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心理态度产生影响的过程,也可以看到这些态度是如何在反常之人和孩子身上形成的。然而,在一般人身上的发展过程却不那么容易看清。原型阶段的生活习惯比之后的生活习惯更简单,也更具体。原型在这一影响的过程中,好比尚未完全成熟的果实,会吸收空气、养分、食物、水分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些全都在原型发展过程中被吸收。生活习惯与原型的差异,跟熟透的果实与还未成熟的果实的差异类似。切开还未成熟的果实进行检验,相对容易一些,其中包含的很多信息,到了成熟的阶段依然可以应用。
前面描述的特征属于心理态度的一种,心理态度并非源自遗传,或与生俱来的,其仅仅是对环境的反应。一种特征是一个人的生活风格赋予了他在面对问题时的总体感觉。可是,这种解答并不总是如哲学家所期待的那样符合逻辑,它不过是我根据错误及童年经历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总结出来的结论。
举个例子,有个孩子在生活早期,表现出了自己的懦弱。跟勇猛好斗的孩子相比,这个孩子显得很不一样。勇猛好斗的孩子从一定程度上说,具备某种勇气,即所谓常识自然引发的结果。可是有时候或在特殊条件下,非常懦弱的孩子同样能有英雄般的表现,这种表现可能出现在他想夺得冠军时。这点能借助以下案例,得到清楚的答案。这个不会游泳的男孩接受了其余孩子的邀请,跟他们一起去游泳,结果险些在深水处溺水身亡。这自然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勇敢,属于生活无意义的方面。男孩期盼其余孩子能救自己,他仅仅是为了赢得大家的钦佩,才冒这样的风险。
怯懦会让孩子面临巨大的危险。遇到怯懦的孩子,务必要为其提供良好的治疗,帮助其改正不足,如若不然,就会葬送其一生。战胜不了怯懦,这样的孩子会遭遇数不清的困难。我们的文化是这样的,圆满的结局和生活的获益都要通过求助于勇敢之人实现。在危险面前,怯懦之人会朝生活无意义的方面发展。而遭遇失败,勇敢之人却不会遭受太严重的挫败。在之后的生活中,怯懦的孩子也许会变成精神患者或精神失常之人。这种人都过度自卑,会直接避免跟人往来,就算跟人往来,也会一言不发。
对命运的执着
有个17岁的男孩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畏缩就基于这个原因。之前谈到,第二个孩子出世后,第一个孩子便不再是家人最关注的对象,他的生活会变得不快乐。这个男孩就是如此,他变得很焦虑、很抑郁。一天,他萌生了自杀的念头,随后去看医生。他对医生说起了自己昨晚做的梦,他梦到自己开枪杀死了父亲。能够看出,这种人总是在心中想着做某事,从不付诸行动,他表现得很懒散,很抑郁。可以这样说:所有毫无所长的懒散的成年人和在学校里比较懒散的孩子,全都处于危险的边缘。这种懒散通常是表面性的,这种人一旦遇到不可控的变故,就会产生自杀的念头,有可能变成精神患者、精神紊乱之人。要透彻了解这种人的心理,也许是一项难度颇高的工作。
懦弱与勇敢从心理学角度说,都涉及对命运的执着。对命运的执着也许会影响我们积极行动的能力。有些人的优越感表现在,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做任何事。这种人对任何事都有一定的了解,却不愿去学习,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这种人最后会如何,我们都很清楚,不用言明。有这种优越感的孩子,在校期间的成绩都相当糟糕。而有些愿意冒险的人相信,失败和危险都跟自己无缘,然而,他们取得的成就却无法让人满意。
有一类儿童总是畏缩,他通常是家里最受关注的孩子。原因在于,所有家人都会给他意见,都在关心他,推动他前行。他在生活中非常依赖他人,所以这给大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借助这样的方式,他想实现掌控他人的目的,这种意愿即他的优越目标。这种优越目标以自卑情结为源头,一如我们之前所言。若非对自身力量有所怀疑,他也不会选择如此简单的方式来获得成就。
遭遇巨大的危险,却幸运地活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会出现对命运执着的现象。举个例子,在一起严重事故中存活的幸运儿,会觉得自己生来就拥有一种命运,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有个男人心底就存在这种念头,但之后的一次经历彻底背离了他这种念头,打破了他最大的希望,导致他精神不振,勇气尽失。
勇敢和胆怯
他在被问及自己的早期记忆时谈到了一件事,对他来说,这应该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他原本要去维也纳一家戏院看戏,可是有件事需要他处理,他要先处理完,然后才能去戏院。抵达戏院时,他看见戏院已在燃烧的大火中倾塌了,所有人都遭受重创,只有他幸免于难。他据此断定,自己生来就会成就非凡。他之后的生活一直很顺利,直到他婚姻失败,从此,他便萎靡不振了。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能明辨于人们身上的心理态度。有的人天生就畏缩,有的人天生显得好斗,可我们从未见过真正畏缩之人。真正的畏缩是不可能的,因为那违背了人的天性。正常人不会畏缩,如果他确实在畏缩,那只能意味着他必须要进行更艰苦的斗争。
对命运的执着有何意义,可供描绘的内容有很多。这种执着会影响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明。而我们只想解释这样一件事:个人跟生活习惯、心理活动的动机有何关系。对命运的信仰很多时候只是逃避,意味着懦夫不愿加入斗争,不愿在活动中遵循积极向上的生活路线,因此只能算是虚无缥缈的心理支柱——如果其能称得上心理支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