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崖山 > 狭路

狭路

在鄂州,忽必烈与贾似道狭路相逢。

但忽必烈似乎胜券在握,并没有把鄂州放在眼里。只要尽快拿下鄂州,他离大汗之位就又近了一大步。

贾似道的父亲是做过淮东制置使的儒帅贾涉,姐姐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贾贵妃,他年轻时以纨绔浪荡闻名临安,是典型的衙内。

利弊很清晰,关键在鄂州。这是一场赌博。

贾似道二十多岁时,宋理宗看在贾贵妃的面子上破例召见了他。廷对时,贾贵妃特意从后宫送上羹汤以给弟弟造势站台,宋理宗不忍拂爱妃之意,擢升了贾似道。当然,这可能更多是后世的渲染贬抑,未必全然真实。

说得更直白点:如果能拿下鄂州,那么继续打对忽必烈争位就是有帮助的;如果拿不下鄂州,就有大麻烦了。

贾似道甚至有机会成为皇后亲弟。《宋史》说贾涉之女“有殊色”,宋理宗曾有意立她为皇后,但杨太后属意于己有“援立”之功的前丞相谢深甫的孙女。宋理宗左右也私下议论:“不立真皇后,竟立假(贾)皇后吗?”宋理宗无奈,只得遵从母意立谢家之女谢道清为皇后,但还是专宠贾涉之女,直至册封其为贵妃。不过,谢皇后对此也安之若素,不以为意。

如果忽必烈此次攻宋要打上三五年,那么他不仅没有所谓的战功,军事成就反倒是其减分项。事实上,一旦打成持久战,哪怕占据了战场优势,忽必烈也会很尴尬,忽里勒台大会可不会无止期地等他,竞争者也会抓住这个两面夹攻的机会。

《宋史·贾似道传》似乎特别偏爱塑造贾似道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纨绔子弟形象,一开篇就是“少落魄,为游博,不事操行”。在贾似道那则最有名的传闻中,宋理宗夜里登高望见西湖中灯火异常,便对左右侍从说:“此必似道也。”第二天问询后果不其然,便将京兆尹史岩之派去劝诫内弟。但通常的历史叙述就此打住,有意无意地遗漏了一个小细节:史岩之其实也夸了贾似道,“似道虽有少年气习,然其材可大用也”。

但以上这些无比顺滑的逻辑有赖于一个先决条件:尽快拿下鄂州。没有这个大前提,一切宏图都是镜花水月。

贾似道入仕靠的是父亲,即所谓的门荫;前期升职靠的是姐姐,即所谓的裙带。这些都没错,但他中年得以真正在政治上发迹崛起却与父亲和姐姐干系不深,彼时两人已先后去世。

毕竟,争夺大汗之位固然需要军事实力,但程序上仍是由忽里勒台大会推举而定。如果一举击败南宋,为大汗蒙哥完成了遗志,大仇得报,凯旋的忽必烈便众望所归,可威服忽里勒台大会。

自淳祐五年(1245年)始,年仅三十二岁的贾似道被朝廷委以边防重任,仕途由阃帅步入高峰,京湖制置使任上五年,两淮制置使任上十年,南宋三大战区他一人执掌过两个。

忽必烈进一步的算计可能是:尽快拿下鄂州乃至荆襄,确立对南宋的军事优势,再引兵北还也为时不晚。

可见,贾似道发迹之初是以军事之才称道于世,而不是什么纨绔子或阴谋家,若非如此,朝廷又怎会连续将如此重要的战区统帅之职托付予他?

同时,忽必烈大军距离编组成军还不到一年,“若是此时北上,好不容易编成的军队可能又会四散各地,尤其汉人部队更可谓一把‘双刃剑’,一旦回到黄河北岸,谁都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同各自根据地的留守部队联合起来背叛忽必烈”,“因此,为了即将到来的汗位之争,也为了当下的稳定,将大部队控制在自己手中继续南下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最早识别出贾似道军事才具的是孟珙。这位南宋末期最杰出的将领卒于淳祐六年(1246年)九月,临终前郑重向朝廷举荐贾似道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接任京湖制置使。

蒙哥之死自然不是“谣传”,但“无所作为”却干系重大。有一种解释是,在合法性上占下风的忽必烈若在此时匆忙北还,在忽里勒台大会上当选为大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不如按照大汗蒙哥制订的作战计划,包围鄂州。如此不仅可以表明忽必烈继承前任大汗遗志的兄弟同心,也可以展现忽必烈勇于任事,为散布于中原各地的蒙古各军充当后卫屏藩之担当,扭转他在蒙古世界因行汉法及与大汗蒙哥不睦的舆论劣势。

人们可以质疑贾似道的所谓才华,但无须怀疑“军神”孟珙的治军经验与识人之明。

此时没有任何事比争夺汗位更重要,但忽必烈也并非意气用事。在这句漂亮话背后,可能有着更深的算计。据《史集》记载,忽必烈的亲信及连襟霸突鲁也说过相似的话:“我们率领了(多得)像蚂蚁和蝗虫般的(大)军来到这里,怎能因为谣传便无所作为地回去呢?”

除了贾似道,李庭芝、王坚、刘整这些宋军名将均出自孟珙门下,孟珙就是那个时代的“黄埔军校”。

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

贾似道果然也没有辜负孟珙的推重,“在阃帅之位上成就斐然,政绩和能力得到时人的肯定”。当三十多岁的贾似道从荆襄移镇两淮时,甚至得到了这首《水调歌头·握虎符》的赞誉:

北返的好处显而易见,尽快带兵回去争夺大汗之位。但《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忽必烈说了一句颇有些英雄气的话:

握虎符,持玉节,佩金鱼。

就在此时,蒙哥的死讯传来,忽必烈必须立刻做出一个重大抉择:是率军北还,还是继续进攻鄂州。

三十正当方面,此事世间无。

鄂州成为忽必烈在荆襄一带选择的战略突破口。八月底,忽必烈率军抵达长江北岸,江对面就是鄂州。

寄语东淮父老,夺我诗书元帅,于汝抑安乎。

问计中,忽必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思路:占据荆襄,顺流直下。

早早归廊庙,天下尽欢娱。

在前一年年底,忽必烈取代攻宋不利的塔察儿,成为新任东路军主帅。忽必烈一掌军,便又回到了他之前总领漠南时的政治风格,四处访求汉人名士,咨谋攻宋方略。

不过,此时贾似道的军事才华更多表现于治军与调配军事资源,荆襄屯田,两淮筑城,无不举重若轻。尤其亮眼的是,贾似道在阃帅之位上展现了惊人的理财天赋,“贾似道筑扬州宝祐城期间,自筹粮草经费,番更将士,民不知役,赏罚必信,半年告成。从荆阃调至淮阃,贾似道随行银数十万两,黄金数万两,皆其所蓄……筑海州、通州、宝应等城,朝廷科降不足,便时常自己出资捐助”。

蒙哥汗九年(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一日,距离鄂州(今武汉武昌)不远的忽必烈听说了哥哥蒙哥驾崩的消息。

但“军事天才”贾似道究竟有无临阵指挥才具,这将于鄂州城下,由忽必烈亲自下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