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武则天(杨焕亭) > 第四章

第四章

狱卒便打开地牢,战俘们将信将疑地跟着军士上到地面,白花花的阳光刺得他们睁不开眼。录事参军要随身的军士将战俘分成几排,席地而坐。又对身后的军厨挥了挥手,只见几位军士抬着几只大木桶,里面盛满了刚煮开的糠粥,热气腾腾,惹得战俘们分外眼馋。

第二天,李楷固遣录事参军到营州地牢“慰劳”战俘。打开地牢,一股阴风夹带着霉味扑面而来,录事参军急忙掩了鼻翼。在看守军士的引导下,录事参军沿着长满绿苔的潮湿台阶下到地牢,借着昏黄的灯光,看到数百双饥饿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他,心里不禁生怕,干咳了两声,才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本官奉李楷固将军之命,来放你等出去。”

待将糠粥分发给每一位战俘后,录事参军道:“李将军有言,养你等则无食,杀了你等又不忍,故而决定卖个人情,放你等回去。”

商议完毕,一干人出了穹庐,举目西望,橘红色的夕阳渐渐沉入青山背后,暮色拉开了它幽深的帷幕……

坐在最前面的一位大汉,看样子是一位旅帅,三两口就将糠粥喝完,还用舌头将残渣舔得干干净净,放下碗时,眼睛就充满了狐疑:“真的会放我等回去吗?”

“好!就依兄长。”

“李将军言出即行,岂会诓骗你等?”录事参军说着,来到旅帅面前,“不瞒足下,李将军现今对反叛朝廷悔之深矣,欲重归大周,共享圣朝之光,由此已与李尽忠反目。请足下回到周军大营,将此情转告曹仁师将军,就说我军饥寒不能自存,唯俟官军至即降矣。”

但孙万荣在任何时候都是冷静的,待大家笑声散后,他又说道:“武氏动辄为人改名,此雕虫小技,不值一提。我等亦无须介怀。当务之急,是要迅速实施诱敌之策,李别帅率领骆务整、何阿小两位将军在西硖石谷埋伏,可汗率大军在幽州、营州间与敌周旋,务必造成我军未进硖石谷的假象。”

说着,录事参军又把一串钱放在旅帅手上:“路上做个盘缠,这里还有李将军一封信札,务请足下转交曹将军。”

话刚说完,穹庐内便传出一阵大笑,惊得草丛中的芦雁冲天而上,向南飞去。

见状,战俘们这才心安理得地散去。

“别帅追随本汗多年,见事机敏,足智多谋,必能诱敌深入。来!换大碗!”李尽忠的眼睛顿时亮了,看李锴固连饮三大碗马奶酒,脸膛发红,就开心地大笑,“那个妖女不是要改本汗的名字为李尽灭么?依本汗看,该送给武三思一个‘武三灭’才对。”

两天以后,战俘便已到了曹仁师的军营,带头的旅帅详细地向他陈说了被释放的过程,还特别转交了李楷固的信札,曹仁师打开信札一看,果然满是归降之言——

别帅李楷固将啃光的鹿骨头扔到了穹庐一角,从地毡上站起来,打拱道:“末将愿往,末将定会把官军引入谷中。”

李尽忠欺瞒众将,倏然反叛,天理不容。楷固自归顺大周以来,备受皇恩,泽被举族,岂能为人鹰犬,助纣为虐。闻朝廷大军至,乃若枯木逢春,引领南望。

李尽忠沉思须臾,道:“此确为一条妙计,只是不知哪位将军愿意前往诈降?”

为避与李贼同流合污,楷固乃将所部隐于西硖石谷口。一俟官军到来,即率本部人马出山迎接。切切此意,天日可见。

“大汗可还记得,当初我军攻下营州后,曾俘获周军数百人,现在正好派上用场。臣可放他们出去,传言我军因粮草不济而不能自存,闻官军至,欲降朝廷,请求接应。敌闻之必趁势而来,我军于西硖石谷设伏,一举歼敌,定然大胜。”

合上书札,曹仁师大喜过望,如果说前几日的议军上,他毫不犹豫地站在武三思一边,是因为他春官尚书的头衔,那眼前的这封书札,使他强烈地感到立功的机会来了。于是,他立即传张玄遇、麻仁节、李多祚前来帐中议事。

“哦?”李尽忠放下手中的银碗,侧过脸来说,“请兄长尽陈其详。”

曹仁师完完整整地将李楷固的信念给诸将听,他从他们脸上获得的是兴奋,是跃跃欲试的热情,是急于建功立业的躁动。可是,他却没有从李多祚那里看到任何回应。

“大汗圣明!”孙万荣举起酒杯,与在座的几位将军“当”地碰了一下,酒就下了肚。比起李尽忠,孙万荣显得更成熟持重一些。当他与李尽忠的目光碰在一起时,就把自己思忖许久的谋虑和盘托出了:“大汗在上,尽管武三思并非王孝杰,姚也非娄师德,然官军将领二十八位,军旅二十余万,我军在数量上还是略逊一筹。因此依臣看来,此战只能智取而不能强攻。”

“虽信札由我方俘虏带回,亦不能证明其真假,”李多祚道,“倘是敌于硖石谷暗设伏兵,我军即面临全军覆没之危险,末将请将军详察。再说白纸黑字,他就不怕我们将之转给李尽忠么?还是禀告安抚使大人定夺吧。”

“哈哈!周朝竟遣了这样一个绣花枕头来,此天助我也。”李尽忠把一口酒灌进腹中,从银盘中撕一块鹿肉,大嚼大咽道。

李多祚的一番话噎得曹仁师说不出话来,只好遣军中校尉当日快马驰往守捉城请示。结果,武三思不顾姚的劝解,竟然允准受降,还嘲笑姚畏缩不前。

……

当晚酉时,校尉从守捉城行辕赶回,曹仁师再度部署受降事宜,自信道:“以我数倍于敌之兵力,还怕他反悔么?”他还提议由李多祚任前军先锋,可是被他婉言谢绝了。

“白日刚刚议完,现在有何军情?没听见本王的话么,不见!”

“各位大人,非末将临阵拒命,盖因敌军狡诈,末将不得不防,末将愿率领本部人马趁夜色潜入硖石谷口密林中,近可以随时接应我军,远可以钳制驰援之敌。”李多祚言罢,便起身告辞了。

卫士嗫嚅着:“姚大人说,他有紧急军情要……”

卯时三刻,曹仁师、张玄遇和麻仁节诸部大军,踩着黎明的露水出发了,辰时一刻,西峡石谷便已经在望了。

他贲张的血液迅速退潮,在心底大骂姚坏了他的好事:“回告他,就说本王累了,有何事明日再说不迟。”

三位将军驻马眺望,但见谷口草色蓊郁,林木密扎,而就在这密林里,藏着李多祚的军队。一想到这位出身靺鞨族的将领,麻仁节就忘不了他昨夜忧郁的眸子,加上一路进军过于顺利,让他对李楷固的意图也多了许多疑虑。他便勒住了马头,对身旁的张玄遇说道:“将军不觉得我军一路太顺利了么?”

就在巅峰时刻,卫士突然在外禀报,说安抚副使姚求见。

张玄遇甩了甩马鞭道:“末将也觉得疑点重重,数万之众的李尽忠大军到哪里去了?”

“嘿嘿……”武三思趁着热气的蒸腾,忽地站起来。那女子便益发地惊慌,想躲开,孰料武三思顺势一拉,女子便跌入浴盆,武三思三两下就把她身上的衣裳脱了个精光……

闻言,曹仁师很自负地笑道:“二位将军何须多虑。本将听说李尽忠正在北边与驻守幽州的清边前道副总管张九节周旋,根本无暇顾及李楷固;二则,李将军欲降我军的密札岂能让李尽忠知晓?以本将之见,此正是李将军处事周密之处。”说罢,他打马朝前飞驰而去,掌旗官扛着写有“周”字和“曹”字的大旗紧跟其后。

他抚摸着女子被蒸汽洇成桃色的脸颊,目光中荡漾着贪婪的流波。那女子第一次为一个来自京都的王爷沐浴,难免有些紧张,呼吸也不均匀起来:“王爷……”

接下来便是骑兵“嘚嘚嘚”地从步兵身旁驰过,惹起一阵骂声:“神气什么,惹恼了老子,砍你的马腿。”然而,落在他们头上的却是骑兵的马鞭。

武三思刚刚看过了驻军表演的角抵,正在浴盆中沐浴。一名当地女子将一瓢瓢热水顺着他的脊梁缓缓浇下,顿时他的血脉活跃非常,女子纤细的手指轻轻划过他的肌肤时,他的心便如脱缰的野马,奔跑在欲望的原野。

张玄遇看见后,大声呵斥道:“大敌当前,为何起哄,是要本将斩了你等的首级么?”说罢,他自己也追着曹仁师去了。

抬头看看夜空,已是月上中天,他转身朝武三思的行营走去。

大军刚刚进谷口时,道路还算宽敞,可越往里走越狭窄,深入一二里地后,竟只能容一队人马行走。曹仁师抬头看看,也只得见一线的天空,他的心渐渐地悬到了半空,便问紧随其后的张玄遇:“军中可有本地人?”

一阵风吹来,打断了姚的思绪。他对武三思的好大喜功分外担忧,倘是叛军在硖石谷设一支伏兵,引官军入谷,必致官军覆没。他不能看着将士们做无谓的牺牲。

张玄遇忙吩咐校尉去找。不一会儿,来了一位士卒,自称曾经在此地戍边,知道这西峡石谷又名黄麞谷,因谷内常有大量黄麞出没而得名:“此谷地势险要,外宽内窄,行走不便,深入其间,回旋很难。”

可姚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武曌打断了:“至于王将军,朕自认比爱卿知之更深,然而他毕竟临阵有失,朕作为一国之君,若朝令夕改,岂能让天下心服?朕又该如何面对那些战死疆场上的子弟?此事无须再议,今日爱卿回府上料理好家事,即刻随三思北上。”

曹仁师听着,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难道真让李多祚言中了?可事到如今,退回已无可能,他只有让身边的校尉吩咐下去:“军队呈长蛇状推进,将士随时准备迎战!”

“陛下……臣乃文官出身,对于军务知之寥寥,臣以为,还是请王孝杰将军……”

麻仁节的队伍走在最后,刚至谷口处,他便接到校尉传来的消息,霎时心里变得不安起来,埋怨曹仁师用兵不慎。然而,这般部署也是武三思的意思,他若中途退却,回到京都定也难逃牢狱之灾,便对身边的司马道:“传令下去,谨慎行进,提高警觉,以防敌军埋伏。”

“朕知道,三思无排兵布阵经验,加之平日骄矜,故而,朕欲以爱卿为副使。一则,爱卿遇事沉静多思;二则爱卿中直敢言,朕放心。”

队伍又向前推进了将近五里地,山间又起了大雾,乳白色的雾霭乘着山风,从这座山头飘向那座山头,缠绕在褐色的山石周围,以致一两丈之外的景物看上去都模模糊糊的。

姚这才明白了,皇上至今也没有完全放弃立武氏为太子的念想。可即便如此,也不能拿社稷做赌注啊。可他说出口的话就变委婉多了:“陛下将心迹坦言于微臣,臣不胜感激,梁王任左卫将军,现今又主事春官署,担此重任,未尝不可,只是……”

曹仁师催动坐骑登上一高坡,环顾峡谷两岸,林深树密,却依然看不见李楷固的旗帜,心中益发地慌乱。

姚没有说话,只是很专注地听着,武曌接着道:“先皇(武士彟)曾是大唐名将,朕的几位兄长虽无大功,也还差强人意。只是承嗣、三思、攸暨、攸宜几位,未历战阵,却身居高位,朝野颇有微词,故而朕才考虑让他出征……”

正在这时,却听见前面传来一阵吵嚷声,他便急忙命人前去探问。

武曌示意姚在自己对面坐下,道:“朕反复思虑,欲遣三思为临榆关道安抚使身份前往平州,防敌南侵,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校尉去了不一会儿,便带回几名老者,这几人见了曹仁师纳头便拜,声称是奉了李将军之命在此迎接官军。

姚的心中顿时生出微澜,避开皇上的话道:“陛下召臣来是……”

曹仁师很疑惑,问道:“那李将军现在何处?”

“都是朕虑事不足。”武曌没有等姚行君臣之礼,就很坦荡地说道,“从平州传来消息,主将因无节制,遇事相互推诿,战事进展缓慢,以致贼众在攻取营州、檀州后,又向幽州进发。此朕之不德也。”

其中一位老者道:“由此进深约五里地,有一开阔地带,半坡有一山洞,李将军的人马就在那里等候。”

姚急急地赶到武成殿,却见皇上一脸的愁容。

曹仁师脸上没有一丝笑意,对老者道:“我等奉皇上之命,前来剿灭贼寇,你须从实禀报,若有半点诓骗,本将手中的利剑随时都可结果你等性命。”

姚在文昌阁任职,居于文昌左相武承嗣之下,但一般性的公务却都是由他处置的。六月底的一天,他刚刚签发了皇上将长安李氏崇尊庙改为太庙、拒受大食国进献狮子的诏书,武成殿的太监武钦便来了,说是皇上有急事召见。

老者忙不迭地说道:“小人怎敢欺瞒大人,就是大人不杀小人,李将军也不会饶过小人的。”

其实,这一点,姚在退朝时就想到了,只是他也不明白皇上的用意,遂对孙元亨道:“陛下之意,着实费解,大人在夏官署履职,有消息当告老夫知晓。”

“如此甚好,请老者前面带路。”

皇上没有给姚任何辩解的时间和机会,这使他有些闷闷不乐,他实在是为即将拉开的战局担忧。他发现夏官侍郎孙元亨没有走远,显然是在等他。当他们并肩而行的时候,孙元亨对皇上的决定大惑不解:“二十八位将军出征,焉能没有总管?群龙无首,岂能操胜券?”

曹仁师打马冲下山坡,走在队伍前面。可当他们来到谷底道上时,却发现大批老牛瘦马占道,大军难以通行,老者上前驱赶良久,牛马仍怡然自得,毫无所动。

武曌决计终止这场无谓的争论,她从案后站起来,挥了挥宽大的衮服,丹墀内便很快安静下来了:“众位爱卿!边城告急,你等在此唇枪舌剑,于事无补,朕意已决,调集曹仁师等二十八位府卫将军即日北上讨贼,务求必胜。违令者斩无赦。”

老者见状便站在道旁,朝山谷深处高声大喊:“此乃谁家牛马,怎可阻挡官军前行?”那声音在山谷间荡起此起彼伏的回声,传到数里之外。

武曌一直在静听争论,而她的心亦随着词锋语箭上下翻卷。她不能不承认姚所言皆是实情,她也没有忘记四镇大捷后,她曾给予了王孝杰“贞观中,西境在四镇,其后不善守,弃之吐蕃。今故土尽复,孝杰功也”的褒奖,然对她来说,边关的安定重要,皇上的尊严亦不可少。毕竟对王孝杰、娄师德的处置才刚刚过去三个月,故而武承嗣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何况,起用新人也是她常有的举止。

“唉!你对牛言语,与对石说话何异?”曹仁师长叹一声,吩咐步军缓行,自己却率骑兵向前赶去。

“大人之言,未免言过其实,王、娄既是帅才,何以大败而归,使大周蒙羞于吐蕃?”武三思当即列举曹仁师、张玄遇等数十位将军道,“我大周地广万里,猛将如云,非只王孝杰一人。大人左一个王孝杰,右一个娄师德,却无视府卫众将,如此偏袒罪臣,意欲何为?”

就在这时,两山的密林中传出一阵鼓噪,接着,仿佛一场大雨倾盆而下,喊杀声迅速覆盖了整个山谷。

姚力争道:“王爷所言甚是,然下官以为,个人荣辱进退事小,国家存亡事大。当今贼势迅猛,非王、娄二位莫能御。”

万千利箭随即从山坡上倾泻而下,眼看着官军一片又一片倒在了谷底的小溪旁。曹仁师情知受骗,抬眼寻找老者,见他正欲逃走,便追上前去一剑刺穿了他。

武承嗣却站出来反对道:“王孝杰、娄师德战吐蕃大败而回,刚刚受到朝廷责罚,复又召回,大周律令岂非儿戏?”

本来就疲惫至极的官军此刻更加混乱不堪,想活命者,凭借自己的气力将同伍者推到前面作为挡箭牌;欲逃命者,踩着别人的身子向山崖后面躲去;年老迟缓者,则纷纷被踩死脚下……

检校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孙元亨也曾在王孝杰麾下当职,深知他韬略在胸、指挥若定,因此也站出来举荐王孝杰担任北征主帅。

不一会儿,鲜血染红了溪水,尸体挡住了水流,很快在曹仁师面前形成一处殷红的水洼。

“启奏陛下!”姚撩起袍袖,出列奏道,“微臣以为,当此国有危难的用人之际,陛下须审慎选人。依臣之见,宜速召王孝杰、娄师德回朝,北上讨贼。”

曹仁师愤怒了,他挥动着宝剑,一连砍杀了数名临阵脱逃者,才使得队伍暂时稳定下来。

满朝的大臣们又是一片附和之声,姚却在暗自叹息女人还是太感情用事。好在朝议很快地转向挂帅讨逆的人选,姚很自然地想到了王孝杰和娄师德。

然而,待曹仁师命令撤退时,后面的路已被堵死,最要命的是叛军已从山林间涌出,“活捉曹仁师”的喊声潮水般向他涌来。他知道已无退路,只有拼死一搏了。他冲到一股叛军面前,手起刀落,几名叛军霎时倒地,可顷刻就又有一批叛军冲了上来,他只顾杀敌,却没想到这时从山崖背后飞来数根飞索,套住了他的脚踝、手腕和脖颈。

那一天,武曌接到来自营州的边报,一下子就怒了,她一方面埋怨赵文翙违背“羁縻”之策,另一方面怒斥李尽忠、孙万荣不思朝廷恩惠,背信弃义,当殿怒道:“将李尽忠改名李尽灭,孙万荣改名孙万斩。”

曹仁师手中的刀“当啷”一声掉在了地上。他很快被拥上来的叛军捆绑结实,向峡谷深处的山洞押去。他回看身后接二连三倒在血泊中的属下,沮丧地低下了头……

淡淡的月光给守捉城的大小建筑和营房镀上了一层水银,皎洁而又温柔。不远处偶尔传来的低沉的角声,告诉他这是距神都很遥远的边城。风不凉,吹在身上很舒服;路不宽,然而蜿蜒向前,也有曲径通幽之趣味。两三名卫士在不远处跟着,任他一人漫步。而他又想起了在神都时,那场关于讨逆用人的争论。

再说张玄遇的军队当时也被李楷固的司马截断了,与曹仁师首尾不能相顾,如同一条蛇,被抖散了腰骨,只有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张玄遇很快就被叛军的飞索擒获了,在被押往李楷固行营的路上,他一直屈辱地低着头。

姚借口身累婉谢了,一人在行辕赏月散步。

深入黄麞谷十里地处,便是李楷固的营寨。这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所在!山道拐弯处,矗立着一面山崖,崖面齐刷刷的,仿佛神工斧凿一般,中间一个供人出入的洞门,进了洞门,才是一片开阔地,溪水潺潺,碧草青青,林子间露出绣了契丹图腾的旗帜——那是一只狼,虽然因为相隔甚远,有些模糊,但他仍能感受到它的凶狠。

武三思一听,遂要部将去邀姚同去。

他惊叹契丹真不愧是狼的种族。相传上古时,契丹始祖诞生之际,险些成为虎口之食,孰料正在危急之际,一群狼骤然出现,护卫在始祖母亲周围,直到始祖诞生。从此,狼便成了契丹人的神灵。而他们的性格也由此嵌入了狼性,不但彪悍,也很狡黠。当他们孤立无援时,会俯首向强者称臣;而当他们强大时,就会叛离而去。可是只要不侵犯他们的领地,也能和睦相处。赵文翙正是不懂这一点,而成了大周的罪臣。

“角手养体,王爷养眼。”

“如果没有赵文翙的刚愎自用,自己焉能为敌所虏?赵文翙真该死!”张玄遇暗地里骂道。正想时,一行人已经进了洞口,回看身后,巨大的洞门竟然闭上了。他不能不惊异于李楷固的狡诈,有谁能想到他会把行营设在这里呢?而此处距平州不过百里,刺史为何就没有发现这藏兵要地呢?

武三思问:“好看么?”

张玄遇被押进营帐时,才发现曹仁师和麻仁节也被捆来了,三人一照面,就从彼此的目光中读出了无言的愧疚。

武三思对即将开打的战局却很乐观,晚膳以后,他甚至还召来驻扎在守捉城的部将问此地可有歌舞竽笙享用。部将回应道:“边城烽烟连年,了无歌舞留滞。军中倒是有当地人的角抵,不知大人可有兴趣?”

此时,他们心里都想起了一个人——李多祚,他不是在谷口密林中埋伏么?

“遵命!”随着众位将军齐刷刷的回应,姚明白,这一切已成定局,然而,作为副使,他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知侄莫如姑母,皇上要自己跟随武三思来前方,他自然明白皇上的担忧。但他现在所能做到的,就是提醒各位将军:“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各位将军务必通晓敌情,方可做决断。”

……

武三思收回思绪,俨然有了决策者的气度,他用力拍打着案几说道:“本王决计在平州与敌决战。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三位将军专注于驱敌,务必驱敌进西峡石谷。李多祚将军在平州城西与敌接战,旨在诱敌,不可贪功。其余将军围敌于平州城外,使之不能借海外逃。”

李多祚透过密林的缝隙,看着曹仁师等将的人马一路向黄麞谷内移动,渐渐离开了他的视线,不祥的预感也愈来愈甚。

一石入水,波澜顿兴。武三思不会忘记临行前皇上忧郁而又凝重的目光,她对第一次出战的侄子道:“梁王任重,朕于神都静候佳音。”他不会忘记,上官婉儿深情而又眷恋的眼睛,在她的居室,上官婉儿勾着他的脖颈落下深吻,红红的唇印直到此刻仿佛还在散香:“朝野素来轻看武氏兄弟,三思,你该为陛下争光,为武氏争气才对。”两个女人,一样的情怀,倘是自己优柔寡断,有朝一日回京,将如何面对她们?

在辽西长大的李多祚虽然没有到过黄麞谷,但兵法上“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扰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道理他是懂得的,士气正盛的李楷固怎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投降呢?他显然是看透了曹仁师的立功心切,故“利而诱之”,再利用官军地形不熟的弱点,“乱而取之”。

“启禀王爷,”这时,张玄遇说道,“据末将所知,此乃王爷首次主战,朝野瞩目,陛下盛望集于一身。王爷倘是犹豫彷徨,失去战机,则悔莫大矣,还请王爷三思。”

想到此处,李多祚唤来所部司马,要他带五百人马悄悄出林,顺着河谷,潜入谷口埋伏,随时接应官军。

姚也十分不自在,文官出身的他,对于兵法,不能说一无所知,但多限于纸上走马,从未经历过阵前浴血。武三思把事情推给他,他也没有理由回避,只得硬着头皮说道:“下官以为,李将军之言不可不深思。他毕竟生于此地,山水皆在胸中。”

然而,半个时辰过去了,一切都是平静的。

“姚大人以为如何呢?”武三思最后把焦点转到了姚身上。

一个时辰过去了,仍然没有消息。

伴着将军们的陈言,武三思的眼睛在曹仁师、李多祚和姚的脸上来回扫过,心中却一点头绪也没有。他这些年的心思都花在了谋立皇太子、排斥异己上,完全就是空落了一个右卫将军的名,哪懂得什么排兵布阵。

这种诡谲的宁静让李多祚内心更是不安。他悄悄来到密林边缘,守候在一丛灌木背后,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来自谷内的消息。

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则跟着道:“李大人之言,未免舍近求远,末将不信,我二十八位府卫将军会抵不过李尽忠、孙万荣这群乌合之众,请王爷速做决断。”

八月正午的太阳让人燥热万分。李多祚发现握着剑柄的手早已出了汗,忽然,他的目光定格了,而且吃惊地张大了嘴。

“将军慎言!”曹仁师话音刚落,李多祚就反驳道,“东西硖石谷虽在平州境内,然素来为契丹与大周必争之地。契丹人对它分外熟悉,岂肯轻易进入。依末将之见,我军应北上在幽州与张九节大人合兵,寻找战机。”

司马竟带着一干人,顺着河谷朝密林这边跑来了!

闻听此言,曹仁师首先建议道:“据探哨禀报,平州城西百里有东西硖石谷,谷道狭窄,好进难出,故依末将之见,我军不妨以平州为战场,与敌展开决战,驱敌于硖石谷内,然后守住谷口两端,且不说斩杀敌首若探囊取物,即便围而不打,不出数日,敌粮草断绝,不战自溃,则我军胜券在握矣。”

出事了!

后半句话倒是实在,他有这权力。姚心里这样想,嘴里却道:“诸位将军有何破敌高见,不妨畅所欲言。”

果然,带兵的司马一进密林,就扑倒在李多祚面前,放声大哭:“大人!完了,一切都完了!”他告诉李多祚,他们在深入谷中八里地时遭到了李楷固的伏击,大军被截为三节,死伤弟兄无数……唉!血流成河啊!

果然,武三思说道:“本王之职在于防敌,至于如何拒敌,还得仰赖各位将军戮力同心,大捷之后,本王当奏明陛下,擢拔赏赐。”

“那三位将军呢?”

武三思的两腮随即尴尬地颤动了一下,这微妙的表情只有姚读得懂,从来没有经过战阵的武三思又能拿出什么御敌良策呢?

“三位将军……三位将军被叛军飞索擒获,押到行营去了。”司马道。

曹仁师知道,武三思兼着春官尚书,掌控朝廷官员的升贬臧否,故而说话就十分谨慎:“王爷驾到,定会运筹帷幄,末将随时听候调遣。”

李多祚呆了,他的忧心终于成了现实。

武三思与姚早在行辕等候多时,四位将军先后与安抚正副二使见过礼,即开始军前会议。先自然是平州刺史先禀报了前方战事,李多祚随后受曹仁师委托,大体禀报了朝廷大军到达平州后的战况,最后道:“两月之久,两军胜负参半,我军虽未大胜,然李尽忠贼流南下之势锐减。吾等坚守以待王爷定局。”

“一局失而全局失哦!武三思,我看你如何向陛下交代?”李多祚跌坐在草地上讷讷自语。

战马一旦进入平原,便撒开四蹄,云舞尘飞,不一刻,就到了守捉城下。

司马又道:“请将军下令,末将率领一队人马,进谷去救三位将军。”

在走出山口的那一刻,李多祚回望葫芦状的山道,惊魂未定地说:“此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设行营于此,乃有高人谋也!”

“糊涂!”李多祚摇了摇头道,“敌有所备,贸然进谷,非但不能救三位将军,还必将全军覆没。”

守捉城在临榆关南部平原,城池坚固,城楼高耸,大周旌旗迎风招展。自唐以来,它就是朝廷专为控辽西、固中原而构筑的要塞,平日里除了驻军和粮草库外,并没有百姓定居。由守捉城往北,是丘陵,再往北,就是地势险要、地形复杂的山地。那山地如一道屏障,拱卫着这座虽不大,却为兵家要地的城池。曹仁师一行从山口进入,还需走二十里地,翻过一座山才能看见艳阳下的城池。

“难道就此罢休了么?”

三天以后,有使者来报,说大使行营就设在距卢龙不足百里之地的守捉城,并要各路将军即刻到行营议事。曹仁师与李多祚、张玄遇商定,由麻仁节等将领坚守平州,他们三人与刺史一起前往谒见大使。

“非也!此次贼众反叛,咎在赵文翙,若非他杀了酋长,断不会酿成事变。据本将所知,李楷固一向忠于大周,只不过乃李尽忠属下,只有勉力随之。故而,三位将军性命当暂无大忧,本将担心的倒是守捉城那边……”一想到这层,李多祚眉宇间瞬间拧成了疙瘩,他“嗖”地从腰间拔出宝剑,对司马道,“快!传令下去,移师临榆关。”

七月,皇上的诏命就到了行辕,以梁王、春官尚书武三思为临榆关道安抚大使,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姚为副使,以备战役的扩大。

“遵命!”司马转身而去。

与此同时,李多祚在潭州与营州之间广阔的草原上与叛军也有过几次交锋,都小有斩获。

李多祚又对录事参军道:“你速遣人驰往平州城和守捉城,将这里的战况通报诸位将领和安抚使大人,让他们在平州城布防,严防贼众南下。”

整个六月,大周军队据守龙城,却始终没有见到叛军前来攻城。但曹仁师一刻也不敢松懈,每日都巡视城内和城外守军,提醒将士不可稍有松懈。果然,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李尽忠派遣别帅何阿小前来偷袭,被驻守在城外的张玄遇部击退,之后便再也没有遭遇大的袭扰。

待队伍集结完毕,李多祚正要发令出发,却见谷口跑来一群兵卒,声称是从峡谷里逃出来的,要随李将军击敌。为首的一位队史手握一支箭,高声道:“不报血仇,形同此箭”,言罢,他便将箭镞一折为二。其他的伤兵也跟着发誓,要与贼众血战到底。

李多祚实在看不下去了,遂挺身而出,提出由他率领麾下人马出城扰敌。

李多祚见此很感动,挥手让他们入列,宝剑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光:“出发!”

出乎曹仁师预料的是,第二天军前会议上,竟然没有一位将军对战局部署提出异议。可在寻找战机的人选上,却有不少将军极尽推诿,找种种理由要留下来守城。

武曌睁开惺忪的眼睛,发现阳光透过窗棂在殿门口投下鲜亮的光晕,煞是耀眼:“现在是何时了?”

“正合本将之意,如此甚好,就依将军。”曹仁师点了点头。

张尚宫站在帷帐外轻声回答:“启禀陛下!已是辰时二刻。”

一对哨兵巡逻过来,李多祚打住话头,看着队伍走远,这才说道:“眼下贼众势头正猛,全是因赵文翙的刚愎自用激起的,尤其是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都很能打仗,我军不宜正面接战,可在平州周围部署两道防线,拒敌于城外,以防龙城失守,另外我可派一万军马由几位将军率领,在营州、檀州之间寻找战机,小股歼敌,不可恋战,等待朝廷援军到来。”

“哦!今日不逢早朝,朕睡过了。”武曌微微笑了笑,伸开酸困的双臂,很舒服地眯着眼睛,懒懒地说,“扶朕起来。”

“嗯!”曹仁师转身往回走去,一阵风来,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也将慌乱的心境掩盖了过去。李多祚说得很有道理,他侧过脸打量着这位靺鞨族将军,中原的风已经改变了他草原的肤色,只有那双眼睛还保留着民族的特征:“那依将军之见,这仗应该怎么打?”

于是,随着张尚宫的传唤,几名宫娥小心翼翼地鱼贯而入,扶她起身来到梳妆台前。用了整整一个时辰,宫娥们终于让武曌神采奕奕了。

“将军不妨详察,此次朝廷调集府卫二十八位大将北上,又恰在李尽忠、孙万荣反叛之际,陛下岂能放心?”

刚刚坐定,武钦就来禀奏,说上官婉儿求见,武曌一挥手,便宣她进来了。

“哦!李将军何以见得?”

上官婉儿今天身着一件粉色的祎衣,内配玫红束胸,两只高耸的乳峰伴随着莲步轻移,颤颤悠悠。武曌看着看着,就想起自己当初与高宗幽会时……武曌十分喜欢上官婉儿,她总能安分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从不管不该管的事情。

而李多祚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他惊异于其人的见事之明:“如果末将没有猜错,皇上很快就会再遣朝中王公前来节制我军的。”

上官婉儿带给武曌一个新的消息,说吐蕃使节带了赞普钦陵的信札,请求和亲。

曹仁师登上一个小冈子,远远望去,燕山若隐若现的,就像浓浓淡淡的水墨画,他们此刻的心情也是如此。曹仁师知道李多祚要说什么,自己之所以被点将,完全是因为王孝杰、娄师德罗汉山之役失败,被降罪免职的缘故。他知道,皇上此次并未完全将军队调遣的权力交给他,而只是以他为二十八位将军之首,临时节制军务罢了。这一点,他相信李多祚也看出来了。曹仁师也明白,若论起排兵布阵,他不能与王孝杰相比;论阵前鼓动士气,他比之狄仁杰则望尘莫及。故而,在过了黄河之后,他的心就日复一日地沉重了。

“如此甚好!”武曌道,“眼下我军正与叛军对战,无暇西顾,和亲不失为上策。”

李多祚点了点头道:“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年飞将军戎马一生,在云中、朔方、雁门、龙城各处驻军,知己知彼,此次集结之我军,久在中原,未经战阵,末将心中实无把握。再说,将军……”

“微臣也是这么认为的。”

“本将闻说,当年汉将李广就曾在此驻军,匈奴闻之不敢南下牧马。”曹仁师道。

“那依爱卿看,该让谁去呢?”

李多祚点了点头。两人走出行辕,踩着月光洒下的碎银,追着潮湿的水汽一路前行。远方传来几声凄厉的鸮鸣,愈益增添了战前的恐怖。不远处,青龙河的涛声在静夜里也显得格外响亮。此情此景,最易勾起征人对往事的追忆。

上官婉儿眉头皱了一下道:“有一个人最为合适,他久与吐蕃交战,熟悉其风土人情。只是现在被贬了……”

当行辕内只剩下曹、李两人时,曹仁师望着窗外,一轮明月悬挂在树梢,虽是五月麦黄天气,但辽西夜间还是清凉有加,他裹了裹身上的战袍对李多祚说道:“月明风清,将军若是不累,与本将出去走走如何?”

“哦!你说的是娄师德。”

曹仁师沉吟片刻后道:“今夜就到这里吧,各位且去歇息,待本将与李将军商议之后再做定夺。”

上官婉儿点了点头。武曌犹豫了片刻道:“爱卿所言极是。朕以为,他虽新败,无统兵排阵之资,然充邦交使未尝不可。你替朕拟一道敕令,宣原州员外司马娄师德即日进京,担任出使吐蕃使节,商议和亲事宜。”

麻仁节虽然略知兵务,然而久居京城,致力农桑,根本没有想到皇上会点到自己,如今这一番议兵,让他先自怯战了。

她又转脸对武钦说道:“传朕旨意,明日早朝,朕要在含元殿见吐蕃使节。”

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出身靺鞨族,自小就在辽西长大,他归附唐朝后,很快就以武功赢得高宗和武曌的关注,三十一岁就做到了右金吾将军,掌管京师宿卫,奔走于皇宫之间。听得刺史一番话,他便点头接话道:“刺史大人所言甚是。末将本辽西人,熟知契丹人用兵之法。我军不可不慎。”

武钦道一声“遵旨”,就出殿去了。

平州刺史皱了皱眉头道:“契丹人虽归附大周多年,然游牧习性未改,常常是倏忽即来,倏忽即去,战机殊难捕捉。我军若贸然深入,反而为敌所陷。”

当殿内只留下两人时,上官婉儿的话语中就多了对前方战事的牵挂:“也不知讨伐李贼的战事如何了,至今竟仍无战报。”她话面上虽是担心讨逆平叛的战局,眼睛里却流溢着对武三思的惦念。

闻言,曹仁师问道:“依大人之见,可有破敌之策?”

武曌对此事本也十分纳闷,正要问上官婉儿,不料她倒先提起来了,于是便道:“明日早朝,也许孙元亨就会有消息前来,朕一想起让三思前去督战,心里就很不安,他毕竟是第一次。”

“不瞒各位将军,叛军此次起兵,乃赵文翙将军刚愎自用,违逆太宗‘羁縻’之策所致。多年积怨一朝爆发,叛军振臂高呼,从者数万。眼下营州周围的几个州治所均已失陷,崇州讨击副使钦寂被擒,敌将围安东,欲使钦寂劝降,可他大义凛然,对着城楼守将裴玄珪喊道:‘狂贼天殃,灭在朝夕,公但励兵谨守,以全中节。’言罢,便慷慨赴死。贼众正欲攻打卢龙城,下官闭城坚守,等待援军,若禾苗之盼甘霖矣。”

两人正说着话,一位太监进来禀奏道:“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孙元亨大人有紧急军情禀奏。”于是,两个女人的心瞬时都被这消息吊了起来。

平州刺史命膳厨给每人烧了一碗酸辣醒酒汤,又沏了解渴的大碗花茶,这才开始说话。

孙元亨一听到皇上召见,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急忙连走带跑地进来了,待跪倒在武曌面前时,他已经有些气喘吁吁了:“启奏陛下,前方传来战报,我军在平州城西之硖石谷遭到叛军伏击,两万人马葬身此地,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三位将军被俘。敌气焰嚣张,正欲北夺幽州,南下平州。”

当晚,平州刺史在城内设宴为将军们接风,夜深席散后,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位主将都留在了行辕,听平州刺史介绍军情。

武曌闻言,急得身子剧烈前倾,喘着粗气问道:“武三思现在何处?”

朝廷大军过了黄河,日夜兼程,五月底先头军队便已到达了与营州毗邻的平州。正为叛军攻势凌厉而惊惶不安的平州刺史看到朝廷大军到了,顿时愁眉大展,亲自到城外迎接。

“梁王与安抚副使姚驻军临榆关之守捉城,得李多祚将军护卫,敌未能靠近一步。临榆关北部之山峰,重峦叠嶂,十分险要,李将军于此布重兵,却敌于山外。”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5年)五月初,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等二十八位将军组成的平叛大军浩浩荡荡北上了。曹仁师任前军总管,张玄遇为右金吾卫大将军,麻仁节为副总管,燕匪石、宗怀昌为后军总管。

上官婉儿的脸色这才平静下来。

王师败北硖石谷

武曌听说武三思安然无恙,也松了一口气,这才想起追究战败之责,遂颓然长叹道:“三思无能,误朕大计。”言罢,她双目紧闭,疲惫地向后靠去……

梁王受命赴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