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 身在心在

身在心在

很大程度上来说,的确如此。如果你愿意正视静修中浮现出来的一切事,那么优秀的静修大师和静修中长时间的离群索居确实会对你非常有益,会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其中也有危险,这是你需要注意的。这个危险就是静修会使你逃避现实生活,你的“转变”最终也有可能仅是皮毛般肤浅。也许这种转变会在静修之后持续数天、数周或数月,然后又会重返旧有模式,不能明朗认识各种关系,之后你又会期待下一次的静修,或者期待再找到另一个优秀大师,或者期待去亚洲朝圣,或者期待能有什么奇遇,从而使事情变得更明朗,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有些人甚至将大师指导下的静修冥想错当成了浮于生活中人事的方式,而没有将其看作深刻内省的机会。在静修中,某种程度上而言,一切都很容易。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人照料。一切变得明朗。你仅需静坐漫走,保持清醒、感受此刻,有细心的厨师为你打理一日三餐,有经过潜心修习、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获得了相当理解力、实现了大和谐的大师向你传授他们悟得的智慧。你会获得脱胎换骨般的转变,在鼓励之下更完满更自我地生活,你会知道如何在世间行走,你会获得看待自身问题的更佳视角。

这种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一个再常见不过的陷阱。从长远来看,服药也好,冥想也好,酗酒也好,旅游也好,离婚也好,辞职也好,你都不可能成功逃避自己。你只能转变。除非彻底面对现状,清醒地接受现状,任由现实的棱角磨平你自身的棱角,否则你不可能成长。换句话说,你必须主动让生活成为自己的老师。

就其本身而言,冥想无法使人产生免疫,不再去他处寻找解决自身问题的良方。有时人们会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不断更换老师或者不断更换门派,以期找到特殊的方法、特殊的教义、特殊的关系,找到高超的法宝,好使他们实现自我了解、自我解放。但是这可能会使你产生严重错觉,这种寻找会演变成无休止的探求,你借这种探求逃避自己的内心,逃避内心中最痛之事。由于恐惧,由于渴望寻找高人来帮助自己看清一切,人们有时候会对冥想老师产生不健康的依赖。他们忘了,无论老师有多优秀,最终要去理顺自己心灵的人只能是自己,而且劳作材料只能从你自己的生活选取。

这是劳作之路,你借在此时此处做出的发现在这条路上发现自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此刻即是——即是此地、即是这段关系、这个困境、这份工作。正念的挑战在于把握自己的境况——无论它多么不尽如人意、多么令人沮丧、多么令人受限、多么没完没了、多么令人无法解脱——在于确信在决定放手止损然后继续向前之前你已竭尽全力设法改变自己。

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害了很多人。举目四望,你会发现到处都是破碎的关系、破碎的家庭、破碎的“人”——这些人仿佛无根无基,浮萍一般盲目地从此处漂到彼处,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关系结束一段又开始一段,逃避的想法一个接一个,急切地希望合适的人、合适的工作、合适的地方、合适的书能使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要么就是感到孤独寂寞、无人怜爱,陷在悲观绝望的深渊里自暴自弃,不再努力追求心境的平和。

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冥想修习很无聊、很没用或者不适合自己,你认为只有跑到喜马拉雅山的某个山洞里、亚洲的某座寺庙中、热带的某片沙滩上或者某个位于自然胜地的静修院,事情才会有所好转,冥想才会更加有效……请三思。等你到了那个山洞、那座寺庙、那片沙滩、那个静修院,你还会是老样子,心境如旧、身体如旧、关注的呼吸如旧。说不定在山洞里待上15分钟,你就开始要么感到孤单寂寞,要么想要更多光亮,要么就是洞顶漏水滴在你头上。而如果跑到沙滩上,说不定又会遇到下雨或感到寒冷。如果跑到静修院,你又说不定会不喜欢那里的老师,不喜欢那里的食物,不喜欢自己的房间。总会有不尽人意之处。既如此,何不干脆一点,承认自己无论去哪儿其实都一样?其实就在承认的那一刻,你就触到了自己的本质,就把正念引入了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疗伤。只有在明白了这一点时,你才能真正领略山洞、寺庙、沙滩、静修院等的丰盈精彩所在。

挑刺、责怪、认为需要改变的是外在世界、认为需要逃离那些阻碍你成长、阻止你找到幸福和快乐的力量,这样做当然很容易。你甚至可以将一切怪在自己头上,你甚至可以从一切责任中逃离,认为自己将事情弄得乱七八糟,认为自己已经无可救药。无论哪一种情况,你认为自己无力真正做出改变,不能真正成长,认为自己需要逃离此情此景,这样才不会再给他人带来痛苦。

我在狭窄的峭壁处滑倒:就在那一瞬间,恐惧如万箭刺心,永恒和当下交汇。思想和行为高度一致,岩石、空气、冰雪、太阳、恐惧和自我相互交融在一起。令人振奋的是将这种敏锐的意识延伸到生活中的平常时刻,延伸到时时刻刻对秃鹫和野狼的感悟中。这两种动物,视自己为万物中心,无须隐藏自己的真实本质。大师们想要告诉我们的秘密就蕴藏在此刻的呼吸中,这个秘密,如一位喇嘛所说,就是“当下的清晰明确、坦诚率真和大智大慧”。冥想修习的目的不在于启蒙,而在于专注平淡无奇的时刻,在于活在当下,活在此刻,在于将此刻的正念渗透到平常生活中去。

这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在于,你很轻易地忽略了这个事实:你去哪儿,你的头脑和心灵也会跟着去哪儿,而你个人的所谓的“气场”[1]也会与你如影随形。你不可能逃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用。而除了一厢情愿的臆想之外,你凭什么认为换个地方一切就会好起来呢?如果那些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起因于你个人看待问题的方式、你个人的思考模式和行为举止的话,那么无论你躲到哪儿,同样的问题早晚还会出现。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之所以陷于困顿,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经营生活,因为我们不愿承担该担负的责任,因为我们不愿解决自己的困难。我们不明白,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此时此处拥有澄明心境、深刻体悟、实现彻底转变,无论事情多么复杂棘手。只不过,将自己的问题投射给别人,投射给周围环境,相对更容易,更让我们有安全感。

——彼得·马修森《雪豹·心灵朝圣之旅》

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其实无法避开任何事情?你不想应对、努力逃避或掩耳盗铃、假装其不存在的事情早晚会找上门来,特别是如果它们与你以往的行为模式、与你的恐惧相关的话。不切实际的想法是,如果这儿不好,我就去那儿,然后一切都会不同。如果这份工作不好,就另换一份。如果这个妻子不好,就另娶一个。如果这个城市不好,就搬到其他地方去。如果这些孩子很麻烦,就另找他人去照看好了。所有这些想法之下隐藏的是,你所有的麻烦根源都不在你,而在于某地,在于他人,在于周围环境。你以为,换个位置,换个环境,一切都会尽如你意,你会重新来过,重新开始。

[1] karma,有很多种意义,一为“能为人感知的气氛、气质、气场”;二为“羯磨”,即“业”,意为决定来世命运的所作所为、因果报应、因缘等;三为“天命,命运,宿命”。——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