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如懿传 > 最简薄的葬礼

最简薄的葬礼

无论如何,那拉皇后位号尚存,受到如此待遇是非常不公平的,对此,朝臣颇有微词。有一个叫李鸣玉的御史特意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奏章,劝谏乾隆皇帝公正对待那拉皇后。然而,乾隆皇帝竟为此大发雷霆:“御史李玉鸣奏,内务府办理皇后丧仪,其上坟满月各衙门应有照例齐集之处,今并未闻有传知是否遗漏等语,实属丧心病狂。去岁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闻。今病久奄逝,仍存其名号,照皇贵妃丧仪,交内务府办理,已属朕格外优恩。前降谕旨甚明,李玉鸣非不深知。乃巧为援引会典,谓内务府办理未周,其意不过以仿照皇贵妃之例,犹以为未足,而又不敢明言,故为隐跃其辞,妄行渎扰。其居心诈悖,实不可问。李玉鸣著革职锁拏,发往伊犁。并将此晓谕中外知之。”

按照清朝规制,凡是皇贵妃、贵妃、妃死后都会设有神牌,供放在园寝享殿内,祭礼时则在殿内进行祭享,而嫔位及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则不设神牌,祭祀时,只是把供品桌抬到宝顶前的月台上。至于那拉皇后,则既没有设神牌,也没有任何祭享,在她下葬以后,就像世上从来不曾有过这个人一样。

仅仅是为那拉皇后说了一番公道话,就被乾隆皇帝责骂为“丧心病狂”,还革职发配到遥远的伊犁,足可见乾隆皇帝的愤怒。

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那拉皇后的葬礼办得异常简单。眼看着皇额娘如此被贬低,永璂心中万分悲痛。根据清朝内务府档案记载,那拉皇后的整个丧事仅用了白银二百零七两九分四厘,如此简薄的葬礼,还不如一个低级的朝廷官员。

然而,当乾隆皇帝看见与皇后有关的一切,依然会想起那句“昏君”。他要让她所有的痕迹都消失,这一生都不想再提起她。因此,他命人毁掉了那拉皇后的画像,她用过的东西也都悉数处理掉。从此,那拉皇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位敢于顶撞皇帝的皇后,也成了清王朝历史上难解的谜团。

人生之事,总是令人感慨万千。这世上永远没有绝对的输与赢,当你赢得眼前的战役时,脚下还有更漫长的路要走。征途漫漫,谁输谁赢,永远没有定论。

时过境迁,即便没有乾隆皇帝的刻意毁灭,她留在人间的痕迹也会渐渐淡去。多少年过去了,紫禁城经历了无数风雨,直至今日,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知名旅游胜地。那里承载了太多的历史,隐藏了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纯慧皇贵妃一直对皇后心存怨恨,临死时曾对皇后说:“你我姐妹一场,几番争斗,我终究是输给了你。”时隔六年,皇后以为她们之间的恩怨已经完全过去了,熟料自己死后,竟然又与纯慧皇贵妃有了交集。纯惠皇贵妃一直记恨着那拉皇后,到死都不曾原谅她。如果人死后还有知觉,两人九泉下相见,不知是何场面。或许,她们会继续激烈地争斗,又或许,她们会好好地坐下来谈一番,将所有的误会都解开,从此冰释前嫌,依然是最好的姐妹。

很多人都替那拉皇后感到委屈,只是没有人敢替她求情。乾隆皇帝毁掉了一切与她有关的东西,甚至修改了宫中后妃的群像。他努力地抹去这世上和她有关的痕迹,但心中的死结,却始终解不开。

除了规制上的苛刻,乾隆皇帝所要求的下葬之地,也令人惊愕不已——他要求将那拉皇后葬入妃园寝内,这还不算,乾隆皇帝似乎有意要贬低那拉皇后,竟然不为她单独修建陵寝,而是将她直接葬在纯惠皇贵妃的地宫内。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有一个名叫金从善的生员冒死拦驾进谏,请求乾隆皇帝恢复那拉皇后的祭享。然而,即便事情已经过去了十三年之久,乾隆皇帝依然不能释怀。他对这名生员的莽撞言行非常震怒,当即决定将金从善斩首示众。为了让大家心服口服,乾隆皇帝这样解释道:“孝贤皇后崩逝时,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年,乃册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且其立也,循序而进,并非以爱选色升。及其后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

如果按照皇贵妃的规制来办,每天应该有大臣、公主、命妇举哀、行礼,但是乾隆皇帝却刻意将这一项取消了。大清会典规定:皇贵妃的棺木应用梓木,漆饰三十五道,抬棺夫九十六人。但是乾隆皇帝特意吩咐内务府:为那拉皇后准备的棺木要用杉木,抬棺夫六十四人。这种些规定,分明是按照嫔的等级来安排的。

乾隆皇帝依然指责那拉皇后断发是大逆不道之行,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幌子罢了。那拉皇后在皇宫中生活了几十年,对大清国俗了如指掌,若非绝望到极限,又怎能断发相抗呢?

虽然将事情交给皇子去办,但是乾隆皇帝还令下了一道诏令给内务府,命其准备一切丧礼事宜。当内务府接到诏令后,大家都震惊不已:虽然乾隆皇帝要求以皇贵妃礼下葬,但是他亲自要求的种种规制,竟完全不符合皇贵妃的等级,其等级仅相当于嫔。

那拉皇后去世后,多次有人提及立后之事,不过,都被乾隆皇帝拒绝了。对他而言,“皇后”这个概念已经成了他终生的梦魇,从最心爱的富察皇后,到最刻骨的那拉皇后,她们在他心中留下的伤痕太多太多,多到让他不敢再去触碰。

诏令下达后,乾隆皇帝带着一众大臣继续进行木兰秋狝活动,只让同行的永璂回了宫,令他处理皇后的丧事。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2年)的冬天,乾隆皇帝将皇十五子永琰秘密立为储君,乾隆四十年(公元1774年)正月二十九日,当时已晋封为皇贵妃的令妃因病去世。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皇帝正式宣示: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虽然此时永琰的生母令妃早已去世,但母凭子贵,乾隆皇帝追封她为孝仪皇后。后来经过经嘉庆帝、道光帝两朝加谥,全谥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对于她的死,他更多的是在为自己永远得不到她的认可而叹恨,而不是为她的死而难过。这种时候,他不仅没有表现出伤心,反而说她的死是“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是那拉皇后泉下有知,该是怎样的心寒?而最让她心寒的,应该是“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既然她无视他的天子尊严,那么他也不会给她留下什么尊严,即便她已经长辞人间。

如果不是立太子的缘故,乾隆皇帝也不会追封这个后位。那时令妃已经去世多年,追封的这个后位,对于后宫来说,有与没有并没有什么不同。

留守京中的大臣赶紧将消息告知乾隆皇帝。得知皇后薨逝,乾隆皇帝又叹、又恨。想不到,她到死都不肯向自己低头,作为天子,他越发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严重侵犯。随后,他发了一道圣谕:“据留京办事王大臣奏,皇后于本月十四日未时薨逝。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交内务府大臣承办。著将此宣谕中外知之。”

飞跃时光的沧海,许多轻狂与执念在记忆里慢慢沉淀。当年华老去,乾隆皇帝终于渐渐地直面了自己的错误。

七月十四日的未时,那拉皇后在无限孤寂与哀怨中与世长辞。从此,乾隆皇帝再也等不到她的道歉,这一生,她将成为他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在那拉皇后去世后,乾隆皇帝长达十四年不曾下江南。在这十四年中,那拉皇后所指责的“昏君”“劳民伤财”等话反复出现在他的梦境里,即便他已经销毁了和她有关的一切,但是她的音容笑貌依然在他心中不曾淡却。

两个人就这样等着,谁也不肯低头。这世上的很多事情是经不起等待的,有时候错过了,就是一辈子,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的夏天,皇后的病情越发严重。而乾隆皇帝只是派了太医前去诊治,自己从未亲自去探视。当七月来临,乾隆皇帝带了一干大臣以及妃嫔去了木兰围场,皇后独自在宫中养病。虽然翊坤宫与往日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当夜幕降临时,她总会感到格外孤寂。

直到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已经七十岁的乾隆才第五次下江南。

然而,皇后也在等,等皇帝主动向自己承认错误,她希望能听见皇帝亲口对自己说:“皇后的劝谏是对的,朕怎么能枉顾祖宗法度,把一个戏子纳入后宫呢?朕四次南巡,的确劳民伤财,浪费巨大,实属不该……”

这一次南巡,他只待了几名侍女和一些朝臣,妃嫔一律留守宫中。走过那些熟悉的路,看着那些熟悉的风景,古稀之年的乾隆老泪纵横。他一再表示,这一次南巡,是为了体察民情的,并把视察水利工程放在首要位置。他这样说道:“朕巡省所至,首在勤民,而河湖要工,所关尤钜。一切应浚应筑,奏牍批答,自不如亲临相度,得以随处指示也。”然而,他越是拼命解释,却越是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感情。乾隆皇帝南巡的本意必然是好的,他希望借此了解民间百姓的情况,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但是正如那拉皇后所指责的,南巡之行实际上浪费惊人,实是劳民伤财。由于多年不到苏州行宫,这些年来行宫几近荒废。得知皇帝又要来巡视,苏州当地官员赶紧对行宫进行了修葺。乾隆皇帝看着金碧辉煌的行宫,便知道必然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拉皇后的话,也再度浮于脑海。

昔日她有多爱他,此时就有多恨他。乾隆皇帝听说了皇后生病的事,虽然心中抽搐了一下,但还是狠了狠心,没有去看她。他依然在等,等她来亲口向自己承认错误,他希望她能亲口对他说:“皇上,臣妾知错了,皇上不是昏君,是千古难寻的明君,皇上四次南巡是英明之举,那花旦也许真的是孝贤皇后转世,不如将她纳入后宫吧……”

回到紫禁城后,乾隆皇帝辗转反侧,一直在想自己下江南的举动是对还是错。五年后,已经七十五岁的乾隆皇帝第六次下江南,也是他最后一次下江南。他希望能在这一次巡视江南的同时,对以往的巡视也做一个总结。

将近新年的时候,那拉皇后染上了寒疾。自从乾隆皇帝从江南回来,便再也没有来过翊坤宫。宫中那些见风使舵的人知道皇后失宠,竟也都对皇后冷眼相待。父亲与翦风相继病逝,对皇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与乾隆皇帝之间的矛盾,只怕此生都不会再化解。看着镜中的自己,年华早已老去,鬓边的白发已经在向头顶蔓延,昔日乌黑的头发,在短短半年中竟变成了花白。

当一个固执的人做错事的时候,不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还要继续做下去,以此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直到越陷越深,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此时皇后已年近知天命,经历了几番波折,她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翦风去世后,身边便只剩下一个侍女了。这个侍女虽然年轻,但是与她却只能是主仆,无法像与翦风那样亲切。对她来说,翦风是离她最近的亲人,翦风逝去,她的心也死了大半。

在第六次下江南的途中,乾隆皇帝手自笔录,记载了许多南巡的事情,是为《南巡记》。当然,《南巡记》中过大地突出了六次南巡的好处,一笔一画,似乎都是对那拉皇后的反击。此时乾隆皇帝依然在矛盾着,即便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依然不肯放下皇家天子的尊严。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多年以前,父亲将年仅十岁的翦风带回家。那时的那拉皇后对纳兰性德的词迷恋不已,便用纳兰性德的这句词为这个小女孩取了名字。回想起来,竟恍如隔世。

在后来的这两次南巡中,乾隆皇帝格外注意行程中的开销以及地方官员的接待情况。他发现,每当自己到一个地方,当地官员都会花费巨资来欢迎自己,繁华奢靡的背后,竟然隐藏着诸多百姓的怨声载道。有一些贪官污吏借此中饱私囊,甚至向百姓压榨勒索。乾隆皇帝虽然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但是总有一些贪官污吏成为漏网之鱼,贪官如同野草,总是除不尽的。虽然六下江南有许多收获,但是也给很多百姓造成了困扰,用那拉皇后的那句“劳民伤财”来形容也不足为过。

又是一场生死离别,那拉皇后的心痛如刀割。彼时天寒,有成片成片的雪花平地而起,随着呼啸的风飞向空中。落尽枯叶的树显得异常冷峻,灰色的枝条在灰色的天空下随风摇动,仿佛演奏着无声的灰色旋律。皇后失宠后,翊坤宫中的开销用度大为削减,翦风逝去,竟连一场像样的葬礼都无法举行。悲痛万分的皇后只能托人卖掉一些首饰,才将翦风安葬。

直到八十岁时,垂垂老矣的乾隆皇帝回忆起这一生的帝王生涯,才明白,事情的对与错,根本不在于承认与否,而是在于对百姓的影响。想起那些怨声载道的百姓,想起那些如流水般花掉的银钱,想起那些贪官污吏的借机压榨,想起社会上越发严重的浮华之风,他终于放下了自己的固执,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的冬天,陪伴皇后几十年的翦风病逝。翦风一生忠心耿耿,与皇后虽是主仆,却情同姐妹。在皇后最艰难的时刻,始终是她陪伴身侧,给了她最温暖最长情的陪伴。这一生,她放弃了嫁人的机会,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消耗在了这深宫之中。

后悔不已的乾隆皇帝曾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这样说道:“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坐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那拉皇后与乾隆皇帝的反目,绝非只因为皇后的断发相抗。他们的性格都过于倔强,过于相信自己,永远不肯向对方低头,即便心底依然在关心着彼此,却仍是放不下所谓的面子。无论是至尊天子,还是平民百姓,都难逃自己的心结。

不过,那时那拉皇后去世已经有几十年,她的委屈,只能在他的心里昭雪。他无法还她一个公道,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他依然固守着自己的皇家尊严。

这世上所有的突然,都潜藏着漫长的必然。高楼的崩塌,是无数次风吹雨打的结果,当它濒临崩塌时,即便是一根稻草的力量,也足以让它倾覆。

历经了无数风雨,直到晚年,这位叱咤风云的皇帝才终于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才终于敢直面自己。只是那时对那拉皇后来说,已经太迟了。她带着自己的倔强,永远地离开了他,离开了烟火人间。若有来生,她应生在平凡人家,嫁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