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让武则天在全天下人面前出尽了风头,封禅之后的加阶晋爵,更是让她笼络了不少官员的心。可是封禅的好处还不止如此呢,这次封禅还给她带来了另外一个收获—借机铲除了外甥女魏国夫人贺兰氏,一个想和她分享丈夫的小情敌。
三、魏国夫人之死
我们前面说过,武则天有一个姐姐,嫁给了贺兰氏,很早就守寡了。武则天得幸于高宗之后,就把姐姐接到了身边,姐姐还带来了一儿一女。后来,风流的姐姐不守规矩,和高宗勾搭成奸,还买一送一,饶上了外甥女贺兰氏。武则天当皇后以后,姐姐韩国夫人很快就死去了,但小外甥女魏国夫人仍然不知天高地厚,她觉得自己好歹年轻,十几岁的花季少女不比武则天那张老脸耐看?她觉得有本事把唐高宗俘虏到自己的石榴裙下。唐高宗对这个小美人也很动心,打算正式纳她做妃子,但是碍于武则天的威严,一直没好意思开口。而武则天看不惯贺兰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由于没有找到好机会而一再容忍。
武则天不在乎大臣笑她,但她绝不会真的不关心大臣的感受。封禅大典举行完毕,武则天又上了一个提案,推动唐高宗做了一件收买人心的大事:帝后现在告成功于天地,但是天下治理得好,那可不是帝后两个人的功劳,所有的文武百官都发挥了作用,也得让他们享受一点恩惠。怎么享受呢?武则天建议给所有的三品以上官员赐爵,四品以下官员加阶!阶在唐朝代表一个人的品级,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经济待遇,比如,享受什么级别的待遇,拿多少俸禄,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等等。整个官僚系统分为二十九阶,也就是二十九个级别。根据制度,官员要加一阶,一般要四年的资历。三品和五品更是两个关口,三品叫亲贵,五品叫通贵,都享受不少特权,所以五品以上的官不能太多,许多人一辈子也混不上去。现在武则天一声令下,给每个人都加阶,不仅仅是让官员们白占了至少四年的便宜,而且让一些人也顺利地进入了三品亲贵或者五品通贵的行列。这是一招妙棋啊,成百上千的官僚因此受惠,他们自然对武后感恩戴德。如果说武则天主持亚献是让官员们窃笑的话,这次加官晋爵是让他们真的笑起来了,那是开怀大笑,面对着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谁能不感激武皇后呢?
废后事件后,武则天加强了对唐高宗的控制。在外朝,她用二圣临朝的方式使得唐高宗不再有和大臣私下谋议的可能;在后宫,那可是她的天下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武则天也不想对这小外甥女客气了。怎样铲除这个小情敌呢?总得找个机会啊。封禅泰山这个活动一搞起来,武则天的机会就来了,曾经得罪过武则天母女的两个堂哥被她派上了用场。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仪式安排妥当后,唐高宗和武则天率领大队人马出发了。队伍中有六宫妃嫔、文武百官、护卫士兵,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罽宾、乌苌等诸蕃酋长和他们的随从,几万人的队伍,加上无数的穹庐帐篷和马牛羊驼,绵延几百里路,一直走了两个月,才到达泰山脚下。大唐帝国的赫赫声威得到充分体现。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唐高宗祭祀昊天上帝,初三,祭祀皇地祇就热闹了。唐高宗初献完毕之后,捧着各项执事的随员立即退下,宦官在泰山的路边设立了锦幛,因为皇后就要登场了,这可不是谁想看就能看的。武则天率领后宫登山亚献。仪式所有的歌舞人员都由后宫组成,一片轻歌曼舞,整个泰山花团锦簇。据说群臣看了都忍不住偷偷地笑,说这么隆重的一个礼仪活动给皇后搞成这个样子,真是亘古未有的事。可是对于武皇后来说,这就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她现在是有史以来唯一主持亚献的皇后,有谁像她这么威风过?她这不就在全天下树立了和皇帝并尊的地位吗?
皇帝东封泰山,各地刺史都要随行。因为过去得罪了杨氏夫人,武后的两个堂哥武惟良和武怀运分别被贬为始州刺史和淄州刺史,这次也都奉诏到泰山来了,封禅完毕,又和高宗一起回到京师。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这哥儿俩经过这几年的折腾,终于明白这个皇后惹不起,再也不敢又臭又硬了,想要讨好一下武皇后,缓和关系。当时官员有献食的风俗,就是准备一些土特产、山珍海味,送进宫里,请皇帝皇后品尝。武惟良兄弟也献了食。武则天是多么善于利用机会的人啊,接到献食之后,她灵机一动,正好用这两个人当替死鬼!心动就要行动,武则天马上邀请魏国夫人贺兰氏。她派人把那食品下了药,然后对外甥女说,这是咱们娘家送来的东西,一块儿吃吧。这小丫头哪有武则天那份心计,一看见是自家人送的,就吃吧,没吃几口,七窍流血,倒地而亡。这后宫一下就乱套了。可怜的唐高宗,早晨上朝之前还是温香暖玉抱满怀,可是退朝回来,鲜活的小情人已经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唐高宗忍不住失声痛哭。
可是封禅作为国家最高级典礼,本来并没有皇后的事。皇后顶多是随行人员,不能真正参与典礼。但要是这个活动没有皇后的事,武则天这不白折腾了吗?武则天可不想只当观众,她要改造这个典礼,让自己也参与到这个典礼中来。怎么改造呢?本来,封禅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祭祀昊天上帝的封礼;二是祭祀皇地祇的禅礼。其中祭祀昊天上帝的时候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的时候太后配享。都是由皇帝首先献上祭品,称为初献,然后再由公卿接着献祭,叫作亚献,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可是武则天不认可这个传统,她出来找碴儿了。她说,禅礼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也就是后妃的坤德,这样的典礼让公卿亚献非常不妥。因为男女有别、内外有别啊!皇太后是女人,是先皇的贤内助,怎么能够让外朝的大臣来祭祀呢?那么大臣祭祀不合礼仪,应该由谁祭祀呢?武则天说,我现在备位后宫,是六宫之主,伺候婆婆是我的本职工作,但是婆婆长孙皇后去世得早,没有给我履行职责的机会,现在正好可以利用祭祀的机会表达我心中的遗憾啊。道理说得冠冕堂皇。唐高宗一听,这说得是有理有据啊,于是下诏表示同意。向来不允许女人参与的封禅大典,一改旧制,在祭祀皇地祇的时候,由高宗初献,皇后主持亚献!
宫里发生食品中毒案,性质当然很严重。马上追查罪犯,惟良和怀运两兄弟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毕竟食品是他们两个送来的啊,最有犯罪可能。至于犯罪动机,武则天更是信手拈来。这两个人因为贬官一直嫉恨皇后,没准还想谋害皇帝,现在想要趁献食的机会毒死皇后,却失手误杀了魏国夫人。
二圣临朝,武则天在大臣面前确立了和唐高宗并尊的地位,但是她还不满足,她还要在天下人面前树立威信。怎么办呢?她已经从亲蚕、接见家乡父老等礼仪活动中尝到了甜头,她还要继续表演。如果说以前武则天参加的各种典礼还主要是针对内外命妇和父老乡亲的话,这一次她的野心扩大了,她要在官僚乃至全天下的人面前展示自己。她瞄上了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祭祀大典—封禅。封禅是一种古代帝王祭祀天神、地祇的仪式,封为祭天,禅为祭地。这个礼仪是先秦时代齐鲁地区的方士和儒生发明的,只有在天下一统、国泰民安的盛世才有资格举行,告功于天地,同时祈求天地进一步的保佑。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积极学习齐鲁大地的礼乐文明,把这个礼仪纳入国家大典,而且提升为第一级的典礼,秦始皇也就成了第一位到泰山封禅的皇帝。可是我们要知道,封禅得是在统治者文治武功都相当厉害的时候才能进行,要求特别高,所以虽然是第一级的典礼,但是历史上真正封禅的皇帝寥寥无几。唐太宗在取得贞观之治的成就后曾经想要封禅,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国力不足而作罢。现在,大唐帝国在唐高宗和武皇后的治理之下稳步向前,疆域达到极盛,而且经济也快速发展,物阜民丰,一派丰衣足食的太平景象。据史书记载:“是时频岁丰稔,米斗至五钱,豆麦不列于市。议者以为古来帝王封禅,未有若斯之盛者也。”一斗米才卖几文钱,而且社会治安良好。政治上足可媲美贞观,经济上又比贞观时期富庶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举行封禅大典并不为过。高宗继位时就有大臣不断上表提封禅的事情,现在武则天又积极撺掇他:本朝各方面都超过贞观时代了,为什么不继承父皇的遗愿,去泰山封禅啊?唐高宗本来就是一个好表现的人,因为小时候不入唐太宗的法眼,留下了心理阴影,即位后一心想超越老爸,因此觉得武则天的提议太及时了,当下应允。
这样一来,这个案子就大了,这是试图毒死皇后啊,得从严、从重、从快处理了。怎么处理?武惟良和武怀运未经审判便被处死,妻女没入宫中为奴。其中,武惟良的大嫂善氏最惨。这个女人虽然姓善,可是并不善良,当年对杨夫人母女最坏。这一次,她也被没入掖庭,落入杨夫人母女手中了。杨夫人想到当年在她手里讨生活的艰难,不禁怒从心头起,怂恿武则天命人把她打得肉尽骨现而死,总算一泄心头之恨!在消灭这几个亲属的肉体之后,武则天觉得还不解气,说武惟良、武怀运兄弟哪配姓武啊?他们这样的蛇蝎心肠,改姓蝮吧,蝮蛇的蝮,他们就是毒蛇猛兽。这是从精神上再予以侮辱,犹如对付当年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这样,武则天又是一箭双雕,既除掉了情敌,也彻底报了当年的被虐之仇。
二、封禅泰山
经过宫里宫外的一番努力,武则天进一步站稳了脚跟。现在,宫里面已经没有了情敌,唐高宗从此只能积极贯彻一夫一妻制了;外廷的大臣们对武则天参政也不再敢公开表示异议;二圣政治经过封禅大典,已经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的大唐帝国社会稳定,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真可以说是盛极一时。这样骄人的成绩是在武则天的协助之下取得的,武则天怎么能够不志得意满呢?
武后公然走上前台垂帘听政,表明高宗向天下臣民认可了武后参政议政的合法性。对武则天而言,这样做的第一个好处,就是使大臣无法再和皇帝谋划对她不利的行为。试想,面对帘子后面虎视眈眈的武皇后,谁还敢再对皇帝说“皇后专权,不如废之”呢?第二个好处是让武后对朝政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皇帝生病的时候,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都进一步增长。从此,政局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能再忽视武皇后的作用了。官僚们开始习惯于对一个女人俯首称臣,最后,心情复杂地注视着这个女人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四、武后避位
“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说得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从此以后,朝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中却是事实。唐代人管皇帝叫“圣人”,现在帝后共同临朝掌政,人们就把他们合称“二圣”。这真是武则天一生中光彩夺目的一笔。垂帘听政在中国古代并不罕见,但是一位年富力强的皇帝竟然允许皇后垂帘听政,这可是非同一般。不过唐高宗这样做倒是有例可循的。首先,早在永徽六年(655年)废后之战白热化的阶段,武后就曾在高宗的默许下偷听他和元老大臣的交谈。当时褚遂良以辞官要挟唐高宗,君臣之间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武则天不就在帘子后面发出一声断喝—“何不扑杀此獠”吗!如今只是把这种临时性的行为常规化和制度化了。另外,从北朝以来,受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家庭主妇的地位空前高涨,常常是内外兼顾。隋文帝时期,每次上朝,独孤皇后必定同辇相随,令宦官侍立于文帝身旁,大事小情,随时传报。文帝退朝,皇后再车驾同返,当时就有“二圣”之称。所以高宗能够答应武则天临朝,也是受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影响。
常言道:月圆则亏,水满则溢。咸亨元年(670年),唐朝的危机和武则天的个人危机差不多同时悄悄地出现了。这一年,唐朝派常胜将军薛仁贵讨伐吐蕃,结果全军覆没。这可是唐朝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军事惨败,吐蕃因此信心大增,领土扩张到今天的青海,让唐朝西线的军事压力骤增。东北朝鲜半岛的形势也发生变化。夙敌高丽和百济本来已经被唐朝打下,但是,由于管理不善,百姓屡屡叛乱,原本依附唐朝的新罗政权趁机发展势力,统一朝鲜半岛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隋唐两朝的皇帝辛辛苦苦忙了几十年,最后给他人做了嫁衣裳。这是在外交方面。在内政方面,同年,天下大旱,关中饥馑,朝廷不得不下诏任由百姓往各州逐食,政府班子也准备东迁洛阳,解决吃饭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解决不了老百姓的米袋子和菜篮子问题,二圣都不免有焦头烂额之感。
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资治通鉴》卷二〇一)
与此同时,武则天个人也遇到了困难。首先,在朝廷里,她的死党许敬宗退休了。许敬宗从废王立武开始,没少给武则天卖力,是武则天楔进宰相集团中的一颗钉子,可是现在许敬宗七十多岁了,干不动了。他这一退休,武则天对宰相集团的控制能力就下降了很多,这是继李义府贬死之后对武则天的又一个重大打击。武则天一下子面临着朝中无人的困境。随着许敬宗的退休,朝廷中的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的庙被整修一新,显示出原来在废王立武问题上的反武派势力重新抬头的态势。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内廷,武则天也遭遇了人生的痛楚,她的母亲杨夫人去世了。老太太活了九十二岁,去世应该说并不出人意料。但是,这让武则天又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依靠。杨夫人可以说是武则天一生重要的支持者和领路人。当年,就是她动用关系,把武则天送进了大内深宫。武则天爱好文史的取向、睚眦必报的性格、刚毅果断的素质,都深受杨夫人的影响。在废王立武的关键时刻,在二圣临朝的复杂局面下,杨夫人都用自己的老谋深算和政治直觉为武则天出谋划策,沟通内外。她的能量和手腕,让高宗都叹为观止,武则天更是受惠良多,感激莫名。
据《资治通鉴》记载:
现在,左膀右臂都走了,国家又面临着困境,武则天陷入了迷茫。下一步该怎么走呢?中国古代不是有天人感应的传统思想吗?国家发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就意味着统治者失德,皇帝往往会通过减膳、撤乐来表示自责。现在天下大旱,执政者的形象当然会受到影响,原本对武后参政心存不满的政治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不少人就攻击武则天,说灾难是因为皇后专权造成的,外廷议论纷纷。面对各种压力,武则天怎么处理呢?她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要求避位,以答天谴!
唐高宗废后的念头刚刚打消,武则天就找他谈话了,而且谈得推心置腹。她说,您是个好皇帝,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您有一个弱点,就是耳软心活,容易拿不定主意,听别人撺掇。您哪里是真的想废掉我呀,但是上官仪在您耳边一调唆,您就把握不住了,差一点就把我废掉。这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了,会是多大的失误啊。为了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后我陪着您一块儿上朝,大臣无论是对您进忠言还是进谗言,我都帮您分析分析,这样您就不会鲁莽行事了。至此,武则天明确提出了和唐高宗一起临朝听政的要求。唐高宗如何反应的呢?他此刻心里充满了悔恨和不安,正不知怎么向老婆大人赔罪呢。再说,唐高宗性格软弱,武则天这些年在他心里已经牢牢地树立起了妻子、参谋加姐姐的地位,唐高宗觉得很难再拒绝她的任何要求,就同意了武后的建议。
这是个不得了的新鲜事。武则天这一辈子一直都在进取,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何曾见她退缩过?避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当皇后了。是不是她终于暴露出软弱的一面了,实在干不下去了?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这是武则天的一招棋,叫以退为进。
一、二圣临朝
一方面,这是对高宗摆出姿态:我虽然和您合称二圣,但是依然在您的领导下,我的命运由您决定。如果您觉得我不好,您就惩罚我吧。武则天摆出了一副小鸟依人的样子。试想,哪个男人在这种情况下不会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呢?另一方面,以一个皇后的身份要求对国事负责,这等于直接昭告天下,这个国家是在我的领导之下!我有这样的领导权,才会负有相应的责任!要知道,权力和责任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权力就不会有责任。这等于一下子把唐高宗逼到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接受武则天辞皇后位的申请,就等于肯定了武则天的政治地位,肯定了国家是在她的主要领导之下!虽然早有二圣的称号,但是让老婆承担主要政治责任,也不是当皇帝的所能容忍的啊。所以,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理智上,唐高宗决不能接受皇后的这个请求!何况,此时,二圣政治已经持续了六年,若是从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生病,武则天开始协理朝政算起,武则天的参政已经有十年之久,唐高宗已经习惯她在身边出谋划策,他现在不想再废掉皇后了。已经老夫老妻了,一个战壕里战斗了这么多年,现在遇到问题,更应该风雨同舟啊。
我们先要回顾一下上一章讲到的上官仪事件。武则天在显庆五年(660年)以后权力增长,引起了唐高宗的不满。唐高宗因此和宰相上官仪商议对策,最后君臣决定废掉武则天。这桩阴谋虽然因为武则天反应敏捷、处理得法而流产了,但武则天的内心却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即使贵为皇后,荣辱废立还是系于皇帝的一念之间!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和地位更有保障呢?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既然皇帝掌握着生杀予夺之权,那就讨好皇帝吧。皇帝不喜欢皇后参政,那我就退回后宫去。可是,武则天不是一般人。她不会放弃已经掌握的权力,退缩不是她的性格。武则天仔细分析了这次皇帝和宰相的图谋废后事件,她认为,皇帝虽然跟她有些磕磕碰碰,但那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从大局来讲,皇帝还是爱她、信任她的。那不怪皇帝,是不是宰相有问题啊?她也知道,宰相受儒家教育,对一个女人干政确实是不大满意,可是宰相对她再不满意,要是没有皇帝的支持,宰相能把一个皇后推翻吗?那不可能。这事儿既不是皇帝的问题,又不是宰相的问题,那是谁的问题呢?武则天思前想后,觉得这是宰相和皇帝互相交往产生的问题。宰相的不满再加上皇帝的权威,最后酿成大祸,差点把她从皇后这个位置上赶下去。找到了病源,再对症治疗就容易了。她必须制止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单独联系,更加严密地控制高宗!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于是,唐高宗拒绝了武后的避位请求,不仅如此,他还要安慰武则天,把杨夫人的葬礼办得风风光光,让天下人看看,他们有信心、有决心战胜困难!唐高宗辍朝三日,以显示内心的悲痛。他还亲手给杨夫人书写墓碑并让文武百官和内外命妇都到杨夫人的宅子里去吊丧,而且把杨夫人的灵柩一直送到墓地。接着,又封杨夫人为鲁国太夫人,谥号忠烈。这可是不得了啊,忠烈这个谥号哪像给女人的?人们对女性的要求是贞洁、柔婉就足够了,忠烈是对大臣的要求。把这样的谥号给杨夫人,那就等于把杨夫人比成股肱大臣了。
武则天的一生是一个大奇迹。一个女人,最后当上了皇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这个大奇迹是由若干个小奇迹构成的,没有这些小奇迹,也成就不了最后的大奇迹。什么是小奇迹呢?废王立武就是一个小奇迹。父亲的小妾,居然成为儿子的皇后,这是谁都料想不到的,可是武则天做到了。下面要讲的二圣临朝也是一个小奇迹。武则天在唐高宗年富力强的情况下,居然垂帘听政,跟高宗并称二圣!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
就这样,武则天再一次以退为进,化解了危机。而且,通过杨夫人的高规格葬礼,她又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威望。现在,武则天成功地稳住了阵脚,二圣政治已经不容置疑。武则天又站到一个新的起点上了,她的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