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第三句反问,只要你坦诚地回答,只要你看到这念头造成的因果关系,所有的痛苦便会开始动摇。起初,你也许觉察不到,甚至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进步了,但是进步与否,不是你管得着的。只要持续做“转念作业”,它将继续把你带往内心深处。下回你处理过的问题再次出现时,可能你会哑然失笑,也可能感受不到任何压力,甚至能够“毫不理会”那个想法了。
我完全不知如何让人们更有爱心,因为事实上连我都不知如何使自己更有爱心。当我自问“如果我相信人们应该更有爱心时,我会如何反应呢?”的时候,我看到我不仅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很明显的),脑海还会浮现种种影像:我往昔受到的虐待、人们曾经对我做过的可怕事件、我第一任丈夫对小孩和我的不友善举动,证明了那个观念真实不虚。顿时我飞入一个不存在的世界里,那一刻的我,端着一杯茶,坐在椅子上,内心却活在虚幻的过去里。我变成痛苦神话里的角色:一位受苦的女主角,坠入一个充满不义的世界,而我的应付方式则是活在一个焦虑的身躯里,透过恐惧的眼光,看着周遭一切,有如一个梦游者,陷入无止境的噩梦。治疗它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审查”。
你是否能找到让你放下那个想法的理由呢?(请不必勉强放下它。)
4句问话进入我生命之后,我注意到“人们应该更有爱心”之类的想法经常勾起我的不安。我也注意到,这念头出现之前,我内心原是宁静的,既无压力,也没有不适的生理反应,这是未滋长任何故事之时的我。然后,在寂静觉知中,我开始看到“相信或执着那一念”所导致的种种感受。而且,在这片寂静里,我能清楚地觉察,如果我相信那个想法,就会导致不安和悲伤。接下来,会升起“我应该为此做点事情”的念头,再接下来,内疚之感,油然而生。
这句附带问话,通常紧跟在第三句反问的后面,因为它会彻底转变你的知觉。这随后接下去的附带一问,能让你加深意识到内在的因果关系。“我是否能找到放下那个想法的理由呢?是的,我能,因为在这想法浮现之前,我心里很宁静;它一出现,我感到全身紧绷,而且压力重重”。
因着这一反问,我们开始注意到内在的因果关系。你将看到当你相信那个想法时(你可以相信它),便会不由自主地涌现一股不安的感觉,那种干扰可以从轻微的不舒服,一直到强烈的恐惧,甚至于惊慌失措。因为从第一句反问,你可能已觉察出,那个想法对你而言不是真实的,而且也见识到谎言的威力。你的本性是真理,一旦与它对抗,你就会感到失落或焦虑,而焦虑从未像平安那样让我们觉得自在又自然。
最重要的是,明白反躬自问的目的是让你“注意”那个想法而已,而不是要你“放下”它,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你若认为我在要求你放下想法,请听好:我绝无此意!反躬自问不是为了“消灭”想法,而是通过自觉和无条件的自爱,领悟出对你而言的真相。一旦你看到真相,那种念头就会自动放你走,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第3句反问: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你是否能找到让你毫不焦虑地持有那个想法的理由?
现在,把你写的每项“事实证据”,逐一用4句问话反问并反向思考。
第二个附带问句是:“你是否能找到让你毫不焦虑地持有那想法的理由?”或许你会找出一大堆理由,但它们全都会引起焦虑,使你感到痛苦,没有一个会让你平安。除非你无意终止你的痛苦,则一切另当别论。倘若你找到一个好似有效的理由,不妨问你自己:“这理由会带来平安还是压力呢?持有那想法,会使我的生活更平静还是更焦虑呢?当我感到有压力或不感到压力时,哪一种会让我做起事来更有效率、更有爱心,又更清楚呢?(根据我的经验,所有的压力都会造成无效率。)
请在你这一生中(无论过去或现在),找出一位你认为不爱你的人,然后把你认为真正的证据全列在一张清单上。
第4句反问: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找出你的“事实证据”:
这是力道十足的一句问话。想象你正站在你写的那个人面前,而他没去做你认为该做的事,或是他做了你认为不该做的事。现在,闭上眼睛,慢慢深呼吸,花一两分钟想象:倘若没有这个念头,你会是怎样的人呢?你会过怎样不同的生活呢?请继续闭上眼睛,仅仅看着他,千万别让你的“故事”介入。你看到了什么?你对他有何感觉?你比较喜欢加上你的故事,还是放下你的故事呢?你觉得哪一个更友善呢?哪一个更平安呢?
请用这种方法测试整张清单,然后回到你原先的反问:“保罗伤了我的心,因为他不爱我。”—那是真的吗?
大部分的人都会被自己的故事所困,认不出故事之外的真正自己,甚至对自己一无所知。这一句反问足以揭开你的“全新身份”,所以,面对这句反问,很多人会回答“我不知道”,有些人则说“我感到自由”“我感到平安”“我更懂得爱人”。你也可能说,“我更能掌握现况,而且更能采取有效行动”,没有自己的故事时,我们不仅能清楚且无惧地行动,还会成为善解人意的朋友。我们会过得很快乐,心中的谢意与感恩,就像呼吸那般自然涌现。对于那些悟出“无须事事知道”,以及悟出“早已拥有一切”的人而言,快乐是此时此刻的本然状态。
2.当我走进房间,他连看都不看我一眼,足以证明他不爱我。那是真的吗?我能百分之百肯定那表示他不爱我吗?请继续用4句问话来检测你的证据,然后反向思考。
第4句反问的答复也可能让我们失去“旧有身份”,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事。除了当下的真相,你一无所有,只是一个坐在椅子上写字的女人。这可能让人害怕,因为过去或未来的幻象都不存在了。你或许会问:“既然一切都无意义。那么,我该如何活下去?我能做什么?”我会回答:“‘没有过去或未来,你就不知如何活下去’,你确实知道那是真的吗?‘你不知要做什么,一切都了无意义’,你确实知道那是真的吗?”请写下你的恐惧,针对这些细微又错综复杂的念头,再度用反躬自问来穿越。反躬自问的目标是把我们带回正念,让我们亲身体会出:我们活在天堂内,却浑然不觉。
1.有时候他从我身边走过,一句话都不说,足以证明他不爱我。那是真的吗?我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他是否可能正在想其他事情呢?)请继续用4句问话反问并反向思考。
如果你是“转念作业”的初学者,我建议你一定要使用第4句反问的形式:“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当然,你也可以采用另一种形式:“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谁或是什么人?”让自己沉浸在那句问话里。当你沉思这句反问时,允许任何想法或画面来去自如,那绝对会让你大丰收。你也可以演练第4句反问的原有形式:“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通常人们对这句问话的回复是,“平安”。容我再接着问你:“连平安那个念头都没有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请把上述每一个“事实证据”用4句问话和反向思考来审查,例如:
反向思考
7.我们交谈时,他心不在焉,好像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反向思考是“转念作业”非常强有力的部分。借着它,你写下对“他人”的任何看法,都将一一返回自己身上,让你得以扪心自问,看看是否同样真实或更真实。反躬自问连同反向思考合并使用,是发现自我的快捷方式。一旦你认为问题的肇因是“在外面”—你认定任何人或任何事物该为你受的苦负责—你就陷入了绝境。这表示你永远是受害者的角色,而且是在天堂里受苦。所以,请把真相带给你自己,并开始释放自己吧!
6.我告诉他晚餐的时间,但他有时候没回来。
例如,把“保罗很不友善”的说法,反转成“我很不友善”,然后进入内心,找出你生活里可能发生的情境。你是否曾对保罗不友善呢?(请留意你对这句问话的答复:“当你持有‘保罗很不友善’的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如何对待他呢?”)当你把保罗看成不友善的那一瞬间,你难道不是一样不友善吗?体会一下你相信保罗不友善时的那种感受。你的身体可能紧绷,心跳加速,满脸涨红—那对你自己是友善的吗?你或许变得刻薄,加强自我防卫—你内心有何感觉呢?那些反应都是由你未经审查的想法所引起的。
5.我请他倒垃圾,他却假装没听到我说的话。
例如,当保罗说你坏话时,你在心里回放那情境多少次?那么,谁比较不仁慈呢?是保罗(今天侮辱你一次),还是你(一次又一次地在心里扩大他的侮辱)?仔细想一想:是保罗的行为本身,还是你对他行为的批评,才造成你的感受呢?若是保罗侮辱你,而你根本不知道他说你坏话,你会感到痛苦吗?请安静一下,再往深处看,清明地与它一起,好好地面对你自己的心念问题。
4.他不叫我的名字。
要你把朋友当成敌人在纸上大肆批评,这只是为了让你看清自己内心暗藏的秘密。由于你心目中的敌人是你想法的投射,一旦透过反躬自问,找到了投射者,你的敌人霎时之间变成了朋友。
3.他没跟我打招呼,继续埋头做他的事。
反向思考的三种形式
2.当我走进房间,他连看都不看我一眼。
反向思考有三种形式:把批评转向你自己、转向别人,以及完全相反的思考。这三种形式会有很多种可能的组合。经过反转后,一句答复就能让你触类旁通、豁然醒悟。所以,重点不在于找出最多的反向思考,而是找出那些能带给你自我了悟,且能让你从混沌执着的噩梦里获得释放的关键性反思。你可以把原先的答复反转成任何你想要的形式,直到找出最能触动你的那一个为止。
1.有时候他从我身边走过,一句话都不说。
让我们来演练这句答复:“保罗应该感激我。”
保罗不爱我的“证据”是:
把它转向你自己:
原有的答复:保罗伤了我的心,因为他不爱我。
我应该感激我自己。(那是我的职责,不是他的。)
有时候,你根本不曾仔细瞧瞧你所谓的“证据”,却认定自己写的答复是真的,而且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如果你真想知道事实真相,不妨公开你所有的证据,并用反躬自问来测试它的真实性。以下举出一个实例:
把它转向别人:
你的证据在哪里?
我应该感激保罗。(特别是当他不感激我时。)
第4个有效的脑力激荡法,就是从你原有的答复里找出“应该”或“不应该”的字眼。如果你的怒气是从“事实应该有所不同”的信念发出的,那么,你或许能把“我对我父亲很生气,因为他打我”重新改写成“我父亲不应该打我”,这个说法或许更易于审查。因为它的最初形式“我父亲打我”,我们全都知道(或是自以为知道)是真的。“那是真的吗?千真万确。”我们把一生都投注在那个节骨眼儿,一旦重写成“父亲不应该打我”,我们便不敢轻易认定它,而愿意试着敞开心扉,探索另一个更深的真相。
把它转成相反:
“应该”是什么呢?
保罗不应该感激我。(除非他做到了。)
写完之后,从你清单的最上方开始,把每一条“最糟的情况”都用4句问话反问,接着反向思考,去反躬自问你所写的每一个答复。
心甘情愿地深入你找到的每一个反向思考里,细细体会它跟原先的答复同样真实或更真实之处,以及它是如何的真实。它符合你的现实生活吗?不妨承认它吧。如果觉得很难承认,那么,请在反向思考的句子上加上“有时候”。你是否承认它“有时候”是真的,即使在那一瞬间你仍认为它对别人才是真的?留意一下你如何诡诈地想逃离自己,非去管别人的事情。
例如,你在作业单上的答复可能是:“我心碎了,因为我太太离开了我。”现在反问自己:“最糟的结果是什么?”把你认为即将发生的可怕事态当成你目前处境的结果,然后列出一张清单。每当任何恐怖情景由内心浮现时,便想象接下去会发生什么,然后会再发生什么事,然后再接下去呢?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到惊吓的小孩,彻底一点儿,无须任何保留。
你是否体验过“反向思考”后的实际情境呢?请耐心等待那些生活实例自动浮现出来。你是否曾对保罗做过这种事呢?怎么做?请具体详述,把你不曾感激保罗的各种言行和情境列举出来。也列出你在生活里怎样不感激别人。把你对自己和别人做过的事全都列成清单,看看你一向是怎样不感激你自己的。
当你的答复牵涉到自己最不想发生的事时,请一边念,一边想象万一它真的发生了,最糟的结果是什么。循着你最害怕的情形一直想下去,把它们全写在纸上,彻底一点儿,让你的想象力发挥到最大极限。
建议你在反向思考之前,务必先用“4句问话”来反躬自问。或许你想抄快捷方式,不先针对写下的答复来反躬自问一番,便直接跳到反向思考,这样的反向思考,效果较好。若未经过彻底的自我教育,便径行反向思考,一下子把批评的箭头转向自己,这是很残忍的。4句问话能提供你一种缓冲的自我教育,去除你对信以为真之物的无知,使最后步骤的反向思考感觉起来更为温和,而且合情合理。一旦略过4句问话,反向思考便会让你感到刺痛,甚至羞愧难当。
最糟的结果是什么?
“转念作业”不是为了让人羞愧或谴责,也不是为了证明你是“错的一方”。反向思考的威力,只是为了发掘你在身外看到的一切事物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一切事物都是反映你想法的一面镜子。一旦你发现过去批评的那人原是纯洁无罪的,你才可能认出自己的纯洁无罪。
自我激荡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念出原先的答复,然后反问自己:从你的观点来看,如果你事事如愿,你认为你会从中得到什么?假设你原先写“保罗应该告诉我他爱我”,而你对于“你认为你会从中得到什么”的答复若是“如果保罗告诉我他爱我,我会感到更安全”,那么,请写下这个新的说法,继续针对它来反躬自问。
有时候,你无法在自己的行为习惯中找到合适的实例,那么不妨从“想法”里去找。例如,“保罗应该戒烟”的反向思考是“我应该戒烟”。或许你这一生从未吸过一口烟,但说不定你是在心里吸烟。每当你想象保罗让整间屋子充斥着烟味时,你其实是在心里吞吐着那些“愤怒和挫败的云雾”。一整天,你心里冒的火是否比保罗还多呢?由此可见,找回平安的药方就是停止你心里的烟火,停止因保罗的吸烟而冒烟。在保罗可能死于肺癌之前,我是否要让自己因这个信念所引起的焦虑而先死于心脏病呢?所以,让我先从自己内心的平安开始吧!
你认为你会从中得到什么?
另一种探寻的方法,就是用其他东西来取代“吸烟”这字眼。你真的从未吸过一口烟,但你是否对其他东西上瘾,如食物、药物、信用卡或人际关系等,一如保罗的烟瘾呢?你的反向思考可能会让你谦卑,“我应该停止唠叨保罗”或是“我应该停止为了让自己称心而任意刷卡”。诚心聆听你给他的忠告,那忠告会告诉你:你该如何过好自己的日子。
你知道自己的诠释之后,便能针对它反躬自问。请写下这个新的答复,并用“4句问话”和“反向思考”来审查它,到最后,你可能明白:自己对事实的诠释才是造成心理压力的真正原因。
把反向思考化为“行动”
让我们来谈你所写的“我对我父亲很生气,因为他打我”,那是真的吗?是的,那是真的。你“的确”生气了,而且,在你小时候,他“的确”多次打你。请试着在这句说法的后面补上你的诠释:“我对我的父亲很生气,因为他打我。那表示_________。”或许你会补上:“那表示,他不爱我。”
反向思考带来的全新领悟,威力极为强大,但除非把它化为行动,活出反向思考,否则你的自我了悟还不算完整。当你想到你一向跟别人如何说教时,不妨返回自身,先修正自己,并让他们知道你要他们做的事对你而言也一样困难,让他们知道你是怎样操控和捉弄他们,怎样发脾气,怎样借着性、金钱和内疚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最有力的脑力激荡法,就是在你原先答复的后面加上:“那表示你的痛苦可能是你对那事件的诠释造成的,而不是来自你所写的那个想法。”这附加短句会引出你对事实的诠释,为了“反躬自问”,你对这短句的回答显示出,“你认为你的原有答复是什么意思”。
我也知道,我常大力鼓动别人去活出来的反向思考,我自己却未必做得到。当我领悟到这点时,我发现自己和被我批评的人都站在平等的立场了。而且,也看到我的人生观对任何人都不容易展现出来,我看到我们其实都已经尽力了。这就是开始体会谦卑人生的第一步。
那表示_________
我发现“告白”是另一种强化领悟的有力方法。我觉醒后的第一年,经常去找那些我曾经埋怨批评过的人,跟他们分享我的反向思考和领悟。在痛苦的过去经验中,我的“告白”只涉及关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经验。(绝口不谈有关“他们”的部分。)我这样说,纯是为了有至少两位证人(对方和我)亲耳听到它;在我诚恳“说出去”的当儿,同时也“接收到”它了。例如,如果你的答复是“他欺骗我”,其中一个反向思考将是“我欺骗他”。现在,尽你记忆所及,列出你所有的谎言,并诚实告知对方,但绝口不提他对你说过的谎言,那是他的事。你这样做,只是为了释放自己。谦卑才是真正的安息之处。
有时候,第一句和第二句反问都回答“是”,可能让你感到不太舒服,使你的反躬自问停滞不前。你很想挖深一点儿,但你写的答案或那些折磨你的想法却好似一个无可反驳的事实。这里有些方法能诱使你的念头松动,进而激荡出新的答复,让你更深入反躬自问,释放积存已久的心理压力。
当我渴望迈得更快、更自由时,我发现“道歉并诚心弥补”是非常美妙的快捷方式。弥补,意味着修正已觉察到的错误,而我所谓的“活出弥补”(living amends),效果更深远,它不仅有助于某一事件,而且有助于未来所有类似的事件。当我通过反躬自问,领悟到过去伤害过某人时,我会立即停止伤害任何人。即使在这之后,我仍不免伤害到人,我也会即刻告诉他们为何我那样做,我当时害怕失去什么或我想要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以这种至诚的心来自我修正,我感到可以随时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地重新出发。这是活得自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当你相信“那是真的”。
诚心道歉是化解错误的良药,让我们站在平等、无罪的基础上重新出发。道歉并弥补都是为了你自己好,关系着你自身的平安。当个只会耍嘴皮的圣人又有何益呢?地球上充满这样的人。放下你的故事后,平安便是你的本然真相,你只需活出它来。
如果你的回答仍是“是”,很好,表示事情理应如此。倘若你认为对方的一切所作所为果真如你所写的那样,而且如果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那么你可以继续往下做第三句反问。但万一你感到似乎被“卡住”了,不妨练习下列几种方法。
请静下心,阅读一遍你所写“反向思考”的实例清单,看看它们对你是如何的真实,把你觉得伤及别人的每句答复底下画线。(对那些但愿早日结束痛苦的人而言,光是针对清单上面的句子,一一回答这句反问,“当你相信那个想法时,你会怎样反应,怎样对待他们呢?”就够你忙着去告白和道歉了。)借着弥补对方而弥补你自己吧!在每一事件上,你的信念曾如何伤害对方,你反过来也同等地偿还他。
假设你说:“保罗应该戒烟。”毫无疑问,他理应戒烟!每个人都知道吸烟会减少肺活量,造成肺癌和心脏病。现在,让我们进入内心深处问自己,你确实知道“保罗应该戒烟”是真的吗?你敢确定他若戒烟就会活得更好或活得更长久吗?或许他明天被车撞了。从长远来看,你确实知道保罗戒烟对他或对你是最好的吗?(我并非说它不是最好的)你能确定在保罗这一生里,怎么做对他最好吗?你能百分之百肯定“保罗应该戒烟”是真的吗?
诚实而不造作的“告白”,加上“活出弥补”,能为陷于绝境的人际关系带来真正的亲密。倘若你在作业单上写的“那个人”已经过世了,不妨通过我们其他人来弥补,为了你自己的缘故,请把你要给他们的转给我们吧。
进一步说,你能肯定你的伤心只是保罗生气的缘故吗?你的伤心真的是因保罗生气而引起的吗?有没有一种可能,你以另一种心态面对保罗的大发雷霆,而自己完全不“随之起舞”呢?如果你只是聆听,既冷静又有爱心地聆听他说的一切,结果将会如何呢?那是我反躬自问后的亲身经验。
我认识一位非常在乎自由的男士,他曾经是一位吸毒者和惯窃,轻轻松松闯空门,是他的拿手本领。在练习“转念作业”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凭着记忆所及,详列出偷过的每个人和赃物的清单。当他完成清单时,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名和地址。而后,他也进行了“反向思考”。他知道自己难逃法网,但在被捕入狱之前,他感到自己必须做正确的事,于是他依照清单逐一登门拜访。他是美籍非裔,由于自己强烈的种族偏见,他折返拜访的有些人家让他很不舒服,但他仍继续努力叩响每一户的大门。只要有人来应门,他就坦白告知他是谁和他偷过的东西,然后诚心道歉说:“我可以怎样修正错误呢?我愿为此做任何事。”他去过很多家,但没有一户人家打电话报警。他对他们说:“我必须做些事来弥补,请告诉我能做什么事。”他们会说“好啊,帮我修车子”或是“油漆我的房子”,诸如此类。他很开心地做完事情,然后在清单上那一户的名字或地址前做上记号。他说,刷油漆时,我每刷一下都是感恩。
让我们斟酌一下这个说法:“我觉得心痛,因为保罗对我生气。”你可能会回答:“是的,那是真的,保罗确实对我生气。他不但脸红脖子粗,还对我大吼。”证据确凿。但是,请再往内心走,你真的知道保罗气的是你吗?你真的知道别人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事吗?你从这个人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就能知道他真正的想法或感受吗?例如,你是否曾经在害怕或生气时,觉察到你自己正带着既无助又恐惧的情绪,谴责你最亲的人?即使对方告诉你实情,你真的能体会他当时的感受吗?你能确定他对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都了如指掌吗?你是否曾经搞不清楚自己在气什么,还装模作样地生气,或故意扭曲你所气的事情呢?你能肯定保罗真的有意对你发脾气吗?
我儿子罗斯是“转念作业”的“个中老手”。八九年前,当我们一起逛街时,我注意到他有时会说:“妈妈,请等我一下,我很快就回来。”然后转身消失,大约十分钟再出现。有一次,我透过商店的橱窗,看到他挑了一件衬衫,拿到出纳员那里付钱,随后折回衣柜前,确定四周没有人在注意,就悄悄挂回那件衬衫,然后才走出商店。我问他在干吗。他说:“前一阵子,我曾偷过五六家商店的东西。妈妈,那是很可怕的事。现在,每当看到商店里有我偷过的物品,我就会走进去,找出类似我偷过的东西,付了账再把它放回原处。我曾试着检举我自己,我对他们说:‘这笔钱是用来赔偿我先前偷过的东西,如果你想要控告我,请便。’他们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请经理来,而经理也束手无策,他告诉我这笔钱会使计算机作业变得很复杂,而且,要是找来警察,警察可能说必须是现行犯才行。所以,他们最后告诉我他们帮不上忙,但我真的想要把它反转回去。幸好我发现这个方法,它对我很管用。”
“不”,怎可能是正确答案呢?我所认识的人及所有的书都说答案应该是“是”。然而,我慢慢看出事实就是事实,它不听任何人使唤。不论我赞成与否,在内心出现这个“不”的同时,我看到世界永远是“该怎样就怎样”。于是,我学会全心全意拥抱事实真相,而且无条件地爱这个世界。
罗斯也很喜欢玩我建议的另一项练习:默默行善,而且不为人知;若被发现,这项行动就不算数,必须重新来过。我看见过他在游乐园里,一看到那些似乎不够玩的小孩,便从他的皮夹里掏出一张钞票,在小孩面前弯下腰,假装从地上捡起,顺手交给那位小孩说:“老兄,你掉了这个。”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他是一位懂得如何借助“活出弥补”来操练反向思考的好老师。
如今,我终于能质问任何可能引起自己不快的缘故,“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吗?”每次坦然地回应“不”的答案时,就像这句反问一样,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一次次,我稳稳扎根在那个答案里—单独、宁静、自由。
日复一日,如此具体操练,等于是慷慨地对待你自己,它带来的结果,简直不可思议,若能更进一步的反躬自问,必定让你体会得更深入、更彻底。
例如,当我听到“人们应该更有爱心”的说法时,内心便会产生一个疑问:“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吗?我心里真的能百分之百肯定人们应该更有爱心吗?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这样说,但那是真的吗?”令我惊讶的是,当我往内聆听自己的心声,才看到那就是世界的真相—不多也不少。“事实真相”完全不在乎“应该是什么”,只在乎“它是什么”,也就是它在此时此刻所呈现的面貌。毫无疑问,真相不仅凌驾于一切故事之上,真相也“先于”每个故事而存在,遗憾的是,所有的“故事”,在未经审查之前,都有遮掩真相的重大嫌疑。
第6道题的反向思考
1986年,我领悟事实真相之后,每每注意到,不论是人们的寻常交谈,还是传播媒体,抑或是无数的书籍,它们经常有诸如此类的说法:“世界缺乏谅解”“太多暴力了”“人们应该更彼此相爱”。这些都是我过去深信不疑的“故事”,它们似乎充满着感性、仁慈和关怀,但每当我听到这些话,我发现,愈是坚信它们,只会愈加深我的焦虑,甚至失去内心的平安。
对于“批评他人的转念作业单”第6道题,它的反向思考跟其他几题完全不同:把“我不愿意……”改成“我愿意……”,而且“我期待……”。例如,“我不愿再和保罗争辩”,反转成“我愿意再和保罗争辩”,而且“我期待再和保罗争辩”。
针对第一句反问,如果你回答“是”,请再追问下去:“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吗?”在很多案例里,多半的答案看起来“好像”是真的—当然如此,因为那些概念全都奠基在你这一生从未审查过的“似是而非之证据”上。
每当你认为“不愿”再经历到生气或焦虑时,就改成你“愿意”而且“期待”它,因为它们很可能再度发生,即使仅仅发生在你“心里”,所代表的意义并无不同。反向思考是要你拥抱生活的全部;一旦你能够说出来,并且真心说出“我愿意……”,必会激发一种开放心、创造力和灵活度。内心所有的抗拒都会随之融化,使你放松,而不是继续毫无指望地用意志力或蛮力把逆境摒除于生活之外。真心说出“我期待……”,能帮你积极地开放自己,迎向广阔的人生,内在的自由让你在世间活得更轻松自在,更有爱心。
第2句反问: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吗?
例如,“如果保罗不改变,我不愿再和他住在一起”,反转成“即使保罗不改变,我仍‘愿意’和他住在一起”,而且,“即使他不改变,我仍‘期待’和他住在一起”。你最好仍期待它,因为你实际上正跟他住在一起,即便只在心里想也是一样(我曾跟无数配偶已亡故20年但仍心怀怨怼的人做过“转念作业”)。不管你是否跟他住在一起,那些念头仍会随时出现,而且让你一再感到焦虑和沮丧。期待这些感受吧,因为它们是一种信号,提醒你该是清醒的时刻了。任何不舒服的感受都能把你带入“转念作业”。当然,这并不表示你“应该”跟保罗住在一起,而是你的心甘情愿会为你开启各种生命的可能。
当你思索自己写下的某个想法时,你是在管谁的事呢?当你认为有待改变的,必定是某个人或某事物,而不是你时,你的心早已离开自己的事了。如此一来,你当然会感到分裂、孤单、焦虑。此时,请反问你自己:“我该看多少电视是谁的事呢?保罗该看多少电视是谁的事呢?从长远来看,我真的知道怎样做对保罗最好吗?”
再提供“转念作业单”的两个实例样本。
那是谁的事?
第6道题的原先答复:我拒绝看到保罗毁掉他的健康。
对我而言,事实就是真相,而真相就是出现在你面前的一切,或是所有真正发生的事情。不管你喜不喜欢,现在正在下雨。“不该下雨”,只是一个想法而已。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应该”或“不应该”这类事情,那是我们硬套在事实上面的一些想法。心灵就像木匠的水平测量仪,当我们认为“它不该下雨”,气泡会跑到一端去,我们便知道心灵陷入它的想法里了;而当我们说“天在下雨”,气泡会跑到中间,我们明白它正处在平稳状态,表示心灵接受了事实真相。由此观之,心灵回到中心点时,必会有效地、明确地、正常地发生正面的变化,我们无须知道变化是“如何”形成的,但它必然会来临的。
反向思考:
让我们来审查这个说法:“保罗不该看很多电视。”事实是什么呢?根据你的经验,他真的看了很多电视吗?是的,“事实”是:保罗几乎每天看6到10小时的电视。但我们何从判定保罗“该或不该”看这么多电视呢?他分明就是这样,那是事实,也是真相。小狗汪汪叫,小猫喵喵叫,而保罗则是看电视,那的确是他在干的事,或许他不会永远这样,但至少目前是如此。你认为“保罗不该看这么多电视”,这想法不过是你内心“在跟事实争辩”而已,那不会带给你任何好处,也改变不了保罗,它只会使你备感压力。一旦你接受他看这么多电视的事实,谁知道你的人生会有怎样的大逆转呢?
我愿意看到保罗毁掉他的健康。
响应第一句反问,如果你回答“是”,请再追问下去:“这情境里的事实是什么?”
我期待看到保罗毁掉他的健康。
事实是什么?
第6道题的原先答复:我不愿再受保罗冷落。
面对“反问”,有时候,练习者会立即明白自己写的答复并不真实。因此,如果你对这个第一句的反问,非常明快地响应“不”,此时,建议你直接跳到第三句反问。若是不然,我们就有必要在第一句反问上,作进一步的审查。
反向思考:
第1句反问:那是真的吗?
我愿意再受保罗冷落。
“转念作业”永远会把我们带回真正的自己。当一个信念经过仔细审查,获得充分了解之后,下一个信念便会自动浮现。你化解了一个,接着再化解一个,再下一个,然后你会诧异,自己居然在“盼望”下一个信念出现。化解至某个阶段之后,你发现你和每个想法、感受、人物和情境都成了朋友,而你只不过在跟老朋友会晤而已。到后来,你甚至会期望出现一些“问题”。然而,直至最终,你可能连续多年下来,竟然连一个问题都遍寻不得了。
我期待再受保罗冷落。
本章揭示更多“4句问话”和“反向思考”的运用方法,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让你的反躬自问更深入,也更清晰。我的目的,在于帮你在展开广阔的心灵航行之际,明白那里没什么好怕的。无论遨游到何处,反躬自问都会确保你安全无虞。
容我再次提醒,最好先有这个认知:那些感受或情境可能再度发生,即使只在你的想法里。唯有明白了痛苦和不舒服的感受都在呼唤你反躬自问,你才可能真正开始期待不舒服的感受,甚至把它们当成朋友—正在提醒你“审查得不够彻底”之处。不必再等别人或外境的改变,你便能自行体验到平安与和谐。“转念作业”是谱写你自己喜乐最直接的管道,你必须往内心去找,而“转念作业”能带你到那里去。
事实永远比我们编的故事仁慈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