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像报纸、杂志、书籍上的信息,互联网,邮件广告,等等。另外,我们常常开着电视或广播当背景声音,偶尔也瞟几眼画面,实际上打开电视按下遥控器的是我们自己,虽然漫不经心地瞅几眼屏幕,实际上也是基于本人意志的行为。
当然,生活中的大量信息有一部分是随意地出现占据我们的视觉、听觉的,但大部分都是自己输入的,也就是自己能把控的信息。
像这些按照自我意志输入信息的行为,我们可以暂停一下。先问问自己“这些信息输入后的出口(输出)在哪里”。
从涌入日常生活的大量信息中筛选出需要的·合适的·愉快的信息的有效方法就是“关注信息输出进行输入”“没有出口就不输入”。
与杂物的断舍离不同,信息的断舍离难就难在我们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信息已经钻进了脑中。我们买东西之前,都会先考虑一下这个东西的用法或是仅作为房间的装饰物等用途和它的放置场所。也就是说在入手之前(即便最后还是变成废品),会大概想想这个东西的“出口”。
首先从切断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信息的流入开始吧。
但是,信息不同,即便找不到“出口”也会不断涌入脑中。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重视信息的出口。
在反复地实践“断”与“舍”的过程中,才能听懂自己内心的声音,真正地热爱自我,获得审视自我和周边全局的能力,达到自由自在地输出——“离”。
信息的出口是各种各样的。
“舍”,舍弃以前下意识囤积的对“现在·此地·自我”来说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信息。
比如说,对工作有用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撰写企划书、考虑新的商务计划等,或者可以当成段子用来和公司的同事客户拉近关系,或者帮助家人或朋友,甚至可以在SNS或博客上投稿表达自我,等等。
“断”,切断对现在的自己“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信息流入。
我们可以在输入信息时,就像这样考虑一下“我们准备怎么利用这些信息”,有意识地寻找信息出口。做到这一点,就能迅速提升信息的敏感度。
的确,“不知道某信息”会不安,“知道了某信息”会有收获。但是这种暂时的收获、暂时的领先,放在人生层面上讲,很可能是以牺牲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为代价的。
这种对于信息的新陈代谢(理解、消化、吸收、内化、输出、排出)是极有必要的。
所以,我们被这种小心眼的不安感驱使着,不停地狂奔,不停地追逐一个又一个的新信息。每当收获一个信息,就把它扔在脑中——反正不会发臭,也不占地方。我们仿佛已经把信息当作“砖块”,高高地堆积在自己意识的四周,建立起城墙保护着自己。
在反复进行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信息的出口,才能预防某些不需要·不适合·不愉快的信息不自觉、无意识地钻入我们脑中,累积成垃圾一样的沉淀物。
比如“不知道这个东西可能被人笑话”“不懂的话会被人超过,被人甩在后面吧”“我可不想就因为不知道这个东西而栽跟头”等。
按道理来说,即使没有做到每一次都考虑“信息的出口和输出地”,最理想的是在接触到信息的瞬间,大脑自然而然地进行取舍选择,挑选出有用的信息。不过,在实践过程中,这种理想状态是不易达到的。
即使获得最新最多的信息,我们依然摆脱不了不安感。
特别是我们在之前已经养成了不自觉、无意识地收集众多信息,导致了信息筛选的感觉越来越迟钝,所以第一步就要将我们内在智能的天线上附着的锈迹,清除干净,打磨光亮,然后尽可能地在接触信息时,有意识地注意“信息出口”。
为什么我们在不停歇地追逐着“更多、更快、更新”的信息呢?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一直不得不被信息穷追不舍呢?
这样进行一段时间后,你会惊讶地发现我们从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媒体中输入大脑的绝大部分信息都没有明确的“出口”,自己只不过是胡乱地漫不经心地接收这些信息垃圾罢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量大到甚至能引起晕眩的信息,但同时又在不停地追逐收集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好像被谁在身后逼迫追赶着一般。
自己本就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在冗杂平淡的生活中,我们竟然从头到脚淹没在他人有意无意地制造的各种信息旋涡中,并且被迫跟着他人的节奏跳舞,失去了自在·自由·自我。当你注意到“原来自己是这么不自觉地接触信息,是这么乱七八糟地收集信息的”,这种自我发现是真正有意义的,说明你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