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当你又忙又美,何惧患得患失 > 恰到好处的仪式感,让生活变得更有趣

恰到好处的仪式感,让生活变得更有趣

十分钟就够了,微小仪式感也有大能量

假装有仪式感的人,像刻意修饰过一般。恰到好处的仪式感,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不在乎别人的点赞和好评,只是给自己一个交代,甚至仅自己可见,不为外人道也。就像一台内置的记录仪,记录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确幸,给记忆装上一层明媚的滤镜。

我曾建了一个自律微信群,加了不少立志自律的朋友。有一天看到一个大学生在群里晒出她做的手账,我点开图片,可爱的字体、既萌又有趣的插画、多彩的标记在我眼前放大。同样被放大的,还有我对她认真对待生活的羡慕。

周末看到朋友发了条微信朋友圈,配图很有意境:获得芥川奖的小说,冒着热气的咖啡,唯美的光线、角度和构图,那一刻我不禁感叹朋友很懂生活。后来碰面,聊起那本获奖小说,她说自己只翻了前面几页。

于是我也照做,买来精美手账本,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手绘,每晚睡前一小时开始做手账。新鲜过后,我意识到自己吃不消,因为工作繁忙,事情很多,花过多时间做手账,会耽误我看书和休息,权衡之后,我觉得后者更宝贵。

以前看过一个网红的直播,她经过厨房时,有网友问她地上的篮子里装着什么东西,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是盛装食物的精美器具。原来她晒出的笑脸形状的煎蛋、摆盘精致的食物,都是用这些放在角落、已经落满了灰的专门摆拍的道具做的,我听后大失所望,很想收回之前点的赞。

虽说有仪式感比走过场强多了,但也要控制程度和频率。对我而言,每天十分钟的仪式感恰到好处。

你的仪式感,不是做给别人看

恰到好处的仪式感,不需要伤筋动骨,不需要花很多钱,仅仅是一些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在我看来,恰到好处的仪式感,有以下三个衡量指标。

有天早上我出门上班,迎面走来一个女孩,她看到小区里的丁香花开了,便驻足停留,细嗅花香,闭着眼睛,面带微笑,几秒钟后她继续赶路,但脸上仍然漾着笑意。那一幕,仅仅几秒钟,却是让我念念不忘、心存感动的仪式感。

没有仪式感,会活得灰头土脸;仪式感过度,反而过犹不及。恰到好处的仪式感,才会真正让生活变得有趣。

如果仪式感都是隆重、华丽、耗时的,那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一些微小的仪式感,足以让忙碌粗糙的生活透出光来。

正反方都有各自的道理和局限性,在仪式感成为热词的当下,我们不能被流行概念裹挟前行。

在范海涛的书里,她和老公照着本地美食书寻访美味,吃完后,花点时间请厨师在书页上签名;我现在每次快到家,都会特意听一两首欢快的情歌,回家脱去职业套装,换上软萌舒适的家居服。这些“短平快”的仪式感,轻松又简单,仅仅是普通的改变,却让这一天不再普通。

我朋友前年买了套联排别墅,装修前在门口放鞭炮,举行了希望施工顺利的仪式,结果打扰了邻居,差点被投诉;有的新娘追求一生只有一次的婚礼仪式感,排场要大,花车要长,以致夫妻俩吵到红本换绿本,两个人老死不相往来;有的企业为了激励员工斗志,让员工当众在店门口跳舞喊口号,上演打“鸡血”誓师大会,甚至还有让员工跪着互扇耳光的奇葩仪式……

生活的质感,始终排在仪式感之前

以上所述还只属于避重就轻、降效增负的可控级别,而有些打扰别人、大操大办的仪式感,更是有害。

有次我采访又美又仙的民俗画家卡罗琳,她提及会在创作前,点支线香或打开香氛加湿器。因为北方天气干燥,颜料经常干裂,所以有时她还会在香氛里加上几滴香橙或葡萄柚的精油,这样更容易让心情平缓愉悦,进入心流状态。

《蜡笔小新》中有一集,小新以为要出去捉昆虫,立马换上一身户外服,还带上了捕虫网。而现实中的日本人也与小新一样,即使坐缆车上山,也要背个大登山包,穿专业户外服,恨不得把氧气瓶都背上,这些准备透支了不少人出游的兴致。

对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太糙了,于是有次写作灵感来了,我也先点燃香薰蜡烛,泡杯花茶,让爵士乐的音符充满房间,突然想拍张照片发微博,于是拍半天,选半天,发微博,然后和网友讨论起香薰的品牌和花茶的做法。

站在反方的角度:日本一个知乎博主赤坂曾说,日本是个凡事都喜欢追求仪式感的国家。很多人觉得在日本生活很累,每天都像是在出席一场盛大的仪式。

等发觉自己用在仪式感上的时间远大于写作时,我被自己的荒谬气笑了,因为我本末倒置了,导致形式大于内容,仪式大于正事。真正的仪式感像冰山的上面,生活像冰山的下面,看到上面就知道它下面还有更大更深的部分在支撑;而表面的仪式感,就像一块肥皂,所见即所得,还全是泡沫。

仪式感是什么,在我看来是区隔符号,是高光时刻,正如《小王子》中的那句话“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而对于生活没有标志性纪念日、回忆索引的大多数人而言,仪式感太重要了。

仪式感应在生活质感的延长线上,若不顾生活的实际情况,仅仅去追求表面的仪式感,只会自欺欺人,浪费生命。

站在正方的立场:我认识一位精英,她常年登台演讲。有次我问她,上台之前会不会紧张,她说她很享受舞台,因为小时候每次弹钢琴之前,妈妈和她都会穿上优雅的裙子,梳着漂亮的发型,然后妈妈会牵着她的手,走到客厅中央,假装对观众说“下面有请××小朋友为我们带来一曲××”,她才落座弹琴。尽管她钢琴没弹几年,但长大后,上台前仍有小时候期待展示才艺的心情,她很感激妈妈给她建立的这种仪式感。

总之,你仅需要恰到好处的仪式感,不盲从、不伪装,置顶内心真实的感受。

作为一个“戏精”,当我看到“生活需要仪式感”这句话时,立刻自动在句末加上一个“吗”字。紧接着在脑海里支起一个辩论擂台,左右互搏地分出支持“生活需要仪式感”的正方,以及不支持的反方,然后开始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