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皇帝再也不向群臣炫耀书法。
其实两天前张居正已经让陛下扫兴。那小皇帝由于写得一笔好字,曾经多次赐字给大臣,万历二年闰十二月十七日又为张居正写了一幅。换了别人都只会感激皇恩浩荡,这位师相却在第二天把皇帝教训了一顿。张居正说,帝王之学当务其大,陈后主和宋徽宗那样有才艺的都是亡国之君。所以陛下的字就算直追钟繇和王羲之,又有什么好处?[48]
据黄全信主编《中国历代皇帝书法精品》。
更让人气不过的是态度。讨论元宵晚会时,善解人意的冯保提出可以偶一为之,小皇帝也兴致勃勃地说:朕观一度即与千百观同。张居正却毫不让步,还变本加厉要求皇帝将例行赏赐也免了。他也不想想,这大明是谁的天下!
这日子,简直就像在少管所。
那些花销,难道不是民脂民膏?
不过现在,万历开始觉得自己可以像个皇帝了,而特权也应该很好地使用。何况他对于张居正的家产,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十二年四月初九,抄家的旨意借着一个由头得以下达,执行人是司礼太监张诚和刑部右侍郎丘橓。
诸如此类的故事应该很多,真实性当然未免可疑。不过张居正威风八面多半确实,而那些细节即便打个对折也足以让陛下愤怒。想当年,十二岁的小皇帝要在元宵节那天晚上布置灯会放烟花,张居正都不同意,还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勤俭节约的道理。他自己倒好,食前方丈还嫌不够!
丘橓是个清官。嘉靖末年被罢官出京时,随身行李只有旧衣一箱,图书一捆。万历十一年被任命为左副都御史,他坐了辆柴车就上路。张居正却认为他性格孤僻行为乖张。因为丘橓担任兵科给事中时,湖广巡抚送了五两银子,居然也去举报,害得那人丢了官。这样的人,岂能重用?[49]
最为夸张的是张居正的步辇。这个由三十二名轿夫驱动的巨无霸,竟然前有客厅,后有卧室,还有小僮两人。所过州邑之接风宴席更是水陆杂陈,菜品上百,那张居正还百般挑剔,说是没有可以下筷子的地方,吃不饱饭。[47]
所以,让丘橓主持抄家,结果就可想而知。
想来在这段时间里,皇帝恐怕听了许多让他不快的检举揭发,尤其是张居正回乡葬父时的作威作福。据说,这个人一路走来摆足了谱,所到之处无不成为重灾区。地方官不但要出境迎接并担任向导,见了他还要长跪不起行大礼。
钦差大臣是五月初三进城的,丘橓甚至还给太夫人送了米肉。两天后,尽管是端午节,又逢张居正六十冥寿,丘橓还是带着如狼似虎的锦衣卫官佐,进入早被湖广巡抚任养心严密封锁的张家大门。事实上他已经打过招呼,这回就是要让张家子弟身无立锥之地,而且一锥都不能有。[50]
这时是万历十一年闰二月初二。但到三月初二,皇帝就下旨褫夺了张居正的上柱国和太师赠官。八月初九,又追夺他的文忠公谥号。这就等于向朝野上下公开宣布:张居正已被帝国抛弃,对他的清算也不必再有任何顾虑。[46]
后面的故事惨不忍睹,清官下手也比贪官还狠,更何况丘橓还预设了二百万两银子的抄家指标。这当然根本就完不成任务,便只好刑讯逼供,掘地三尺。最后,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尽,留下遗书指名道姓对丘橓等人说: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何忍陷人如此酷烈?
皇帝也只好置之不问。[45]
这样一来,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
可惜,这种做法就连张居正的敌人也觉得不靠谱。首辅张四维上奏说:事经十年,罪犯已决,希孝又死。陈希美奏王大臣系冯保潜引,亦无的据。若复加根究,恐骇观听。
实际上,早在抄家令颁布之时,就有许多官员挺身而出表示反对,其中竟不乏当年被张居正排挤的人。这种正义感谁都不能忽略,物伤其类更是人之常情。因此在首辅申时行等人的劝说下,万历总算高抬贵手,给张居正的老母亲留下生活所需,但对抄没的张家财产毫不放松。他甚至不厌其烦地详细交代处理方式,连门前的石兽和牌坊都不放过。
此案十分可疑。至少,即便张居正和冯保当真起了陷害高拱的心思,他们也不会把事情做得那么蠢。事实上,万历产生兴趣,是因为南京兵部郎中陈希美以此弹劾冯保,理由也并非冯保和张居正栽赃高拱。相反,他直接指控冯保就是王大臣的幕后指使。这当然罪大恶极,皇帝也才传旨:此事如何这每(么)就了?查原问官与冯保质对。
最后的结论是:张居正污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念效劳有年,免于开棺戮尸云云。这是万历十二年八月十三日皇帝的批示,里面看不到哪怕一丁点君臣师生之情。[51]
冯保无奈,只好将王大臣永远变成哑巴。[44]
一代名臣,竟以免于开棺而盖棺。
王大臣答:你教我说的,我又怎么会认识他老人家?
全面评价张居正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不少记录者带着自己的主观偏见,以至于史实的真伪都难以鉴别,学术界对此也众说纷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教育者,张居正是失败的。他殚精竭虑,严防死守,生怕稍有闪失,真心诚意希望陛下成为尧舜之君,结果却是适得其反。那个孩子在被扼杀了所有童趣之后,连起码的同情心也都没有了。
冯保气急败坏:那你怎么说是高阁老?
这是一个悲剧。
王大臣瞪着眼睛回答:就是你,还问什么问?
[40]以上见《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一。
冯保一声断喝:谁是幕后指使?说!
[41]见樊树志《万历皇帝传》所引。
究问是当然的,因为谁都会怀疑有幕后指使,但是交给冯保主管的东厂却无法让人放心。实际上,按照流行已久的说法,张居正暗中与冯保合谋,要栽赃高拱,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得逞。更可笑的是,当左都御史葛守礼、锦衣卫左都督朱希孝和东厂提督冯保三堂会审时,照例要先挨板子的王大臣竟大呼冤枉:原说许我富贵的,为什么打我?
[42]见《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一及《万历邸钞》万历十年壬午卷。
皇帝下旨:拿送东厂究问。
[43]此事起因于南京兵部郎中陈希美的奏疏。万历十一年二月,陈希美上疏,首论冯保于万历元年正月“乃潜引一男子王大臣,白昼挟刃,直至乾清宫门”行刺,“王大臣既已伏诛,而保系首祸之人,乃夤缘漏网”,因此“恳乞圣明,亟加诛戮”。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万历疏钞》卷二十陈希美《罪人既得天讨难容恳乞圣明亟加诛戮以绝乱萌以安宗社疏》。
万历元年正月十九,十一岁的小皇帝早朝出乾清门,突然看见一个宦官模样的人慌慌张张走过。左右抓住审问,发现那人只是无须男子,自称名叫王大臣,袖子里还有把刀。
[44]以上见《纪事本末》卷六十一。
故事的梗概大约是这样的:
[45]以上见《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此例一开,不可收拾,种种往事都被追言。而且两个月后,也就是万历十一年的二月,皇帝自己也对陈年老账发生兴趣,一件旧案重新浮出水面。[43]
[46]见《明史·神宗本纪一》及《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
万历只好妥协,要吏部查明奏来。[42]
[47]见(明)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七。
此事不要说当事人,就连旁观者也要鸣不平。
[48]以上两事见《明神宗实录》卷三十三,《国榷》卷六十九,《纪事本末》卷六十一。
皇帝的心思很清楚:张居正肯定有罪,但如果追究起来自己也脱不了干系。可惜这很难两全。比方说,被打击迫害的官员们要不要平反?五年前,由于反对夺情,上书之人都被廷杖,有的差点被活活打死,有的落得终身残疾,还有一位官员的妻子将被打掉的肉腌制收藏,可谓刻骨铭心。[41]
[49]见《明史·丘橓传》,丘橓举报湖广巡抚事见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十三。
这时,二十岁的皇帝刚刚亲政半年,当然不会放过树立权威的机会,便立即朱笔批复,大意是:朕对张居正,可谓虚心委任,宠待甚隆。没想到他竟不思尽忠报国,反倒怙宠行私,殊负恩眷。然而,姑念其系先帝付托,又有十年辅佐之功,且已过世,故不予追究,以全始终。尔等臣工,则应奉公守法,忠于职守,报效国家,不必追言往事。[40]
[50]关于张居正抄家事,陈时龙先生结合丘橓《望京楼遗稿》等史料整理出的时间表,应该可靠。张居正的生日,据《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登科录》为五月五日,万历十年五月五日皇帝为张居正庆生,在《明神宗实录》和《万历起居注》中都有记载,应该可靠。张敬修所作《张文忠公行实》作五月初三,恐为刊误。
此疏一上,舆论哗然。
[51]以上见樊树志《万历皇帝传》和陈礼荣《张居正:大明首辅的生前身后》的有关论述及其所引。
万历十年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冯保被逐六天后,反攻倒算的号角吹响。有个御史上疏朝廷,公开指控张居正贪滥僭窃,招权树党,忘亲欺君,蔽主殃民,罪状共十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