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妻子A能够有自己的界限,分清丈夫的情绪是丈夫的情绪,自己不需要对他的情绪负责,那么丈夫对她的挑剔,不会在她的自我中掀起惊涛骇浪。她可以平静理解,可以不予理会,可以让丈夫慢慢在自我冲突的过程中,去完成自己的情绪消化过程。
如果我们被别人投射了负面情绪,如果只有这一步的话,还不足以构成对我们的伤害,动摇我们的自我。
无论结果是什么,可以说都是她丈夫需要经历的成长历程,不会因为她而有根本的改变。这就是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人生的一种体现。
这种亲密关系中的投射、转移负面情绪的例子非常常见。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人性的普遍规律,是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去干的事情,但其实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可是,在这个故事里,糟糕的部分往往是,妻子A是一个特别喜欢对他人情绪负责的人,是一个忍不住去控制他人情绪的人。
这对夫妻的日常演变成了,丈夫B经常脸色欠佳、心情低落而烦躁,有时更是以挑剔自己妻子的方式来处理负面情绪。
她无法忍受自己的先生出现不好的情绪,看到对方的这种状态,她就会把自己代入,觉得丈夫的不开心都和她相关,他的低落或者烦躁是对自己的否定,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去改变丈夫的情绪反应,这样她才能重归平静。
这种不满他自己消化不了,用心理学的投射这种方式,丈夫将不满倾倒在妻子A的身上,或者说处在亲密关系中的妻子A捕捉到了丈夫不快乐的状态。
所以,妻子A遇到了丈夫B的负面情绪,她会努力地去讨好或者付出,以期改变丈夫的情绪。
丈夫B,因为中年危机,个人的现状和理想的自我有差异,对自己产生了强烈不满,这是他自我认同部分出现的冲突,是需要他自己面对的问题。
如果丈夫无法快乐,她会认为这是丈夫对她的不满,是她不够好,她自己将自己纠缠进丈夫的情绪里,这种感觉令她倍感难受。
举个例子,妻子A和丈夫B。
然后,如果妻子A试图对丈夫B的负面情绪负责,试图改变对方,而丈夫B仍然不能立刻改变自己的情绪,变得快乐或者状态变好,那么取而代之的将是妻子A强烈的愤怒。
为什么?因为“情绪拯救者”试图解决伴侣应该自己去面对的人生问题,而他显然也解决不了伴侣的问题,于是最后他处于一种被掏空之后无力改变,想控制又控制不了他人情绪的挫败状态。
妻子A会觉得,我做了这么多调整、让步和付出,你怎么还是这样?因此她对丈夫B产生了不满或者恨意。但是妻子A没有意识到,别人可能有别人的不快乐或者内心冲突。
婚姻关系,是最常见的一种亲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很多人不自觉地扮演着对方的“情绪拯救者”,然后因此陷入了一种很糟糕的状态。
冲突是我们内心常常出现的状态,不快乐也是一种权利,可是她却试图去控制和改变别人的这个部分。
[2]
这是很多亲密关系完全无法承受住一点点负面能量考验的原因。
不是,是因为他自己的内心。
因为一方会把自己纠缠进另一方的情绪里,觉得自己很重要,觉得自己可以做点什么去改变对方,觉得对方的不快乐就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那么如果你身边的某个人总是不快乐,是因为你吗?
结果两败俱伤。
这是每个人都要去完成的功课,也是每个人对自己情绪的决定性影响。
[3]
所以关于情绪的真相是: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都要去完成自己成长的功课,建立更好的认知事件的方式,处理潜意识的创伤,重新整理自己的故事和记忆,以积极的眼光去认识事物,让自己更接近平静和快乐。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我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往往是源于自恋。
我们是否快乐,不在于这个事件,而在于我们对于事件的反应,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事。
在生命之初,在小时候,我们的本能会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家庭的中心、父母的中心。
也就是说,一个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和这个人的内心深度、认知水平和潜意识相关,而不是由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作为决定性因素。
有的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在成为父母的“情绪拯救者”——当你小时候,想着考好成绩回家,就能看到难见欢颜的父母露出笑颜时;当你小时候,如果乖巧听话,不惹是生非,就会减少父母在家激烈争吵的频率时;当你小时候,看到母亲对父亲的不满和抱怨,于是你站到母亲这一边,试图做些什么以平息母亲的愤怒或者挽救父母的关系时……
也就是取决于我们认识事物的内心图式、人格、潜意识模式、过去的创伤回忆等等这些我们无法觉察的无形因素。
所有这些时候,都是一个孩子不自觉地成了家庭成员的“情绪拯救者”的时刻。
在认知疗法当中,一个基本关于我们感受的原理被无数次地验证——我们对一个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取决于我们对于该事件的认知。
如果回溯童年,有的人或许会发现,小时候的自己总是在承担着父母的情绪,并且为了改善父母的情绪状态做出了很多努力。
“你的心决定了你的世界”,这句话绝对不是一句骗人的空话。
例如表现出完美但不真实的自己,以期令父母感觉快乐和愉悦,这是孩子的本能——希望父母幸福,并且由于自恋,会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为我们都很清楚,一个人是否快乐的根本在于他的心是如何感受和认知这个世界的。
而我们的父母,往往因为逃避,将自己不良情绪的责任推给孩子。
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口口声声说“都是为了孩子,自己才不得不忍受自己的人生”,其实是把自己的情绪丢给孩子,让孩子毫无选择地成为父母情绪的承担者。
情绪的责任究竟应该由谁承担?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那些喜欢对他人情绪负责的人,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他人如果不快乐,是因为你,还是因为他自己的内心呢?
而孩子长大后,依然会在关系里重复这样的模式。
如果他不高兴,我也对此负有责任,我不能允许自己高兴,我一定要做点什么让他高兴——这是很多“情绪拯救者”的惯性思维。
每当关系出现或者快要出现冲突,他人快要进入不好的情绪时,这个人都会不自觉地要去做点什么来改变对方的情绪状态。
和别人搅和在一起,当然谈不上明确的边界;和别人搅和在一起,自己的情绪就会很容易被影响。
而这种行为,往往就是失去自我的讨好、牺牲和付出。
但是一旦我们卷入了别人的情绪世界,一旦我们意图改变他人的情绪,一旦我们试图控制他人的喜怒哀乐,我们也就不得不贡献出我们自己的边界和独立的自我。
就像我们小时候对父母常做的那样。
当我们体察到别人可能不愉快时,我们会马上做点什么去阻止别人可能产生的不愉快,我们将别人的情绪负担在自己的身上,认为自己对他人的情绪负有责任。我们似乎很难对别人的情绪坐视不理、袖手旁观。
意识到自己在重复着童年的行为,觉察到自己正将他人的情绪揽上身去承担时,才能真正建立自我的界限。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对别人的情绪负责,成为别人的“情绪拯救者”而不自知。
将你的情绪决定权还给你,而我的情绪由我自己负责,那么让自己一个人快乐起来,比要求你面对的他人也必须快乐,要简单得多。
但是,为什么建立界限、守住界限这么难呢?
做别人情绪的旁观者,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的一门功课。
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觉得时时处处受到束缚和牵制,无法坦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情绪,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为我们活在关系之中,就会常常被各种关系牵扯和影响。
如果没有边界,我们的自我这个球体就会无限度地和他人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纠缠在一起。
要找到自我的准心,获得自我的平静,需要我们懂得区分,哪些是他人自己要面对的情绪,哪些是我们可以努力的部分。
假如把自我想象成一个球体,那么这个球体需要有边界才会是有形的。
在我们童年时,父母的日夜争吵是他们的悲哀,但亦是他们要自己负责的人生。
我们常常谈论“界限感”,这个词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的。
现在回头去看,我们也会发现,其实父母解决不了自己人生的很多问题以及内心自我的各种冲突,所以他们才会不快乐、不相爱,才会有那么多的互相伤害。
[1]
他们活在负面的情绪里,不是因为孩子,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很好地面对和成长。
如果你觉得活得有点累,问问自己,你有这种“情绪拯救者”情结吗?
但在家庭的层面中,父母往往会把自己这部分不快乐的责任转嫁给孩子,孩子又会不自觉地去承担让父母快乐的责任,这是一种严重的错位。
而究其原因,或许有时候是我们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因为将自己看得太重要,于是觉得自己在别人的世界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别人的心情;觉得自己如此重要,因此要对别人的情绪负责。渐渐地,在这个“极度在意他人”的过程中,透支了自己,丢失了自己。
我们需要觉察这个部分,回归真相本身。
做一个别人的“情绪承担者”,当然是很累的事情,再轻松的关系,也会变得令你不堪重负。
这个真相就是,父母也好,他人也罢,很多时候,他们的不开心和你无关。
我对她说:“也许,在关系里,你承担了太多别人的情绪,因为太在意自己在别人世界里的影响,所以你才会精疲力竭吧。”
你在父母的世界里,没有那么重要。
“真的好累。”
你在他人的世界里,也没有那么重要。
“在家里也是,老公工作不顺有点郁闷,我开解也不是,安慰好像也没用,但什么都不做又不好。
在每个人的世界里,最重要的都是自己。
“比如昨天见个朋友,我发现我会格外在意我说话时对方的反应,怕说错了什么让她不自在。而如果她聊到不开心的地方,我就得赶紧想着怎么办才好。
每个人的内心的不快乐和不和谐,都是自己的认知和选择造成的结果。
我问她为啥,她的语气里透露着深深的疲倦。她说,有时候和人待在一起,真的挺累的。
[4]
我的一个小姐妹在私底下对我吐槽,说好想放飞自己,去没人的地方待几天。
最后,告别“情绪拯救者”这个身份,给你几点建议:
//
第一,常常提醒自己,你在别人的世界里,并不像你以为的那么重要。
我们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他人世界中的一个角色而已。你那么在意别人的情绪,是源于你的自恋,是因为你以为别人也会那么在意你的一举一动,但其实在别人的世界里,主角是他自己,无论你们之间关系多么亲密。
而究其原因,或许有时候是
第二,当别人真的指责你,或表达对你的不满意时,你需要问问自己,你是否对自己满意,你是否做了你应该做的事情。
也会变得令你不堪重负。
如果你在你的世界里行得正,那么他在他的世界里如何定义你,就是他的事情。
再轻松的关系,
第三,每个人都有权利不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处理的情绪,这是神都无法改变的事情。
当然是很累的事情。
放下对他人的控制,放下自己想要越过边界去承担的责任。
做一个别人的情绪承担者,
事实是,我们都需要多一些努力,摆脱以往的行为惯性,才能真正地从别人的情绪中赎回自己。
所以你才会精疲力竭吧。
承担别人的情绪,或许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不再去承担别人的情绪和人生,却是我们可以慢慢学习、慢慢尝试的。
因为太在意自己在别人的世界里的影响,
活在关系中,但不被关系淹没。
也许,在关系里,你承担了太多别人的情绪,
在那之后,会是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