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天女临凡 > 第三章 自开国之君至1505年

第三章 自开国之君至1505年

明朝妃嫔享受的新的特殊待遇肇自朱元璋孙贵妃去世之时。朱元璋通过死后追加恩赐的形式,坚持升格孙贵妃的丧礼,这样做也为嘉奖产下皇子公主的妃嫔创下了一套新规。孙贵妃在元末时失去双亲,被一位明朝将领收养,这位将领后来将她许配给朱元璋为妾。由于孙贵妃只产下两位公主,却并未诞下皇子,她去世时,朱元璋下令另一位妃子所生的皇子为她守孝三年,其他皇子守孝一年。但问题是为母守孝不同于为父守孝,为妾守孝不同于为妻守孝,为养母守孝不同于为生母守孝。为生母守孝三年曾有先例,但并非惯例。让儿子为妾守孝则打破了传统。朱元璋的一位大臣提醒他,根据古例,如果父亲还在人世,儿子只需为母亲守孝一年。如果去世的母亲是妾妇,儿子则不需守孝。朱元璋则答道:“夫父母之恩一也。父服三年,父在为母则期年,岂非低昂太甚乎?其于人情何如也?” 他下令大臣遍搜旧典,以找寻为母守丧三年名正言顺的证据。至于让儿子为并非自己生母的妾妇守丧,朱元璋则直截了当地下令执行。那位皇子起初表示反对,但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屈服了。朱元璋随后下令编纂《孝慈录》,规定儿子应为母亲守丧三年,即使亡母只是小妾。孙贵妃与其他后妃一起埋葬在朱元璋的皇陵中,尽管与皇帝并非同一墓室,因为那时只有皇后有此特权。明代主妻与生母的差异常常被提及,并在皇帝试图按照自己意志行事、无视循规蹈矩的大臣时引发争议。18

变礼悼宠

考虑到刚才提及的让无子妃嫔在皇帝、皇子去世时殉葬的习俗,一位妃嫔是否诞下皇子则有了不同的意义。四十位没有生育皇子的妃嫔中,有三十八位都跟随朱元璋共赴黄泉(有两位之前已经过世),她们被葬在朱元璋陵墓上方的墓丘中,直到英宗1464年去世时才将这一习俗废止。此后妃嫔则葬于其他陵墓之中。如果相关文献可信,这些妃嫔并非都是自愿自杀,因为她们会被引至一间大厅,然后被人勒死。这种习俗自古有之,例如秦始皇便将整个后宫一起殉葬,更近一点的则是蒙古及其他非汉部族的传统对于朱元璋的影响。19

尽管朱元璋禁止皇室成员与精英阶层联姻,但像其他开国君主一样,他也让自己的孩子与盟友结亲,而这些盟友则成为新的精英阶层。朱棣也采取了相同的做法。《明史》中提到的朱元璋三位妃子中的郭宁妃是武将郭英(1335—1403)的妹妹。郭英深得朱元璋赏识,还曾救过朱元璋的性命。郭英的两位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皇子,而郭英(十二个儿子中)的长子则迎娶了朱元璋的第十二位公主(其生母是郭惠妃)。在马皇后及其第一位继任去世之后,郭宁妃担负了监管宫中事务的重要职责。17

徐皇后之《内训》及其于内宫的施行情况

如果这些文献可信,那么朱元璋并不是一位纵欲的一夫多妻者。假设他曾有过宠爱的妃子,那么他的宠爱则并未为人察知。在朱元璋势力上升的初期,他像当时其他有地位的男性一样,娶了第一位妾,尽管那时局势不甚稳定。这位妾妇便是郭子兴侍妾的女儿,即后来的郭惠妃。郭惠妃既是朱元璋也是马皇后的朋友,并产下了三位皇子。像过去的男性一样,朱元璋也从敌人那里掳来了一些女子,其中包括他在南方的一个对手及蒙古皇帝的后宫。截至1370年,朱元璋已有十位皇子,这个数字最终上升为二十六,他还有十六位女儿。但是关于他后妃的信息并不多,《明史·后妃传》仅仅提到了三位。还有一些故事说,他处决了三位妃子,并将她们裹在一起,埋尸宫门之外,尽管这些故事的真实性难以证实。据说朱元璋后来对此十分后悔,并命人将她们重新埋葬,不过那时尸体已经无法分开了。另一个故事讲到皇宫御沟中发现了一个被打掉的胎儿,朱元璋怀疑是宠妃胡氏所为,他便将胡妃处决,并将尸首扔出宫墙之外。有三则逸闻提到前五任皇帝有一个惯例,让未诞下皇子的妃嫔在皇帝死时一同殉葬。朱元璋临死病笃之时在病榻上对李贤妃温柔地说明此事,李贤妃离开后便自缢身亡,并未等到朱元璋驾崩,这使得他悲伤不已。后来他又赐给另外两位妃子丝帛,让她们自尽。可是当另一位妃子请求殉葬时,朱元璋并未同意,因为她还有一个年幼的女儿需要养育。16

朱元璋死后不久便爆发了一场内战,最终第四子朱棣成功夺权。朱棣主妻徐皇后(1362—1407)是明朝最著名的皇后之一,她因富有才学而为人所知。考虑到中国历史上皇后生育率低的情况,徐皇后可谓杰出,朱棣的四位皇子中三位都由其诞下,而七位公主中有四位都是她的女儿。如果史料可信,她便是明朝诞下太子的两位皇后之一。有人认为朱棣与徐皇后是篡位夺权的。朱元璋在长子去世后,钦选长孙朱允炆继位。不过,靖难之后朱允炆始终下落不明,他的皇后则死于宫中大火。后来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改年号为“永乐”。

其他传记中的两段话描述了她谦虚、节俭的作风:“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视。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他日,羮寒,帝掷羮狼藉后耳,后燂再进,其谨如此。”“浣濯之衣”一词几世纪前曾被用来描述同样节俭的西晋开国皇帝之母(以及上文提到的宋孝宗谢皇后),她也是人们常常称颂的女性典范。当马皇后听说忽必烈的皇后曾熬煮老旧弓弦以制丝,她也加以效法,并用得来的丝制作被子。她还用边缘材料来为妃嫔、皇子与公主做衣裳,从而向众人展示制丝过程之艰难。马皇后对于“妃嫔宫人被宠有子者,厚待之”。这句话不仅赞扬了她不妒的美德,也表明除了“妃嫔”,朱元璋还与“宫人”,即来自服务机构的女性发生关系并诞下皇子。1382年马皇后去世,她死前拒绝御医的诊治,因为她担心如果医治无效,御医将受到责难。据说朱元璋悲痛不已,再未立后。正史记载,马皇后生育了五位皇子、两位公主,尽管还有些资料说她没诞下一位皇子。第三任皇帝朱棣篡位时声称马皇后为自己生母,但其生母实际上是另一位妃子。15

徐皇后本是朱元璋一位爱将的长女,她大约在1376年嫁给朱棣。史官对她褒扬有加,说她年少时人称“女诸生”。内战期间,朱棣离开北京,在外作战,她聚集将领、大臣与吏员的妻子一起加固城墙,并协助抵御了一次突然袭击。作为篡位者的妻子,徐皇后为了美化自己的形象,便写了两部书来达到目的,其中一部佛经据称是她1398年梦中的观音菩萨传授给她的。正如其在1403年的序言中写的,内战前夕,观音菩萨告诉她将要经历几番历练,不过这部经文会助她与其他人渡过难关,免受苦难。内战爆发后,朱棣大获全胜,为了表达对菩萨的感激之情,徐皇后便将这部经书付梓,并在全国发行。信徒们需念诵其中的经文,从而达到减轻苦难、成功度脱的目的。这部经文实际上是政治宣传,为她自己及其夫君的统治提供超自然的、顺应天命的支持。

朱元璋性格暴躁,马皇后有时劝说他减轻刑罚,最著名的当属大臣宋濂(1310—1381)的例子。宋濂由于孙子犯罪,曾在朱元璋的一次大清理中被判死刑,马皇后与皇帝用膳时拒食酒肉,朱元璋询问她为何,她便请求皇帝赦免宋濂。朱元璋“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14

她还写了一部培养女性道德的《内训》,据说这部书记录了她从马皇后那里学到的东西。这是几部明代后妃所作的类似作品中的第一部,其目的在于让她们的统治名正言顺,书中包括“慎言”“谨行”“勤励”“节俭”等章节。尽管《内训》并无新意,但书中有一段是关于妻子较多、难以控制的危险。如果我们相信一件发生在朱棣后宫耸人听闻的轶事,那么这段话倒真是有的放矢。这段话出自“事君”一章,讲述了夫妻之间过度亲密的危险:

至于朱元璋自己的婚姻生活,他迎娶的是算命先生郭子兴(1355年去世)的养女,而郭子兴便是最先将朱元璋招进红巾军中的人。这名养女就是后来的马皇后(1332—1382),她是开启明代后妃传记的典范人物。马皇后自红巾军起义伊始便陪伴在朱元璋身旁,直至后者去世前十六年。她好像仅对一些临时决策产生过偶然影响,通常只扮演帮手,而非顾问的角色,也几乎没有质疑过朱元璋的决策。马皇后幼年丧亲,被郭子兴收养,后者则将她嫁给自己信任的追随者朱元璋。由于年幼时在田中农作,马皇后并未缠足。《明史》对她的描述模糊但不失庄重:她“仁慈有智鉴,好书史”。更具体说来,在王朝建立之前,她负责朱元璋的文件传达与正式通信。郭子兴曾一度怀疑朱元璋,并将其囚禁,但是马皇后悄悄在自己衣服中藏了热腾腾的炊饼带给丈夫,这些炊饼太烫,以致马皇后“肉为焦”。尽管郭子兴想要除掉朱元璋,但马皇后还是成功地让养父回心转意,并得到了后者小妾的帮助。这位妾妇在朱元璋与郭子兴正妻之子的争斗中站在前者一边。朱元璋曾经在大臣面前夸奖马皇后,并将她比作唐朝第二任皇帝的皇后,因为那位皇后常被称为女子之典范。马皇后对于这一夸奖局促不安,她只希望朱元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

妇人之事君比昵左右。难制而易惑,难抑而易骄。然则有道乎。曰:有忠诚以为本,礼义以为防,勤俭以率下,慈和以处众。咏诗读书,不忘规谏。寝兴夙夜,惟职爱君。20

马皇后的浣濯衣

1407年徐皇后驾崩,享年四十六岁,这使得朱棣“悲恸”不已,再未另立皇后。《明史》在她之后只记录了朱棣的另外两位妃子,即权贵妃与王贵妃(1420年去世)。前者来自朝鲜,后者据说在朱棣大怒时曾加以劝阻,并“曲为调护”。朱棣驾崩时,他至少拥有二十三位妃子,其中十六位为他殉葬。21

许多宦官很受人们敬重,其中最为人景仰的便是郑和(1371—1433)。郑和来自云南,是一位穆斯林,他曾服侍过明代早期的两位帝王,带领船队航行到达南亚与东南亚,甚至向西到达非洲海岸。许多宦官受过良好教育,并在诗歌、声律、绘画方面有较高造诣。有一些来自显赫之家,陈矩(1539—1607)便是一例。1547年他还是孩童时入宫,他的一个兄弟还考取了进士。陈矩负责为宫内文渊阁收集图书,后来成为东厂太监,并以管理公允、鲜动酷刑而为人敬重。万历皇帝生母的一位兄弟也是宦官。传言与文献常常关注宦官的性生活,有时记载的露骨程度令人发指。一些宦官不仅有妻,甚至有妾,这与历代并无不同。长相姣好者还有可能成为皇帝的性伴侣。一次,武宗与一名男伶人随意嬉闹,这使得随从们以为武宗想让他永久入宫,那么这名伶人必须成为宦官才行。所以管事的宦官们便将他净身,等待皇帝召见。不幸的是,皇帝再也没有找过他。明朝关于宦官的文献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多,他们是当时文学、历史记录中的有机组成部分。13

刚才讲到的这件轶事只在一部朝鲜文献中出现,并无旁证,但却拓展了正史对于权贵妃的简短记录,因为史书并未提及朱棣喜爱朝鲜妃子,并将她们纳入宫中。权贵妃死后发生的事,则是正史中更大的留白。1408年,朱棣派宦官出使朝鲜以征召处子入宫,权贵妃便在其中。她精通音律,并以此取悦皇帝。还有两位妃子都姓吕,一位出身中土,另一位则来自朝鲜。据朝鲜文献记载,中国的吕妃想要“结好”朝鲜的吕妃,但后者拒绝了。为了报复,前者假造阴谋,陷害朝鲜吕妃,说她毒死了权贵妃。皇帝听闻后便下令处死朝鲜吕妃,以及数以百计与她有关的宫女、宦官。后来,中国的吕妃卷入了一桩丑闻之中,皇帝发现她与另一位妃子都秘密拥有宦官情人。最终,两位妃子畏罪自杀,后来吕妃的侍从受到审问,并被冠上了“弑逆”的罪名。此次受到牵连被处决的共有两千八百人,朱棣甚至亲临剐刑现场。行刑过程中,一些受害者对皇帝加以辱骂,并控诉整件事标志着宫中“阳衰”。这样一件大事,中文文献怎么可能没有记载?朝鲜文献的可靠性究竟有多大?明朝与其他朝代中还有多少类似事件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22

一个男人在明朝要如何成为宦官?许多宦官并非汉人,他们来自南方边陲或东边的朝鲜,但也有不少人来自北京南城 。他们有的自小便净了身,有的则在青春期之后。成为宦官被认为是提升自己与家人身份的一种方式。最终,宦官供大于求,有时数以千计的人净身后试图入宫,但却被惩罚、驱逐。一部晚明小说写道,几千人一听说皇宫需要宦官的传闻,便蜂拥而来,却发现他们需要支付两百文钱才能榜上有名,而最后入选的二百五十名宦官,每人则不得不缴纳三两白银。那些没能成为宦官的人怎么样了?小说中,许多人变成了游民乞丐,有的甚至成了强盗,当时的一部史料中对此亦有记载。12

关于朱棣宫廷生活的最后一点与其生母的身份有关。朱棣之所以能够篡位,一定程度上立足于他坚持马皇后是自己的生母。在离开南京、前往北京建立新都之前,朱棣在南京城外建造宝塔以纪念马皇后,这便是后来英语世界广为人知的琉璃塔。塔高78.2米,塔外铺满亮闪闪的白瓷,角梁悬挂灯盏,光彩夺目,铃铛在风中作响。不幸的是,1856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将宝塔摧毁。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塔内发现一间上锁的密室,其中供有朱棣生母的神位,这位生母据说并非马皇后。其他文献则记载马皇后不仅不是朱棣的生母,且没有产下任何皇子。23

除了负责情报与沟通,宦官的职责还包括提供并生产食物、药物、服饰、家具及宫中的其他必需品,雇用宫女、宦官及其他人员,教导宫女,管理宫中庙宇、动物,并安排娱乐活动。一些宦官还是演员、乐师。在皇宫之外,他们负责看护皇陵、库房、国家粮仓,并征收税款。如果皇帝愿意,宦官们还能指挥作战,出使他国,前往诸如中亚、南亚、东南亚、朝鲜、日本等遥远地区。宦官们还在贵族家庭中供职,并服侍居住在宫外的皇室成员。根据一种流行的说法,宦官的另一职责是辅助皇帝在夜晚选择女子,这项工作由宫中某局的宦官完成,但是关于具体部门及流程都缺乏足够的史料证据。下文将会讨论宦官有时鼓励皇帝在宫中寻欢作乐,甚至为他们提供春药,而这些春药则可能是宫中掌管医药的宦官局属提供的。宦官们还可能引导皇帝临幸某一位妃嫔或宫女。然而,皇帝选择床上伴侣的方式也许不可能清晰地为人所知,尽管他与哪位女子行房,女子的妊娠及生育情况在宫中都应有所记录。不过史书往往还是会留下空白。11

张皇后非正式临朝称制

由于宦官在明朝地位显赫,对他们在这个时期的核心特点做一次总结对我们的讨论将有所帮助。他们最为臭名昭著的角色便是为皇帝进行特务活动,尤其是监视朝廷文武官员的一举一动。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1420年设立“东厂”,并任命宦官为长官。东厂在正常行政、法律机构之外收集情报,并监押、惩罚犯纪之人。东厂与另一机构锦衣卫密切联系,而后者是皇帝在都城的贴身护卫,并在东厂内设有监狱。1429年,明朝的第五任皇帝设立内书堂,目的是让宦官接受正规教育,以提高他们与内阁学士及外廷官员交流的能力。合格的宦官隶属机构中最有权力的司礼监,该机构负责文书及与朝廷官员的沟通。至十五世纪中期,宦官已经成为明朝政府机构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当皇帝有能力控制他们时,宦官就会为其效力。然而,一旦皇帝懦弱、纵容,宦官们就会迅速攫取权力。10

明朝唯一临朝称制的张皇后(1442年去世)出现在下一位皇帝治下,她是明朝第四任皇帝朱高炽(1378—1425)的妻子。与徐皇后一样,她也生育了皇位继承人。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便驾崩,张皇后协助稳定大局,实现平稳过渡。当朱高炽的继承人亦驾崩后,张皇后临朝称制,不过因为她拒绝违反祖训,其临朝只是非正式的。《明史》暗示,张皇后在其夫君继位之前便已参与皇位继承事宜之中。朱高炽是徐皇后长子,理应成为太子,可是:

明代宦官

太子数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与宋朝相似,明代内廷设六局一司,这些机构中的女子成千上万,许多都受过良好教育,且训练有素。总体而言,她们称为“宫女”,但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女官,女官之下是那些做工、服侍的宫女。尽管她们并无后妃之名,但所有女子都可能与皇帝发生性关系。从朱元璋开始,明朝的皇帝便临幸各个等级的宫女。如果她们与皇帝行房,一旦生子,便可成为妃嫔,尽管大多数的品阶都较低。据谢葆华的研究,在已知的三百名后妃中(并非所有的妃子都有所记录),一百九十二人出身服务机构,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四。有两位最终大权在握,即上文提到的保姆与乳母,而诞下皇帝的宫女则有五位之多。宦官掌握这些机构,并对其财务实行监管控制。这些机构包括浣衣局,局中供职的是年长的女性与有过失的女子(这与以往朝代的输织室类似)。乳母由宦官从地方军队、平民家庭中雇用而来。其他女性则从事烹饪、女红及歌舞表演活动。局内识字的女性负责书计与其他工作,1459年时人手短缺,致使皇帝下诏,要求宦官从殷富之家聘用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没有夫君的女子,要求她们必须长于写算,宦官则负责对其进一步教育。9

史书称张皇后“操妇道至谨”,朱棣与徐皇后都很喜欢她,而张皇后亦与公婆关系密切,因为其父及兄弟曾为朱棣在内战中效力。不幸的是,尽管朱高炽登基时已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但其健康状况不佳。他本想将都城迁回南京,以消解其父大举迁都带来的不良影响,但在行动之前,他便驾崩了。在朱高炽简短在位期间,有一段微小却特别的插曲。一位大臣批评他在为父守孝时仍然迎娶妃嫔,朱高炽下令痛打这位大臣,并将其下狱,不过他的继任者在不到一年之后便将这位大臣释放。这件事直到下一个朝代中期才公之于众。24

明代宫廷中有四类后妃。其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明代仅有三位;皇帝的母亲依例称“皇太后”,有时简称“太后”;之后便是皇后。三者以下为品阶第二高的妃子,其中包括皇贵妃(由第八任皇帝宪宗所创)、贵妃、妃。而“妃”又分为几等,以不同的前缀区分,如贤妃、淑妃、康妃,等等。此下为第三类,即分为十五等的“嫔”。第四类妃子则包括才人、贵人、美人、选侍。与以往朝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宫中女子的品阶不再与男性高级官员的官衔对应。8

废黜无子皇后

明代宫女的品阶与组织

朱高炽的继任者是他与张皇后的长子、明代第五位皇帝朱瞻基(1399—1435)。朱瞻基二十六岁登基,年号“宣德”,我将以其年号指称他。他治理有方,文武兼修。与其父不同,朱瞻基颇得祖父朱棣的赏识。宣德皇帝喜欢绘画、书法、诗歌,他邀请画家进宫,资助青铜器制造,监督生产品质精良、享誉后世的瓷器。如其祖父一样,宣德皇帝也从朝鲜王朝征召处子与宦官,还购买猎犬、骏马,甚至雇用善于烹饪朝鲜佳肴的厨师。他与母亲张太后关系密切,并常常在政务方面咨询她,还邀请母亲陪同出巡。一次,当地父老向张太后进献酒食,她转赠皇帝,并说道:“此田家味也。”因为她出身农家,所以比养在深宫的皇帝更能体知这些事情。25

多种原因导致明代皇后影响减弱,其中包括对其出身低级军官家庭的规定、反对女子临朝称制的法规、一些帝王随意忽略或虐待皇后(共有五位皇后被废),以及对妃嫔,尤其是诞下皇子的妃嫔的特殊待遇。要了解最后这一点,就有必要考虑整个明朝社会中妾妇这一群体。6元朝试图通过将妾妇限制于家庭内,并将伶人在法律上归为贱民来区分两个群体,而伶人直至清代中期仍属于贱民。朱元璋顺应趋势,定下规矩惩罚那些与名妓风流的官员,并且一反唐、宋、元之旧制,最终废除官妓——尽管如此,对女性的市场需求仍然旺盛,官员们也一如既往地与名妓寻欢作乐。明朝还宣布包括庶子在内的所有儿子,都拥有同等继承权,尽管嫡子仍然享有优先继承权(这在元代已经是写入法律的实践)。这项规定进一步提升了妾妇的地位。在宫中,上述变化体现在为诞下皇子的妃嫔延长服孝期上。对于她们的尊重也成为明朝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内宫之中更是史无前例地为她们建起宗庙,从而皇室成员能够祭祀她们。根据惯例,妃嫔是不能在主要的宗庙,即紫禁城午门之外的太庙中享受祭祀的。新建的宗庙则创造了一个替代空间,而这个空间不受先例的影响。另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是宪宗朝之后,皇帝的妃嫔生母得以与皇帝及皇后同穴合葬,甚至有多达三名女性在地宫中与皇帝合葬的例子,下文将对此具体论述。7

至于他的婚姻生活,宣德皇帝则打破常规,废黜皇后,另立宠妃为后。被废的皇后姓胡,在迎娶胡皇后之前,宣德皇帝宠爱一位姓孙的妃子。孙妃幼时经张太后母亲介绍入宫,不过张太后更看好胡皇后,而当时还是太子的宣德皇帝在1417年与胡氏喜结连理,登基之后封其为后。然而,1427年孙妃诞下皇子,而胡皇后由于体弱多病并无生育。1428年,宣德皇帝废掉胡皇后,令孙妃取而代之,并赐予胡氏“静慈仙师”的法号。太后与大学士都未能阻拦皇帝。尽管传统上谴责以妾换妻,并且废黜皇后往往需要更为严重的理由,但是在传统上,男性还是有七种休妻的理由,其中便包括体弱多病与并无生育。宣德皇帝废后也为之后四位效仿的皇帝做了示范。

由于反对从贵族或世宦家庭纳娶,明代皇帝与太子倾向于迎娶中下层世袭武官家庭中的女子。他们通常在十五岁时便谈婚论嫁,从一大群女子中选出三人,其中一位成为皇后,另外两位则成为级别较高的妃子。虽然也有例外,但是与以往的朝代相比,外戚的影响减弱了。这些限制规定与整个社会中增强女性与婆家关系的趋势齐头并进。

孙皇后是否是下一任皇帝英宗的生母仍然疑团重重,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据部分《明史》及其他文献记载,英宗并非孙皇后所生,而是她从一名与皇帝发生性关系后受孕的宫女那里窃夺而来的。《明史》的其他记载则称孙皇后是英宗生母。一些文献说她长于算计,窃夺婴孩是她废掉皇后、获得宠幸阴谋的一部分。《明史》与其他文献通过凸显孙皇后起初虚伪地拒绝取代胡皇后而对此加以暗示,并将其与后来英宗朝中的乱党联系在一起。不论如何,张太后很同情被废的胡氏,设宴时让她坐在比孙皇后更显贵的座位上,这令孙皇后非常不满。1442年张太后去世,被废的胡氏十分悲痛,一年之后也去世了。她被葬于北京以西的金山嫔妃墓地,葬礼规格也与妃嫔同级。后来,英宗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后悔不已,归咎于年轻时的愚昧无知。1462年孙皇后去世,下一任皇帝的皇后建议恢复胡氏的封号。皇帝同意,却未将胡皇后的灵牌移至太庙,因为太庙中已供奉了孙皇后的牌位。26

朱元璋称帝第一年便下令,让大臣制定条例管理宫中女子。“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为防止外戚专权,朱元璋禁止他们封爵受赏。至于皇后及高级妃嫔以下的宫中女性,她们则只能“侍巾栉”,因为朱元璋清楚她们一旦得宠,便有可能“上下失序”。至于太子的选择,朱元璋写道:“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此外,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成为太子。考虑到上千年的相关历史,朱元璋一定知道这种规定很难实行。实际上,除了朱元璋之后紧接着的四位皇帝,其余的明朝皇帝都是存活的皇子中最年长的,其中只有两位皇帝毫无疑问是由皇后生育的。朱元璋的另一项规定则与一夫多妻制婚姻的另一个议题有关。他宣布他将“每夕进御有序”,却并未说明将如何具体执行。清代早期的一位作者注意到崇祯帝的做法:每位后妃的宫门外都悬挂两只红灯笼,皇帝临幸哪位后妃,她房外的灯笼便被拿下,随后其他灯笼也被取下,人人归房安寝。与之前的皇帝一样,朱元璋有自己的卧房,而后妃则“各有其所”。最终朱元璋说道,他将监视后妃的行为,并主要调查、谴责“或有浮词之妇”。5

孙皇后加冕

朱元璋想让自己的王朝持续下去,也想让自己的规矩政令在死后永久存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颁布了很多文书,其中有一部书囊括了约束后妃、子嗣及后代的一整套规定,即《皇明祖训》。朱元璋登基之初便已着手主持编撰该书,经过不断修改,直至1395年定稿颁布。他勒令惩罚那些不守书中规矩的人。例如,任何奏请重新设立中书省的大臣都被处以重刑。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为皇室成员与后代单独设立一套规矩还是前所未见的,这也超出了自周朝便已确立的千百年规范。与其他类似的文本一样,后世之人援引《皇明祖训》证明自己的行动名正言顺,但是朱元璋未必会支持这些人的行为。最极端的例子便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1360—1424)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取皇位。朱棣的侄子即朱元璋的皇孙朱允炆,是朱元璋选定的继承人。朱棣引用《皇明祖训》中藩王有义务清君侧的规定,声称皇帝受到奸臣蛊惑,自己必须加以制止。叔侄之间的内战自1399年一直持续到1402年,最终以朱棣的登基而告终。朱棣还试图从历史中抹去其侄子曾经统治过的记录。

孙妃加冕称后之前,宣德帝封其为妃的举动便已打破惯例。为了明白这一点,简要描述封后这项宫廷生活中的重要仪典会有所帮助。正如艾伦·苏丽叶(Ellen Soulliere)提到的,孙皇后首次穿戴仪典服饰,其中的“九龙四凤冠”以龙象征“皇家权力”,以凤象征“婚姻和睦”,袍上则绣有十二行锦鸡。朝见大臣与参加重要典礼时她都要如此穿戴,平时的头饰则仅一龙双凤。其他有封号的妃子都参加了仪式,女官向新皇后献上象征其地位的两样宝物:上刻皇后头衔的金册及一方用来授权、名为“金宝”的印章。宝印金制,呈龟形,由三个盒子层套盛裹。皇后斋戒三天,第四天在太庙正式册封。除了这次典礼,她不会再在太庙中参与祭祀,而是在紫禁城内的祖坛中参加典仪。正式称后以后,皇宫中举行庆祝宴会,一场由皇帝与文武百官参加,另一场则由皇后与众妃嫔赴席。相比之下,妃子受封时,头饰为九只锦鸡、四条龙,而其平时的头饰则是雄性鸾鸟(一种似凤的鸟类)及一只凤凰。象征其地位的是一部银册,上刻姓名与头衔,还有一枚小印。之所以说宣德帝打破先例,是因为册封孙妃时,他赐予了她一枚皇后那样的金宝,这也开了此种做法的先河。27

朱元璋的祖训

成为皇后之后,孙皇后像其他前辈一样,常在其寝宫与服务机构中的宦官与女官协商事宜。她的职责包括斟酌人事,批准预算,决定皇子、公主的婚姻大事。她接见来访的妃嫔,并与这些妃子、公主一道参见太后,向她汇报皇家及内宫事务,在必要时遵从太后的意见——这是她们每日必须履行的重要礼仪。明朝要求皇后的新礼仪是每日在紫禁城内称为“奉先殿”的祖坛祭拜。朱元璋建造奉先殿,以使皇室成员能够私下参与祭祖仪式。在其他例如新年的特殊场合,帝后在皇帝寝宫中央的平台上共坐用膳。太后在皇帝东侧低处就坐,皇贵妃则在西侧,以下的妃嫔共用桌子,却无坐席。平时太后、皇后及品阶较高的妃子在自己的居处用餐,她们有自己的厨房。28

朱元璋从社会底层起家。他出身贫农家庭,十六岁那年瘟疫爆发,他父母双亡,后剃发为僧,还曾沿街行乞,最终加入了崇拜佛教未来佛弥勒的“红巾军”。十四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历了几世纪以来未曾出现的严重动荡。朱元璋在自己的家乡及其他地方召集了一批追随者,虽然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但迅速发展壮大。截至推翻元朝时,朱元璋已经摆脱了宗教组织首领的身份,并拥有军事、民事顾问,显示了其称帝的雄心壮志。他聪明过人,但脾气难以捉摸,且独断专权,总想对臣民的行为实行监控、管制。他要求大臣跪在面前,并会施以各种刑罚,其程度超过了以往的朝代。以廷杖为例,这项酷刑自元代便已存在,但在唐宋则是根本无法想象的。1380年,朱元璋声称有人意图谋反,并以此为由处决了一万五千多人。由于主谋来自中书省,朱元璋将整个机构连同其他管理民事、军事的中央机构一并废除。他并不信任大臣,而是将他们的职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皇帝与官员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鸿沟。4

临时称制

来自社会底层的朱元璋

宣德皇帝突然患病,并于1435年驾崩,这是张太后非正式临朝称制的起因,也引发了明朝前所未有的一大难题。29他生前已立长子朱祁镇(据称为孙皇后所生)为太子,但太子此时年仅八岁。明朝之前对于如何应对皇帝年幼这一情况并无先例,宣德皇帝死前下达的指令又模糊不清,只说大臣们应辅佐幼帝,在重大事务上则寻求张太后的协助。据《明史》记载,起初时局紧张,有传闻说应该继位的是朱瞻基的一个兄弟,另一些人则说张太后自己有意主政。但最后,张太后召集重臣,待他们到齐后,指着年幼的太子哭着说,“‘此新天子也。’……浮言乃息”。

思宗

但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仍不明了。大臣们恳请张太后“垂帘听政”,这已成为指称女子临朝的通常说法。但是张太后拒绝了,因为这将“坏祖宗法”,即朱元璋所立之规矩。作为太皇太后,张太后非正式临朝,并负责幼帝的照顾、培养、督导等事宜,还任命五位大臣为其提供建议。

崇祯(1628—1644)

这些大臣自朱棣统治时便已任职,这也给张太后不少助益,但是她必须提防宦官王振(1449年去世),因为后者已成为其皇孙的心腹。虽然《明史》并未记载,但张太后有一次差点将王振处决。由于王振侮辱大臣,张太后对其施以鞭刑,但这并未令其消火。一日,她召集大学士及一众女官随身携带刀剑,并对皇帝说:“此五臣先朝所简,皇帝必与计。”随后她传诏王振,立即下令将其处死。一位女官将剑架于王振项上,皇帝与群臣则跪请张后停手。张后最终同意,并说道:“此辈自古多误人国。皇帝幼,乌知之?且以皇帝故宽汝,毋再也。”尽管她从未正式称制,自1435年至1442年去世,张太后掌握着皇权背后的权力。她是明朝一系列执掌大权皇后中的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在她之后便再也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一位十七世纪的史家称她“女中尧舜”。30

朱由检

重立废后

16

然而,张太后去世后,她担心皇孙被宦官误导的情况还是发生了,最终新皇帝深受王振的影响。张太后的皇孙朱祁镇,庙号英宗,我将以此称之。他有两个年号,一为“正统”,一为“天顺”,中间一段时期则由其同父异母的兄弟统治,而这是由于宦官导致的一场灾难。王振为年轻的皇帝制订了野心勃勃的计划,用窦德士(John Dardess)的话说,其中一部分便是恢复明朝“松懈的尚武精神”。起初的军事胜利使得二人膨胀起来,并于1449年亲征蒙古,但蒙古军队不但杀死了王振,还俘虏了英宗。明朝宫廷内,钱皇后(1426—1468)与皇太后孙氏立即搜集了许多宝物作为赎金交给蒙古大汗,但却未果。孙太后任命英宗同父异母的兄弟朱祁钰(1428—1457)担任摄政,同时还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太子。那时她可能只是想让朱祁钰临时摄政,甚至假装英宗只是“尚未”亲征归来。最终,面对当时权臣的请求,皇太后下诏,正式以英宗的兄弟取代他,而钱皇后则不得不退位。一年后,蒙古人放归英宗,他的兄弟却将他软禁于另一座宫殿之中,并一直作为明朝的第七位皇帝统治到1457年。同年,一场政变恢复了英宗及钱皇后的地位。孙太后支持这场政变,正如一部文献所载,如果不是她下诏,政变也不会发生。被软禁期间,钱皇后一腿瘫痪,一目失明,并始终无子。英宗对她不离不弃,临死时下诏将钱皇后与自己葬在一起。这一细节将在英宗继任者的妃嫔生母所引发的一场争端中变得至关重要。31

熹宗

临时皇后

天启(1621—1627)

一位临时帝王在危急时刻受命本应被感激,但是朱祁钰的情况比较特殊,在他被废之后还受到谴责,并被正式黜为“郕戾王”。直至南明,朱祁钰才完全享受帝王死后的荣耀。后世认为他的统治在实际上卓有成效。朱祁钰的生母和妻妾与他共进退。其母是宣德皇帝的吴贤妃,她在儿子称帝的七年间成为皇太后,但其子被废黜后,她的头衔便恢复原样。这位临时皇帝有两位皇后,第一位姓汪,《明史》编纂者在其传记中表示同情。1445年她嫁给朱祁钰,但是与钱皇后一样,并未生育皇子。1452年,一位姓杭的妃子诞下皇子,皇帝想立这位皇子为太子,以取代孙太后已经指定的英宗长子朱见深。汪皇后反对夫君如此行事,因此触怒了皇帝。皇帝将其废黜,另立杭妃为后,汪皇后则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二位被废的皇后。可是杭皇后的儿子1453年夭折,她自己也在1456年去世。那些建议恢复英宗长子太子地位的大臣被打入大牢,一些甚至被鞭笞致死。重新登基之后,英宗褫夺了杭妃的皇后名号,并将其陵墓摧毁,还恢复了被废的汪皇后原来的头衔,即“郕王妃”。

朱由校

汪皇后的故事还有一段尾声。朱祁钰被废不久便去世了,他那些未诞下皇子的妃嫔受命为其殉葬,但是英宗赦免了汪皇后。英宗太子朱见深非常感激她,因为她当初反对朱祁钰以杭皇后之子取代自己,所以太子请求英宗准许汪皇后离宫生活,并将她自己的财产带走。不过有一次,英宗想要从汪氏那里讨要一个系腰的玉玲珑,但对于这位保有尊严的前皇后而言,这却是一个过分的请求。她将玉玲珑丢入井中,并否认自己曾有这件饰物。她说道:“七年天子,不堪消受此数片玉耶?”获悉她带走财产的高昂价值后,英宗下令将这些财产没入官中。1506年汪氏去世,被葬在北京西边的嫔妃墓地,但是赐予她的祭饷则是按照皇后规格安排的。32

15

保姆变宠妃

光宗

中国历史上最不寻常的一对皇家夫妻出现在下一朝,因为下一任皇帝宠幸了比自己大十七岁的保姆。皇帝对于这段恋情自始至终的坚持,也标志着直至明朝结束都在断断续续出现的皇帝一意孤行的开始。蒙古人俘虏父亲时,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见深(1447—1487)还只是幼童,直至其父重新登基之前,他一直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1464—1487年在位,年号“成化”,庙号宪宗,我将用庙号称之。他的统治既不强力,也不有效,但也并非独裁专制、复仇心切。他很容易受宦官、骗子、阿谀奉承之人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还是其幼时保姆,亦即他最宠爱的万贵妃。万贵妃实际上形同皇后,起初十年她想方设法防止其他妃子产下皇子,在宪宗统治期间为自己、家人及家仆敛财。宪宗的第一个妻子吴皇后试图压制万贵妃,甚至曾对其施以鞭刑(有可能是亲自鞭挞万贵妃),但这触怒了皇帝。称后仅三十二天,吴皇后便被宪宗废黜,打入冷宫。宪宗也成为明朝第三位废黜皇后的君王。宪宗的第二位皇后姓王,她则配合得多,但同样并无生育。1466年万贵妃产下了宪宗的首位皇子,但不到一年便夭折了。之后另一位妃子诞下第二位皇子,并被立为太子,可是他也不幸夭折,这使得宪宗直至1475年都没有继承人。1475年,第三位皇子突然出现,成为继承人。最终,宪宗有十多个孩子,其中十一位皇子,分别由六位不同的妃子所生。与此同时,与万贵妃交好的一众大臣、宦官、僧尼、道士不断取悦宪宗,使其无心政务。万贵妃与宪宗同年去世,之后皇位继承平稳过渡。被废的吴皇后最后亦得善终。为了报答吴皇后在其年幼时的帮助,宪宗的继承人将她的衣食供给升至太后级别。1509年吴皇后去世,其殡葬规格与妃嫔等同。她的继任王皇后在宪宗接班人当政时成为太后,再下一任皇帝登基时,她则成为太皇太后,最终于1518年去世。王皇后被埋葬在皇陵中,神位供奉在太庙。33

泰昌(1620)

妃嫔生母与无子皇后

朱常洛

中国历史上妃嫔生母与无子皇后同时存在的情况并不突显,但在宪宗朝时却变得格外有争议,并产生了新的惯例,即新皇帝的妃嫔生母与皇帝、皇后同穴合葬。在那之前,只有皇后可以与皇帝共用一个墓室。1465年宪宗登基的第一天就得处理这种争议,因为他的生母周贵妃(1504年去世)不满位列钱皇后之下,因为后者并未生育皇子。尽管钱皇后在英宗驾崩时理应成为太后,周贵妃却坚持自己才应享有此头衔,矛盾由此而发。以夏时为首的一些宦官支持周贵妃,但是群臣则倾向于遵守标准流程,将主妻钱皇后尊为太后。宦官夏时援引了两条以往便有的休妻理由,提出钱皇后此时已一腿瘫痪,一目失明,并且无子。后来双方妥协,两位女性都被尊为皇太后,钱皇后地位更高。三年后的1468年,钱太后去世,争议再次出现,因为周太后反对将钱太后与死去的英宗“合葬”。大学士与其他大臣则拥护正统礼仪,尊重英宗关于合葬的遗愿,主张钱太后不仅应该与英宗合葬,她的神牌也应供奉于太庙。宦官夏时再次力挺周太后,皇帝也说不想伤害生母的感情。夏时提出一套折中方案,即将钱太后葬在英宗左边更为尊贵的墓室中,而当周太后驾崩时,她将被葬在右边的墓室。大部分官员赞成这项提议,而皇帝却仍犹豫不决。最终,大批官员在宫门外集体下跪哭泣,直到他与周太后妥协为止。这种表达意愿的方式很危险,众所周知,明朝皇帝常常会惩罚甚至处决这样的抗议者。最终,钱太后葬在了英宗的皇陵中,灵牌也供奉于太庙。34

14

这类争议的影响延续至下一朝。周太后在宪宗继承人孝宗朱祐樘在位时成为太皇太后,而孝宗亦由妃嫔所生。在观看祖父英宗陵墓示意图时,朱祐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钱后的墓室与夫君的并不相连,而周后的却相连。他对大学士说:“皆当日中宫为之,……非祖宗之礼也。”但是他并未着手变动,因为风水师建议不要改动皇陵的建筑结构。但是当涉及神位放置的问题时,一些大臣注意到,唐宋时有在祖庙中摆放两位甚至三位皇后的神位的先例。周太后在朱祐樘生母死后对其呵护有加,因此这位皇帝觉得自己有责任妥善处理她的身后事。最终,他遵从古例,在太庙中一位皇帝仅有一位皇后相伴。不过他想出了另一个解决办法,即在紫禁城中建起一座新的家庙,在那里供奉周太后及其母亲的神位,新家庙称为“奉慈殿”,与明太祖建立的“奉先殿”比肩。这是明朝又一项新传统的开始。太庙中的祭祀仪式有严格的规定,并不频繁,举行的场合更为正式。奉慈殿一直使用到1536年世宗将其关闭,只留奉先殿。35除了皇后与皇帝生母,其他妃嫔死后与皇帝分开埋葬,皇贵妃与贵妃有自己的陵墓,其他妃子则被葬在同一陵寝中。截至此时,即使妃嫔无子,她们也会被埋葬在妃陵,因为英宗废除了让无子妃嫔在皇帝驾崩时殉葬的规定。36

神宗

万贵妃

万历(1573—1620)

中国历史上像万妃那样从保姆升至贵妃的例子实属罕有。曾有一位保姆在北魏成为太后,37另一位则在明朝倒数第二任皇帝在位期间手握大权,但是保姆变贵妃则仅此一例。万贵妃四岁被选入掖庭,成为孙太后(宣德皇帝的第二位皇后)的宫女。孙太后在万贵妃二十岁时,指派她照顾新立的三岁太子,即后来的宪宗。此时,宪宗之父英宗仍为蒙古人所俘。宪宗十七岁即位时,万贵妃三十四岁,并已经成为宪宗唯一的宠妃。史官们以近似六朝史书的语言写道,她“机警,善迎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六宫希得进御”。据说“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1466年,当她为宪宗诞下第一位皇子时,皇帝便封其为皇贵妃,这个新头衔使她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万贵妃的皇子夭折之后,她再未有孕,这使得大臣及其身边近侍担心皇帝子嗣断绝。按照传统,他们建议皇帝“溥恩泽以广继嗣”。1468年一颗彗星出现,有大学士和重臣视此为凶兆,再次进谏,可是皇帝说这是自己的私事,他会好好处理。据史书记载,万贵妃日益骄横,如果宫中女子有孕,万贵妃便会设法将胎儿打掉。有传言说,太子头顶上的一块斑秃便是失效的堕胎药所致。

朱翊钧

确立太子后,宪宗开始与其他女性生育孩子,而防止此事也不再是万贵妃的利益所在。但她仍执掌大权,通过宦官、僧尼、官员及其他专家买卖珠宝等珍贵货物,出售特权、爵位,挪用公款,大肆挥霍。她的家人也从中获利,批评她的人却被噤声。万贵妃与她的同伙通过向皇帝进献昂贵的春药、淫书与房中术以得宠。春药与房中术专家、道士李孜省由皇帝最宠爱的宦官梁芳带进宫廷,史官称李为“妖人”。随着太子日渐成熟,万贵妃、梁芳及其他人惧怕其登基后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从而建议宪宗另立太子。但是泰山的一场地震使他们的诡计未能得逞,一位术士提醒皇帝,泰山是太子的象征。万贵妃死后,大臣们建议将其降级,并调查孝宗生母之死。孝宗拒绝了这一请求,其理由是自己有义务对父皇尽孝,但他却将梁芳降级,李孜省下狱,后者在狱中死去。38

13

偶然为母与秘密子嗣

穆宗

宪宗与万贵妃不寻常的关系致使最终的太子只能被秘密抚养,也导致了太子生母的死亡,抑或被谋杀。要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回到皇帝开始广施恩泽、诞育子嗣之前。那时宪宗有了第二位皇子,其生母是宪宗的父皇为他挑选的三位女性中的一位(另两人是吴皇后与王皇后)。第二位皇子夭亡时,有人说是万贵妃所致。一位大学士再次提醒宪宗,万贵妃产子的年华已过,而祖训有云:“子出多母。”不过,皇帝仍受万贵妃控制,且未曾公开寻求其他女子的陪伴。不过,他与宫女纪氏暗通,她便是下一任皇帝的生母。39

隆庆(1567—1572)

纪氏是在一次南征的军事行动中被俘虏的,她本是蛮族土官之女。机警聪敏且知书达理的纪氏成了一名女史,负责看守皇家仓库内藏。一天,皇帝与她邂逅,她随后怀有身孕,并产下一个男孩。关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记述很不一致,主要有两个版本:《明史》中的版本更为戏剧化。史书记载,直到一名宦官告诉宪宗,他才知道自己儿子的存在;另一个更广为接受的版本则称宪宗是知情的,只不过在第二位太子死前将这个孩子一直藏在宫中的偏僻之处。《明史》说万贵妃得知纪氏怀孕后,便派宫女去强迫其堕胎,但是这名宫女并未执行命令。1470年这位皇子出生时,万贵妃派宦官张敏去淹死他,但是张敏也同样并未从命,因为他觉得既然皇帝仍没有子嗣,自己怎么能把这来之不易的皇子杀死呢?张敏秘密安排他人抚养这个婴孩,万贵妃与皇帝都不知情。被废的吴皇后住在宫中,她得知这个男孩的存在后,便协助抚养。1474年的一天,张敏在为皇帝临镜梳头时,告诉他这个秘密。

朱载垕

〔皇帝叹息道:〕“老将至而无子。”

12

敏伏地曰:“死罪,万岁已有子也。”

世宗

帝愕然,问安在。

嘉靖(1522—1566)

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

朱厚熜

于是太监怀恩顿首曰:“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

11

帝大喜,即日幸西内,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

武宗

皇帝让男孩坐在自己腿上,抚摸他,久久地看着他,喜极而泣。随后他宣布:“我子也,类我。”消息不胫而走,一位大学士担心纪氏的安危。因为不能公开表明自己的忧虑,他建议将纪氏的寝宫移至皇帝寝宫附近,这样母子便能够朝夕相见。但万贵妃还是得逞了。一个月以后,纪氏“暴薨”,这是史官指称可疑死亡的春秋笔法。有人说万贵妃是幕后黑手,也有人说纪氏是自缢而死。纪氏被追封为淑妃。张敏害怕万贵妃报复,自杀身亡。

正德(1506—1521)

这位皇子后来成为太子,由其祖母周太后负责照顾。一天,万贵妃邀请太子赴宴,周太后害怕万贵妃下毒,便告诫太子不要吃东西。起初太子说自己已经吃过了,后来他又承认害怕被毒死。万贵妃大怒道:“是儿数岁即如是,他日鱼肉我矣。”太子登基之后追封生母为皇后,将其棺椁移至皇陵,并在新建的奉慈殿中祭祀她。新皇帝甚至试图在南方寻找生母的娘家人,但只招来一些假冒者。许多人怀疑《明史》中的记述,但不论哪个版本是真实的,有两件事是一致的:太子由一名宫女所生,后来这名宫女去世了;他的存在直到第二位太子死后才公之于众。吴皇后的协助也是两个版本所共有的。40

朱厚照

发现亡父的房中术手册

10

这位秘密皇子名为朱祐樘(1470—1505),庙号孝宗,年号弘治。他虽然体弱多病,但却潜心学习儒家经典、礼仪,并致力于消除其父治下朝廷内的不良影响。孝宗的一个主要整治对象是大学士万安(1489年去世)。万安自称是万贵妃的子侄辈,并因她的青睐而权势煊赫。宪宗的遗物中有一部关于房中术的书,上署“臣安进”,手迹表明是万安将书呈献宪宗的。孝宗震怒,令宦官将书带到会见大学士的大殿,质问万安道:“此大臣所为耶?”而后者则羞惭无语,跪拜于地。随后他被免官,不到一年便去世了。41

孝宗

许多人相信孝宗在中国皇帝中是一个特例,因为他对妻子张皇后(1471—1541)情有独钟,几乎贯彻了一夫一妻制。1487年,孝宗还是太子时便与张皇后成婚,“笃爱,宫中同起居,无所别宠”。换言之,他们就像一对平民夫妇那样夜晚同寝,而不是像以往的皇帝、皇后那样分居而眠。孝宗给予张皇后及其家人很多赏赐。不幸的是,她的两个弟弟因滥用职权而闻名,随意出入宫禁,并与皇帝共饮宴。据一名晚明史家记载,一次孝宗如厕时,张皇后的一个弟弟竟然开玩笑将皇冠戴在自己头上。皇帝对于胆敢攻击批评兄弟俩的人予以惩罚,但他们滥用职权过于肆意,以至于皇帝亲自与其中一人私下说道:“毋使我以外戚杀谏臣。”42

弘治(1488—1505)

张皇后在接下来的两位皇帝治下成为皇太后,并参与第二位皇帝的继承问题,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然而,孝宗朝时便有传言,说太子即未来的武宗,是由宫女而非张皇后所生,不过证据纷繁,无法考证。据说武宗生母来自低级武官之家,她作为选侍入宫,先在皇帝寝宫中答应,后来转为服侍周太后。她的父亲到处宣扬太子是自己女儿所生,孝宗震怒,下令将其处死,后来又给予缓刑。武宗继位之后,他又散播谣言,并最终被处死。有人说这名宫女待在宫中,还有人则说她被调入了浣衣局。43

朱祐樘

1见张廷玉(1672—1755):《明史》,第244卷,第6330页。

9

2见牟复礼与杜希德合编:《剑桥中国史》,第7卷,第1部分,《明朝,1368—1644》(Ming Dynasty, 1368-1644)(以下简作《明朝》);富路德与房兆楹合编:《明代名人传》;[美]艾伦·苏丽叶(Ellen Soulliere):《明朝宫女》(“Palace Women in the Ming Dynasty”,博士论文)在文献与信息方面为我提供了很大帮助;谢葆华:《明代的皇后:明宫廷中的礼仪与生活》(“Empress’ Grove: Ritual and Life in the Ming Palace”)(以下简作《明代的皇后》),载《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1期(2003):99—187(文献范畴类似,聚焦仪式与礼仪相关信息)。谢葆华:《晚期帝制中国的妾妇与奴仆制度》(Concubinage and Servitude in Late Imperial China)(以下简作《妾妇与奴仆制度》);林延清:《明朝后妃与政局演变》(以下简称《明朝后妃》)。我还参考了牟复礼:《帝制中国》,第4部分;窦德士:《明代中国,1368—1644:活力帝国简史》(Ming China: 1368-1644: A Concise History of a Resilient Empire);[美]鲁大维(David M. Robinson)编:《文化,侍臣与竞争:明代宫廷(1368—1644)》(Culture, Courtiers, and Competition: The Ming Court 1368-1644))(以下简作《文化、侍臣与竞争》)。

宪宗

3关于明朝的相关讨论,我将给出每位皇帝的姓名,但更常用的则是他们的年号与庙号,因为人们对这些称谓更为熟悉。朱元璋与朱棣(永乐皇帝)的姓名已为人熟知,不过假如涉及英宗,其庙号则更有帮助,因为他有两个年号;使用“武宗”这一称谓的好处在于毛奇龄在他著名的文献中如此称呼这位皇帝;可是对于神宗来说,用年号“万历”代称则更为方便,因为这个称谓广为使用。这些皇帝之后还有南明的统治者,本书未涉及。

成化(1465—1487)

4与此相反,宋朝之前的皇帝常与大臣同坐,但宋朝的皇帝便已不再这样做了,朱元璋则进一步要求大臣下跪。见牟复礼:《帝制中国》,第100—101页;[美]蓝德彰(John D. Langlois):《洪武,1368—1398》(“The Hungwu Reign, 1368-1398”),收入牟复礼与杜希德合编:《明代中国》,第107—181页。

朱见深

5朱高炽与朱瞻基的生母都是皇后。英宗与武宗据说由皇后所生,但有证据表明并非如此。见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03页;明太祖:《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1a页,第 28ab页,第29b页;朱权等:《明宫词》,第93页(有关灯笼的信息引自王誉昌:《崇祯宫词》)。

8

6读者们可以参考[美]白凯(Kathryn Bernhardt):《中国的妇女与财产,960—1949》(Women and Property in China, 960-1949);谢葆华:《妾妇与女仆制度》。

代宗

7不论是在皇家或是整个社会,嫡子仍享有荫封继承权。太庙位于供大众观瞻的建筑群以东。见霍姆格兰:《 关于婚姻与继承习俗的观察》,第188—189页;柏文莉:《名妓、妾妇与女子忠贞之教》,第413页,第419页注10。

景泰(1450—1456)

8见谢葆华:《从侍女到太后:明代宫廷中的服务女性》(“From Charwoman to Empress Dowager: Serving Women in the Ming Palace”)(以下简作《从侍女到太后》),载《明代研究》(Ming Studies)42(2000):26—80(品阶,称谓,参照72—73页的表格)。用“妃”称呼的女性为1a,嫔妃为 2a,才人为 3a,直至10a淑人。并非所有称谓都从一开始便存在或经常使用。

朱祁钰

9见艾伦·苏丽叶:《明朝宫女》,第235—236页,第243—245页,第246—251页,第256—257页,第257—262页;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第1卷,第805—806页;谢葆华:《从侍女到太后》,第37—38页,第38—39页,第46—47页;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03—3504页。

7

10这两个机构也有非汉族成员。通常而言,“锦衣卫监督官僚阶层,东厂则处理平民事务”;见窦德士:《明代中国》,第36页;[美]蔡石山(Henry Tsai):《明代宦官》(The Eunuchs in the Ming Dynasty),第13页。

英宗

11女史负责记录行房事宜;见谢葆华:《从侍女到太后》,第37—38页;[美]张珠玉(Scarlett Jang):《宦官机构司礼监与明代皇家出版事业》(“The Eunuch Agency Directorate of Ceremonial and the Ming Imperial Publishing Enterprise”)(以下简作《宦官机构司礼监》),收入鲁大维编:《文化、侍臣与竞争》,第116—185页。关于临幸对象的选择,见[英]司登得(G. Carter Stent,1833—1884):《中国的宦官》(“Chinese Eunuchs”),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学报》(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新系列,第11期(1877):第143—184页。蔡石山注意到二十世纪早期的一篇文献对选择临幸女子程序的记录是不可靠的(蔡石山:《明代宦官》,第43—44页,第52页)。于云瀚提及皇帝晚宴过后,一个盛有妃嫔姓名的银盘会被呈到他面前;见于云瀚:《阉宦》,第323—324页;谢葆华:《明代的皇后》,第148页注53;别处亦有提及,但并无具体文献。

天顺(1457—1464)

12见《梼杌闲评》:第20回;刘云龙(约1595—?):《魏忠贤小说斥奸书》,收入《明代小说辑刊第一辑》,第3册,第819—820页。该史料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第6卷,第178—179页。亦见鲁大维:《强盗、宦官与天子:明代中期中国的反叛与暴力经济》(Bandits, Eunuchs, and the Son of Heaven: Rebellion and the Economy of Violence in Mid-Ming China),第35—36页,第101—103页。

正统(1436—1449)

13见刘若愚:《酌中志》,收入《长安客话·酌中志》,第7卷,第37—42页;张廷玉:《明史》,第93卷,第7813—7815页;蔡石山:《明代宦官》,第109—112页;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第3卷,第891页。

朱祁镇

14见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05—3506页。

6

15见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07—3508页;何乔远:《名山藏列传》,第30卷,第4a页;房玄龄等:《晋书》,第31卷,第950页。

宣宗

16共有十五位产下皇子公主的后妃身份明确,其中还有一位高丽妃子,但还有五位皇子、七位公主的生母姓名不详。见[美]邓嗣禹(Teng Ssu-yu)的文章,收入富路德与房兆楹合编:《明代名人传》,第381—392页;张廷玉:《明史》,第116卷;第120卷。郭惠妃产下第十一、十三、十九子。关于被处决与殉葬妃子的故事,见查继佐:《罪惟录列传》,收入《明代传记丛刊·85》,第59—60页。

宣德(1426—1435)

17见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09页;郭宁妃是朱元璋第十位皇子的生母。

朱瞻基

18根据古代传统,一等母亲包括养母,在儿子为父亲主妻守丧的情况下,其待遇优于生母。此例中,孙贵妃享受了一等母亲的待遇,比同是贵妃的其他女性都要优厚。见夏燮(1799—1875):《明通鉴》,第5卷,第320—321页;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08—3509页(引文摘自《孝慈录》)。

5

19见苏丽叶:《明朝宫女》,第211—214页;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15—3516页;谢葆华:《从侍女到太后》,第44—45页(征引高丽文献)。

仁宗

20见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09—3511页;仁孝文皇后徐氏:《内训》,收入王云五编:《四库全书珍本·子部》,第103册,第13卷,第21a页;[荷]伊维德与[美]管佩达(Beata Grant)合著:《彤管:帝制中国的女性书写》(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第304—319页;张珠玉:《宦官机构司礼监》,第150—155页。

洪熙(1425)

21见何乔远:《名山藏》,第30卷,第8a页;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11页。

朱高炽

22见王崇武:《明成祖朝鲜选妃考》,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辑(1948):第165—176页;蔡石山:《永乐大帝》(Perpetual Happiness: The Ming Emperor Yongle),第193页;毛奇龄(1623—1716):《胜朝彤史拾遗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22册,第1卷,第12b页,第13a页。

4

23但是朱棣的确由马皇后抚养长大。见牟复礼:《帝制中国》,第617—618页(琉璃塔在报恩寺中);谢葆华:《妾妇与奴仆制度》,第285页。

成祖

241395年张皇后嫁给朱高炽,并诞下三位皇子、一位公主。1404年朱高炽成为太子,共有十位皇子与七位公主,其中九位皇子、四位公主活到成年。见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12页;富路德与房兆楹合编:《明代名人传》,第865—868页。

永乐(1403—1424)

25据当时一位学者记载,由于朱高炽的一位同宗意图谋反,张皇后将夫君葬礼暂缓,隐瞒其死讯,并派人召朱瞻基进京,而朱瞻基当时距京城有一月路程;这位同宗于1426年发动叛乱;见[美]陈学霖(Hok-lam Chan):《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朝,1399—1435》(“The Chien-wen, Yung-o, Hung-hsi, and Hsuan-te Reigns, 1399-1435”),收入牟复礼与杜希德合编:《明代中国》,第182—304页;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12页;毛奇龄:《胜朝彤史》,第2.1b—2a页;林延清:《明朝后妃》,第107—110页。

朱 棣

26安放灵牌的仪式称为“祔庙”。宣德皇帝有两位皇子、三位公主。见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13—3514页;何乔远:《名山藏》,第32卷,第1b页;谢葆华:《从侍女到太后》,第58页,第69页注78;林延清:《明朝后妃》,第117页。《明史·英宗本纪》及其他文献都说孙皇后是英宗生母。

3

27宣宗之后,仅有一位皇贵妃被授予金宝;见苏丽叶:《明朝宫女》,第179—183页,第180—181页;谢葆华:《明代的皇后》,第120—123页,第158—159页;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14页;徐一夔(十四世纪):《明集礼》,第19卷;第40卷,第36a页,第37a页。

惠宗

28见谢葆华:《明代的皇后》,第128—129页,第131—132页,第159页。

建文(1399—1402)

29宣德皇帝有十位妃嫔殉葬,其他数以万计的宫女则遣散回乡,其中包括五十三名朝鲜妃子,她们也被允许归国。

朱允炆

30见何乔远:《名山藏》,第30卷,第9b页;第30卷,第10a—10b页;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12—3513页;傅维麟(1667年去世):《明书列传》,收入《明代传记丛刊》,第87卷,第46页。亦见林延清:《明朝后妃》,第109—110页,第112—13页;窦德士:《明代中国》,第39—40页。

2

31孙后1480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她被葬于皇陵,神位入驻太庙。见窦德士:《明代中国》,第40页;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16页;毛奇龄:《胜朝彤史》,第2卷,第10a页;林延清:《明朝后妃》,第119—120页,第121—123页。

太祖3

32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19—3520页;毛奇龄:《胜朝彤史》,第3卷,第3a页。汪皇后诞下两位公主。

洪武(1368—1398)

33宪宗朝时,明朝四大宦官之一的汪直(1379—1462)曾烜赫一时;见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20页;第113卷,第3521页;第119卷,第3640—3643页,第121卷,第3673页。

朱元璋

34见何乔远:《名山藏》,第30卷,第13a—15b页;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16—3517页;林延清:《明朝后妃》,第127页。

1

35见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17—3518页;何乔远:《名山藏》,第30卷,第15b—17a页;谢葆华:《明代的皇后》,第158—159页,第169页。

庙号

36关于下葬事宜,见谢葆华:《明代的皇后》,第161—162页,第168—169页,第168页注75。

年号

37见马克梦:《牝鸡无晨》,第138—139页。

姓名

38见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24页;第304卷,第7781—7782页;何乔远:《名山藏》,第30卷,第17b页;谢葆华:《从侍女到太后》,第51页(废黜吴皇后的官方理由是并未生育皇子);林延清:《明朝后妃》,第146—150页,第155—157页。

序号

39见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21页;第176卷,第4685页。

在1739年发布的官修《明史》中,关于后妃的两章通常只提供生育皇子的女性的信息。其他诸如晚明何乔远的《名山藏》、清代学者毛奇龄的《胜朝彤史拾遗记》,以及晚明一位宦官留下的丰富记录等文献,则填补了正史留下的空白,后者更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宫廷宦官留下的私人记录。为了引述方便,下列明代帝王列表包括姓名、年号及庙号。2

40见张廷玉:《明史》,第113卷,第3521—3522页;夏燮:《明通鉴》,第33卷,第1258—1259页;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第3卷,第82—84页;谢葆华:《从侍女到太后》,第53页,第67页注63;林延清:《明朝后妃》,第152—155页(谢葆华与林延清的文献来源均为沈德符的记述)。

明朝政府结构的一大特点与了解皇帝、官员及内宫成员(尤其是宦官、宫中女性)之间的关系有关。朱元璋大幅改革中央政府,废除三大府,即中书省、御史台、大都督府,从而使三大机构下的二十三个中央部门直接对自己负责,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大量工作。这项改革意味着与宋、金、元朝的皇帝相比,明朝统治者的集权程度更高。由于需要做更多的决策,皇帝与大臣不得不创建新的体系来处理工作。截至十五世纪早期,一些大臣形成了一个松散的中央机构,他们称为“学士”,负责文案工作,草拟奏章的批复与皇帝颁发的法条法规。倘若皇帝昏庸无能,他们的责任便极为重大,有时这会导致内阁大臣与宦官获得巨大权力,例如宦官魏忠贤(1568—1627)几乎篡位夺权。在早先的朝代中,后妃及外戚还有可能乘虚而入,但明朝则几乎没有这种情况发生。当皇帝年幼或体弱时,有几位后妃介入朝政,最值得注意的是张太后(1442年去世),她在其年幼的孙子英宗继位后非正式地临朝称制过一段时间;孝宗张皇后(1471—1541)在从武宗到世宗的微妙过渡中发挥了作用;神宗之母李太后(1546—1614)在皇帝年幼时对他严加管教,并主导了其继承人的选择;万贵妃(1430—1487)则处于宫中女性等级的另一端,她原是宪宗幼时保姆,后来成为小她十七岁的皇帝的伴侣。在很长时间内,她成功地阻挠了宪宗与其他后妃诞下皇子,并收受贿赂,滥用职权。在其他皇帝统治期间,一名宠妃与一位乳母曾试图排除异己,干涉继位大事。官员们强烈反对这些情况的存在,有一次甚至疾呼“武氏之祸再见于今”。1

41见张廷玉:《明史》,第168卷,第4525页。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政权回归汉人手中,并持续了将近三个世纪。开国君主朱元璋(1328—1398)庙号太祖,其出身比帝制中国历史上多数皇帝都要低。他的继任者中有的勤勉持政、认真负责,但也有中国历史上最为无能、荒诞无稽的统治者。英宗(1427—1464)愚莽发动战事,最终被蒙古人俘虏,其同父异母的兄弟不得不继承皇位;武宗(1491—1521)淫逸妄为,在喜好掳掠妇女这一点上,与海陵王相类。他和其他人无视规矩,自行逸乐,并尽可能疏远朝政;世宗(1507—1567)醉心道教房中术,并在宫中女性身上实践,这使得一群宫女试图将其谋杀;神宗(1563—1620)则拒不听朝,隐居宫中。明朝政府制度根基扎实,足以承受这样的统治者们,直至十六世纪晚期都还运转正常。不过,内外压力逐渐增大,最终朝廷不堪重负。明朝文化、经济活动丰富多样,尤其是后期几任皇帝在位期间更是如此。城市生活朝气蓬勃,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水平较高。文学、思想、艺术全面开花,其中包括长篇小说与话本小说集的出版,许多涉及历代君主、后妃,也包括艳情描写。明朝最终灭亡在与金朝统治者同属女真人的满族人手中,1644年清朝建立。

42见谈迁(1594—1658):《国榷》,第43卷,第2703页;何乔远:《名山藏》,第30卷,第18a—19a页;毛奇龄:《胜朝彤史》,第4卷,第1ab页。

新王朝在制定皇室婚姻规范伊始,通常倾向于吸取自认为从前朝学到的教训。直至元朝,后妃最好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在明朝则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后妃往往来自较低的社会阶层,以减少特权阶级女性及她们强势的家族干政的可能性。明朝的开国君主进一步规定了女性不得参政。尽管以往其他君主也有类似的规定,但明朝开国君主的政策极为成功,以致整个明朝只有一位女性临朝称制,并且还是非正式的。虽然具有影响力的女性持续出现,可是与历朝相比,皇后的势力被削弱了。当明朝统治者表现得无能时,大臣与宦官比女性更有可能干政。明代宦官的数量比其他任何朝代都多,末期时已数以万计,其中四人臭名昭著,曾权倾朝野。

43一些文献称其名为郑金莲,“金莲”是缠足性感女性的通称。见毛奇龄:《胜朝彤史》,第4卷,第6a—7a页;毛奇龄:《武宗外纪》,收入《明武宗外纪》,第11—12页;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第3卷,第86—87页;林延清:《明朝后妃》,第173—174页;谢葆华:《从侍女到太后》,第58页;谢葆华:《妾妇与奴仆制度》,第286—287页。

无女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