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职场晋升101 > 序言 我一直在给职场中不同的人做翻译

序言 我一直在给职场中不同的人做翻译

这也是管理变得越来越难的一个体现。你说服年青一代的成本变得更高了,简单的指令没有用了。你要告诉他们why(为什么),而不仅仅是what(什么事)和how(怎么做)。

“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个体价值被认可,他们需要通过内在动机来做事,而不是单纯的外在指令,你跟我拍桌子没有用,他们需要知道: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是有意义、有价值还是单纯的有趣。

但是,一旦你了解并认同了年轻人的规则,很多事情又变得不可思议的简单。

有本书叫作《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我在里面看到了另外一个数据,20世纪50年代,只有12%的年轻人同意我是独一无二的这句话;现在,你猜这个数字是多少?80%。

我讲个小故事,真实发生的:

年轻人们想说的那句话是,我是很贵,但我不是expensive(昂贵的),是precious(珍贵的)。

我的一个管理者C跟我说了这么件事,她有一个下属,98年的,刚开始,C觉得这小朋友太玻璃心了,一句话没注意说重了,就嚷着要离职。

64%的95后认为,工作中的个人价值感比对组织的贡献更重要。暂且不说这句话的政治正确性,但是说白了,就是首先要自己感受是好的。

C心想,我自己天天压力大的要命,我还要照顾你的情绪?——很熟悉是吧,管理者普遍都有的心路历程。

但是年青一代不一样,90后、0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被养育过程中,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多个老人照顾一个孩子的情况,他们的需求被更多人照顾到,这给了他们对于强调个体价值的自信。

但后来有一次,因为稿子写得好,C真诚赞美了小朋友。没想到,就此掌握了一个了不得的驱动密码。

我们对自我独特性的探寻,可能要从30岁开始。

小朋友因为得到了正反馈,开足了马力,干劲十足。因为创造力爆发,小朋友又干了几次漂亮活儿,C又真诚地发出了赞美,小朋友的自我价值感再一次被激发了。

我们70后、80后所经历的社会文化,更多的还是群体文化,跟兄弟姐妹一起长大,小时候住大杂院;也很习惯权威文化,读书时我们怕老师,上班后多数时候听老板的,因为上升通道相对单一;也更习惯趋同式成长,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

一个正向循环就此建立了。

我来帮职场人翻译一下这些需求以及原因: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小朋友因为男朋友要去上海发展,也要一起去,辞职流程都走完了,上海的offer也拿到了,条件很不错。但是临到最后一刻,她撤回了离职申请,据说她那天晚上失眠到凌晨4点。

我在另外一个报告里,看到了“年轻人觉得哪些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体验”这一选项,排名最靠前的是“畅所欲言,善于倾听的氛围,尊重员工的亚文化爱好,对员工情绪状态和需求关注给予及时的正向反馈。”

原因是,舍不得这里的团队氛围和那个能顾及她情绪价值的领导。

职场人想说:我本来就很“贵”。

在年轻人嘴里,他们说,这叫用爱发电。他们说,情绪价值,是第一生产力。

那我们再来翻译一下,职场人没有说出来的那句话。

他们甚至用了一句很文艺的话,当我们被爱着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好。

古罗马政治家、哲人西塞罗有句很经典的话:“假如你想说服我,你必须想我所想,觉我所觉,言我所言。”

C跟我说,她内心受到了震荡,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那些难搞的小朋友,其实需要的只是一次肯定,而那份肯定,会激发出他们那么多内动力。

如果我们真的想把一件事做成,我们首先就得了解面对的这群新人类。

情绪价值,原来是能变成实际生产力的,只要方法恰当,就能产生真正有效的协作。

曾经我们认为,职场上对事不对人,职场不相信眼泪。但时代在变化,我们面对的群体已经不一样了。

翻译完大家的话,再让我说出自己想说的那句话吧。

我看到在听课的同学们,想要狂点又控制住了的头。

我想说的是,爱具体的人。

2021年我开过一些管理沟通课,我跟听课的管理者说:“你们是不是不能理解,怎么有些员工不高兴了就不好好工作了,显得特别不成熟?”

如果让我给这里的“爱”下一个更具体的定义,我大概会这样说:

这是职场,除了爸妈,谁也没有义务照顾谁的情绪。

在一个组织里,我们深刻地关注着对方。

都什么形势了,赶紧冲上去打仗啊,谁还有空谈星星看月亮?

因此,我们看到了对方的不同,理解和承认你我是不一样的人。

他们不理解的是,明明是一件正确的事,三下五除二你去干了就完了,怎么翻来覆去,还要“沟通”?

我们努力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协作,以此来完成我们共同的目标,彼此成就。

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管理者开始发出“搞不懂年轻人”的呼喊,他们觉得年轻人玻璃心,抗压性差。

你可以理解为关注,理解。

他跟我说:“你知道吗,崔璀,整个市场的大环境都不太稳定,公司和老板每天都在为生存焦头烂额,这时候,最怕最怕的,就是背后忽然空了,没人了。”

但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深入地去做课程研发,跟很多CEO教练、商学院讲师、管理者、职场人反复探讨,你会发现:很多人做不到,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做,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

这位创业者说,5个客户,有3个拒绝了自己,他都觉得没什么,能挺过去,但却被高管的离职微信给彻底压垮了。

“爱会让人们明白除自己之外,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真实存在的东西。但是,爱是一种极度艰难的认识。”

我的一位创业者朋友跟我描述过一个很真实的场景,他在北京出差跑客户,一天跑了5个客户,深夜回到酒店发现自己还没吃晚饭。这时候,收到了一条微信,他们公司业绩最好的一个高管提出离职,原因是跟自己的直属领导发生了剧烈冲突。

越发觉得,爱是一种能力,它是由欣赏和激发共同组成的能力。

管理者不再能简单粗暴地行使曾经以为的“管理权”了,管人这件事仿佛从一道有逻辑可拆解的数学题,变成了一道要讲究抽象意义的艺术题。

首先,爱不是规训他人,而是欣赏不同。

这也侧面展示了人变贵的另外一个现象,协作成本变高了,沟通成本变高了。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欣赏别人,我们习惯了骄傲使人退步的恐吓,从来没有意识到:自豪使人进步。

在90后和95后中,37.25%的员工会因为和老板的沟通不畅而离职。也就是说,3个离职的员工中,就有1个离职原因是自己的沟通问题。

这句话来自2021年逝世的百岁翻译家许渊冲先生。

在由LinkedIn发起的一份职场人士价值观调查结果,我看到了另外一个数据:

也许在标准化认知中,你会觉得“年轻人不要玻璃心,想太多”。

BOSS直聘研究院也提供了类似的结论,员工越年轻越爱跳槽。从70后到00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不断缩短,从84个月降至11个月。

但还有一种认知是:他因为同理心特别强,对别人的感受会很在意。也许可以问问他,你需要什么帮助?

2020年,第一批90后迈入了30岁,90后群体已占企业白领人数的42%。

——这时候,变化发生了,情绪开始流动,事情开始推动起来。

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

或者,你会对某个人的冲动很反感:三思而后行啊,你都不动动脑子吗?

人变贵了,不一定是单个的直接人力成本增加,而是离职率增高,人员流动性变高了。各种隐性成本结合在一起,结果就是人变贵了。

但还有一种认知是:他天生的优势就是行动力,站起来就想做,你要知道,否定他的行动力,就等于否定了他这个人,你要告诉他的是,不要在意犯错,但是一定要在意修正。

其实管理者没说出来的那个困惑是:为什么人越来越“贵”了?

——这时候,对面的这个人知道你懂他的优点和可能会犯的错,他就会更加信任你,他知道你在帮助他。

比如说,最近这一两年,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跟我聊起来会说,“感觉管理越来越难做了。”

语言就是信息,信息就是一切。

大概是因为,我们准确翻译出了他们想说而说不出的那些话。

而它又不仅仅是语言,在语言背后,首要的是观念。

慢慢地,我们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信任。

这个观念,我借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给在不同角色下的不同人做翻译,给不同优势的人做翻译(你看完这本书,可能会更理解,为什么我这样讲)。

“创造协作的关键在于肯定甚至拥抱人们之间的差异。”

这几年,我做了很多事:办公司、讲课、拍视频、写书。但有时候想想,其实好像一直在做的只有一件事——做翻译。

其次,爱不是改变他人,而是让改变自己发生。

这些话,我们来说。

如果意识到这种差异,承认差异,我们常常觉得另外一个人不够好,是因为“他没有满足你的标准”,你想要一个人改变时,改变往往不会发生。

每一次讲这句话,台下很多人都强烈地点头。那些点头,背后传递出了一些信息: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想要说但说不清楚、哪怕说了也会被别人堵回来的话。

比如,你有一个同事,你觉得她太玻璃心:脆弱是不好的,情绪化是要改的。

我讲课时,常常说一句话:“很多时候,一个人提出辞职,不一定是他不爱这份工作了,而是在这个组织中,他失去了沟通的欲望。他失去了通过沟通推进任何事情的欲望。”

对方会感知到你的潜台词:“你需要改变,是因为你不够好。”

即便是专业领域的业务高手,在人际沟通中也常常一败涂地。

这会带来某些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带来的是防御,而非改变。

我们都或多或少跟同事起过争执,观点不同,怎么都不能达成一致。哪怕意图是好的,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耐烦,变得愤怒和情绪化,有时甚至会上升为人身攻击。

我翻过很多遍的《第五项修炼》里有句话:“没有人抗拒改变,人们抗拒的是被改变。”

你是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与同事并肩作战,愿意把后背交出去,还是推动事情阻碍重重,不想与人沟通,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职场效率。

但如果你意识到,他其实是善于倾听,能真的理解对方的需求。也许你就会发现,他适合的角色,是“整合者”,把一些冲突的部门整合在一起,倾听大家的不同意见,消解不同人的情绪,协同大家一起做事情。

你我都是职场人,我们都知道,早上起床时的那一瞬间,是斗志昂扬,还是硬着头皮,跟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有很大关联。

但凡没有这种优势的人来做这件事,就会觉得非常烦躁,在各种需求和冲突间爆炸,三句话不到就会吵架。

你知道吗,我们跟工作伙伴的关系,对我们的幸福程度和工作效能的影响,远超过你的想象。

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有一个理念,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把他放到合适的位置。

我很能理解,提到“爱”这个字,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伴侣、孩子,或者父母。但其实我们常常忽略一个事实:我们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其实是在工作,我们跟同事相处的时间,甚至远多于家人。

当他置身于一个能发挥他所长的岗位时,他会感受到被认可,感觉到某种舒畅和安全。这时候,哪怕你仍然对他提出批评,他的理解就不再是“你是在否定我”,而是“我们是在帮助事情变得更好”。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要爱一个具体的人,不要爱一个抽象的人。”我讲职场管理课时有时候会引用,每次都会看到现场有同学展现各种意味深长的表情,或是不解,或是不屑。

团队的意义就成立了,你们帮助彼此成功,而且不用担心谁会因此而受伤。

很奇怪吧,一本职场书,怎么会聊这个?

这些年,看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越发感慨:“欣赏和激发是最容易让一个人感受到被认同,被关注,被爱的方法,会最大程度上提高他的自我效能感,改变也会因此而最高效地发生。”

场景很细碎,方法很具体,但我想在序言里,说些书里没说的话——在这本书里,其实我在跟你们聊“学会爱”。

这是一个协作的世界,我们想实现心中最重要的那件事,从来都离不开团队的协助。我从不相信有超级英雄,我们站在一起,才是一个英雄的团队。

我写了一本小书,想跟你聊聊职场中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这几年来,我时常有种强烈的感受,无论怎样的团队,都还是靠人心中那一点不灭的光来守护。而这束光,是从每一个灵魂被爱,被看见,被激发,而散发出来的。

你好啊,陌生人。

谢谢你有耐心看完这篇序言。希望这篇序言和这本书,能给你带去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同时也能带给你一些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