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流布中土及中国佛教宗派兴起的过程中,传译和产生了众多的佛教经典。就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言,《金刚经》与《坛经》尤为显着。
任何一个伟大文化传统的形成,既要有来自源头的清流活水,也要吸纳百川,汇聚众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就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与中国文化发生碰撞融合的长期过程中,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道思想紧密融合,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时至宋代,儒释道已成合流之势,从而佛教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刚经》是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译介最早的经典之一,也是在中土流传最广,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佛教经典。不仅六祖慧能因闻《金刚经》而得悟,禅宗与《金刚经》结下不解之缘,而且隋唐以后的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亦皆崇奉《金刚经》。唐玄宗三教并重,从中各选一本经典,亲自注疏,颁行天下,佛教所选即为《金刚经》。甚至有些中土士人于临死或入葬时,左手执《道德经》,右手执《金刚经》,以其精神作为人生的归宿和信仰的总结。《金刚经》不仅在中国佛学中体现出其元典精神和思想价值,而且影响到僧俗各界,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在道德劝善、印刷、雕刻、书法、绘画、文学、哲学等领域皆可窥见其印记。
道家的经典《老子》和《庄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主干,建构了天人一体同源的理论体系,以之推演出丰富的社会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如果说儒家伦理主义的人文关怀表现出积极的入世特征,那幺《老子》和《庄子》从自然主义出发的人文关怀,所表现出的超世而不离世、顺化而不随俗的独特品格,则成为传统人文精神的另一基本维度。从文化的历史发展角度看,《老子》和《庄子》追求个性自由和精神超脱的人文关怀,拓展了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空间,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和深层人格模式的建构。除此之外,《老子》和《庄子》在整合传统文化和融通外来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庄子》更是以其深邃的义理、磅礴的气势、丰富的想象和超脱的境界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和儒家、佛教、道教的理论发展。
《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教经典。《坛经》作为南宗禅的主要理论基础,引发了“六祖革命”,使由此而产生的禅宗经过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成为在中国传播最广、影响最深远、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过程看,《坛经》的心性论在由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心性学说转向宋明理学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上承佛教中国化的传统,下开宋明理学的先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而《坛经》中所倡导的“顿悟”思想,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自宋代始,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四书》都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教材。自元代始,一直到明清,《四书》则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就其文化意义而言,《论语》被称为“中华第一书”,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道德、教育等方面,其阐发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观念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且直到现在依然影响着华夏子孙。《论语》的思想对中国的道家道教,以及后来的佛教,对中国的文艺创作、美学鉴赏,甚至对中国古代的医学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论语》。简言之,其“王道仁政”的主张为现实政治提供了一个理想模本,并成为批判现实政治的依据。其倡导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并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志士仁人。其阐发的“义利之辨”和经权达变的处世智慧,成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和为人处世之道。而其“性善论”则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的人性论。其“以意逆志”的主张则成为中国经典诠释的重要方法之一。《大学》的价值在于其阐发的“三纲领”、“八条目”,构成了儒家道德实践、政治教化和理想境界的基本内容与步骤,为宋明新儒学的修养与实践提供了目标与具体方法,为儒家批判和融摄佛教与道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而其中所内涵的儒家“内圣外王”的文化理想,又成为儒学现代转化过程中反思和批判的重要内容。《中庸》是儒家学说中最早且又最精密的哲学论文,是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庸》将中和原则提高到天道性命的高度,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性命修养理论。而中和的观念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哲学、艺术、医学、建筑等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
儒释道的上述经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亦有重要贡献。直至今天,在全球文明平等对话、全球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这些代表中国文化智慧的经典,仍然会释放时代的光辉,让人们在重温经典中,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以一种文化自信和自尊,努力以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为人类文化建设贡献思想资源。
在影响中国文化的儒家经典中,《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六艺之源”,它集象数与义理、抽象与具体、神秘与理性、形上与形下于一体,在为人们提供宇宙观、世界观的同时,还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原则。几千年来,人们对《周易》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大到治国安邦,小到郊游出行,从高深的哲理到现实的治病养生,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因此,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艺术等各方面都打上了易的烙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易文化传统。
王月清
儒释道经典众多,儒家有九经、十三经之说,后来道教亦有所谓的道教十三经,佛教经典更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在儒释道众多的经典中,就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言,我们认为尤以儒家的《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佛教的《金刚经》、《坛经》为最。这里所说的文化指包括哲学、政治、道德、法律、宗教、科技、医学、文学、建筑、艺术,乃至价值观、思维模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行为方式等在内的广义上的文化。本书从众多的儒释道经典中甄选出上述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经典,对各经典的作者及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版本注疏、历代研究概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现代价值等进行综合研究介绍,以期对这十大经典能有较为整体的认识。
2013年8月于南京大学北园丙字楼目录
公元前6至3世纪,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Theaxialage),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产生了影响东西方文明进程的各种思想文化形态。这些思想形态及其代表性的人物和经典,成为人类文明天空中不灭的星辰。此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程,都会在这些星辰照耀下获得灵感和资源。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不例外。与轴心时代相应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产生了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小说、杂等众多思想学派,即所谓的“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学说和主张,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想着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经典。这些经典包含了后世中国文化的各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气质和特征。同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选择的过程,在诸子百家之中,儒家和道家脱颖而出,再加之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