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逃走的人:隐居者访谈纪实 > 致谢

致谢

我最后选择将寻找的过程和人们的叙述写下,写下这些碎片,可能与人们给她点孔明灯、写悼文、起初不停地谈论她一样:因为没办法真正理解她的选择,只好自己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来缓解睡前那种一想到死就意味着无的焦虑。

为什么?每个人都这样问。

关于死亡,叙述的权力始终在生者身上。我仍然不知道我做的是否正确。

在王荔生前,我曾在一篇报道中写到她去鹤岗生活的故事。她当时说,给陌生人看,她不介意。我因此相信她内心仍然渴望得到理解,渴望着与人交流。当她莫名失踪,我们一起寻找,得知死讯。死因成谜。凭借本能,我找到了她的家人和其他的朋友,每个人都向我诉说了许多,可似乎每个人都并不真正理解她。

本书的部分篇章曾发表在《时尚先生 Esquire》杂志。感谢这本杂志提供的帮助。

是否要完整写下寻找王荔的故事,对此,我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

感谢谢丁老师。是他第一个让我意识到“报道”与“写作”的不同。我开始试着跳脱原来的媒体报道框架,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写作。在写隐居吧相关的内容时,也是谢丁老师第一个意识到这个选题的价值,给予准确的判断,说这可以写成一本书。他的帮助不仅是本书的基础,也真正开始改变了我的写作。

也是在与鹤岗的女生联系时,我们再次谈论起已经离世的王荔。有人给她在河边点了孔明灯,有人说要去大同看她,还有人找出她很久以前的照片发给了我。

感谢本书的编辑,周劼婷、郑科鹏和毛毛。劼婷和科鹏充满耐心地与我一起重新推翻、梳理本书的结构,反复讨论和修改书中的内容,使之真正具有了一本书的面貌。我很幸运遇到这样尽责的编辑。

我也得知了书中主要人物的生活近况:左杰在山中待了两年后,因为经济原因离开了山里;杨亮度过了一段在河南鹤壁和上海来回迁徙的生活,如他设想,在上海打工,在鹤壁隐居,不过我最后一次联系他时,他说打算去西藏做光伏生意了,要大干一场;王浩回家照顾父亲,直至父亲离世,随后开始学针灸,想独自开一家推拿按摩店。我在鹤岗认识的人们大多仍在那里继续生活(除了宁夏男人去了越南),女孩A出门旅游了几趟,回到鹤岗。养了六只猫的C也还在。林雯继续开着炸串店,养了第三只猫。男生们照常在鹤岗打游戏、炒股、滑雪、养猫。A还对我说,有越来越多的人来鹤岗生活了。

在和毛毛沟通时,我第一次阅读了西蒙娜·薇依和弗洛姆,更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作者与书写对象的关系,不再受困于观念的约束,而是书写更具体的感受。也是他始终提醒我,语言的准确是第一重要的。对此我受益良多。

此书出版前,我将书中内容分别分享给了受访者。也应她和他的要求,书中除了李海、郑前、梁云鹏、袁长庚外,其余人的名字都为化名。

小张为我设计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封面插画。还有小聂,我的家人刘老师,你们不但给本书提供了建议,也是你们的陪伴帮助我度过精神上痛苦的时候,先是恢复了健康,才有精力和动力写作。感谢我的父母,陈女士和李先生,你们曾教我保持对他人的关心。

我想首先感谢书中所有受访者,非虚构写作建立在真实的生命经验上,感谢你们慷慨地与我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故事。在鹤岗生活时,我得到了很多照顾与善意。

如果您读完有什么想法、建议,或者是报道与写作的线索,欢迎联系我: echoliyingdi@gmail.com。

如书中所写,我得到了一些答案,也依然有困惑没有得到解答。

书中的林雯在读完她的故事后说:“就像我从卧室走向客厅的脚步,走了很多年,我可以随便在客厅待多久了。”

三年前,当我第一次开始搜索与隐居吧相关的故事时,我并没有想到这会成为一本书。这三年我去了很多地方,一些是隐居者们的所在地,鹤壁、六安、淮南、乳山、廊坊燕郊、万宁、鹤岗,一些是隐居者们的来处,比如常州和大同。一路上我遇到了很多人,与很多人交谈。起初我只是好奇年轻人为什么不工作、不社交、不恋爱,但后来,我的写作动机逐渐转变为另一种好奇:人将会为自己选择何种生活?换言之,人都在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存在方式?我想知道“选择”的时刻如何发生,也想知道,在“选择”过后,人们的生活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书也献给每一位自觉敏感、脆弱、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祝愿每一位读者,你和我,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客厅,自己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