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向光生长:阿德勒自我超越心理学 > 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都是有害的

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都是有害的

优越情结时常会对隐藏的自卑情结做出弥补。这类人往往具备以下特征:自负、傲慢、不懂礼貌、用心险恶、势利眼等等。他们重视外表多于行为。这类人在早期追逐优越情结时,表现得很胆怯。之后,他们遭遇的一切失败,全都以此作为托词。他们表示:“要不是因为胆怯,我怎么会不去做呢?”类似于这种“要不是”的句式,通常都是自卑情结的隐藏之处。

以下这种情况颇有意思。有些人直接表示:“我非常自卑。”有些人却把自己的自卑情结隐藏起来。这些承认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觉得跟其他人相比,自己更为高尚,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勇气承认的事情,自己却有勇气承认。这种人好像十分满足于自己这种坦承。他们如此“真诚”地告诉自己:“我很真诚,因为我可以把自己生病的原因公开。”在坦承自己的自卑情结后,他们还会暗示是生活或其余环境难题,导致他们变成了这样。一次意外、家庭与双亲、被夺走的身份与权力、良好教育的缺失、他人的压迫等,都属于这类难题。

自卑情结会展现出慎重、狡诈、卖弄、抗拒巨大的生活困难等特征。除此之外,探索的活动范围既狭窄,又有无数规矩约束,同样属于自卑情结的体现。总是倚在柱子上,也是自卑情结的体现。这种人会培养某些相当奇妙的兴趣。对于自己,他们并不信赖。他们会为收集小广告、报纸这种事,倾注自己所有的精力,以避免时间白白流逝。他们每次都能谅解自己这种行为。他们在无意义的方面做了大量实践工作,若他们这样坚持下去,时间久了,必然会患上强迫性神经官能症。

可适应不良的情况,的确是有的。在对边缘病例进行观察时,可以顺便研究这种情况的源头。在一切顺遂的情况下,边缘病例的自卑情结不会直接展现出来。此时的自卑情结是隐藏的,最低限度会有隐藏的先兆。因此,未曾遭遇阻碍的人会表现得很愉悦,可是认真观察就能看出来,有自卑感隐藏在他的语言或思想中,最低限度会展现在他的态度中,即他会以一种方式展现出自己的自卑情结,让我们看出来。自卑感在被夸张过后,就会形成自卑情结。因为自卑,这种人尝尽痛苦,其自我中心被迫承受沉重的负担,为逃脱这种约束,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整体而言,所有孩子都隐藏着自卑情结,无论其外在有何表现,都不会对这一点造成影响。由于懒惰的实质就是对生活重要目标的抗拒,因此,懒惰同样属于自卑情结的特征之一。不敢讲真话,所以不讲话。因对方不在旁边或马虎大意,所以可以偷盗成功。孩子的这类行为,就以自卑情结为中心。

我们同样能研究前文中提及的心理机制的作用与反作用。除了非常自卑的孩子,其余孩子都能在发展自身时,将范围限定在社会有意义的方面,并竭尽所能让自己的人生也有意义。这种孩子会对其他人产生兴趣,以便实现自己的目标。社会适应与社会感即对这方面的正确、正常的补偿。从某种角度说,成年人和孩子在追逐优越时,都不一定会有这种成长过程。无论何人都不会说:“我对其他人没有兴趣。”他断然不会找借口,解释自己的这种行为。不过,他有可能真的做出这种行为,以表明这个世界无法让自己产生兴趣。他会反过来表示,自己对其他人是有兴趣的,以此掩饰这样一个事实:自己无力适应社会。社会感便由此获得了证明,这种沉默的证明是很普遍的。

自卑情结有演变为精神病的可能。焦虑神经症患者可以做到任何事。若有个人能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就是这种人的目标,那他已经达成了这个目标。也许他会想要掌控其他人,得到其他人的照料。他的自卑情结在此期间,转变成了优越情结。他能变得优越,是借助其他人为自己服务这一方式。精神紊乱之人的发展经过,也跟这差不多。在由自卑情结发展出来的抗拒规则的强迫下,这种人进入了困境,此时,他便会怀有这样的期待:在想象中获得成功,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缺乏勇气导致自卑情结发展的病例的心理机制,在进入社会正轨后,就会败在有意义的方面。在进入社会的途中,这些人会因缺乏勇气而遭遇障碍。可是他们却继续走在社会这条路上,哪怕以他们的智慧,根本理解不了这条路的必要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