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当你又忙又美,何惧患得患失 > 降服囤积症后,生活越过越清爽

降服囤积症后,生活越过越清爽

作为一个发现自己有轻度囤积症,并致力于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来说,我发现,减少囤积行为能增加幸福感和满足感。

以上这些囤积行为,囤实物也好,囤信息也罢,我都有过。“囤”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以后使用,但扪心自问,后来我真的使用了吗?并没有。于是我渐渐体会到囤积症的杀伤力,它不断蚕食着我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力和专注力,还总驱使着我的好奇心不停地寻找。可实际上除心理安慰之外我收获甚少,心里还总有种“当初忙活图个啥”的自我怀疑和挫败感。

我在深圳上班时,完全没有囤积症,因为租房住,可能会经常换地方,除了必需品外,我不会乱买东西,日子过得既简单又潇洒。那时我连书都很少买,租房优先选择离图书馆近的地方。以前我住在南山图书馆附近时,没事就泡在图书馆里,离开时总会借6本书,看完再借。

囤APP:经常出没手机应用市场,有新发布的或有趣的APP就下载试用,即使好久不用也舍不得卸载,认为以后某天会用到。

成家买房后,我骨子里隐藏的囤积症开始显现出来。短短几年,我买了很多书,现在我考虑的不是买书,而是买书柜。但我知道自己是看书而不是囤书,因为我只有看完一本才会买另一本。

囤文章:刷网页的时候,在标题的吸引下,点开后按照“F”型的轨迹进行阅读,还没看完就归类为干货帖,并转存到收藏夹里;

厨房小家电已经成为我和先生的争吵触发器,别说作为洁癖的他会看不顺眼,有时连我自己都想去面个壁。

囤照片:外出旅行时很少身临其境地游玩,而是做了照片的搬运工,拿着相机或手机拍来拍去,觉得要留下美好瞬间以供日后回忆;

买的豆芽机,一次都没用过;电饼铛,用过一两次;鸳鸯火锅,用过两次。其实不用我先生说,我也明白,当时花了那么多的心思挑货买货,买来后却把它们放在角落积灰。这不仅浪费时间、精力、金钱,还时刻提醒我:离买东西时的初衷越来越远。

囤卡:热衷办理餐厅商店的会员卡和优惠卡,有时第一次去,听说办卡充值有优惠,觉得自己以后肯定还会再去,就办会员了;

后来我给自己定了条铁律:用完再买,买了就必须用。

囤货:价格便宜就先买一大堆回来,日用品越囤越多,也想过用均价几万的房来囤货是否真的划算,但安慰自己囤的货将来一定会用到;

秉持此律,我花在挑货买货上的时间果然变少了,更加用心利用好家里的东西,现在感觉自己是个踏实过日子的人了。

囤书:博主推荐书单一出现,就跟着下单,书架上还有很多没读完,快递又送来了新书,心想着以后迟早会看;

以我的经验,减少信息囤积比减少实物囤积难得多。以前没注意自己有信息囤积症,直到有位同事点醒了我。微信收藏夹最能体现一个人是否有信息囤积症。收藏夹里没有标签,信息杂乱,很久以前收藏的文章都没整理过,就基本说明了这个人内心焦虑,缺乏条理和耐心,甚至还有点自欺欺人,以为存在收藏夹里就等于存在大脑里了。

我身边有囤积症的人真的不在少数。

我回家赶紧检查了自己的收藏夹,顺带看了截屏相册和备忘录,我觉得我又应该去面壁了。我发现收藏的文章多到看不到末篇,截屏的图片有五六百张,难怪我的手机运行速度越来越慢呢。

衣服囤积症减轻后,我感觉整个人、整个家都清爽了许多。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大家都能感受到,大量的信息如滚滚江水向我们涌来。看不完的资讯文章,点不完的红点提醒,看了也记不住,记住了也懒得做,做了又做不好,从而形成了一种越努力越焦虑、越焦虑又越努力的恶性循环。

于是我对久置不穿的衣物适当地进行“断舍离”,减少自己重复低效的购买行为。尽量做到买一件新衣服,就淘汰一件旧衣服,时时注重衣橱的“新陈代谢”。

为了缓解信息囤积症,我坚持每晚及时整理信息,文章精华、新鲜概念、好词金句,用电子文档和纸面笔记,做好灵感存根。用简单的话语解释刚学的知识,虽然有些难度,但离开专业术语、简称来表达,思路便会清晰起来。

每当我读完一本生活方式类的书籍,我都会做一些反思和改变。打开衣柜,发现自己买了很多衣服。在网上看着图文展示的时候,哪件都心动,但买回来后,除了有一两件会常穿,其他的皆已被我打入“冷宫”。

不管是实物的囤积还是信息的囤积,囤太多,易心烦,清清爽爽的生活,你更值得拥有。

时装设计师温迪·麦是《胶囊衣橱》的作者,她主张用少量的单品,打造多变的造型,简化自己的衣橱,找到个人的风格,减少不必要的穿衣烦恼,节约更多的时间,让衣橱、生活和心灵回归舒适、轻简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