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人更高级,谈恋爱、炒股、玩极限运动。
玩游戏、下棋、打牌——“赏”!“赏”!“赏”!
可是,赏得多,罚也重。
短视频,看完咯咯一乐,开心——“赏”!
可乐喝多了试试?我就亲眼见过一个体重120斤的标准身材的小伙子,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变成了200斤的相扑体型。
迪厅,喝点酒,摇头晃脑,解压——“赏”!
短视频看多了试试?一天到晚,手机离不了手,注意力集中不了,眼睛还视疲劳,脖子闹颈椎病。
可乐,甜甜的,好喝——“赏”!
酒喝多了就更闹心了,酒精性肝硬化在前面等着你。
在现实生活这本丰富多彩的书里,我们经常得到“赏”。
得到“赏”后念念不忘,理智又克制自己不能成瘾,实在是煎熬。
讨厌之处在于,多巴胺就那么多,不能没完没了地释放。奖赏完了之后,就该耐受了,下回得找更强烈的刺激,才能一样开心。而且,不开心的时候,老想着得到“赏”——这其实就是“罚”。
西毒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后,也成了绝顶高手,但代价就是自己也疯疯癫癫了,先“赏”后“罚”,“赏”“罚”并重。
奖赏系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该系统主要涉及中脑腹侧被盖区、伏核、杏仁核、下丘脑的弓状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脑区,其外延部分包括前额叶皮层、海马等与情绪、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的脑区。我知道这段文字太过学术,看不懂、记不住也没有任何关系,大家知道大脑很复杂就可以了。我们能够认识到,大脑内存在多个区域,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介导奖赏相关的行为和情绪,这就够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如同一片海洋,我们都在大海里畅游。大海里有很多美丽的浪花,尽管这种美好的感觉短暂易逝,如浪花本身,消失后便是泡沫,但每一朵浪花仍吸引着众多人为之沉醉,享受浪花带来的美好感觉。如果不保留一点清醒,这些浪花就会成为美杜莎的头颅,让人石化,迷失在海洋深处。
奖赏机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情绪上的喜爱,行为上的动机,还有通过联想学习和条件化反应的强化而形成的牢固记忆。听起来有点绕,大致就是说奖赏会体现在瞬时的表现上和长期的记忆上。体现在你脸上的就是乐,体现在你脑子里的就是想。没事老想着乐。
有时候,看似痛苦的事情,似乎也可能带来兴奋和刺激。上初中那会儿,我的同桌是一个女生,就喜欢拿圆规上的针尖在自己手臂背面刺,我问过她为什么那样做,她说当时疼一下,但不这么做就好像心里少了点什么,会惦记那种感觉。多年以后,我在家乡的街头偶遇这个女生,她当时已为人妇,说起那段经历,她直摇头,觉得长大了回头看,都无法理解当时的做法。
多巴胺一增加,人就得到奖赏,想不开心都做不到。海洋馆里,海豚动作一做对了,饲养员就给喂小鱼小虾;马戏团里,猴子一立个杆,饲养员就给喂个枣,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利用奖赏机制。
世上的“怪癖赏”各种各样,不少是集中在孩童时期的。作为眼科医生,常听到的是家长抱怨说孩子爱眨眼,到不少医院看,有的说是发炎,有的说是过敏,用了眼药水也不见好。结果发展着发展着,孩子就开始挤眉毛、咧嘴巴,时不时地还说几句脏话,到儿科医生那里一检查,竟成了抽动秽语综合征。
美食带给人的开心,其实就是食物奖赏,而“色”带给人的就是性奖赏。那些科学家又惨绝人寰地设计实验,把雄鼠放在铁笼子外面,当雄鼠隔着铁丝网看见发情期的雌鼠时,脑子里的多巴胺释放明显增加。
眨眼、口角抽动、伸颈、甩头及身体其他某处肌肉抽动和(或)清嗓、怪叫、陈述秽语等喉间发声是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症状,有人是不是也见过身边孩子有这样类似的表现?是不是看着都替他们难受、心烦?
老祖宗早就说过:食色,性也。
还记得那该死的多巴胺吗?研究显示,神经系统兴奋物质多巴胺活动异常增加、多巴胺受体超敏或者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调等与抽动症状密切相关。
那些没事老啃手指头的,进电梯动不动就照镜子的,兜里总带着打火机随时准备吞云吐雾的,闲着的时候喜欢张罗人喝两杯的,都别嘲笑老鼠。
都是多巴胺惹的祸。
人,也是一样的,也享受这种奖赏机制带来的快感。
大人也可能享受疼痛,遭遇“怪癖赏”。我在德国留学期间,眼科有位进修生,女性,30多岁了,就喜欢拔手指甲边上的皮刺(俗称倒刺),有时还会出血,但她就享受那种难受一下的过程,虽然包括我在内的人都无法理解,看着都替她疼一下。还有虐恋(sadomasochism,缩写为SM,其中S代表Sadism,指施虐者;M代表Masochism,指受虐者)。性学者亨特调查35岁以下人群,发现有10%的男性和8%的女性在性活动中可以从施虐行为中得到快感;而性学者努宾在对975人调查后发现,有25%的人报告在性活动中有施虐和受虐行为。当然,轻度的SM属于可接受的范围,但严重的可以恶劣到造成连环杀人案。
连死前都挂着满足的微笑。
我曾经认识一个大导演,说出名字来大家可能都认识。他对我说,很多演员入戏太深,结果外人看来就有些不正常。我问他,那导演呢?他说,导演一般都没事,导演也看剧本,但是是俯视,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人物关系、剧情起伏,演员是躬身入戏,剧本就像牵着木偶的线,把演员绑上了。
大鼠就一直按,一直按,按到死为止!!!
容易受害的也不止演员。因为角色讨喜,粉丝们看完剧之后,就把演员和剧中的角色彻底关联起来了,从欣赏戏剧变成了追慕明星。我上高中那会儿,报纸上曾经报道一个女粉丝,和香港的一位明星在活动上握了一下手,就晕过去了,而被握的那只手,保持好几个月都不洗,以至于家长都忍受不了她。现在的粉丝可能疯狂程度比之前的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早在1954年,两个老外——奥尔兹和米尔纳——设计了一个实验,异想天开地让大鼠去按压一个按钮,然后大鼠就会被电一下,还不是电一般的部位,而是电大脑中的特定部位。结果非常有意思,他们发现大鼠没事就反复按压按钮,去享受电刺激。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笑忘书,一会儿让你笑一笑、乐一乐,一会儿又让你乐不起来,都忘了为什么笑。但是如果不蘸点忘情水去翻这本书,那可就像被喂了枣的猴子,只能享受被给枣那会儿带来的短暂快乐,完事后就是难受、空虚、寂寞、抑郁、烦躁。
以前只有纸质书的时候,经典的阅读方式是手指蘸点口水,粘着翻书。如果翻一页书的同时,顺带着摇头晃脑,那就更经典了。我常怀疑,这是一种因为习惯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抑或是大脑的奖赏机制。
大家要是蘸上忘情水,像导演一样去看生活这本书呢?
现在大家都习惯看电子书。地铁里,公交车上,掏出手机,打开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就可以看小说。
我想,大概是像台底下看猴子表演的观众,也开心,但不至于把自己变成猴子。
多巴胺一增加,人就得到奖赏,想不开心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