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上,可以按时间轴来做三分法。
如此分类,我们就能很快发现什么该扔、什么不该扔,也会认识到自己对待物品的价值观。
如果只是一味地大致地觉得“文件堆如山”“任务多如牛毛”地看整体工作,就会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断舍离。
从情感上来看:喜欢的、讨厌的、无感的
把工作按照时间轴的“过去”“现在”“未来”分为三部分:
从价值上来看:重要的、不重要的、无所谓的
过去的:已经完成的工作(保管)
从使用频率上来看:经常使用的、偶尔使用的、几乎不用的
现在的:正在推进的工作(进行)
比如说将处理对象分为三类:
未来的:还没有完成,但无须立刻完成的工作(保留)
“三分法”是指将东西进行“A、B、C”分类,进行归类整理的方法。
三大类工作
这种“三分法”不仅可以应对杂物整理,它可以应用在各种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这样列出表后,哪项工作优先、哪项工作推后就很清楚了。
方便我们进行选择的有三分法。断舍离推荐我们选择时可以分为三部分。
列表靠前的是正在推进的工作。交给部下的、等待报价后客户反馈的工作等属于“保留”部分,这些工作只需到时候确认即可,不必一直考虑着。
不考虑这个那个,最关键的就是决定“可以扔哪个”。
另外,文件资料也可以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来分类,否则就会耽误时间去找现在正在推进的工作资料。
同样,在断舍离上也有这种倾向。
将工作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后,可以对“现在”部分进行再次分类。
从“果酱实验”中,艾杨格教授发现:比起较少的选项,较多的选项更让人难做决定。也就是说,人们更倾向于回避“选择”这一行为本身。
再分成“今天”“明天”“下周”之类的具体时间,就能更清楚地进行本日工作了。
哥伦比亚大学的希娜·艾杨格教授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果酱实验。准备两张桌子,上面分别摆上6种果酱和24种果酱,并且让相同人数的被试者品尝两张桌上的果酱。但是从最终决定购买果酱的人数比例上来看,选择6种果酱桌的人占30%,选择24种果酱桌的人数竟然是3%。没想到两者居然有这么大的差别。
很多人遭遇过各种工作和事物突然接二连三地涌过来的状况,其中的多数原因在于没提前做好分类。
这就是一种“决定回避定律”。
如果部下抱怨说“应该是优先这个工作,而不是优先那个工作”时,就说明你和部下的工作分类标准不同。
但我们惰于改变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改变的选项太多,导致我们无从选取。
试着填入你的三大类工作
但是,正如博物学家达尔文所说“只有改变的物种才能生存下来”,时代在改变,我们也必须做出改变。
可能你是按照时间轴来分类的,而部下是按照好恶来分类的。
保持现状本身并不是坏事,也称得上保险。
每个人所看重的关键点是不同的,这样很容易出现管理上的失误。
人,本身不喜欢改变。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与他人的对立和批判也许只是双方的焦点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