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向光生长:阿德勒自我超越心理学 > 怎样看待自己的不足

怎样看待自己的不足

由始至终,他都未曾犯错误,所以表面看来不应责备他。可是他内心怀有掌控其他人的欲望,他希望把太太的物质化个性转变为理想主义,例如变成自己这样的人。怀着这一目标的人是否有别于其外表,这点应存疑。

由此可见,这个男人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人:无论何时,其都能为他提供慰藉与快乐,并会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这种理想的人,便是他的原型寻觅的对象。这种寻觅在他成人以后,依旧没有停止。他之所以会生病,并非因为空气稀缺、呼吸困难,而是因为始终得不到安慰与快乐。找到能让自己永远快乐的人,显然太难了。他在一定程度上怀有这样的期待,期待能掌控环境。在他实现掌控目标的过程中,这一期待能为他提供帮助。因此,他的太太不会在他喘不上气时,盼着出去社交或去戏院,他的优越目标就达成了。

我们总能发现,眼睛有缺陷的孩子对自己能看到的东西满怀兴趣,乃至在这方面掌握了独特的才能。比如出色的诗人古斯塔夫·弗赖塔格[1],成就非凡的他却有眼睛散光的毛病。眼睛有缺陷的画家、诗人为数众多,可他们之所以对该领域满怀兴趣,正是因为眼睛的问题。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弗赖塔格表示:“我的眼睛有别于其他人,这迫使我训练、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跟其他人在现实中看见的相比,我在想象中看见的,肯定更清晰,这完全归因于视力。可我能成为出色的作家,是否也是因为视力,我并不清楚。”

他会喘不上气来,而不会想呕吐,这是为什么?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原型特征要求他喘不上气来。童年时代,他好像被人用绳子绑过,而他完全无力反抗,因为身体太弱,绳子又太紧。他因这次经历产生了不适感,呼吸系统受到影响。当时,他家有个年轻的女佣人很喜欢他,经常坐在他身旁安慰他,对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因此产生了一种虚假的感觉:自己总能得到他人的安慰,总能得到玩伴。他4岁那年,那个女佣要结婚,就此离开了他,他号啕大哭着送她到车站。她离开后,他跟自己的母亲说:“我的保姆走了,世界上已经没人爱我了。”

对天才的观察表明,他们中有不少人都存在视力缺陷等种种不足。这类案例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录中都能看到,就算神明也常有一只眼睛失明,或双目失明,无法幸免于难。一些天才近乎失明,却比别人更善于辨认、区分颜色、光影、线条。这些案例说明,一旦了解了残疾孩子问题的源头,就能明确如何对待他们,为他们提供治疗。

存在生理缺陷的孩子有很多。耳朵、眼睛、胃、肺这类生理缺陷,最容易引发孩子的兴趣,这点我们已经发现。有个相当奇葩的案例,可为该现象做出解释。一个45岁的已婚男子得了气喘病,每晚下班回家后,就开始犯病。顺便提一下,他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有人问他:“你老是回家后才犯病,这是为什么?”他答道:“因为我是理想主义者,我太太是现实主义者,我们之间经常闹矛盾。回家后,我想自由自在地休息,她却想外出活动。正因为这样,我待在家里,她就会很反感,每到这时,我就会生气,喘不上气来。”

跟其他人相比,部分人对食物的兴趣更加浓厚。他们时常探讨哪些食物自己可以吃,哪些食物自己不可以吃。也许是早期遭遇过饮食问题,导致他们有这种表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母亲在他们小时候把他们照顾得极为细致,总是跟他们提起,什么食物他们可以吃,什么食物不可以吃。为逾越这些阻碍,他们需要锻炼自身。尽管不情不愿,但他们还是渐渐开始关注自己平时的饮食问题。到了最后,他们基于对饮食的关注,要么变成了这方面的专家,要么掌握了烹饪的技巧。

四五岁时,孩子建立了自己的原型。以此为依据,他们借助各种方式犯错误,做斗争,谋求发展。有些孩子想摆脱眼前这个自己融入不了的世界,有些孩子希望变成画家,大家有着不同的目标。关于如何才能克服这些不足,也许他们并不了解。我们很难以正确的方式,为他们明确解释这个问题的答案,哪怕我们可能对这个答案心知肚明。

然而,部分肠胃功能失常的人会寻觅金钱等,以代替食物。这种人也许会变成唯利是图、吝啬至极的银行家,也许会日夜苦干,努力攒钱。有种很有意思的状况,就是富人往往会有胃病。这种人在经商行业的表现远比其他人优秀,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时刻都在自己的生意上。

个人的怪异特征、变态的行为方式,都能拿来加以解析。以左撇子的孩子为例,其中有些人对自己是左撇子这件事一无所知,因为他们在别人的悉心教导下,开始使用自己的右手。起初,他们的右手不够灵巧或相当笨拙,受到了很多嘲讽和指责。这的确是一种会遭受嘲讽的不足,但是其双手都应接受训练。在摇篮中,左撇子的孩子就用左手远多过右手,旁人可以看出他是左撇子。不灵活的右手或许会在之后的生活中,给他造成沉重的负担。可是从写字、绘画等活动中,又能看出他对利用自己的右臂、右手满怀兴趣。其实没必要太在乎左撇子这件事,只要让左撇子的孩子在之后的生活中,做比普通孩子更多的训练即可。左撇子的孩子务必要培养自身兴趣,即越早知道自己是左撇子,越会为正视自身不足,努力加以训练。这非常有利于培养个人的才能和艺术天赋。在这样的处境中,孩子会变得充满雄心壮志,因为他一直在为克服自身不足而战斗。这种战斗有时会变得异常艰辛,他会因此对其他人心生妒忌或羡慕,继而感到自卑。这种自卑的程度越严重,克服这种自卑的难度就越高。在持续的战斗中,孩子也许会变得充满奋斗的精神。孩子成年后,这种奋斗的精神依旧相当强烈。他一直在战斗,并坚信自己不应有阻碍,不应是愚笨的。跟其他人相比,这种孩子身上的担子更重。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同一种不足可能会引发不同的结果。某种混乱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是某种生理上的不足引起的。生理缺陷大多都能借助适当的营养计划得到妥善治疗,生理方面的不舒服也将不复存在。患者的态度才是恶劣结果的罪魁祸首,生理缺陷也许不必为此承担责任。个体心理学家相信,必然的因果关联或彻底的生理缺陷是不存在的,而患者一直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怀有错误的态度,原因就在于此。据此,个体心理学家表示,要培养奋斗的精神,以抵挡原型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自卑。

追求优越,感到自卑,是全人类的共同点。不过,这并不表明,所有人都没有任何区别。自卑与出色这两个普遍条件,掌控着人类行为。可是人们除此之外还有环境、健康、体力等方面的差异。处在同样的环境中,人们也有可能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犯下不同的错误。对孩子进行观察,会发现回答问题时,孩子的反应五花八门,完全正确、确定的反应是不存在的。大家都在追逐更好的生活习惯,在追逐的方式中,每个人的独特性得到了清楚的展现。尽管会犯种种错误,但是大家以种种方式做出努力,努力的方向是没错的。

[1] 古斯塔夫·弗赖塔格(1816—1895),德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