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就是要敲出来。图画,就是要笔落在画布上。照片,就是要按下快门。企划书,动脑不如动手。
在你犹豫着如何才是进行良好的输出时,首先就要做到“表达自我”。
作为一个编织语言的人,每次进行信息输出时,我都把写字当成编情书。
笔记,其实就是一种输入内容落地的形式。做笔记即是打磨自己内部智能的天线的作业,有时也是疏通思维阻塞的方法之一。做好笔记,认真琢磨,然后利用自己内部的“信息消化吸收能力”和“内化,转化能量的能力”,进行输出。
没错,情书。
这种输出才会产生新的价值,也变成别人的输入,给别人带来灵感。就像一场“灵感接力赛”一样,传递着“灵感”的接力棒。
情书里面包含有三个信息。第一个就是希望你能理解我,第二个是我对你很关注,第三个是希望你尽可能地喜欢我。
对于那些输入的信息,我并不是囫囵吞枣后囫囵“吐”枣,而是认真琢磨、消化、吸收、内化,即便形式上连自己也吃惊,但这也是具有自我意志的输出。
无论是销售上还是洽谈上,这三点信息是尤为重要的。工作并不是一决胜负、你死我活,能让双方获益才是真正做好了工作。
没关系的,我认为这是没错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输出方法,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或形式,都包含有“希望对方能理解我”的意思,也许这也称得上一种“自我中心主义”。但其实,表达内心的声音,坦诚的输出就是肯定自己的存在,也证明了“自我轴”为基准的人生准则,这是一件极赞的事情。
记下一篇小随笔,重新翻看时,常常会发现这些作为输出源头的笔记大部分都是东拉西扯、毫不相干的杂想。当然,这确实是我琢磨、消化、吸收、内化的内容,我自己心里确实能把它们连起来。不过在旁人看来,很多时候他们会惊讶地认为“那种输入居然变成了这种输出,真是不可思议”。
当然,只是为了自我满足的输出是不充分的。
这时候,我会先写下来。不管最后是什么形式的输出,也相信“这些输入内容已经被我消化了”。不断写下自己的输入,不知不觉间就会转化成某种固定形式。这些内容好看不好看就交给第三者来判断,暂且形成个东西。
输出要带着对自我表现的内容的接收者的厚爱和感谢,带着祝福,带着“我喜爱你”的想法。只有这样,这种输出才能鲜活,才能持久。
当我把输入的信息消化准备输出时,有时候会犹豫“如何开始自己的输出”。
假如作为输出人的自己和接收人之间能感受到深厚的感情和牢固的纽带,这简直就是无上的幸福。这样的接收人可能是认识的人,也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当我告别世界后,因为机缘巧合读懂我的“输出”却再无法相会的人。
而我输出的方式通常就是讲座、研讨会、对话、博客、写书等。这些和在公司内部外部做PPT讲演或撰写企划书等并没有什么区别。
即使如此,如果能在输出中隐隐约约地透露出“希望你能尽量喜欢我”之类柔和的希冀,在进行各种输出时,会显得更周到。
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在直接听取每个人的发言时,也在做着很多输入。而且输入的高峰期还会做很多笔记、备忘录等。
我不知道你现在或是今后用怎样的形式进行输出。如果你赞同我的想法,那么可以尝试怀着写情书的想法去输出,而不把它当作“汇报”,我想,这样的输出也能带来下一个绝赞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