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舍:做减法的勇气 > 摆脱人言造成的自我洗脑

摆脱人言造成的自我洗脑

仔细想想,我们只不过把“没精神的状态”贴了个“有压力”的标签,其实并不懂其背后真正的原因。表面上知道了,却自动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怎么做才能再次打起精神。

比如说“压力”这个词。当别人来一句“你最近看起来没多大精神,是不是有什么压力”。于是,你把自己没精神归结为压力,然后就不再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了。

类似这种“压力”的问题时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

甚至,当我们内心默认或接纳某些言论和想法后,我们自己的思维就无法更加深刻更加深入了。

言语既能让我们明确思想,也能让我们停止思考、自欺欺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思考言语本身令人困扰的一面。

这些道理谁都能说上个一二,可惜每当让内心骚动的某些消息传来时,我们往往会不加斟酌不假思索地寻找和实践见效最快的法子,以迅速熄灭内心的焦虑之火。

父母、亲人、朋友、熟人,或者自小接受的教育、电视、广播、互联网、纸媒等各个方面提供的讯息中有很多是极好的,对自己有相当益处的东西。同时,这些讯息中也有很多当事人无意识地发出的,且对你来说是“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世界好像和以前物资不足的年代不同”“周遭人的言论并非都是事实”“不一定要按着社会主流思想来过活”等这些话。

因此,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决不能囫囵吞枣地全盘接收。

信息既可能有“科班毕业”的,也可能有“半路出家”的。如果能俯视观察整个无意识的洗脑状态的全局,就能看得更清楚、更理智。

首先要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没有重视自己对于信息的接收方法。这种自觉意识本身就是改变的开始。

老细胞是癌细胞,并不能说明新细胞一定就是癌细胞。同样,父母、亲人、周遭的熟人、朋友的言论和想法听听是可以的,但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原原本本地按他们的要求和劝慰去走路。

最开始要知道给你信息的人(信息发出者)与你的价值观不是完全相同的,对“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信息进行断舍离。

诚然,他人言语或想法并非完全不可取的(有很多受教的言论或思想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对于那些自己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信息也不假思索地囫囵吞枣,这种拾人牙慧的倾向是非常危险的。

这样才能体现人的自主性,灵活运用断舍离打破被动“保守”思维,形成主动“进攻”的思维,扭转消极被动的人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父母或周遭的人的某些话或是某些思维或想法洗脑,也同时在无意识地倾向于自我洗脑,倾向于支持赞同这些洗脑内容。

因此,对信息进行筛选,然后断舍离,才能从不安的人生状态中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