释?而且唐宋以后直到明清时期,道教的外丹烧炼活动一直没有消失。

保持尸身百年如生,很可能是此人生前大量口服仙丹之类的药物导致,但在唐代服食仙丹药物的人比比皆是,可在陆续发掘的唐墓中,为何像柳随公这样能保持完好如生的,却绝无仅有,这不得不让炼烟氏的祖师们认为尸解成仙一说有所道理。

如汉末魏初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但是此前却从未成为人们排斥外丹药物的有力依据。

最后在《证仙录》的结语中,炼烟氏的祖师给了这样一个中肯务实的评论:“有关神仙一事高远神妙莫测,非常人所能及也。与其耗全族之力仍不能肯定成就一两后人,不如退而求其次,寻求如彭祖长生比较实际。”

关于外丹衰落与内丹崛起的原因,各家说法不一,考诸道教历史,在此漫长的道士炼丹服饵历史上,早有诸多对外丹药物毒性的明确阐述和警告。

看完《证仙录》,朝歌思绪翻涌。

唐代是炼丹术的全盛时期,几乎历代皇帝都热衷于炼丹,而这些皇帝们也大都死于“长生不老丹”,例如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晚唐的武宗、宣宗等六个,中毒的皇帝还不算。这便是导致炼丹术逐渐衰落,而采气导引的内丹术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所记所录,都是在他从小接触的教育知识中无法想像的,但从炼烟氏的如此务实,笔调中又越来越无法辟除仙人一说的真实性。

虽然丹鼎神仙之术发源极早,但系统真正完备起来,还是在汉代道教成熟之后。

再想想现在自己所习练的,正在起着微妙作用的登仙丹法,朝歌心中更加不知是何滋味。

朝歌继续看了下去。

他努力间歇练功之余,又忍不住翻看了第二本的《证异录》。

这些金银古玉到底是否就是为了炼丹而用,还有待族谱的详释。

《证异录》主要是在正面无法完全证实仙人一说的真实性后,想对仙人类似的各种神异传说及现象,进行详实的考证,希望通过这些来侧面证实炼丹成仙的可能性。

但从保存完整的丹方看,地室最后的营建者应该是明代人,明代与先秦至少相隔上千年,在长达上千年的岁月中,炼烟氏族早已从原始的炼丹术演化成炼烟术,无论从思想还是技术手段上,都大有区别。

录中记载了大量有关龙的传说和求证。

看到这里,朝歌隐约意识到地室中所储存的大量黄金、白银以及珍珠、美玉等宝物,很有可能就与族谱中所提及的炼丹术有所关联。

据族谱记载,在炼烟氏的大族里,曾经为了求证龙的存在,专门有一支负责雨天观龙的支脉。

最早热衷于炼丹术的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他在他的宫中召致了方士千余人修炼金丹和表演特异功能,后来又编写了《淮南子》,还有《淮南万毕术》等著作,但可惜《万毕术》一书现已失传。

这支脉几乎用了几代人的精力,最后竟然繁衍出一个庞大的寻龙族,搜集天下大量有关龙的线索,记录在《证异录》中。

这时,炼丹家希望能炼出一种名叫“金液”的神秘物质,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与普通物质配合就能变成黄金。

但遗憾的是,寻龙全族始终没一人亲眼看过真龙。直到有一日全族行到一山江边,忽然狂风骤起,据当地目击的山民说,在一阵百年罕见的雷电交加后,天空忽然放晴,寻龙全族一百多人忽然全部失踪。

他们把人与物相类比,认为黄金和玉都是不朽不坏的,所以最好能由金和玉中提出精华来给人吃,于是就有“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的理论。

曾有一个被同裹在雷电中的牛童幸存下来,却也精神失常了,嘴中只是不停的狂念:龙龙龙!

到了秦皇汉武时期,炼金术大发展起来,这时不仅要由低贱的金属如铜、铁等制造出贵重的金、银来,还要为帝王炼出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

于是,有人就传开寻龙族人世代与龙结缘,时运成熟,一时全部化龙飞升了。至今那个地方还叫化龙。

于是就在鼎中放入各种药物,封闭后进行加热烧炼,以为可以炼出贵重的金银来,这样就发展到后来的“黄白金丹术”。

至于小牛童究竟看到了什么,寻龙族是否真的全部化龙飞升,没人能证实,唯有寻龙族留下的洋洋洒洒万言龙文,静静的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寻龙族,永远的留在族谱中。

这时就产生了夺天地造化之功的思想,企图在鼎中能做到“千年之气,一日而足,山泽之宝,七日而成”。

朝歌看到此处,忽然回想起在报纸杂志上曾看过,有关当代佛教大德与龙的传说故事,好像是一位叫宣化上人的大和尚。

能不能加速这种变化呢?

宣化上人是世界闻名的一代大德,先后成立佛教讲堂、金山禅寺、洛杉矶分会金轮寺,国际译经学院、万佛城、法界大学、达摩中心等庄严道场。

例如认为雌黄千年后化为雄黄,雄黄千年后化为黄金。朱砂二百年后变成青,再三百年后变成铅,再二百年成为银,最后再过二百年化成金。

宣化上人关于龙的开示:“龙”究竟是什么样子?一般人是不知道的,除非开五眼神通的人,才知道龙的真面目。

由于各种金属矿物都是由土中开采出来的,所以在五行生克学说中就有土生金的说法。于是当时有一种设想,认为矿物在土中会随时间而改变。

不过,中国人所画的龙,头上有角,身上有鳞,眼睛突出,嘴巴很大,有胡须,有四足,身很长,尾很短。画龙的人,只画龙头不画龙尾,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有神秘之感。

鼎本是煮肉汤和食品的器具,但这时人们希望在鼎中也能炼出一些别的东西。传说秦穆公的女婿萧史就在宫中炼丹,他曾经炼成“飞雪丹”给秦穆公的女儿擦在脸上。

《证异录》的最后,炼烟祖师给了这样的结语:“诸多实证查考,龙之一说似乎较之金丹成仙更接近真实一步,可仍无法铁板定案。失望之余,也让炼烟族人更加专心丹药弃永生而择长生一途。”

考古发掘的文物,如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说明在当时冶炼青铜和铸造技术都已达到极高水准。《周礼考工记》中,就已经记载了合金成分不同而性质不同的“六齐”规则。

从种种迹象看,建造地室和整理族谱的最后一代祖师,应该是距今四百多年的明朝人。作为那个时代、那个文化背景的古人,能说出以上如此中肯的话,实在难能可贵。

在春秋战国时期,造“鼎”极为兴盛。说到鼎,这是古代的烹饪器,也是记载功勋的礼器,传说黄帝造九鼎,鼎就成了传国之宝。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上从皇帝下到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认为“龙”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炼烟氏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它甚至比道教的生成时间还要早。那时候,已经出现了通过提炼药物来使人长生不老、羽化飞升的方士以及神仙家。

不要说古人,看完《证异录》后,连思想原本反叛现代的朝歌,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神话的看法了。

这回翻阅古文族谱的任务没由古傲完成,朝歌第一次先伸出了手。于是,一部横跨三千年的烟氏族史,慢慢展现在众人眼前。

因为从当代公认大德高僧宣化上人的亲身证言看,他几乎没可能用自己的名誉来欺骗世人。

一时间众人又没了声响,都直愣愣看着金函中年代久远却色泽尚新的线装古谱。

况且从考古院研读考古资料中,朝歌也深深体会到古人做学问的态度,远比现代人认真严谨。

期待已久的神秘族谱终于出现了。

虽说在很多地方给未知事物蒙上许多神话色彩,但绝非空穴来风、捕风捉影,其背后一定是有现实依据的原形。

慢慢打开,金函中又包裹着一层特制锦棉,再仔细揭开,便露出了一叠熟宣线装古书,第一本的封页上端端正正的写着:烟氏族谱。

那么,如果如此传奇神物般的龙是真实存在过的话,是否就可以侧面证明神仙的可能性呢?

不等其他人上手,古傲已经扑了上去,颤抖着双手,像是捧着自己心脏似的把纯金方函捧了出来。

朝歌一时心绪有点亢奋,又有点乱。静静调息一阵后,才拿起了最后一本奇闻《证药录》。

与此同时,朝歌也感觉到了这个不算大的纯金方函的重要性,从金函的尺寸上看,非常像一个大书匣,这其中即便不是族谱,也一定是炼烟氏中极为重要的东西。

《证药录》是对天下奇药异草的记载考证,因为炼烟氏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是炼就长生丹,所以其中考证对象主要有三类─人参、何首乌、灵芝。

古傲顿时双腿一软,他知道,在古代无论是地宫或是墓葬中,凡是用金函封存的东西,一定稀罕尊贵至极,最典型的就是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骨舍利。当时在众多稀世珍宝簇拥下的金函之中,供奉的就是绝世无二的佛陀指骨舍利。

论人参第一:山参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土质过于干燥不行,过于潮湿不行,太阳晒到不行,不见阳光不行,大雨浇淋不行,湿度不够不行,必须是伐掉树木以后的腐殖土才最好。所以上品野山参只适合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生长。

忽然小闯把表层的一个书匣拿出后,发现石柜中间一层书匣里,竟然围着一尊纯金打造的方函,大小尺寸几乎与书匣无异,在一圈深色书匣中熠熠生辉,如同在众人眼中迸出一团金黄火焰。

总而言之,能出上品老参的地方,一定也是上品风水宝地。而此风水宝地的穴位、穴形、土质、水品,又决定了人参的五行所属,只有详细摸清了人参的内在属性,才能在炼药时配伍得当,否则只能发挥人参功效的万分之一。

“哦?这底下的一层好像不一样。”

世间常见富贵人家服食宝参不究属性,实为暴殄天物,如同有人得了一万颗绝品珍珠,却随便买了一根萝卜炖汤喝了。

这让众人对那本族谱就更加好奇了,只是越发担心,这本族谱如果一旦由炼烟老太保存着,那可再难得到了。这也同时意味着,可能远比这些宝藏还要珍贵的烟族之谜,将永远失落。

看到这里,朝歌总算明白,为什么每匣人参里面都在那张特制古宣纸上,详细记录了人参的各项指标,原来竟是方便后人详细辨清人参属性,以便在炼制长生丹时让人参能发挥最大功效。

从这些丹方落款标明的年代可以大致看出,从远自先秦一直到明清两代,几乎跨越了近三千年,如此长的时间、如此系统的搜集封藏,可以看出修建此室的炼烟氏族,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且耗费之钜,用心之坚,似乎有着很深的用意。

小小的一棵人参,从发芽、成长、被发现乃至到挖掘,都充满了玄而又神的传奇,朝歌一时好奇,去药室中打开了几匣人参,展开熟宣古纸,每张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尤为新奇。

可让众人失望的是,当把上面一层书匣全部打开后发现,无名书匣内整齐叠满了各种丹丸烟方,每张烟方的结尾落款处,又都标明了此丹方为何朝何代何人所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丹方出自炼烟氏各代祖师,三分之二出自道家外丹的各个不同门派。

元代初期,有人竟在长白山森林中的大树上,发现了一棵茁壮生长的野山参,使采参人感到万分惊奇。

这里面,会不会就是那本重要的族谱呢?

因为从以往上千年的记录中,还从没有过树上长人参的记录,因为人参对土质的要求太苛刻了。

让众人惊喜的是,这一柜中所藏的东西的确与其他石柜有所不同,里面全都是一个个无题名的书匣,每个书匣都用红胶泥封住,让人看了就有一种无法控制的好奇心。

采参人就爬上大树,仔细观察,只见人参长在树干与树枝相交的小洞里,洞内有树叶腐烂而成的腐殖土。

不用商量,众人已经达成共识,轰然一声,书室中最中心的那个石柜被撬开了。

随之一个疑问困惑住了采参人:是谁将山参种子种到这小树洞里的呢?

而族谱则属于全族的文献命脉,如果是族人来保存的话,当然要保存在最重要的石柜之中,由此一推,书室中最中心的那一石柜,就很可能藏着那本重要而神秘的族谱。

后来经过仔细勘察,在这棵大树的根土里竟然挖出许多人骨来。

这自然让人联想到所有地室中的石柜摆放,都有一个不明显却存在的规律,那就是最中心的石柜,一定是众石柜中最重要、最珍贵的一个。

从山民那里多方探听后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有一个传说,就在这附近曾经居住过从远地迁居来的一户采参人,据说采参的本事是祖传的非同一般。

在无意中众人发现,药室中宝参那一石柜位置,不知道是凑巧还是有意,正恰恰摆放在众石柜的中心,因为其他柜中大部分装的是草药石散类的东西,虽也珍贵,但都无法跟宝参相比。

可不知道为什么,自从迁居此地后,这户祖传采参人家竟然终其三代人也没挖出一棵入品的老参。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准确知道最有可能藏有族谱的石柜,直接撬开;当然看着所有一模一样的十几个大石柜,这话听起来有点白日说梦,但药室中的那一柜宝参,却给了众人一个启发。

也许是无颜再回故乡,也许是心有不甘,这户人家三代人都葬在了此地,没准,这棵长了奇参的树下骸骨就是这户人家的。

虽说现在众人不知道是精神作用还是真被宝参灵气所染,导致体力充沛,但如果就只是一时兴奋所至,最后很可能把大家都累的虚脱不起。

由此便产生了另一个盛传之说:这棵老树奇参,是采参人三代不甘失败的魂灵守护而成,夺天地造化,吸日月精华,参成之日,既是三代人升天之时。

尽管众人的热情更加高涨,但一个实际的难题摆在面前,书室中这么多的大石柜,如果逐一打开,那可是件艰钜的任务。

由此,这棵老树奇参便成了神物。

朝歌把自己的想法简单说给大家听,众人眼前一亮,如果真有这么一本族谱的话,除了能无比详细的了解炼烟氏族的来龙去脉,还可能知道有关这个地下宝室的诸多秘情,更说不定还能发现其他什么宝藏或是通道呢。

后来此参辗转被炼烟氏得到,为求究竟,炼烟氏还曾对这棵奇参做了认真实地考证,却得到另外一个可能的猜测。

这其中又有什么隐情呢?朝歌对那本族谱就更加期待。

据考证分析,把种子种到树洞里的种参者,很有可能是人参鸟,人参鸟爱吃人参果,吃后将参籽拉出来恰巧便到树洞里。洞内有树叶、杂草烂成的土,加上适量的雨水和树浆,则长出人参来。

虽然还是没有发现族谱,朝歌却又有新的疑问,如果说刚才那一柜子的道教藏书,还比较符合原本属于外丹支脉炼烟氏族的风格的话,那现在这一柜子的佛家禅书就有点离得远了。

也有可能是松鼠、花栗鼠所为。

古傲等人就继续兴奋着,同时小闯也就继续失望着。

花栗鼠也特别愿意吃人参果,它们只能消化人参果的外皮果肉,而果肉里面的人参籽则被排出体外。

趁着热情高涨,众人又撬开了一个石柜,里面也还是成叠古籍,不过不再是清一色的道藏,而是名目繁多的佛家禅定止观心要,大多讲的是如何见性成佛、如何了生脱死,很多都是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手抄珍本。

花栗鼠常在树上生活,将人参籽碰巧拉到树洞里也是可能的。

一直留意柜中古书的朝歌也有点失望,他的翻书目的是那本神秘的族谱,却并没在此柜中发现。

人参籽特别怪,只有经过鸟、鼠的腹中走一次进行“发酵”才能出苗生长,否则还不出芽。

这毕竟离现实太远,让他相信威力惊人的内力气功没问题,但如果要他相信什么羽化升仙,的确还有相当的距离。

那么,小树洞里烂成土的草和树叶是哪里来的呢?这个就不难推断了,是鸟类或松鼠弄来的,用以建窝。

小闯则很失望,几乎翻遍了古书,才发现里面记载的并不是什么内功心法,而是有关道家内丹成仙的具体方法。

但就哪种猜测更为准确不得而知,也许这棵老树奇参既是自然循环造化,又借了三代人的愿望之力。

虽然老王和蝎子眼,还有吴姨母女、梁库也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他们并看不懂书里的内容和究竟价值,最兴奋的还属古傲,因为这一柜子藏书的的确确都是道藏绝本。

不过有一样却是肯定的,此人参由于生长环境独特,不但具备了千年老参的大补元力,同时又蕴含了千年树气,木行极旺,为人参中绝无仅有的奇品。

室中的气氛也更加的升腾起来,都不管古傲连哭带喊的央求了,你一本他一本,翻完一本再来一本,不消多时,这个石柜中的藏书几乎全被翻过了。这一通折腾后,众人心情颇复杂不一。

看得奇趣盎然,朝歌轻轻拿起匣中那棵传奇无比的老树奇参,参体肥硕壮实,根须盘结有力如基,不禁让人联想起那孜孜以求、不屈不挠的三代采参人。

小闯也已经翻开了一本,看的更加激动,他那一本记录的全是些道家内丹行气秘诀,这让他直接联想到武侠小说中的内功大法,一时兴奋得差点跳起来。

论何首乌第二:据《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何首乌。本出顺州今晋兴县,江南渚道皆有。

看到古傲如此表情,众人相信这一叠叠的古书一定价值不菲。

苗如木槁,叶有光泽,形如桃柳,有雌雄:雄者苗色黄,雌者苗黄赤,根远不过三尺,夜则苗蔓相交。

想到这,古傲顿时眼前一黑,喉头一甜,激动的险些晕了过去。

其根味甘温无毒,茯苓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气心痛,积年劳瘦痰癖,长筋力,益精髓,壮气驻颜,黑发延年。

如果真是这样,再加上这里的其他金银财宝,就算按人头分成八份的话,他古傲的身价恐怕也要排名世界前五了。

何首乌多分布在低湿热带,其功效神奇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八仙的张果老误食飞升的传说。

古傲欲知详情,急拿起一本来,翻开首页后的目录一看,可不正是宋版道藏!如果不出所料,这真的很可能就是乾隆大帝当初想以大清国一年税捐换求的道藏全本。

论灵芝第三:两千年前,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将灵芝列为上品,认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不算上百年的通货膨胀,几千万两白银的一国之捐换算成今天的货币,已经不知道是多少亿的价值了!

道家探求长生不老之秘,历来道家多长寿,服用灵芝长寿有史可查的道家,如东晋的葛洪,北魏的冠谦之,南朝的陶弘景等等,正寿约八十岁以上,更甚者达一百多岁。

道教初期除《道德经》、《太平经》之外,其他经典很少,但唐宋金元时期编修的道藏,均已亡佚。当初传说乾隆帝为求道藏全本,曾不惜大清国一年的税捐,却始终未曾得愿。

继人参、何首乌、灵芝三论之后,炼烟氏祖师给了这样绝无仅有的考证结语:人参多生长在高寒之地,浸润日月精华,集千百年修得人形,根须飘然如飞升之势,三者中最近天碧,故称“天华”。

道藏是汇集收藏所有道教经典及有关书籍的大丛书。道藏之名始见于唐初,有近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何首乌多生长南方低湿之地,久吸地气,形多凝重。一旦有千年人形何首乌出世,相对人间必有一奇士出生,因为一旦离土即宣告生命缘法的结束。三者中因其最近地土,故称“地精”。

一听“道藏”两字,古傲眼皮子就是一跳。

灵芝颇为独特,似由活物菌类所成,遍产天下,其性近人,故称“人宝”。与人参、何首乌恰成天地人三才之局。

说完梁库就把古傲推到一边,用临时做的一个百宝灯凑近一看,放在最上层的每本古书封皮上都写着相同两个字:道藏。不禁疑问:“咦?道藏是什么东西?”

极尽物华天宝绝非巧合,炼烟氏族历代广搜奇宝于此,期待后辈子孙莫要辜负祖训,终有一日炼就长生圣丹。

梁库道:“什么东西还不知道呢,先看看再说。”

当看到论人参之后又有论何首乌、灵芝的时候,朝歌隐隐猜想,这石柜中似乎还封藏着其他灵物宝药,等看到最后结语终于可以肯定了。

古傲可急了,用力推开众人,自己张开双臂护在石柜口上,大声喊:“不准乱动!这东西都封了上百年了,稍一用力就会破损,到时候可就不值钱了!”

他把石柜中上面一层参匣拨开,下面果真露出了一层写着“灵芝”的紫檀匣,再下面就是何首乌了。

伴着一股特有的霉味,一叠叠被封存了上百年的线装古书得以重见光源,所有人几乎同时伸出手,打算抄出一本看看里面究竟记录着什么。

天华人参在上一层,地精何首乌在下,人宝灵芝夹在其中,封存次序也正合“天地人”三才之局。

书室中的石柜重新被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