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一点说,这涉及来访者的自恋,他因为没有办法搞定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在自恋已经受伤的情况下,他向另外一个人求助,所以求助本身也是他自恋受损的证据。他潜意识里面能够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用自己这些问题为难咨询师,让咨询师跟自己一样手足无措,以此来缓解自己自恋的创伤。所以,来访者是否允许咨询师把自己治好,以及允许咨询师在多少次之内把自己治好,这都是在他的潜意识的掌控之中的。
三是问问来访者,你觉得我们像这样谈话,谈多少次你那些问题可以被解决,你的咨询目的可以达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让来访者稍微感觉一下他对整个进程的操控。
咨询师可以直接提问来访者,“你刚才问到多长时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现在感兴趣的是,你允许自己改变的速度有多快?比如,你现在是一个面对这样一些麻烦的事情不知所措的人,而且还因这些麻烦事情出现了睡眠的问题,你是希望自己一夜之间就变成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些现实冲突,并且想睡就睡的人,还是会给自己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时间?
二是利用来访者问什么时候才能够好这样的问题,再次确认一下咨询目标。比如,来访者会念念不忘他的咨询目标——解决他的睡眠障碍,而我们需要把他的咨询目标拉入人格成长这方面来。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不建议咨询师回答“这取决于我们两个人的配合”,因为这里好像暗藏了一个强迫,就是你必须配合我,你如果不配合我的话,就没有治疗效果,或者不能够及时解决问题,这会引起来访者强烈的阻抗。因为当来访者关心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被治好的时候,来访者回避了探索路途上的艰辛,或者来访者有可能仅仅只是等待多长时间之后,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而忽略了这个过程。
一是直接说我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个心灵探索的旅程。我们没办法预测到什么时候,探索到什么程度。凡是给来访者承诺的咨询师都不算一个好的咨询师,就是有点像江湖医师一样,说你吃了我多少服药以后你就可以好,等等,所以说不知道,这也是在划清我们的边界。
因为如果来访者挫败了咨询师一次之后,他就可能会第二次、第三次挫败咨询师,这本质上也是一个强迫性重复的行为。如果是一个悟性很好的来访者,他可能会告诉咨询师:你竟然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会觉得有屈辱感。如果他这样回答,便使关系朝前迈进了一步。他可能会这样回答:你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给我帮助?表示他的潜意识没有做好允许咨询师改变自己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们会建议最好经过讨论之后转诊。
来访者经常会提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我什么时候可以好?”我觉得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咨询师可以有以下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