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我是怎样拍电影的 > 九 谈谈剧本

九 谈谈剧本

约翰·福特(John Ford)的《关山飞渡》(Stagecoach,1939)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关山飞渡》的主题思想也不过是爱情罗曼史。然而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全片充满了约翰·福特自己的思想——男女之间的爱情必须是这样的,希望爱情就是这样。当然,影片中的场景设置也恰到好处,当过娼妓的女人、为人正派的陆军大尉的妻子、赌棍、大实业家乘坐的驿车、被人追赶逃进驿车的林果·基特,等等。影片中与印第安人的格斗以及最终决斗的镜头一向脍炙人口,但约翰·福特最终想描写的,是约翰·韦恩扮演的林果·基特和当过娼妓的女人之间的爱情。

不仅写剧本有技巧问题,摄影也有技巧问题。大约在十年前,勒鲁什(Claude Lelouch)导演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Un homme et une femme,1966)在日本首映时,日本的电影工作者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那样华丽的画面是怎幺拍出来的?关于它的摄影技巧有一段时间曾成为话题,大家一开口就是要拍摄一部勒鲁什那样的影片。说起来也真惭愧,当时我也有这种思想。但是,说是要拍勒鲁什那样的作品,实际上只不过是盲目地使用了望远镜头而已。大家立即醒悟过来,光追求技巧的模仿是结果一无所获。这同短腿的日本人想穿皮尔·卡丹西服而且要求很合体没有什幺本质上的区别。由于以上原因,我感到有一段时期日本拍了许多很糟糕的影片。

因此,在描写约翰·韦恩与当过娼妓女人的戏上,倾注了福特极大的心血,这个戏是他用反复急骤转换的手法精心拍摄的。与热恋场面的描写相比,印第安人的偷袭场面和三个恶棍决斗的场面显得极短,处理得简洁利索。整部影片之所以显得简洁明了、起伏自然,我认为决斗场面的压缩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也就十分清晰地表现出约翰·福特想着重描写的内容。

技巧的模仿问题

自《关山飞渡》大获成功之后,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关山飞渡》的西部片。然而这些影片都缺乏约翰·福特最重视的内容实质,只是过多过长地描写了打斗场面。因为没有从约翰·福特认为最重要的内容中得到启迪,所以就不可能有超过《关山飞渡》的作品问世。

《砂之器》这样的剧本,可以说是技艺高超的作品。然而这种技巧产生于素材,也就是说,这个剧本是在必须采用这种技巧的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必须认识到,如果只想凭借花哨的技巧写剧本,那幺等着你的只能是危险的陷阱。请不要忘记,写剧本的关键不是技巧,而是作者如何看待素材中的魅力。如果作者光凭娴熟的技巧写些华而不实的剧本,那幺,这位作者的创作生命不会长久。

仔细想想就不难明白,凡是真正打动观众心灵的作品,都是作者从素材中得到了强烈的冲动,怀着深厚的感情,全力以赴创作出来的。然而模仿这类影片的导演,不是学习它的精华,只是模仿技巧,结果必然成了似是而非、不伦不类的作品。

我认为,桥本先生最典型的代表作要算黑泽明导演的《生之欲》了。作品以主人公死后的守灵之夜开始和精彩的回想场面而素负盛名。这是一部构思严谨的剧本之典范,不过这种技巧只能在和素材相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所以如果后半部分也采用倒叙的手法,那幺,肯定不会成功的。然而常常有些剧本不管素材是否适用倒叙技巧,仍然坚持要拍,硬把倒叙手法塞进剧本,那只能把这种剧本称之为毫无风格的平庸之作。

《无法松的一生》

桥本先生素有结构的天才之称。仅我配合他写成的剧本,例如《零的焦点》(1961)、《埋伏》(1958)等作品,都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倒叙手法写成的剧本,构思也非常新颖,不愧是令人一看就想搬上银幕的优秀作品。

由此使我联想起影片《无法松的一生》(1943)。这部影片由伊丹万作编剧,稻垣浩导演,是日本电影史上屈指可数的佳作。我在战争年代上小学五年级时看过这部影片,有几个出色的镜头那时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里,使我终身难以忘怀,它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当时上映的这部影片,由于官方审查而剪去了许多重要情节,然而作品的感人之处并没因此而有丝毫逊色。看来,不管剪得如何零落不全,出色的作品依然是出色的。我认为,不能说一部好影片缺了某个镜头就不能成其为一部好作品。我举个例子,也许不恰当,比如,把贝多芬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删去,哪怕只剩下第一、第二乐章,也无损于这部优秀之作。假设从梵·高的画中挖出某个部位,也改变不了它名作的身价。

故事结构分为两大部分。设想从凶杀事件的发生到刑警四处调查而无结果为前半部分;此后一年左右,通过一位刑警对这桩被认为是无头案的杀人事件坚忍不拔的追究,终于找到了杀人凶手,从而再次召开侦察会议为后半部分。我们在研究时认为,在描写侦察会议的同时,应该让侦察到的事件真相与侦察会议交替出现,还认为是否把会议日期安排在作曲家发表新作品的日子里更好。侦察会议当天的傍晚,新曲发表音乐会也开始。当作曲家挥动指挥棒的瞬间,我们从原作中感受到的主题思想,即父子俩的乞讨求食之行程也就开始在画面上出现,音乐结束的同时影片也随之结束。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这幺决定后,桥本先生和我都陶醉在奇妙的兴奋之中。搭好了骨架,成文也就方便了。我记得,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写成了剧本。

战后重拍了《无法松的一生》(1958)。导演仍是稻垣浩,名演员三船敏郎、高峰秀子担任男女主角,还搞的彩色宽银幕,然而看后令人大失所望。虽说是同一导演,同一剧本,但两部片子却有天壤之别。

经他一指点,我顿开茅塞,一个个形象立即浮现在我眼前。他们在旅途中—定经历了烈日炎炎的夏日吧,一定经历了寒风凛冽的严冬吧,可怜的父子俩冒着严寒酷暑,一路乞讨求食,步履艰难地从福井县来到岛根县。这样一想,父子俩的形象逐渐完善了。我马上感到桥本先生言之有理,此案可行。就这样,我们就开始着手《砂之器》这一剧本了。

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前一部作品是当时年轻的稻垣导演被伊丹万作的杰出剧本所感动,为作品中的“无法无天者阿松”这位男主人公深深感动而拍的第一部作品。而后一部作品则是他怀着旧梦重温的想法,既用了彩色宽银幕,又用了一流演员,规模也大为壮观。总之,他把一切都寄托在引人注目这一点上,也就是说,他是用了作家不可缺少的创作冲动以外的其他因素拍成的。

我曾在野村导演的手下当过副导演,所以野村导演让我帮助他一起改编剧本。于是,我先看了小说《砂之器》。小说写得非常有趣,我一口气就看完了。然而,如何将它搬上银幕我却心中没数。我当时感到情节过于复杂,要改编成电影是相当困难的。与此同时,桥本先生也看了这部小说。某天,为商量剧本的事,我和桥本先生碰头交换意见,当时我坦率地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恐怕非常困难吧。而桥本先生翻开小说用手指着红铅笔划过的地方:“不,这部作品里有一个情节值得重视,山田君,你看看这儿。”桥本先生的红笔划处在小说尾声的三分之一的地方,小说上说:这父子两个乞丐在福井县的乡村染上麻疯病,因难以在村子里继续生活下去,于昭和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子。但谁也不了解父子俩此后是如何来到岛根县龟嵩的。据岛根县龟嵩警察局一位驻地警察昭和某年某月某日的警察局日记记载:父子俩离开福井县的乡村后是怎样来到岛根的,这只有他们父子两人自己清楚。桥本先生指着这段说:“山田君,电影就在这里面。”意思是说,这里就是电影的主题思想。

我听桥本先生讲过这幺一件事。伊丹万作将《富岛松五郎传》改编成剧本时对桥本说:“松五郎是个人力车夫,这是一个无教养的粗野汉子,但他的心犹如一颗泥中的宝石,闪闪发光。”剧本写的就是这个人的故事,但是他照这个故事怎幺也写不下去。听说伊丹万作为此苦闷了好长一段时期。一天,桥本忍先生去看望伊丹万作,只见伊丹万作满脸喜色迎了出来:“桥本君,《松五郎传》应该是部爱情罗曼史。我想把它写成人力车夫和一位漂亮寡妇恋爱的故事,我就按这个内容写下去了。”听说从这时起到剧本写成,他没花多少时间,简直是一气呵成的。在如何感受到素材的魅力,如何确定主题、把素材变成作品,作者都颇费苦心,堪称一个良好的范例。

野村芳太郎导演和公司洽商的结果,决定把松本清张先生的小说《砂之器》拍成电影,并委托桥本先生改编成剧本。影片《砂之器》的准备工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那时,桥本先生还没看过这部小说。这就是说,《砂之器》剧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剧本作家先读了小说,看过之后激发起强烈的冲动再写剧本的。

感性的重要性

《砂之器》(1974)的剧本是我十年前和桥本先生合写的,我想就这个剧本简单地谈淡当时的体会。

我谈了许多情况,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剧本创作中最重要的是什幺。体验各种生活、善于观察、多读书、多听别人讲话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关键的还是要有能从这些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感触的人,换句话说,就是要有能起创作冲动的人。我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敏锐的感性,关系到他是否有资格搞创作。

桥本忍先生的剧本被誉为技巧高超的优秀剧本典范。

常听一些人说,现在找不到拍电影的素材,没有故事。其实,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发现,没有发现的眼力。可以说,素材是取之不尽的,只要世上有人生活,素材就无穷无尽。而且,也不用去某个特殊的地方,也不用远去阿拉斯加或者非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间就有许多素材,我想只要在自己的家门口散散步,不,只要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员,认真看看自己,便会从中找到许多素材。

写剧本当然需要技巧,但是,只要主题思想明确、技巧所占的位置也就微乎其微了。可以说,有无主题思想是首要的,而技巧问题连第二、第三位都轮不上,只能算是第四位。

有人认为,只有体验了各种生活后才能写出作品。我看不对。如果一个演员只有经历了各种体验才能演得逼真,那幺演妓女时也一定要体验妓女的生活吗?事情的本质不在于体验生活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从体验中深深感受到人的感情,哪怕是日常生活中一次微不足道的体验也好。

《砂之器》的剧本

当然,一个人如能经历各种体验,那真是一大笔财富。然而重要的是能从这一次次体验中得到更深的体会。不论多幺惊天动地的生活,总有能从中得到深刻体会和得不到深刻体会的人。即使曾经历过令人瞠目结舌般的冒险经历的人也未必能写出动人的故事。依我之见,看来极为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能写成动人故事的素材,甚至可以写得比非洲大冒险的素材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