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自造 > 08.职业化信念

08.职业化信念

宗教信仰是常见方式。我在德国时,身边不少朋友是基督徒,他们周末去教堂;回国后,数位身边同事和原来的同学、朋友,皈依佛门;江西老家的道教文化盛行,很多老人选择去道观烧香捐钱。选择哪个宗教,和所在地的宗教流行程度很有关系。

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进阶更高的人生境界的愿望,也有摆脱日常生活中困扰的需求,通常会选择不同的解决方式。

带我健身的周教练,是个十足的动漫迷,他不仅对动漫人物了如指掌,而且亲身参加Cosplay(角色扮演)活动,喜欢和其他爱好者一起玩角色扮演。他告诉我,虚拟人物是没有缺陷的,永远没有“翻车”的可能,他的偶像就是动漫里的人物。他和他身边的小伙伴,沉浸在动漫的世界里,就极为开心和满足。

个人认为,从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需要的主要品质是勤奋,随大溜是很舒服的,因为不需要自己用过多的努力去改变,勤奋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从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需要的主要是勇敢,“小我”的利是小利,“大我”的利是大利,要敢于突破自己,向更高的山峰走去;从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需要的主要是智慧,意识到自身的认知局限,不需要刻意去遵循他人所制定的道德标准,内心的认知和思维习惯已经将自身和道德合二为一,在做事的时候所做出的选择自然符合道德标准,有时甚至超出道德标准。

刘女士虽然已经是孩子妈妈了,但还是一个当红男明星的“铁粉”。卧室里是他的海报,打开电脑是他的屏保,鼠标垫是他的头像,演唱会必去,出演的节目必看。我问她为什么会这么痴迷,她说曾经看过他出演的一个电视剧,被他扮演的那个正义而温情的角色深深吸引,从此不能自拔。枯燥的工作和生活本来让她抑郁,因为这个男明星的出现,又有了光。

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天地境界,处于天地境界的人认识到他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还是宇宙的一员。这种对于“天人合一”的认识使他与宇宙同一,所做的事情具有了超道德价值,超过了“人”的一般意义,升华到了“圣”的境地。这时候他考虑问题的方式是多元多次方程,不仅有多个Xn,同时,时间、空间、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多次”因素也在方程中体现。这样的方程貌似更加复杂,犹如一块电路板,线路看似错综复杂,但是运算得反而更快。

丁老师是个剧作家,一直受到焦虑和抑郁的双重困扰,童年时遭遇的原生家庭的不幸和婚变的痛苦,让她一直饱受岁月摧残。在好姐妹的介绍下,她加入了瑜伽培训班,舒缓的音乐和各种放松的动作能让她恢复宁静,只是必须每周坚持,并且按她的话来说,做剧作家这行,必须内心痛苦,否则写不出打动人的好剧,所以,她现在从剧作家改行成了评论家。

更高一阶段的是道德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人心中有他人、有社会,能够自觉地为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做各种事,其所做的事情有道德的烙印。我认为处于这个境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多元一次方程,不止一个自变量,因为心中有了他人,所以自变量从X1、X2、X3到Xn不等。当然,即使都处于道德境界,人与人应该也不完全一致。譬如,企业的老板不是赚到了钱都归自己,也要考虑员工的利益,那么他的Xn就包含企业的全体员工;民族主义者的Xn则包含本民族同胞;国际主义者的Xn则关系全人类;素食主义者或动物保护者的Xn则是所有动物。

小欣是个95后,父母都是企业高管,家里有好几套房。大学毕业后,去了银行做职员,工作不累,但一眼能看到头,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让他感觉自己提前进入了退休状态,于是他辞职加入了公益组织。做志愿者,虽然拿着很低的收入,但他看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帮助山区的孩子变得快乐,他就觉得工作有意思。

一个人如果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做事的动机以利己为出发点,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自身都有功利的意义,那么他所处的境界就是功利境界。对于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高一阶段的解释,我想可能是因为自然境界是模仿,个体还未独立,生理上断奶了,而心理和行为方式上还没有断奶,而功利境界毕竟是个体已经独立,只不过是自私些,考虑问题的方式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里唯一的X就是他自己。

只要不是为维持衣食住行等基本生理活动的刚需所困扰,精神上的需求就像孩子一样总是嗷嗷待哺。选择职业化信念,有别于其他精神满足方式。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学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即顺着本能或社会风俗习惯做事,对于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并没有觉解或觉解不深,可以理解为随波逐流、顺水行舟,抑或是人云亦云、照章办事。如果用方程式来表达自然境界,那最简单不过,因变量Y和自变量X合二为一,即Y=X。

不同种类精神满足方式的比较

我想表达的职业化信念,和职业道德完全是两回事。后者是某种职业所要求的从业者的道德标准,例如军人就应该有为国献身的牺牲精神,医生就应该有关爱患者的仁爱意识。而职业化信念,是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因为职业中发生的事、职业中接触的人、职业本身的工作内容、行业书籍的阅读等,而引发持续和深入的思考,与生活中的其他经历、知识、交流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融会,从而形成自己独属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职业化信念所带来的价值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逐渐过渡的,因为随着人对职业的不断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虽然大致方向接近,但对于人生的意义理解,对于职业的价值理解,会更加立体、坚定。在进阶过程中,当人的原始本能和社会发展、舆论是是非非、个人前途选择等出现矛盾和冲突时,选择职业化信念不容易迷茫,不容易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三是以职业为窥镜,找寻到自己的价值感和人生的意义。坚信职业是一种修行的“道”,职业中遇到的种种事情,折射进内心,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提升认知,开阔心胸和视野。透过职业窥镜,看善恶、看人性、看生死、看世界。

这并不是说,个人形成了职业化信念,就会立即变成无所不通的先知,对于种种纷繁复杂的现象和难题都会给出清晰无比的答案和判断。而是说,个人虽然就像是水面上的浮萍,经历漩涡和湍流时,未必知道下一秒会漂向具体哪个方向,但总能感知到重力和浮力的存在,仍然会对自己的空间定位有感觉,不会因为无法把握漂流的具体方向而心绪不定。

二是以职业为反光镜,工作极大地影响情绪,工作中的不顺、阻碍都被一丝不差地反射进内心,以致生活中的节奏也被打乱。工作成为负担,羁绊心智,控制情绪。

能感知到重力和浮力存在的浮萍,不易被水面上的各种张力所牵引,直至迷失。

一是以职业为透镜,工作中的诸多事宜,如同光线穿过玻璃透镜,在心中完全留不下痕迹,下班即熄灯。回家开启自己的人生模式,记忆点都在于家人的陪伴、闺蜜的聚会,在于远山,在于绿地,在于美食。

选择以职业为窥镜从而不断使内心达到充盈的状态,正是职业化信念的有利之处。职业化信念方式易进入,好坚持。职业时间、生活时间和休息时间,构成一个人的总时间。如果采用其他方式获得内心提升,无疑需要占用额外时间,挤压其他时间。将职业时间“变废为宝”,可以减少消耗,既提升工作效率,又容易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同时也能削减繁重工作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在职业过程中不断汲取到的进步感和收获感,又可以拉进职业方向与个体内心之间的距离,刺激个体在工作上做出成绩,而这些成绩会成为阶段性成果,坚定个体继续下沉到职业本质中去的信心。

芸芸众生,每日除了睡眠、三餐,其实时间花得最多的便是在职业上。对待职业,有几种常见的态度。

有一天,我路过病房,病房里有个病人,住了整整三周,很明显已经住烦了,便问年轻的管床大夫:“大夫,我什么时候可以出院啊?”

但问题就在于,如何树立理想和目标,变得豁达,拒绝迷惘。

只听年轻大夫长叹一声:“唉,你早晚也能出院,早几天晚几天的事。你这是有期徒刑,我这才是无期徒刑,我什么时候才能出院啊……”

有理想和目标的人,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时,不容易晕头转向。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踏进单位的门,坐上工作台,有没有要服刑一天的感觉?早早盼着下班,想着“出狱”。

只要不是为维持衣食住行等基本生理活动的刚需所困扰,精神上的需求就像孩子一样总是嗷嗷待哺。

职业化信念会让你觉得“监狱”就是“藏宝地”,是《绝代双骄》里的侠客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