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教授发现在他任教的大学中有56%的调查对象相信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方案对美国而言是大错特错的。
再次,调查本身所包含的很多偏差让它们变得更加可疑。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偏差是措辞偏差(biased wording)和语境偏差(biased context)。调查问题中的措辞偏差是个常见的问题,对提出一个问题的方式稍加改变,就会对回答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基于最近的民意调查得出的结论,然后再回头看看调查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再来仔细看看民意调查中的问题:“你对总统受人误导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强制推行奥巴马医改式的社会主义有什么看法?”你有没有发现这问题本身存在的偏差?其中引导性的词语是“总统受人误导在全国大张旗鼓”以及“强制推行奥巴马医改式的社会主义”。如果将问题稍做改变,变成“你对总统的医改尝试,即要建立一套覆盖人群更广、成本更低廉而医保覆盖项目大大增加的医疗体系有什么看法”,得到的回答会不会大不相同?因此,这里获得的回答呈现出的人们对新医改方案的态度是失真的。
你应该时刻记住问一下这个问题:“这个调查的问题是如何表述的?”通常情况下,一个问题表述得越具体详尽,不同人群就越有可能对其做出相同的解读。
调查和问卷数据必须不断接受检视,以确保不存在偏差。要小心查看提问问题的遣词用字!
其次,很多民意调查中的问题在措辞上显得模棱两可,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做出多重解读。事实上,不同的人很可能在回答不同的问题!例如,设想一下人们可能对这样的调查问题做出的多种解读:“你认为电视上有没有高质量的节目?”调查问题的措辞越含混,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就越要打折扣。
语境对回答所产生的影响也可能非同寻常。对于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民意调查中回答也可能有所不同,主要取决于问卷是如何呈现的,以及问题是如何嵌入调查中的。最近进行的两个调查都包含了下面这个问题:“你认为我们是否应该将合法饮酒年龄降低到21岁以下?”在一个调查中,这个问题前面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你认为,选举权是否应该像现在这样被赋予18岁的孩子?”而在另一个调查中,这个问题前面没有其他问题。毫不奇怪,两个调查的结果会完全不同。你能明白语境会怎样影响调查对象了吧?
注意:你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调查得到的回答能准确反映出调查对象的真实态度。
另一个重要的语境因素就是问卷的长度。在比较长的调查当中,人们对后面问题的回答可能与对前面问题的回答截然不同,这只是因为他们做题做烦了。在评价调查结果时一定要警惕语境因素的影响。
首先,要让受访者对调查的回答有意义,这些回答就必须是实话实说。也就是说,口头报告必须反映心中真实的信念和态度。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常常要掩盖真相。例如,他们可能会提供自己认为应该提供的答案,而不是反映内心真实想法的答案。他们可能会对问卷调查或其中问题的类型心怀敌意。或者他们可能在做出回答前未经过深思熟虑。如果你曾经接受过此类问卷调查,或许你就能想到很多其他影响因素。
人们对于调查的回答方式会受到许多未知因素的影响,例如讨好访谈者的需要,或者对问题的不同解读,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将调查证据当成有效力的证据?对这个问题,人们有激烈的争论,我们的回答是“应该”,只要我们足够小心,不要在调查证据范围之外去过多概括。有些调查的声誉优于其他的调查。调查的质量越高,你就可以越放心地受它的结论影响。
调查和问卷通常被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看法。它们的可靠性如何?得看具体情况!对调查的回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解释它们的意义时必须倍加小心。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其中的一些影响因素。
我们的建议是仔细检查调查的程序,然后再接受调查的结果。一旦你确定程序的质量,就可以选择做出自己的合理概括,这个概括会考虑到你发现的所有偏差。哪怕是有偏差的调查也可能会承载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见之所在,防止自己过度被调查结果说服。
夜幕刚刚降临,你刚吃过晚饭,电话铃声响了。“我们正在做一项民意调查。你能否回答我们几个问题?”如果你回答说“可以”,你将成为成千上万参加年度民意调查的受访者中的一员,调查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研究方法。想一想你听到下面这个短语的频率有多高:“根据最近的民调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