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武则天 > 第二十一章 女皇登基

第二十一章 女皇登基

《大云经》一出来,武则天的眼睛都亮了。为什么呢?因为里面讲了一个天女“净光”的故事,故事说:“佛告净光天女言,天女将化为菩萨,即以女身当王国土。”据说这位天女前生是国王的夫人,后又转生为菩萨,菩萨又转生为一个女人统治一方国土,然后这个女人再转化为佛。这故事的前半段简直就是武则天经历的翻版嘛,后半段又正符合武则天的理想。武则天大喜过望,终于找到一个经典支持女人当皇帝了。可是高兴过后,武则天觉得还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第一,她觉得普通老百姓文化水平比较低,而《大云经》写得过于高雅晦涩,要是老百姓看不懂怎么办?第二,这个净光天女的事情虽然写得天花乱坠,可是她知名度太低,没多少人听说过。知名度太低就不利于发动群众了,怎么办呢?

那怎么办呢?我们知道唐朝的主流信仰是儒释道三家并存,各占一席之地,既然儒家学说有问题,就再看看佛教和道教吧。显而易见,在这两家中,道教也不行。道教的始祖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李唐皇室称其为祖先,用人家的祖宗来革人家子孙的命,这怎么都觉得别扭。所以,剩下的只有佛教了。不过说起来,武则天和佛教的渊源也是最深的,她母亲杨夫人就是虔诚的佛教徒,她自己年轻的时候又在感业寺当过尼姑,对佛教的感情本来也十分深厚。后来她收了薛怀义做面首,不是也把他放到寺里头当和尚吗?现在想利用佛教了,怎么办呢?她就找薛怀义,交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去搞一个佛教界的理论研讨班。研讨什么呢?就专门研讨佛教经典里面有没有哪一条记载女人可以执政。接到任务后,薛怀义马上本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了。最后,在他和东魏国寺的和尚法明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出了一部经典,这部佛经名叫《大云经》,全称为《大方等无想大云经》。

武则天那么多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这两件小事对她来说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吗?她马上就想出主意来了,又把薛怀义叫来,让他组织一帮和尚,给《大云经》做个注释,要把它写得浅显易懂,让老百姓都能明白。很快这注释就出来了,叫《大云经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经典普及本。这本书的非凡之处在于把民间流行的弥勒崇拜和宣扬女主天下的经文结合到了一起。按照佛教教义,“弥勒”义为“慈悲”,普救众生,是在将来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的“未来佛”。从南北朝以来,弥勒佛在民间就受到广泛崇拜,人气很高。所以现在《大云经疏》就把弥勒佛和净光天女的故事糅合在一起,说太后就是弥勒降生,必当取代大唐皇帝,成为人世之主。弥勒佛化身为太后来当皇帝,最后还会成佛。佛意如此,万不能违。

武则天虽然利用儒家的天人感应理论,但是,她也觉得这里头有问题。传统儒家教义特别反对女人执政,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武则天派人翻遍了儒家典籍,也没有找到哪一句说女人可以当皇帝。而且当时还有人打着儒家学说的旗号肆无忌惮地反对武则天当政。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垂拱二年(686年)新丰县有山涌出,群臣纷纷恭贺说这是天降祥瑞,没想到有个叫俞文俊的儒生却上书说无故涌出土山,就像人身体不适才会长瘤子一样,哪里是什么祥瑞,明明就是灾变!如今太后大权独揽,反易阴阳,故此天降灾变警告,望太后退回后宫,否则必遭天谴。这可让武则天太难堪了,所以她觉得,要想靠儒家学说来表达让一个女人当皇帝的天意,确实有难度。

《大云经疏》一出来,武则天十分满意,立即颁行天下,并要求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寺内各藏一部《大云经》,由高僧开坛讲解。一时间,东起渤海,西止流沙,南抵五岭,北至大漠,《大云经》和《大云经疏》一起传遍全国各地,经过佛教徒这么一炒作,一下子就把女主正位的舆论推向了新高。

为了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武则天不断地抛出祥瑞,甚至主管教育的国子祭酒上任第一天,按照惯例应该开讲儒家五经,到武则天这时候改了,不再讲儒家经典,而是改判祥瑞案三道了,拿三个祥瑞来,解释解释这些祥瑞都是什么含义。这做法就太厉害了,用官方的手段对祥瑞加以理论化的阐释,一下子就使得祥瑞的意义深刻起来了。所以在这段时间祥瑞层出不穷,对祥瑞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但是官方总会有一个大的指导方针,引导大家对祥瑞进行解释。当然,这种解释必然是有利于武则天称帝的。

天降祥瑞,佛出宝典,武太后天上人间忙得不亦乐乎。经过上上下下几番艰苦努力,她终于得到了儒、释这两大思想体系的认可。现在天意昭昭,就差民心了。

有一句诗叫作“天意从来高难问”,意思是说天意高深莫测,很难揣摩。但是中国古代发展出一套天人感应理论,说天和人是息息相通的,天的意志必然会通过一些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表达出来。这些事情在中国古代就叫祥瑞。有了这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接下来的就是技术活了,只要多出几个祥瑞就可以啦。所以从武则天想要当皇帝开始,祥瑞就连续不断地涌现出来。比如说垂拱二年(686年),雍州的新丰县发生地震,地块往一处一挤压,涌出一个土堆来。这就是祥瑞啊,这个土堆不能叫土堆了,应该叫庆山,吉庆之山。所以,新丰县马上被改名为庆山县。我们前面讲过的唐同泰从洛水里找出的石头,上面写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这也是祥瑞。武则天接受了这块宝贝石头,给它改名叫“天授宝图”之后,自称“圣母神皇”,马上又出现了彩云绕太阳的天象,这也是祥瑞,这叫作“庆云抱戴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一切都围着太阳转,这太阳就是武则天。

三、声势浩大的请愿

修建明堂、改革文字,武则天在一步步树立自己的权威,但是,按照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统治者要想取得合法的统治权,不能光靠这些自我炒作,还需要天意和民心的支持。合法的统治者必然是天命所归,民心所向。武则天如何在这两方面做文章呢?

民心是怎么表达的呢?民心是通过大规模的请愿活动表达出来的。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三日,一个七品芝麻官,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父老数百人伏阙上表,请求武则天顺应天意民心,自己当皇帝,改唐为周,同时让现任皇帝李旦改姓武。武则天当然是早就盼着这一天啦,但是也不能显得太心急呀,中国古代不是讲三让而后受之吗,所以这次她没有答应。虽然拒绝了群众,但也不能伤了群众的心,怎么办呢?武则天提拔傅游艺当了正五品的门下省给事中,一下子升了十阶。

二、祥瑞满天飞

在这样的诱惑之下,第二轮大规模的请愿马上出现了。上一次是以李唐皇室的老家关中人为主,这次的主要人物就变成洛阳百姓了,再加上番人胡客、和尚道士,一共一万二千人,上表请求武则天登基为帝。这一次请愿不仅人数多,而且包含僧俗胡汉各种力量,代表性比第一次广泛多了。可是武则天觉得还没到火候呢,又一次谦虚地否决了。

武则天的这些新字,究竟改得好不好呢?有一派人说好,民国妇女运动先驱张默君曾经写诗高度评价:“天马行空天运开,天教渊度倚惊才。大周文字分明在,独创千秋史乘来。”她认为武则天这些新字就像武周王朝一样,必将彪炳史册,辉耀千秋。可是也有人说这些字不好,因为这些字太不符合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武则天统治的结束,人们渐渐就不认识这些字了,到宋朝已经基本失传。可是只有一个字,绝对不会消失,这个字就是“曌”。只要中国历史还存在,我们就得面对这个字,因为中国历史永远都绕不过这个人物:武曌,武则天。

第二天,请愿的人又来了,而且,大批文武官员也加入了请愿的行列,一共六万多人发动了第三波劝进的浪潮,他们“守阙固请”,摆出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聚在宫外不肯走。这些人推举出自己的代表来,与武则天对话。他们说:“今天命陛下以主,人以陛下为母……陛下不应天,不顺人,独高谦让之道,无所宪法,臣等何所仰则!”如今上天命令您当天下之主,我们都把陛下您视作我们的母亲,可是陛下您既不应天也不顺人,只是一味地谦虚,您把我们置于何地?代表发言之后,好多老百姓也在下面嚷:接受我们的请求吧!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大声喊:看呀!有只凤凰朝宫里飞去了!接着又有人喊:红鸟!这么多红鸟都落到朝堂上了!一时间下面是万民欢呼,上面是百鸟朝凤,天人合一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因为这场改天换地的活剧,没有他配合表演就无法完成。谁呢?皇帝李旦。李旦也加入了请愿队伍,坚决请求母亲当皇帝,自请降为皇嗣,同时还要求改姓武。现在,三让而后受之的传统禅让仪式已经一步不落地完成了,武则天终于站了起来,说:“俞哉!此亦天授也!”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就此诞生了。

就是在明堂里,武则天又发布了一道诏令:改革文字!我们知道,文字的改革从古到今一直在进行,像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就是文字改革的产物。但是,武则天改革文字可不是出于简化汉字、规范汉字的目的,我们不是讲过她特别迷信文字的力量吗?给每个孩子起名字都有特别的含义。现在,她要改革一些关键字,让这些字都具有某种特别的含义,人们一看这些字,就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载初元年(690年)的正月,武则天颁布了第一批新文字,一共有十二个,都是常用字:天、地、日、月、星、君、臣、载、初、年、正和照。后来,又增加了“证”“授”“圣”“国”“人”等字,到底一共造了多少,现在众说纷纭。这些字都太有意义了。比如“君”字就是“天下大吉”四字合成的,意思是当君主的人就是最吉庆的,所有吉祥的事都围着他转,相当于清朝说圣天子百灵相助。跟君相对的是臣,“臣”怎么写呢?用“一”加“忠”,要求臣子一心一意忠实于君主。这些字从载初元年(690年)到神龙元年(705年)在全国推行,现在成了我们给这一时期古书断代的重要依据。

四、一代女皇

明堂修好后,转过年来,也就是垂拱五年(689年)的正月,武则天率领皇帝李旦和皇太子在明堂祭天、祭祖,宣布改元“永昌”,接受百官的朝贺。“天子坐明堂”的景象终于呈现在人们面前了,只不过,坐在明堂里发号施令的不是皇帝,而是皇帝的母亲圣母神皇。可是,面对如此富丽堂皇的明堂、如此古老的儒学传统和如此强悍的武则天,还会有谁怀疑她不应该成为天子呢?

这时的武则天已经六十七岁了。她十四岁进宫,三十二岁当皇后,四十岁与唐高宗并称二圣,五十岁晋升天后,六十岁成为皇太后,如今,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在六十七岁的年纪,她终于君临天下。武则天自称是周王朝的后裔,因此改国号为周,实行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正月。武则天为什么自称周王朝的后裔,这里面又隐藏着她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这新修的明堂什么样子呢?按照《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等书的一致记载,它坐落在原来洛阳行宫的正殿乾元殿的位置上,共分三层,下层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代表十二个时辰,上层代表二十四个节气。三层共“高二百九十四尺”,折合现在九十多米,相当于故宫太和殿的两倍高。李白有一句诗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才一百尺的高楼就让他感觉可以摘到星星了,那么近三百尺的明堂岂不是要把天都捅一个窟窿。别忘了这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啊。更吸引眼球的是明堂外的装饰,明堂中层外面装饰着九条金龙,众星捧月似的捧着一个圆盘,圆盘上头就是明堂的最上层。上层的宝顶之上,立着一个高达一丈多的铁凤凰,铁凤凰遍身涂满黄金,昂首振翼,让下面的九条巨龙全都黯然失色!

众所周知,周的统治者姓姬,大名鼎鼎的周公就叫姬旦,而武则天姓武,怎么会是姬姓的后代呢?按照武则天的说法,迁都到洛阳的周平王生了一个小儿子,掌纹自然形成一个“武”字,所以就叫他姬武,他的后人就改姓武了,所以说武家是从姬家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出身小姓寒门的悲哀,她的祖先没有什么特别的光荣能让她夸耀,她只好跟周王朝攀亲戚。当然,武则天跟周朝攀亲也不是只有这一个理由。我们都知道夏商周三代,周朝享国最久,一共统治了约八百年,武则天希望自己建立的武周王朝也像周朝一样,能够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

不过虽然有这么一个儒家传统,可是从汉朝结束之后,就没有哪位天子真正在明堂里待过。为什么呢?明堂的建筑式样失传了,后人已经不知道怎么建明堂了。这可太遗憾了,所以好多皇帝在任时都想把明堂修起来,自己也享受享受“天子坐明堂”的快感。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也是其中之一,他也想当儒家圣王,打算修明堂,还找了一帮儒生来给他论证设计方案。没想到人多嘴杂,每个人依据的经典也不一样,讨论来讨论去,讨论了几十年,唐高宗都死了,明堂的样子还没出来。现在武则天想当亘古第一个女皇帝,她下定决心要把明堂建起来,让它成为一个标志性建筑,用人人可见的形式来昭告天下,自己就是传说中的儒家圣王!这个明堂究竟怎么修呢?为了避免再出现唐高宗那样的结局,武则天根本不和那些泥古不化的儒生商量,她直接找以贯彻领导意图坚决、办事干净利落著称的北门学士,让他们马上拿出一个方案。武则天告诉他们,这个明堂不需要面面俱到地符合经典记载,只要富丽堂皇就可以了。有了这样的指示就好办了,学士们马上设计好了明堂的结构。设计方案出台后,武则天让自己的和尚情夫薛怀义督办,率领几万劳力,大干快上,垂拱四年(688年)二月动工,到当年的十二月,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明堂建成了!

此外,周朝是儒家学说最认可的朝代,在儒家的传统认识里,周朝实行的是王道政治,是儒家的理想型政治。而武则天最缺的就是儒家的认可。你们既然说周朝最好,周朝实行王道政治,那好,我就是周朝的继承人!出于多种考虑,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自称“圣神皇帝”。原来的皇帝李旦降为皇嗣,不光身份降了,名字也变了,而且是姓和名一块变,改名武轮。

明堂是什么东西呢?它是中国儒家经典里记载的一种非常神圣的建筑。传说最早的明堂是由轩辕黄帝亲手建造的,它上可通天,下可达人。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说法,天子受命于天,代天治人,因此像朝会、祭祀、庆赏、选士等一切大典都应当在明堂举行,以便沟通天人。随着儒家学说的强势推广,关于明堂的说法也广为流传。大家都知道的北朝民歌《木兰辞》里就讲:“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可见,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历朝历代的人们都把明堂和天子的身份联系在一起。

女皇的登基大典选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是重阳佳节,挑选这个日子来举办登基大典,也是大有深意。根据《周易》的说法,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是一个最为阳刚的日子。武则天选择在这一天登基,可能正是对她阴柔的女性身份的一种补充吧。她要尽量淡化自己的女性身份,给自己赋予更多的阳刚之气。武则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承认,武则天在一定程度上是男尊女卑观念的挑战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自己也是在这样的传统思想中长大的,男为阳,女为阴,男主外,女主内,这些思想不可能对她没有影响。她一直在和这样一些观念斗争,但是,斗争之中又有妥协,有些妥协是她有意为之,有些则是本能地进行着。没有人能真的和传统决裂,甚至像武则天这样伟大的女皇也是如此。

武则天不是用暴力手段先镇压了李敬业造反,然后清洗了朝廷中的反对派,又基本上把李唐宗室一网打尽了吗?但是,她知道,暴力只能使人畏惧,绝不能使人信服。怎样才能让人真心实意地信服自己的权威呢?武则天决定好好粉饰一下自己,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圣天子。武则天的这个粉饰工作是通过两件大事实现的,一件是建明堂,另一件是造新字。

九月十三日,武则天下令按天子之礼在洛阳立武氏七庙,以父亲武士彟为太祖孝明高皇帝,又尊西周的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武氏子弟如武承嗣、武三思等都封为王,姑姐都封为公主,天下所有武姓人氏也一概免除赋役,武家王朝嘛,武家人肯定得沾点光。既然改唐为周,长安的李唐太庙自然是不能保留了,武则天把它改为享德庙,继续供奉唐高祖、太宗、高宗的牌位,因为武则天宣称她的皇位正是继承李唐三圣的。继续承认自己作为李家媳妇的身份,以母亲的身份取代儿子成为皇帝,可能是武则天为了取得最广泛的支持所做出的最好选择。可是,这种身份同样隐含着矛盾,武则天的政权既然来源于李家,来源于母亲的身份,那么,政权又会归向哪里呢?这些矛盾从武则天改唐为周的那一天起就存在了,此后还要一直发展下去,但是,武则天当时并没有想清楚。

一、标新立异的改革

当然,没有想清楚也并不要紧,跟着感觉走,本来就是武则天的一贯作风,她最善于在行动中随时抓住时机,调整战略,有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正蕴含在问题之中吗?那么,当了皇帝的武则天还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我们都知道,在清东陵里,慈禧的定陵石刻与众不同。别的石刻中,龙凤呈祥的图案都是龙在凤上,只有慈禧陵反其道而行之,是凤在龙上。这件事情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其实,这个图案的原创者不是慈禧,而是比慈禧早生了一千多年的武则天。而且,慈禧虽然控制中国五十年,毕竟只是一个掌权的太后,说她是凤在龙上,其实有点牵强;而武则天则是实至名归,真正做到了强凤压龙,当了皇帝!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武则天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她称帝登基的最高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