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解常常与事实形成对比,本该如此。见解没什么价值,发表见解是不费吹灰之力的。“通心粉比葡萄干麸皮好吃。”“美国总统比苏格兰领导人更有常识。”一个表达见解的人表达的是:“瞧,不要问我为什么说这样的话。这些只是我的见解而已。”
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同样一件事的概率是衡量一个特定事实有多确定和可靠的标准。换句话说,事实的力量有强弱之分,其可能性有大小之分。事实比是非对错更复杂,但这绝不是说它们不重要。强有力的论证是建立在强有力的事实之上的。
一个见解可能是一场富有成效的对话的第一步,但在缺乏合乎逻辑、严密周详的理由和证据的情况下,它仅仅只是一个见解。
可以肯定的是,像“伊朗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样的“事实”至少和棒球投球是好球还是坏球一样值得怀疑。
当你或其他人有值得三思的见解时,我们就可以提出有力的理由和证据,让你的主张更接近事实。
想一想事实在不同语境下含义的细微差别吧。例如,在棒球比赛中,裁判是一次投球是坏球还是好球的决定者。但是投球真的是裁判所断言的那样吗?另一个裁判会不会做出不同的断言呢?棒球场上的阴影会不会影响到裁判对投球断言的准确性呢?教练对于之前的一个判罚的抗议是否促使裁判无意或有意地裁定这是一个坏球或一个好球呢?裁判在判断一次投球是好球还是坏球时,其对于击球区的判定标准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位事实性主张,从而使我们跳出纯粹的见解呢?事实性主张的来源具有不同程度的可靠性。本章和第8章中讨论的每一个来源都会产生一些陈述,这些陈述宣称描述了我们世界的特征,基于提出特定事实性主张的人的看法。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你需要警惕一些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削弱来自这些来源的证据。
事实远观似乎无比强大、准确,近观却并非如此。正如玛丽·普维(Mary Poovey)的杰作《现代事实的历史》(A History of the Modern Fact)所阐明的那样,随着人类在新的语境中使用“事实”这个概念,我们所说的“事实”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化。
当证据接近事实而远离纯粹的见解时,它就具有说服力。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我们的结论基于关于世界的确凿陈述,而非某种见解,或对于什么真实、什么可靠的异想天开的猜测。证据来自对事实的系统收集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