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多元的解决对策。
●成功舍弃的人
很多人都觉得有正义感的人都是对的,希望自己也能有强烈的正义感。事实上,正义感越强的人越会受到周遭人的嫌恶,也很容易让机会从自己手中溜走。
成为眼光狭隘的顽固之人。
原因之一是,越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正义,就越不想原谅他人的行为。这种类型的人觉得和自己不同的价值观或行为都是“错的”,于是会加以责难,并试图纠正对方的行为。事实上,从某个层面来看,正义感不过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他人身上罢了。
●无法舍弃的人
所以,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很有正义感耶!”,这时可别感到高兴,反而应该觉得“糟糕了”才对。
35 有德不在勇 舍弃正义感
换个角度来看,正义感强的人不过就是顽固的人,说难听一点儿,就等于“无法忍受不同的价值观,因而批评他人,甚至想改变他人的施压者”。
如此一来,人生就能减少很多浪费时间的空烦恼和不安的心理状态了。
●血汗企业真的可恶吗
因此,“知道却不能做或不做”的事,就表示其实没那么担心。对于这种类型的事,就算烦恼也只是白费心力而已,根本就可以直接忽视,不去想它。
举例来说,“黑心企业不可原谅”的想法,真的就是正义吗?以厚生劳动省公布的“过劳死底线”来看,加班时间最多“每个月八十个小时”,以一个月工作二十天计算,等于平均一天加班四小时。
就好比现在的状况是“这个月之内,如果不搬到美国,全家就会被杀”,这时一定会马上辞掉工作,卖掉房子,无论如何一定要搬到美国住,甚至还会拼命学英文,在美国当地找工作。
这当然不是大家共通的标准,也有人加班还不到过劳死底线,身体就出状况了。而像我过去待过的管理顾问界或银行投资界等,也有人一个月加班超过两百小时仍毫不在意。
如果真的害怕地震,就算是得换工作或借钱,也会想尽办法改变现状,因为与危险比邻而居,更让人害怕担心,毕竟活着才是一切。
在商场上,比起所花的时间,最后所产生的价值更为重要。因此对个人来说,可以成立的一个观点是,即使是无偿加班,如果能提升自我能力,以后也可能成为一个富有的人。
假使觉得这些方法“办不到”,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觉得自己办不到。如果是因为“还有工作,不可能搬家”或是“没有钱做这些事”,就表示比起地震,自己更在乎工作或金钱,因此“担心地震”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更何况,草创期的新创公司几乎都是血汗企业,除了社长以外,所有员工几乎都不回家也不休假,大家都在拼命地工作。
如果害怕地震,可以买地震险,替房屋做好耐震措施,或是搬到地震较少的区域等。
如果在创业初期遵守准时下班的规定,真的有办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吗?虽然法规规定加班必须多支付给员工基本薪资的四分之一,但还在创业投资期的公司,真的有能力做到吗?
如果只是担心,却还是整天不出门,生活范围只有公司和家里,这时就会知道自己并非真心想结婚,因此对这件事烦恼也没有意义。
总之,非得尽力去找单子不可。再加上公司没有钱,工作就只能由少数人来共同分担。一旦工作质量下降,就会输给其他竞争对手的公司,因此对客户的工作质量绝对不能马虎。要做的事堆得比山还要高,因此每个人都是废寝忘食地拼命工作。
例如,假使真的担心自己结不了婚,就必须思考该怎么做才能结婚,参加未婚联谊活动也好,或是找出以往恋爱失败的原因等,再一一去实行。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得到成长,也有人辞职离去。有人落于人后,也有人活用经验另起炉灶,自行创业。新创公司的存在,证明了一个国家经济的活力。
在找出不安的真正因素之后,就会发现有些担心其实是来自周遭人的煽动,并非自己真正的不安。
放眼海外,无论是欧美人还是亚洲人,所有国际级的精英人士都以难以置信的拼劲来面对工作。假使日本推崇的是相较之下较温和的工作方式,将使得日本的国家竞争力空前落后,最后成为贫穷之国。也因为如此,一些了解实情的国际企业经营者,对日本的企业环境都抱着极大的隐忧。
●决定优先级后,就会发现许多不必要的担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准时下班、没有加班、待遇又好的这些所谓“幸福企业”,之所以能维持如此待遇的环境,全都是因为他们卖的是利润较高的商品。换句话说,就是价格比较贵,甚至说难听一点儿,就是不法暴利。
只要像这样确定了具体行动,不安就会从抽象的心理状态转变成具体的“课题”。接下来,只要找到解决课题的方法,一一去实行,就算无法完全消除担心,也应该会安心许多。
因此,以幸福企业为目标,就等于想进入会从顾客手中赚取不法暴利的公司工作。再说下去虽然有点儿冗长,但考虑到以上这些观点,光靠工时长、无偿加班、薪资低等这些表面的状况,就断定“这是血汗企业”或“一定要抵制这样的公司”,对整体社会真的会有帮助吗?
如果担心老后的健康问题,现在就要开始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让自己变得不容易生病,并且选择一个压力不会太大的生活环境。如果担心老后会孤单,可以先想好方法让自己以后不会只有一个人,例如,生孩子或结交兴趣相同的朋友等。
这只是单一例子,不过整体来看,正义感强的人都有可能太执着于自己的想法,最后使得看待事物的眼光变得越来越狭隘、短浅。
而针对准备的方法,有确定提拔制退休金、个人年金或老年保险等负担较轻的选择,或者也可以现在就开始试着准备副业,好让自己退休后还能继续工作。
●正义会因立场不同而改变
如果不安来自金钱,可以先到年金咨询中心做年金给付试算,对照自己设定的生活水平,计算出差额,了解自己必须提前准备到何种程度。
“正义”的定义会随着时代、立场或环境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因此要特别留意,千万不能轻易地妄下判断。
举例来说,“老后的不安”指的到底是什么?是金钱、健康,还是孤独?
我曾听过这样的一件事。
●将不安化为具体的课题
有三个小孩在地铁站台上跑来跑去,不停打闹,一旁像是爸爸的男子却一直低着头,完全不顾身旁嬉闹的小孩。
因此,当面对不安的状态时,一定要先找出引起不安的具体因素,把抽象的心理状态转换成具体的事物。
一旁看不下去的女子,小声地在男子的耳边对他说:“你的小孩这么吵闹,应该注意一下才好,不然会对别人造成困扰的。”
如果找不到具体方法,就表示不安依旧会存在。只是莫名地感到不安,事实上弄不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不安,因此也找不到消除不安的方法,心里的不安当然就不可能消失。
这时,男子才恍然地抬起头:“对不起!我老婆刚刚在医院去世了,我现在整个人一团乱,所以没注意到。”
借由这些练习,才有办法果断地说服自己“已经做这么多准备了,所以不怕”,才能将不安的心理状态转变成自信。
女子听了,当场说不出话来,因为此时她对这父子的看法,已经从之前“不负责任的爸爸跟任性吵闹的小孩”,变成了“因老婆去世而不知所措的先生,跟不知道妈妈已经死去的可怜小孩”。
为汇报能否顺利进行而感到担心时,只有不断练习,才能消除心中的不安。例如,确实将所有数据备齐,事先设想好会被问到的问题,并做好回答的准备。在同事和上司面前,先实际彩排一遍,接受大家的改善建议。把彩排的过程录下来,从中发现自己不好的习惯并加以修正。不断练习说话时保持笑容,以及可以吸引大家目光的姿态和手势。
面对某个状况,只会自以为是地凭自己的伦理观来判断而对人说三道四,这是多么愚昧的一种行为。
只有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才有办法消除不安。
换句话说,大家必须了解,对行为举止异常或失言的人给予批评谴责,并非就叫作“正义”。
然而,就算在意这些,大多也都毫无意义。毕竟这些都是还没发生的事,没有人知道会变得怎样。担心还没发生的事,充其量不过是在妄想,只会耗费时间和力气,完全不会让自己得到任何向前的动力。
●不必理会说不出所以然的人
你现在对什么感到不安?金钱、工作、结婚、生孩子、老后的生活规划?或者也有可能是下个星期的生意或结婚典礼上的演讲。
针对如何尊重其他不同的价值观,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方法是一句非常有用的“咒语”——面对任何发言或行为,全部都以“原来如此”来应对。这么说之后,大脑自然会开始思索对方言论的正确性。
找到真正该做的事。
举例来说,你对行使集体自卫权持反对立场,因此无法接受政府最后同意行使的决议。这时,你要做的不是到首相官邸前参与示威抗议,而是试着先告诉自己:“原来如此!”
●成功舍弃的人
一旦这么想,大脑便会开始思考主张赞成的正当性,例如,“原来如此!的确,如果依照现在的做法,最后只会变成就算看到自己的朋友被打,也会假装没看见”,或是“原来如此!如果要等到被击落才能反击,根本就无法保护飞行员或船员的性命”等,这时,就算还是无法赞成,也会理解政府为什么要做这种决议。
浪费无谓的时间和力气。
另一个方法是针对“对方为什么要这么说”,找出背后的原因。
●无法舍弃的人
例如,假使有人说:“金钱也能买到爱情。”很多人对于这样的言论,都会忍不住反驳:“不可能。”这时,要做的就是思考对方“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如果想不出原因,可以试着上网查数据。
34 放心,天不会塌下来 舍弃担心
于是,你会发现,在一些新兴国家中,真正受异性欢迎的都是有经济能力的人,或者在日本的婚介公司或未婚联谊活动网站上,收到最多相亲要求的,都是一些收入高的人。从这些状况便能理解,还是有不少人认为金钱是爱情的重要因素。
只要这么想,一定就能充满力量,舍弃自卑,勇敢向前了。
如果是在对话过程中,遇到无法理解的发言,可以直接问对方:“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虽然受家庭环境和经验影响所形成的个人观念很难说明清楚,但能够确实地将自己的观念转换成语言的人,通常其主张都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想要隐藏自卑处的心态,会让自己变得卑微。如果将之表现于外,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个人特色。所有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自认为是弱点的部分,也能变成优点。
还有另一种状况是,因为被要求说明,当事人才回过头来思考“对啊!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甚至最后也有可能会推翻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说,明明没有任何人在意,自己却在自寻烦恼。坦白说,就是“自我意识过剩”,或是“自以为是的家伙”。
相反,面对“反正很奇怪就对了”或“不行就是不行”等,这类无法合理说明的主张,由于其毫无根据,就不必多加理会。
关于自卑所带来的烦恼,很多都只是源自“他人一定会觉得我……”的单方面想法,事实上完全不是如此。
既没有依据,也没有经过验证,就表示这个人基本上对自己的发言根本不负责任。对于这样的人,说再多或做再多都只是浪费,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必理会。
其他人根本不像你所想的那么仔细地在观察你,更没有兴趣这么做。甚至听我说了这么多关于我的自卑感,你一定也只是听听而已,一点儿都不放在心上吧。
36 定义你自己的人生 舍弃他人的成功标准
就算跟朋友说,觉得自己最近变胖了,朋友的回答也只是:“啊,你这么说好像是吧!”跟朋友说,最近自己的白头发变多了,朋友只会告诉你:“过了四十岁,当然会有白头发。”
●无法舍弃的人
因为我发现,到头来“只有当事人会对自己感到自卑”,其他人根本毫不在意。
受限于社会和他人的标准。
“把自卑处转换为生意”的做法,对许多人来说或许会觉得不切实际。对我而言,无法转换成生意并用来赚钱的自卑感,完全可以不用放在心上。
●成功舍弃的人
●越敏感的人,越会为自卑感所苦
定义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
换言之,“任何自卑感都能开创出一片市场”。假发也好,生发也好,减重也好,整形也好,甚至是英语会话能力或未婚联谊活动等,全都是由自卑感所衍生出来的生意。就如同大家所知的,这些全都是商机非常大的市场。
“成功”一词,包含了“顺利”“赚钱”“幸福”等意味,非常抽象,却也非常好用,就连我在本书中也经常使用。
例如,自己有肌肤干燥的困扰,于是从事了美容事业;曾为了孩子的异位性皮肤炎而苦恼,后来开了网络商店,卖起这方面的相关产品;过去工作时业绩总是拖后腿,于是从事了业务顾问的事业;想结婚却找不到对象,最后开了婚友社;曾为离婚所苦,后来成了离婚咨询师。
不过,很无奈,我还是建议大家最好舍弃“期待成功”的想法。说得更具体一点儿,就是“舍弃他人所定下的成功标准”。
我周遭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把自己的自卑感转换成事业。
因为,收入、资产、知名度等,这类社会上大家经常用来判断“成功”的标准,对个人而言都不过是构成成功的单一要素罢了。
如今,我成了宿务那所英语学校的留学代办商,因为我想让更多人体会我当时的体验,以及可以用英文和不同国家的人交谈的感动。
●成功者从来就不觉得自己成功了
我对自己不会说英文也有很强烈的自卑感。就算我有美国执业会计师的资格,也曾在外商公司工作四年,但还是没有因此让英文变得非常流利。我听得懂,却说不出来。我想改变这样的自己,于是在四十二岁那年,我终于报名了菲律宾宿务岛的英语学校。刚开始的第一个星期过得非常辛苦,后来慢慢习惯了,才过了一个月,我就已经有自信说英文了。
一般被称为“成功者”的人,大家所看见的成功都只是外在的表面部分,对这些人的内心其实一点儿都不了解。
于是我开始投资,累积资产,也成立了投资相关的电子杂志。后来,有出版人看到我的电子杂志,问我想不想把内容结集成书出版,这也成了我广泛发表金钱相关信息的契机。
我有个女性朋友,是非常成功的心理咨询师,在全国各地共拥有十家心理咨询中心。不过,或许因为她是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年纪比她小的先生因此受不了沉重的外界眼光,最后选择和她离婚了。
除了声音上的困扰之外,我在学生时代曾有过一段非常贫穷的日子,因此对金钱也有自卑感,很希望能不靠辛劳就赚到钱。
我的另一个朋友是传承好几代的食品老店接班人,拥有数十亿日元的资产,却被保留传统与持续创新的双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只好不断在寻找自我的讲座和研习会中徘徊,试图找到出口。
●所有自卑感都能开创出一片市场
我的作家朋友中,有个畅销作家,一直因为没有孩子而苦恼。他担心将来父母离开人世后,兄弟各有家庭,万一另一半也去世了,自己就真的会变成孤独一人了。
顺便一提,这位音乐家如今也成了我的妻子。
也有人说我很成功,但我自己完全不这么认为。我一直因对现在的状况不知道能持续多久而感到不安,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适当。若是光比较收入和资产,比我优渥的大有人在,我并非富裕到可以一辈子玩乐度日。
于是,我邀请她跟我一同创业,因为我认为和我同样有声音这方面困扰的人一定不少。果然,就和我想的一样,不只是大人,就连小孩也有这方面的困扰。于是,造就了我们声音训练课程“Business Voice”如今的盛况。
●定义自己的成功标准
当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遇到了音乐家秋竹朋子小姐,跟她聊起这个问题。她教了我一些简单的方法,当场我的状况就有了极大的改善。
金钱可以化成具体的数值,因此很容易就被用来作为基准,也很清楚易懂。不过到头来,在现今社会中,几乎看不到光靠金钱就拥有“成功”、得到幸福的单纯人生。
我一直在想办法改善这个问题,当时坊间有许多针对“歌唱”所进行的声音训练课程,但提供“改善说话声音”相关课程的学校只有两处。我报名了其中较具规模的一家,上了两个月的课程,状况却完全没有改善。
事实上,当事人对于自己成功与否的定义,光从表面状况是看不出来的,因此大家一定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要对社会上或媒体宣称的所谓“追求成功”的诱饵轻易上钩。
我经常在研习会等各种场合上,在众人面前说话,但我一直有个困扰,就是我很容易没说几句话就喉咙沙哑,舌头打结,说话不清楚。
“成功题材励志书”“赚钱情报信息商品”“成功讲座研习营”“成功必备道具或科技工具”之类的东西,大多只是浪费钱而已,因为这些都是依据他人标准之下的成功所衍生出来的商品。
举例来说,我在2007年开创了我的另一个事业——声音训练课程“Business Voice”,生意非常好。这个事业的灵感完全是出于我的自卑感。
无论是投资还是加盟,最后真正赚到钱的,都不是追随潮流的人,而是那些主宰者或企业。
不过,一直到了最近,我慢慢觉得自卑感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财富。
然而,如果为自己定义了“专属自我的成功”,就能默默地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情上,而不会再羡慕或忌妒他人,不会受诱惑而做起类似欺诈的买卖,也不会因为旁人的言论而感到焦虑。
●自卑感就是财富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呢?
老实说,我就是自卑感很重的人。虽然很多人都觉得我身价好几亿日元,又写了这么多本书,是很成功的人,但这些都只是表象。其实我内心充满了自卑,甚至感到不安。
其方法就是以自己可以接受、满意且不会后悔,可以笑容以对,可以体会到充实感的事物来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应该会因人而异,例如,有人喜欢拼命工作时的自己,也有人觉得在生活中穿插工作与旅游,更能感受到乐趣和起伏。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如何“把自卑变成武器”。
我对成功的定义则是“在生活中可以维持多久的笑容”“可以得到多少感谢”“可以获得多少成就感”“能否乐在过程中”“能否晚上心满意足地入睡,早上充满斗志地起床”。
觉得“大家一定会认为我……”而提不起劲。觉得“反正那家伙……”而变得妒忌他人。
相反,我对累积资产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反而觉得钱就是要用来花才会开心,因此完全不会以“存到多少亿日元”之类的资产多寡来定义成功。
面对自卑的心态,如果方法用得不对,很有可能会错看自己的潜力。觉得“反正自己就是……”而变得卑微。
比起积蓄,我更在意的是资金源源不绝地流动,因此身负“几亿资产”对我来说一点儿都不重要,我更希望增加年收入。
把自卑处变成赚钱的摇钱树。
你的成功标准一定也和我的不一样吧,这样一点儿都没关系,不必在意。
●成功舍弃的人
37 自我苛责是在给人生开倒车 舍弃反省
想法变得消极。
●无法舍弃的人
●无法舍弃的人
过度矮化自己,导致无法发挥。
33 自卑往往只是一种妄想 舍弃自卑感
●成功舍弃的人
梦想不会背叛你,会背叛你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你才会逃避接受挑战,以“这不适合我的能力”一句话轻易放弃。追求梦想的过程,就是与害怕碰壁、害怕辛苦、害怕麻烦而想逃避的自己之间的一场决斗。
慢慢累积教训和经验。
正因为如此,大家不妨把对才能的定义,从“天赋之才”的想法,转换成“面对目标时,自己能尽到的最大努力”。
“反省”有个陷阱,会让人在反省的过程中,完全专注于“自己很无能”的念头上。
想了解自己天生的能力适合做什么、能够在哪些领域上有所发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如,“注意力涣散,成不了事”或“沟通能力不好,无法成功”等,像这样苛责自己,只会让心情变得更沮丧而已。
上面的意思当然不是要大家快去“探索自我”,或立刻放弃现在的目标,往下一步前进,而是希望大家对于一些明明不适合自己却期望能达成的目标,或是在努力还没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不要以“才能”作为放弃的理由。
一旦自我否定的念头越来越强大,就会为自己设下限制,例如“反正我一定做不到”等,开始为自己寻找“不必尝试的合理借口”。
事实上,我认为这些人并不是没有才能,而是几乎都误解了自己的才能可以发挥在哪些地方,或是根本就不懂得如何磨炼自己的才能。
怪罪他人不会让自己有任何成长,但自我苛责也很难让自己产生向前的动力。除此之外,假使日后又遭遇相同状况,可能会感到更害怕、更想逃避,即使自己已经有能力克服问题了,也会觉得“算了,以前已经失败过了,这次更不可能会成功”,因而让机会平白溜走。
有些人在划定自己的能力或选择放弃时,会使用“才能”这个说法。例如,“我没有那种才能”或“因为那个人是天才”,等。
●以分析状况、思索对策来取代反省
●不要把“才能”当借口
因此,大家应该做的是舍弃“反省”,取而代之地必须要“分析”状况,思考“对策”。
以我的例子来说,除了外汇和房地产之外,我也会用同样的一套逻辑方法来做其他投资。如果是像房地产一样投资报酬率又高又稳定的商品,不管市价如何,一定会赚钱。任何东西只要像外汇一样买在低点、高点卖出,就能赚到钱。这些道理无论放在任何投资目标物上都一样适用。
不是单纯地反省“都是我的错”“是我不好”就好,而是应该进一步去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并思考“下一次该怎么做才行”。念头这么一转换,沮丧的心情就会降到最低,也能产生面对“下一次挑战”的斗志了。
当艺人转行做主持人时,之前当艺人时的说话技巧及“看脸色”的能力,还是可以活用在主持工作上。之前做高级轿车销售员,做得有声有色的人,一定也适合卖房子或保险业务。
在许多成功者身上,都能看到一个共通的思考逻辑——对于发生的事本身不必在意,只要记住从中得到的教训就好。
不过,只要认真去做,以前的经验一定可以派上用场,因为无论是哪个领域,进步和成功的因素大多相同。
这么做的用处是,因为已经忘了自己曾经失败,因此面对下一次挑战时就不会胆怯。但由于记得之前失败所得到的教训,于是再次面对挑战时,就能做出更适当的判断和行动。
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对于一般人而言,要舍弃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业或职位,都需要一定的勇气。一旦转换跑道,以前所累积下来的知识、经验和人脉等,都可能丧失原本的价值,无法再利用。这么一想,其实很吓人。更别说一切从零开始,这会让人觉得“很麻烦”。
我虽然不是成功者,但之所以可以乐观积极地面对任何挑战,就是因为我有这样的思考习惯。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在工作上转换跑道或改变职位,就属于这种情况。
我对过去发生的事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当下就会忘记。小时候的事,我现在完全不记得了,就连二十几岁的记忆也只剩下片段。
从顺应时代和环境变迁的角度来看,抛弃固有的优势,挑战新领域,才是掌握生存关键的唯一方法。
不过,对于怎么做可能会招致失败,或什么情况下该怎么做才行等,我记得一清二楚,而这些记忆后来也成为我在面对状况时瞬间行动的判断基准。
●只要舍弃,就能从自己身上发现新的能力
对于过去两次经营公司失败的经验,或是投资亏损好几千万日元的经验,我既不后悔也没有因此自责,只是深刻记住了过程中所得到的“教训”,例如,“那时候的判断错了”“下一次应该这么做”,等。
我并非自吹自擂,而是要告诉大家,我借由舍弃自己擅长的部分,转而挑战自认为陌生的事物,让自己发现了新领域。假使我一直保守地执着于房地产或外汇投资,将无法取得这样的收获。
●任何人都能学会“经营者的直觉”
虽然不知道将来会怎样,但我至少清楚这部分的投资意外地可以稳健地获利,这份经验也能用来作为出书或演讲的题材。
我也会主办讲座或各种活动,因此早就知道募集客源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甚至还曾经发生过租借了可容纳一百人的活动场地,最后只来了三个人的惨痛经验。我也曾针对网站上的搜索引擎优化对策,进行了多次的错误尝试,同样也理解赚取点击率的困难。这些经验让我现在可以轻易地分辨出什么是轻松的赚钱方法。
然而,2013年5月,安倍经济学瓦解,新兴市场货币暴跌,借着这个时机点,我开始试着挑战把钱投入投资信托中。一年后,我将投资重心放在月配息型的投资信托上,一年可以获利百分之二十以上。
现在,偶尔会有一些想创业的人拿着创业方案来找我讨论,甚至邀请我一起加入。这当中有些方案确实架构很好,也很有理想性,商品具有魅力,就连使用者的便利性也考虑得很周全。不过,缺少了在市场上的众多类似服务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对于如何搜集客源也没有提出任何对策。
我擅长的部分是投资房地产和外汇,相对地,一直以来都避开投资信托这部分,因为除了成本较高之外,投资信托也无法以少额的投资获得极大利益,基本上只有年景好时才有可能获利。
这些方案中,大部分的使命或商业模式都很好,却都忽略了最重要的搜集客源和广告宣传方面的想法。
如果只着眼在自己的优势上,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挑战自己或许可以有所发挥的其他领域。
过去,我也曾反省过自己的失败,甚至陷入自我厌恶的念头中。最近,我已经不再反省了,连带地,也较少陷入沮丧的心情中。
相反,也可以试着舍弃自己的优点,把自己擅长的部分、做得比别人好的部分、有自信的部分,全都抛开。
现在我认为,和反省要比,“分析原因和思考对策”才能使心情恢复平稳,更能让自己获得成长的助力。
②舍弃自己的优势
38 这是最好的时代 舍弃“社会严峻”的心态
如果觉得“自己无法发挥”,感到有志难伸而烦恼时,不妨试着找找看“自己的缺点在哪些地方会获得重视”。
●无法舍弃的人
小时候,为长得太高而烦恼的女生,长大后在竞争舞台剧女演员时,身高反而让她在众多竞争者中显得突出。虽然认为三流大学的学历是自己在竞争中的弱点,但因为过去的经验,自己很清楚准备大学考试时的盲点在哪里,因此对于偏差值三十以下的学生来说,反而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帮助的家庭教师。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被迫过着艰辛、不自由的生活。
“话不多”对管理员工来说,虽然是个缺点,但面对客户做简报时,就成了我的优势。也就是说,只要改变立场,缺点也能变成优点。
●成功舍弃的人
读到这里,我终于同意了当初客户说的那段话。
人生变得更轻松。
这位女棋士觉得自己“很可爱”,因此想进入演艺圈发展。不过,像自己这般样貌程度的艺人比比皆是,因此可以想象到,就算自己进了演艺圈,也不会有多好的发展。于是她开始思考,自己的美貌在哪个领域可以成为优势。这时候,她想到的是围棋。女棋士本来就比较少,因此年轻女性会特别受到注目,若再加上颇有姿色,应该会获得不少人气和赞美。
有人应该听过“社会是严峻的”“社会没有那么好混”“那种天真的想法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等说教吧,甚至也有人对这些论点深信不疑。
虽然他这么说,我却仍然半信半疑,没有放在心上。就在这时,我读到一篇有关某专业女棋士的采访报道,顿时恍然大悟。
不过,和小时候的感觉相比,现在的状况反而让我觉得“这个社会怎么变得这么美好!”“这个社会也太轻松了!”。
不过,有一次,有个客户跟我说:“话太多的人根本不能信任,像你这样讲话只讲重点、没有废话的人,才值得信赖。”
因为许多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都把我们的生活带往更轻松、更富裕、更自由的方向。
例如,我不太爱说话,公司员工也曾针对这点向我反映:“不知道老板你到底在想什么。”我认为这是我的缺点。
以食、衣、住为例,过去,衣服属于高价商品。如今,随着UNIQLO和H&M等快销时尚品牌的出现,衣服不仅变得更多元丰富,价格也有了极大的跌幅。
一旦觉得没有自信或认为自己有什么缺点,就会变得裹足不前。然而,自己觉得是缺点或弱点的部分,一定可以转化成为优点。
从食的方面来看,拜廉价外卖连锁店所赐,现代人的外卖费负担比以前减少许多。超市中,也有很多低价的自有品牌商品。如果是讲究食品安全的人,也可以直接向农家购买农产品。无论是衣服、食品还是生活用品,各种网络商店等网购平台应有尽有,不管住在哪里,日常生活都不成问题。
①舍弃弱点
在住的方面,过去我到东京生活的那段时间,正好是泡沫经济全盛期,当时租房子付两个月订金是理所当然的事,如今普遍都不需要付订金。郊区和乡下地方或许医疗、行政服务等还不完善,但无论是价值好几百万日元还是租金只要一万日元的独栋住宅,都到处可见。
虽然这么说,想法较保守的人还是会有所顾忌。对于这种类型的人,以下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抛开自我设限的想法。
●“社会是严峻的”,这种想法的愚昧之处
这样的自我判断真的正确吗?会不会只是拿以前为自己定下的极限,来看待如今已经有了好几年成长的自己?无视自己的成长,还是用过去同样的能力来衡量自己?
至于教育和工作方面,我小时候那个年代,大家都认为不读大学就没办法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到了现在,学历已经和工作渐渐脱离关系了。
“我的能力只适合做这样的规模。”
就算是优质的讲课,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影片免费尽情观赏。无论在世界什么地方,都能借由计算机或手机边看边自我进修。
“这对我的能力来说负荷太重了。”
如今的职业选项也变得非常多,甚至能找到世界各地企业的工作。同时,也能通过网站尽情搜寻海外求职信息,再加上猎头挖人越来越普遍,转换跑道也不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
“符合自我能力”的想法,是阻碍成长的主要因素,因为这种想法等于用自己的判断来擅自为自己的能力划下界限,逃避接受挑战。
不只实际生活方面变得更便利了,就连在投资方面,股票投资的手续费比起以前大幅下降,外汇交易的点差[12]也变得非常小。只要有空,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手机下单交易,轻松赚点儿零用钱。现在,有时会出现大学生借由经营网络公司或在线交易赚到上亿元的新闻,这也完全是拜时代环境所赐。
突破现有能力的极限。
没有任何资金也能逆转取胜,赚取财富。普通人和有钱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了,成了一个极度自由的经济社会。
●成功舍弃的人
这些全都是我在学生时代所无法想象的世界。
在时代和环境变化中,被抛在后面。
如今,社会上的所有人都在为更便利、更自由的生活而努力着。或许是因为知道过去的艰辛,因此觉得再也没有比现在更美好的时代了。
●无法舍弃的人
当然也有不少负面的变化。例如,社会新鲜人的就职内定率比以前要低、退休金减少、社会保险的负担变多、给付变少、该缴纳的税额变多等。但就整体生活层面来看,如今的便利已经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
32 跃迁,成为很厉害的人 舍弃“符合自我能力”的心态
在如此优渥便利的时代中,为什么还会有人说“这个社会是严峻的”呢?每当看到有人主张“日本没有希望了”或“这个社会已经看不到梦想”之类的论点,我都会觉得“要说梦话等睡觉之后再说吧”。
只要减少让他人的行为来左右自己生活的状况,情绪就会渐渐不受影响。
●现代人都把事情想得太困难了
有些人遭遇投资欺诈,都是因为被欲望冲昏了头,而将金钱的掌控权交到他人手上。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状况,自己的钱必须自己掌握。我也不再把钱拿来投资任何人,或交给任何人去运用了。一些无法直接投资的新兴市场,就只能靠投资信托来交易,但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直接操盘。
一旦认为“社会没有那么简单”或“社会是严峻的”,面对新事物时就会变得裹足不前。
后来,当我家的电费因此减到只剩过去的三分之一时,我对电力公司的任何政策都毫不在意了。
此外,面对不合理的状况时,也会开始产生非忍耐不可的心态,把困难的事当成有意义的事,甚至会把事情想得比实际更严重、更复杂。
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我把家里的照明设备全换成了LED灯,也换了一台超节能省电的最新型冰箱,并装置了太阳能设备,用来提供咖啡机、计算机和手机的电力。
事实上,这一切真的完全不是如此。失败了,只要重新来过就好,只要不是将全部财产一次投入,就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经过思考判断后,知道回避风险的方法,或风险发生时自己能够承担,或好处会大于坏处,再断然做出决定。
曾有人说过,日本是个对失败者相当严厉的社会。所谓失败者,究竟指的是什么人?是事业失败的人吗?
就算听他人的话,也只能作为参考,还是要靠自己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针对好处和坏处进行分析及判断,并思考怎么做才能避开风险,以及当风险真正发生时,又该如何应对。
失败了,只要重新来过就好。就算公司倒了,也不会受到任何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重新创业。
这样的人因为没有为将来做任何假设预想,也不思考有状况发生时要如何应对,因此一旦发生问题,就只能责怪他人。
这么说来,不就表示任何事情都做得到了吗?
会依赖的人都是不思考的人,放弃自己思考,也放弃自己做判断,所以不得不顺从他人的发言,依赖对方。
大多数人都把社会想得太困难了,事实上,这个社会出乎意料地相当简单轻松。只要像这样念头一转,就能看见许多机会朝你而来。
要获得这个最强的地位,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己思考,自己判断,最后的结果也要自己承担。
39 没有漂亮学历也能成为精英 舍弃学历和资格证书
●负责任能为自己带来最强的立场
●无法舍弃的人
到头来,把一切都怪罪到他人头上的人,是最软弱的,而将一切都视为自己的责任的人,才是最厉害的人。
被认为是太闲的人。
在工作上,也能毅然地将所有事情都视为“自己的责任”或“最后由我来承担责任”,这样的人才有办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成功舍弃的人
如果可以舍弃对公司的依赖,就会先假想万一自己无法继续待在公司时的状况,而为了日后的转职来磨炼自我的能力。
自我投资能获得最大的回报。
如果可以舍弃对政府的依赖,为了预防养老金缩减,得事先存好个人积蓄或确定专项养老基金,并搬到自然灾害较少的地区居住。
我一直有个疑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的求学过程,真的是正确的吗?
除此之外,要把所有事情都视为“自我责任”“自己的屁股自己擦”,以这种心态去面对并采取行动。如此一来,就会全力启动大脑,针对危机对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去研究思考,做好事前准备。
我们的教育内容顺应时代的变化做任何改变了吗?我会这么说的原因是,当今社会上的就业机会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极大改变。
他人一定不可能照你的想法去行动,因此前提就是不要依赖他人,而是靠自己去开创,做每一个判断和决定。这才是关键。
●孩子的工作将是如今尚未出现的职业
●一旦把所有事都视为自我的责任,大脑将会全力启动
举例来说,我刚读小学时,手机、智能手机、网络等都还不存在,教练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也是最近才出现的行业,公寓大厦管理员则是2000年之后才出现的职业。
依赖政府的人,会对政府乱花国民的纳税钱而感到气愤;遇到灾害时,若政府反应太慢,也会生气。依赖公司的人,一旦奖金变少,就会恼怒;若被解雇,就会愤愤不平。依赖上司或下属的人,当工作进行状况不如己意时就会生气,若被反驳时也会心生怒气。
也就是说,现在的小孩在二十年后的将来所从事的行业,说不定是如今尚未出现的工作。
这种心态和“在背后说他人坏话”很像,这种类型的人因为自己想不出方法,一旦事情不如己意,就会立刻心生不满,感到愤怒。
既然如此,就不禁让人思考,当今教育灌输给孩子的既有概念或已存在答案的理论,甚至是反复记诵固有常识中的知识,到底有何意义?
无论任何事,都把错怪罪到别人身上,这么做或许很轻松,但这等于把自己的状况交由他人来掌控。
当然,工作方式、人类心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意萌生的本质,并非那么容易就会改变,因此高等教育对大多数人而言,才会依旧重要而存在着。然而,尤其是日本的许多大学,都让人觉得只是培养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一个地方罢了。
找不到工作是学校的错,工作不顺利是上司的错,孩子任性是另一半的错,退休金缩水是政府的错,赚不到钱是公司的错。
●学校里学不到可以活跃于世界的能力
依赖心强的人的特质,可以用一句“都是别人的错”来形容。
创意能力好的人,通常都会自行创业,就算是当上班族,也会是薪资所得高的高管。
●“依赖他人→将失败怪罪于他人→心生不满”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在现今的环境中,唯有领先业界、重写竞争规则的企业,才有办法独占利益,例如Apple(苹果)、Google(谷歌)、Amazon(亚马逊)等。尤其是欧美各大企业正努力投入的智能型革命,不仅改写了科技业,也改变了汽车产业和能源产业。
上班族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果太依赖公司,将来万一面临被解雇或公司倒闭,就会变得不知所措。
除此之外,在这个社交媒体兴盛的年代,邀请世界各地的各种专家、职业人士一同进行全球性计划的工作,已经成了理所当然的模式。
这两个人的共同问题在于都把自己的将来依托在他人身上,如此一来,对方一旦消失,自己的将来就跟着消失了。这也意味着自己的人生被他人的决定而左右。
相对地,今日的学校教育主轴是否也跟着转变,改为以实际能力学习,甚至是讲求精密化、高度化的学习?例如,“创造新事物”“改变固有架构”“发掘事物本质”“通过实际社交学习社交能力”“与异于自己的主张或价值观对话”,等等。
后来,那名投资者突然表示“无法出资了”。她同样不知所措,迷失了未来的方向。
无奈,现在大部分的学校教育仍以“考得好成绩”为主要方向,姑且不论小学,就连自我意识萌芽期的初中,以及开始探索未来发展的高中,也还是以考试成绩为重。
另一个女实习生则是接受了某投资者的赞助投资,并通过该投资者的介绍,来到这里担任实习生的工作。
到了大学也是一样,只重视理论,完全忽略了实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对于培育研究人员来说或许很适合,但对于企业人的基础养成完全没有做到。
她对最后结果和当初双方谈的不一样而感到气愤,但也无济于事。最后,她只好放弃创业的念头。
换句话说,身为父母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舍弃学历为重的教育观念,为孩子选择一个让他能靠自己的能力开创人生的教育方法。
后来,双方谈好的承包计划遇到变故被取消了。A因此非常困扰,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来菲律宾为创业做准备,整个人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
●资格证书的极限
当时,我在某家日系企业帮忙,该企业中有两名日本女实习生。其中二十几岁的A和公司约定好,先在这边实习,等她回国后就独立创业,专门接收该企业的订单。
至今,还是有很多人会为了取得资格证书而去进修。
在人际关系中,之所以会有不愉快、不公平、抱怨等情绪产生,最大的问题是因为自己太依赖他人。前阵子,我到菲律宾住了三个月,其间发生了一件事。
在过去,拥有证书的人会被视为“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或“努力不懈、拼命工作的人”,因此在加薪或津贴、晋升、转职等各种场合,通常都能获得不少好处。
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到了现在,“记忆”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有意义。拥有许多证书的人,只会被视为“时间太多、太闲的人”。
●成功舍弃的人
证书的另一个问题是,现在的工作环境已经呈现供需失衡的状态了。
永远只能配合他人。
举例来说,从1989年至今,司法考试、代书、会计师、税务员、社会保险劳务员、中小企业诊断员、房地产经纪人等,拥有国家资格证书的人已经增加了上百万,现在每年约有五万人取得证书。如果再加上1989年之前的人,数量更是可观。
●无法舍弃的人
除此之外,假使连簿记员和财务规划顾问等公家机关资格拥有者也算在内,拥有资格证书的人每年都以相当庞大的数量在增加。
31 担责,开动人生的增长引擎 舍弃依赖
然而,在现今这个人口减少的时代,社会上对于资格证书持有者的需求并没有跟上产出的脚步,因此造成供给过剩。供给一多,就不难想象会发生削价竞争的情况。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世界中要生存下来,必须得有相当的生意头脑才行。
先承认自己不如他人,接着通过仔细分析对方成功的原因,找到自己应该努力的要素,并以此为目标采取行动。如此一来,就能将忌妒心转换为成长的原动力。
当然,我并不是全面否定取得资格证书的做法。
忌妒不会让自己有任何行动上的改变,但是悔恨会让自己觉得“我只是不如他努力罢了”“我一定要更努力才能赢过他”等,这样的心情将成为提升斗志的动力。
许多资格原本就属于独占性质的法律工作,例如税务员或律师等,另外像知识产权方面的资格需求,越来越大。有些人就是明确地想学习这种独占行业的高专业技能,进而独自创业。
悔恨和忌妒看似相同,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情绪。
不过,如果只是为了“找到工作”而去考取证书,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实在太大了。
②坦诚表现悔恨的心情
因此,在考取任何资格证书之前,都必须先谨慎思考“这个行业是否有市场需求”“这样的市场需求会持续多久”“有什么方法可以将证书转换为实质的收益”,最后再做出决定。
因此,完全不需要在意人格问题,只要专注于他们成功的过程,从中找出值得参考的部分就可以了。
●投资若无法“回收”,就没有任何意义
再说,就算要模仿对方的个性,也不可能办得到。
我同意“三十岁之前要投资自己”的论点,既然是投资,就一定要有所回收才行。也就是说,在进修考证书之前,必须先想好之后要怎么回收。
他们温和也好、蛮横也好,甚至是老实或傲慢都无所谓,对自己一点儿影响都没有。
最重要的回收方法,当然就是赚钱了。企业家的进修,最后都可以用“让自己赚到多少钱”为指标来评估。
然而,如果把焦点放在对自己成长有利的部分,其实对方的人格如何,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因为只有让客户高兴,证书资格才有办法转换成金钱。无法转换成金钱的进修,对社会一点儿意义也没有,充其量只是满足兴趣、打发时间罢了。
以前述的“新新城族”为例,有很多人都是年纪轻轻就成功赚大钱了,因此有些人会觉得他们的发言过于“自大傲慢”。正因为像这样只把焦点放在对方的人格表现上,才会看不顺眼就生气、无法接受。
●学习与实践同时进行
①漠视对方的人格,只把注意力放在他成功的过程上
以赚钱为目的的自我投资,也可以视为一种“身体记忆式的学习”。
以下介绍我的几个思考习惯,可以帮助大家舍弃无益的忌妒心,转换成向前迈进的正面能量。
例如,看了一本文案撰写技巧的书后,就立即动手尝试写文案;知道顶尖业务员的技能之后,回到家立即试着模拟状况演练一番;学会了新的英文词组,就马上反复使用练习。
在现今这个时代,各种信息随时都在网络上瞬间传来,不断地显露出自己的无能和挫败。这种时候,倘若无法学会将忌妒心转换成正面能量的方法,很快就会被忌妒的情绪击倒。
像这样随时留意将学到的常识直接转化为行动,把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体的实践,对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甚至是写书,只要听到认识的作者朋友出了一本销售好几万册的畅销书,我就会不甘心。
也就是说,企业家的进修,与其选择记忆式的方法,不如以身体来学习,也就是学会后立即实践。随着实战经验的积累,就能从中获得迈向成功的能力。
我也有涉猎外汇投资,听到知名投资者“这个月获利×千万日元”,就会恨得牙痒痒的。在举行讲座方面,对于“某某某办了一场每人入场费十五万日元的讲座,最后有一百人来报名”之类的消息,我总是会坐立难安。
40 大欢喜不如小确幸 舍弃放大欲望和需求
在保险生意方面,对“×××成为TOT会员”(TOT, Top of the Table,顶尖百万圆桌会员,顶尖保险业务员的基本门槛,年收入七千万日元以上)之类的消息,也会变得特别敏感。
●无法舍弃的人
做房地产生意的我,每当听到朋友公司“卖出上亿日元的物件”时,就会很在意。
看不见生活中的小确幸。
虽然这么说,但我也经常受到忌妒心的影响。
●成功舍弃的人
●舍弃忌妒心的方法
变得更知足。
借由贬低对方来发泄自己心里的不平衡,装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漠视态度,其实只是剥夺了自己发展想象力的机会罢了。一旦这么做,就会使得原本应该属于正面资产的大脑顿时成了负债。
我过去一直认为“创业就要开大公司”。
或许是因为一旦承认“异于常人的努力才造就了他的成功”,就等于默认了自己的无能和努力不足,有损自尊心,所以才会拒绝去想象及揣测他人成功的背后因素。
因为经营者的角色理所当然就是要创造就业机会,聘用许多人,租借气派的办公室,扩大营业规模。
只要能对这些背后的因果关系稍做想象,就会知道“对有钱人要多征一点儿税”的主张,是多么自私的想法。
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了员工及公司的发展。而这应当就是我存在的意义、展现自我的方法,也是工作的意义所在。
想必很多人都会同意“对有钱人要多征一点儿税”吧,不过,当我们在看电视娱乐、睡觉休息或喝酒享乐时,这些有钱人都还在努力工作,就是这份努力所换来的成果,让他们成了有钱人。
渐渐地,我开始感觉到这样的想法和我一直期待的“自由的生活方式”似乎背道而驰了。
忌妒也会让人的想象力变弱。
于是,我把房地产买卖和声音训练课程的营运等公司主要业务全部划分出来,交由其他经营者来负责,剩下的一些企划案则委托外包公司或以异业合作的方式进行。
●忌妒会使想象力变弱
我退掉了市中心的办公室租约,将自己家兼当工作室使用,也解聘了所有员工,卖掉所有库存和各种办公室机器,成了一人公司,改以“没有资产的经营手法”进行。
只会一味批评的人,就等于放弃学习他人成功经验的机会。像这样的忌妒心态,其实是一种使人们学习能力低下的情绪。
如今,一般日常业务几乎都在网络上完成,就没有出门上班的必要了。平时趁着思索新事业计划的空闲时间做点儿在线投资,或是到咖啡店写书稿,每个月还有几场演讲。与全盛时期公司营业额数亿日元的过去相比,现在的收入当然减少了许多,但因为几乎没有任何支出费用,利润反而增加不少,成了年营业额等于年收入的状况。
只要像这样把他们的手法一一分解研究,就一定可以找到许多适合自己的点子。
虽然还有努力的空间,但如今的我总算能过着自由与财富兼具的生活了。
“新新城族”所采取的赚钱模式,只是结合了一般企业都会做的各种营销手法,把它放到网络上去进行而已。
●他人的真实不等于自己的真实
大家同时卖同样的商品,一口气炒出商品知名度的做法,跟举行特卖会是一样的,甚至把整节电车车厢包下来做广告的车体广告,也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经验,我体会到一个事实。
至于协助出售以赚取手续费的联盟营销网,其实就是所谓的代理商。例如,大家都知道的“保险妈妈”[11]也是一种代理商,她们代替保险公司来推销保险,再从中收取手续费,道理是一样的。
虽然大家都说,“公司就是要大才好”“增加就业机会是经营者的使命”,但如果做这些事不能让自己快乐,对自己来说就不是真实的。
以免费优惠来换取顾客名单,这种做法有很多业界都在使用,例如,“录入数据就有机会抽中赠品”“来信申请即可获得试用包”等。这些大家都熟悉的大公司促销活动,其实就和“新新城族”的做法完全相同。
即使这是个尊崇“专一”的社会,但面对工作和行业,就算不专一也无所谓,转换跑道再多次都没关系,也可以同时身兼好几份工作。如果鱼与熊掌都能兼得,当然比较快乐。
这种做法,其实是很传统的营销手法。
很多人都会说,“逃避就是认输”“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等,但这类道德意识或来自周遭的压力,事实上将会限制你的行动。
这群人就如同“新新城族”的名号般,形成一个非常坚固的网络,彼此间互相联合,在同一个时期一起推出同样的商品,一口气让商品遍及整个市场,借此炒热商品,以达到迅速销售的目的。
不过,就算跌倒也能重新站起来,甚至忌妒也能让人重新振作出发。任何情绪感受,都能成为人生向前迈进的动力。只要能让自己快乐,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有时候,实际出售商品的网络机制称为“联盟营销网”[10],它们通常都有自己的电子杂志、推特或博客等。通过这些平台将商品信息散播出去,如果成功卖出,就能赚得手续费。当然,网络新贵也是联盟营销网的一环,也会出售他人的商品。
真实或价值观会随着不同见解而千变万化,只要意识到这一点,就能让自己从一般常识或他人的眼光中得到解脱。只要解除这层束缚,无论心灵或行为都能变得更自由。
举例来说,近来兴起了一群被称为“新新城族”[9]的人,他们赚钱的方式其实很简单,以免费的优惠来吸引客户,借此搜集客户名单(电子邮箱),再将商品通过电子邮箱进行出售,如此而已。
●受到企业营销手法蛊惑的现代人
●网络新贵的赚钱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一般人都太容易扩大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了。受到政府或企业营销手法的影响,一般人都被灌输了“理想人生”或“梦想的生活方式”的观念,因此经常“不断地提高消费层级”。
忌妒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心态会让自己丧失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一旦有了忌妒心,就无法仔细分析他人成功的要素,将损失一大机会。
于是,我们欺骗自己把没有效果的东西当成有效而买下,将没有必要的东西视为必要而埋单,在“机会难得”“你值得更好”等营销话术的催眠下,买下高价的物品。
要说出排挤他人的话很简单,也能因此相对提高自己的地位。只是说,只是写,不必努力付出,也不用花费力气,更不需要理智思考,轻轻松松就能发泄自己不平的情绪。这么简单的事,当然会有很多人逃避正面挑战而选择忌妒了。
身为企业家甚至是经营者的我们,每天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卖出更多商品”。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等于是“向企业掏出自己的钱包”。
会忌妒的人都有一些共通点。首先,生性好强,却没有正面一决胜负的胆量。此外,没有上进心,完全不想努力超越对方,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认输,自尊心异常高。
在工作上,想尽办法让消费者掏出钱包;在生活中,被迫掏出自己的钱包。现今的我们,就是这样被迫同时生活在立场如此对立的两端。
从客观角度来看,都知道说这些话只会让自己丑态尽出,但当事人听在耳里,难免会受到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会说出这种话的人意外地多,事实上,整个社会都已经充满了忌妒的负面能量。
一般来说,放大欲望或需求当然也会激发斗志,不过,有时候以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状况来说,放弃扩大需求反而能够得到更知足的生活。
只要有人成功,就一定会有其他人说:“他一定是靠欺诈之类的手法才会成功的。”或是“过不了多久就不行啦!”又如,当同事或下属先获得晋升时,也会有人说:“他凭什么?”“公司真不会看人”,等等。
举例来说,真正需要用到大面积房子的时机,差不多就是孩子成年之前的二十年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家里就只剩夫妻两人而已,因此如果要换房子,旧屋重新装潢的方式应该会比较合理。这么一想,就不会再受惑于“买新房子”的说法了。
可以从任何人身上学到东西。
比起不知道食材来源的外食,自己买安全无虞的食材回家,和家人一起做饭,反而比较快乐,就不会再受到美食资讯的吸引了。
●成功舍弃的人
对于旧有的衣物,只要稍微整理一下,就能保持原来的良好状态,使用几年都没问题,如此一来,就不会掉进时尚潮流的陷阱里而每年买新衣新鞋了。
想象力变得贫乏。
生活水平高和充实的生活之间,不一定会画上等号。就算不花钱、不买昂贵物品、和大家过得不一样,只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就能过十分快乐的生活。
●无法舍弃的人
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就算只是喝一杯咖啡,也会是心满意足的时光。
30 不妒忌才快乐 舍弃忌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