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够笑一年的奇葩人体冷知识 > 第3章 神秘的人体: 万万没想到的人体冷知识

第3章 神秘的人体: 万万没想到的人体冷知识

直到1973年,匹兹堡大学的弗吉尼娅·科林斯才重复了汉尼格的实验。从那时起,才开始有人反驳这张味觉地图。她检查了过往的研究,并召集了一批新的志愿者,以验证他们不同舌区对各种呈味分子的尝出阈。这15名志愿者口内的不同舌头区域,分别会被滴上不同浓度的氯化钠(咸味)、蔗糖(甜味)、柠檬酸(酸味)、尿素和奎宁(均为苦味)。实验到最后,她确实发现了每个舌区对各种味道的尝出阈有所差别。但各区的阈值差别是非常微小的,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不得不说,这种看上去就一目了然的图像就是有利于传播。教师们欣然接受了这幅图,并把它带上课堂,给学生讲解人类的味觉。在美国的小学课堂上,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用于强调味觉地图的课堂小实验。这甚至是他们的“必修课”。当然,被这张图弄糊涂的人也不少,明明舌头各处能尝到的味道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有时提出这些疑问,教师也并不能回答你为什么,只能打哈哈地蒙混过关。

放在日常生活中,这甚至还没有个体与个体之间味觉敏感度差异那么大。例如最典型的,我们每个人对苦味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同样的苦味物质苯硫脲(PTC),就有约28%的人尝不出苦味,65%的人能尝得出。后来科学家也发现,这是由一个叫TAS2R38的基因决定的,在人类的7号染色体上。

时隔40多年,到1942年,哈佛的心理学家埃德温·波林将汉尼格的报告翻译为英文,并重新绘制了图表。而谬误,就是在这时候发生的。他在解读原文数据时,把图标的相对敏感度,当成了绝对敏感度。于是,便有了这么一张味觉地图。舌头各个部位对应的各种味觉的灵敏度,不知被夸大了多少倍。当时,他还将这些内容写进了自己的著作《实验心理学历史中的感觉与知觉》(SensationandPerceptionintheHistoryofExperimentalPsychology)中。这之后,所谓的味觉地图就传播开了。

等到有人出来辟谣时,这个谣传已经有30多年历史了。中间这30多年,已经让这幅图流行全球,成了常识。科学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味觉形成的具体机制在20世纪50年代一直都是谜。所以这个谬误不但没能被及时纠正,反而是以冷知识的形式传播,为大众津津乐道。

汉尼格给出的图表,只是每种味道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相对灵敏度,并没有与其他味觉做对比。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也认为这种敏感度差异是微小的,而且没有提出过任何味觉分区的概念。而且,当年味觉科学才刚刚起步,这并非一个明确的科学结论。当时,这个研究甚至还没有将鲜味纳入讨论范围。因为鲜味(umami),是在20世纪初才由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发现的第五种味道。这正是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的味道。

事实上只需简单地拿自己的舌头做个小实验,就能知道这个地图有多么不靠谱。因为无论你的舌尖还是舌根,都能尝到各种味道。然而,在味觉地图上人们却表现出了一种集体的盲目性。虽然科学性已遭到质疑,但在当下的烹饪行业这种味觉地图仍然风靡。

这个谜,始于1901年。那一年,德国科学家汉D.P.汉尼格做了一个实验,并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他分别在舌头的各个部位滴下酸、甜、苦、咸的味道,以检测对应的味道尝出阈值。例如想要感知“咸味”,某个区域需要0.01mol/ml的浓度就能到达触发阈值,而另外的区域则需要0.012mol/ml。最后他认为,人类舌头的某些区域对特定味觉会更加灵敏。

当年,商人纷纷引入这幅图作为科学的美食指导,特别是在品尝咖啡和红酒的时候。例如卷起舌头的两边,这样就能过滤掉葡萄酒中的酸味。而更加专业的葡萄酒品鉴,还使用特制的酒杯。奥地利的玻璃器具设计师,克劳斯·里德尔就利用味觉地图,打造了一系列的红酒杯。这种酒杯拥有独特的曲线,目的就是让你喝的每一口红酒都能落在舌头上最正确的位置。而这些披上科学外衣的红酒杯,也给红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难道大家都不想知道是“为什么”吗?事实上,这又是一个世纪谣言,因为味觉地图并不存在。应该有不少小伙伴,小时候因看了这破地图被坑得晕头转向。例如吃药时为了避开苦味,特意把药放在专门尝甜味的舌尖上。结果,苦到从此开始怀疑人生。

尽管味觉地图的科学性如今已经大打折扣,但这种优雅别致的红酒杯依然流行。有时候这种红酒杯还能反哺一下味觉地图,帮助这个地图进一步传播。那么真实的“味觉地图”,应该是怎样的呢?

某些情况下,有些知识还是老师教给大家的,完全是“教科书级别”的常识。

哺乳动物舌背面和侧面分布有4种乳状突起。它们分别为轮廓乳头、叶状乳头、菌状乳头和丝状乳头。除丝状乳头外,其他三类舌乳头因含有味蕾又被称作“味乳头”。这些长得像洋葱似的味蕾,正是我们能尝到味道的关键结构。

几乎每一个有舌头的人,都看过那张神奇的味觉地图。简单来说,就是舌头的不同部位,负责品尝出各种不同的味道。其中舌根尝苦、两侧后半部尝酸、两侧前半部尝咸、舌尖尝甜。

味觉是通过味觉受体细胞(taste-receptorcell)产生的。这些细胞能识别不同的呈味分子,并编码成神经电信号,最后通过特殊的感受神经传送到大?脑形成味觉感受。于是我们便能感受、分辨出各种味道。

09 在历史上,有什么教科书级别的谣言?

而味觉受体细胞集中在味蕾中,每个味蕾中含有50~150个受体细胞。人类舌头上的味蕾数量非常庞大,有8000~10000个。可以确定的是,舌头与舌头边缘的味觉是特别敏感的,因为这些区域包含的味蕾较多。味蕾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几乎遍布了整个舌头,甚至连上颌和咽喉局部都有它的踪迹。

◎ HAIG D. Genetic conflicts in human pregnancy[J]. Quart. Rev. Biol,1993,68(4).

在咀嚼和吞咽的过程中,食物就会随着唾液扩散到舌乳头上。一旦舌乳头上的味蕾接触到这些食物分子,味蕾上的味觉受体细胞就开始协调工作了。目前已知共有三种味觉细胞,它们可以感知我们常说的五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除了酸甜苦咸鲜这五味以外,可能还存在着第六种味觉,如脂肪味、金属味等。

◎ SHERMAN P W, FLAXMAN S M.Nausea and vomiting of pregnancy i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Am J Obstet Gynecol,2002,186(5): 190-197.

如果非要说有味觉地图,那么这种味觉地图或许能在不同物种间被找到。对于所有生物来说,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味觉是在哺乳类动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每一种味道都有着其独特的意义。甜味代表着食物富含糖分,鲜味代表食物富含蛋白质,而适量摄入咸味则能保持人体的电解质平衡。至于酸味和苦味,则提醒着人类这种物质可能是有毒的、有害的。

◎ FLAXMAN S M, SHERMAN P W.Morning sickness: a mechanism for protecting mother and embryo[J].Quart. Rev. Biol,2000(7512):113-148.

但因为各种哺乳类动物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它们能感受到的味道也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动物能品尝到什么味道,和它们能吃到什么食物有关。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我们最爱的国宝大熊猫。在800多万年前,大熊猫的祖先禄丰始熊猫(AilurarctosLufengensis)其实是一种非常爱吃肉的猛兽。然而随着冰期的来临,它们被严寒驱赶至一定的活动区域。生存面积缩小,竞争对手也强大,这导致了熊猫开始放弃吃肉,并进军素食界。

参考资料

化石证据显示,大熊猫大约是在700万年前才开始吃竹子的。然而,大约在420万年前,它们的TAS1R1基因(鲜叶受体基因)才发生了突变,失?去了感受谷氨酸的味觉。这也意味着,在几乎长达300万年的岁月里,大熊猫都是被迫无奈才吃竹子的。忍耐着对肉类的欲望,它们开始修仙般地啃起了竹子。再比如,猫是单纯的肉食动物,它们已经丧失了对甜味的味觉。所以,它们并不能像人类一样享受水果的甜美。而同为肉食动物的海狮、海狗、西太平洋斑海豹、水獭、斑点鬣狗等的甜味觉也已经彻底退化。此外,生活在海洋的鲸类,也是哺乳类中味觉最迟钝的。它们长期适应吞食,大快朵颐吃东西的方式根本连舌头都用不上。长此以往,除了咸味以外它们的味觉已基本消失了。

怀胎十月,让我们顺利降生,母亲的付出是巨大的。无论是孕吐、妊娠糖尿病,还是妊娠高血压,都让她们吃尽了苦头。虽然在她肚子里,你的“榨取”是无意识的,而现在你知道了这些,那就去好好爱她吧。

所以说,哺乳类动物的味觉差异,才是一张真正的味觉地图。

虽然妊娠糖尿病孕妇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够恢复,但将来患2型糖尿病机会增加。所以在妊娠期,孕妇需要密切关注糖代谢水平,多注意饮食运动。而妊娠高血压(即先兆子痫),则是胎儿抢夺母亲资源的另一个例子。6%的孕妇,在怀孕后期会遭遇妊娠高血压。严重情况下,母亲甚至会因肾衰竭、肝衰竭等走向死亡。而胎儿让母亲的血压升高,则是为了让更多的血液进入血压较低的胎盘。胎儿会制造一种蛋白质sFlt1,并将这种蛋白质释放到母亲的血液里。这种蛋白质会让母亲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这样,源源不断的血液便流向了胎盘,让胎儿获得更充足的营养,有助于胎儿长得更加强壮。

参考资料

胎儿给母亲带来的麻烦事,可不只有孕吐那么简单。自然选择,会倾向那些能成功养育更多后代的父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不能将所有资源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所得到的护理和喂养越好,其健康成长的机会就越大。为了让自己更强壮,胎儿甚至不惜让母体血压、血糖飙升。于是,便有了常见的妊娠糖尿病和妊娠高血压。所谓妊娠糖尿病,就是怀孕前糖代谢正常,但怀孕后却突然出现了糖尿病。在孕中晚期,女性体内产生的一些激素变化,会降低胰岛调节血糖的能力。这样,胎儿就能获得更多的血糖供应,将自己需要的营养储存起来。相对于那些体重不足的婴儿,体重越大的婴儿生存率也就越高。

◎ COLLINGS V.Human taste response as a function of locus of stimulation on the tongue and soft palate[J]. Percep & Psychophys,1974.

当然,那些没有出现孕吐反应的孕妇也不必为此过分担心。妊娠症状不明显的孕妇,在注意饮食的情况下,照样可以生出健康的孩子。不过,如果有孕吐的症状,但是孕吐很快又消失了,这就需要警惕了。因为胚胎停止发育后血HCG水平会迅速下降,孕吐就会缓解或消失。这时,最好去医院做个超声,评估胚胎发育情况。而“胚胎保护假说”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更有意思的理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说,只要基因不完全相同,就一定存在基因层面的利益冲突。尽管母亲与婴儿确实有着共同的利益,毕竟婴儿身上50%的基因来自母亲,但母亲和胎儿的利益并不完全重合,因为婴儿还有50%的基因来自父亲。母亲未必那么无私,胎儿也未必那么被动,一场无声的争夺战正在子宫内发生着。这也叫“母婴冲突理论”(Parent–offspringconflict),是由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和大卫·黑格提出的。而这种冲突是发生在生理层面上的,是无意识的。从现有证据来看,孕吐可能更偏向于孕妇与胎儿的共同利益。若孕吐是母亲和婴儿冲突的后果,那么我们就可以预测到怀孕后期会产生更严重的孕吐现象。毕竟那时候,胚胎更可能从食物中摄入更多的毒素。

◎ 麦奎德.品尝的科学:从地球生命的第一口,到饮食科学研究最前沿[M].林东翰,张琼懿,甘锡安,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而与孕吐脱不了干系的,正是孕妇体内的激素水平。女性一旦怀孕,体内的激素水平就会显著提高。例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水平会大大升高。这种激素最初产生于受精卵形成后的第7天。而市面上售卖的早早孕试纸,便是通过检测HCG水平以确定是否怀孕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HCG水平与妊娠期孕吐的程度相关。尽管具体作用机制并不明确,但HCG含量越高,孕妇出现呕吐或恶心的症状也就越严重。随着HCG水平在怀孕的前3个月的急剧上升,孕妇的妊娠反应也会变得明显。当HCG水平在孕中期稳定下来时,症状也会随之减轻、消失。HCG水平,很可能就是胎儿操控母亲的一个手段。而孕吐,确实也给腹中胎儿带来了好处。已有研究显示,与其他孕妇相比,那些孕吐更厉害的女性,自然流产率、死胎率、死产率会更低。有孕吐的准妈咪孕早期流产的概率,比没有孕吐的竟下降了近50%。除此之外,婴儿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缺陷的风险也更低。

◎ 王兴亚,庞广昌.哺乳动物味觉感受机制研究进展[J].四川动物,2014,(05):151-157.

而最重要的证据则是,妊娠反应最严重的时期,对应的正是胚胎最脆弱的时间节点。研究人员发现,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时期,是在细胞分化成各大器官时。而这段时间,大约是从孕第5周开始,孕6~12周达高峰,约在孕18周时彻底结束。如大脑形成发生在受精后的15~27天;心脏形成发生在受精后的20~29天,生殖系统则是在受精后28~62天形成,孕妇想要自己生出的孩子四肢健全、大脑正常、不出现畸形,那么就需要特别注意孕期的前3~4个月,尽量避免外来因素对自身的侵害。

10 “一个鼻孔出气”实锤,连你的鼻孔都是轮班制的!

如果没有孕吐,为供养“两人所需”,孕妇可能会吃下更多的食物。这里面,很可能就存在着对胎儿不利的食物。于是,让孕妇恶心、呕吐、厌食等便成了保护胚胎的最好办法。这一假说,当然是有相关证据的。首先,在世界范围内,孕吐发生的频率变化很大。科学家在27个传统社群中,注意到有7个社群中的孕妇从不发生孕吐或极少发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膳食以素食为主。如果再将植物进行细化,则会发现极少孕吐发生的社群以玉米为主食。加工过的玉米很少含有次级代谢物,而干燥的玉米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也很强。因而,以玉米为主食的妇女,较难遇上激发孕吐的食物。这与“胚胎保护假说”的推论是一致的。

鼻塞,我们每个人都对其深恶痛绝,尤其是当你躺在床上时,犹如被塑料袋套头,不能呼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不过“身经百战”的你,应该也注意到了这么个问题。那就是,感冒鼻塞,通常只会有一边鼻孔会被堵得很死。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另一边鼻孔呼吸的气流量更高。而且,这种不对称鼻塞还会转换,这边堵完那边堵。

试想一下,让孕妇吃生肉的场景。即便是已经出生的小孩,也是极度挑食的。他们对苦味更敏感,所以出于本能他们会对带有苦味的蔬菜十分抗拒。其背后的原因,仍是他们的身体不比成人,更容易受到毒素的侵害。还未出生的胎儿,就更难以抵抗母体每天大量进食的“化学物质的”攻击了。这是最经典的对孕吐原因的解释——“胚胎保护假说”。“胚胎保护假说”认为孕吐,其实可以保护胚胎免受食物中病原体与毒素的侵袭,让孕妇在无意识中避开某些食物。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算不是鼻塞,绝大多数人的鼻孔本来就是一侧“通”,一侧相对“不通”的。总之,你的两个鼻孔很难做到同样顺畅呼吸,永远只是“一个鼻孔通气”。

除了植物,肉类可能含有寄生虫和细菌等,对胎儿同样是种威胁。确实,彻底煮熟可以让肉类变得安全。然而,在人类学会用火烹饪之前,我们的祖先都是茹毛饮血的。

不信,我们现在就来做个小实验:随意伸出一根手指,堵住一侧的鼻孔,嘴巴闭上,然后尝试着只用另一侧鼻孔呼吸。

例如,因不能主动避开灾祸,许多植物都会合成一些有毒的化合物,以避免被动物吃掉。这些有毒物质,也被称为“次生代谢物”(secondarymetabolite)。现在的蔬菜瓜果,即便已经过层层培育,变得更可口安全,但这其中的毒性仍无法完全彻底除去。只是微量毒素对我们成人来说是耐受的罢了,更何况人类有时还特别钟爱某类次级代谢物,如咖啡因。

完成了吗?

这时,就需要问问腹中胎儿的意见了。日常的食物,对我们成熟的个体来说,确实可以看作无毒无害。但对尚未发育完全的胎儿来说,就不一样了。所以健康食品未必健康,微量的毒素也能给脆弱的胎儿带来伤害,甚至能致畸、致命。

现在换成堵住另一侧的鼻孔,换个鼻孔呼吸。

这种匪夷所思、浪费资源的情况,怎么就没被自然淘汰呢?

这时只需要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总有一边的气流量大,一边的气流量小。

无论厌食,还是呕吐,对胎儿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明明是最需要营养的时候,孕妇偏偏把好不容易吞下的食物吐了出来。这完全说不通。其中1%的孕妇,更是会出现严重的呕吐,进而会导致电解质失衡、无法进食等情况发生。这也叫作妊娠剧吐或急性孕吐,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所以,照演化的历程来看,孕吐吐掉了给胎儿的营养正是人类怀孕最大的悖论之一。

如果手边有小镜子就能看得更明显了。对着镜子呼气,哪边水汽多些哪边的鼻孔就更通畅些。这种现象,被称为“鼻周期”(Nasalcycle),与鼻腔的阻力大小有关。鼻腔的功能之一,就是形成呼吸时的气道阻力,没有气道阻力我们难以维持正常的呼吸。这个可以参考“空鼻症”,其成因就是手术过度切除了鼻甲,导致了一系列难以医治的并发症——鼻塞、鼻腔干燥、呼吸困难,吸进来的空气宛如刀子,刀刀入肉。一般而言,人类两个鼻腔的总阻力是不变的,约为双侧鼻腔阻力之和。但是,单侧鼻腔的阻力却是不同的,并且还会呈现出规律交替的现象。当一侧鼻腔的阻力变小时,这边的鼻孔就会比另一边更通气些,反之亦然。而这种“鼻周期”的物理形成机制,则与鼻甲黏膜下丰富的海绵体血管组织有关。

有70%~80%的孕妇,在怀孕早期会出现孕吐症状。它一般出现于妊娠的第五周或第六周,之后又会在妊娠满三个月之后悄然消失。怀孕期呕吐如此高频,也难怪人人都把恶心、呕吐等当作怀孕的指示。而相对其他呕吐,孕吐是特殊的。到现在,人们都没能弄懂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仔细一想,你就能发现,孕吐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孕妇不是食物中毒,但也终日恶心、厌食、呕吐,浑身不舒服。要知道,孕妇肚子里的胎儿正需要大量营养物质来供养。

大约在150年以前,克利克尔和卡里劳希等人就首次描述了鼻腔内这种海绵体组织。正常的鼻子里有上、中、下三个鼻甲,其中下鼻甲参与构成了鼻腔中最狭窄和柔软的通道。鼻甲(主要为下鼻甲)的勃起组织充血时会膨胀变大,反之则会收缩。这就像鼻腔中的一扇自动门,通过交替地膨胀与收缩,控制着鼻孔的堵塞与通畅。

人为什么会呕吐?呕吐其实是人类在进化中获得的一种防御机制。呕吐本身不是病,而是有病的症状,甚至能减轻病情。呕吐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物中毒,其能将有毒物质吐出,减少毒素被人体吸收的量,从而降低对人体的伤害。而将胃里东西吐出后,人体甚至还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由于具有镇痛作用的内啡肽(类似吗啡的物质)释放,你甚至会产生一丝快感。但怪异的是,呕吐有时甚至不是疾病的症状,而属于一种正常生理反应。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孕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以一个鼻孔呼吸为主,另一个会稍微关闭一点,仅作为辅助。而鼻甲充血与否,则由植物性神经系统调节控制,是人类意识无法控制的一类生理活动。该系统同时还参与调控了许多无意识的身体机能,如心率、消化等。一般情况下,一个鼻周期为2~7小时。所以说,一天之内能发生好几个鼻周期。每隔几小时,植物性神经系统就会命令两个鼻孔互换角色。这样堵塞的一侧变通畅,通畅的一侧变堵塞,两个鼻孔交替着进入“工作状态”。

08 孕妇终极悖论:止不住的孕吐,吐掉的却是给胎儿的营养

这与病理性的鼻塞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能感知到这种鼻周期的存在。只有在犯鼻炎、流涕、鼻塞等情况下,鼻周期才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这时人们会明显地感受到鼻孔一通一堵。当然,在严重的情况下,人们会感觉两个鼻孔都被堵住了。那么这个鼻周期究竟有什么用,两个鼻孔一起通气不是更舒爽吗?

◎ 林红 . 人类学视野下的性别思考: 以间性人的境况为例 [J]. 厦门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63-68.

我们都知道,鼻腔的作用首先是温暖、湿润、过滤空气。一个正常人的两个鼻孔每天就要过滤10000升的空气,可谓任务繁重。如果鼻孔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呼吸状态,鼻腔黏膜很容易就会变得干燥,甚至会流鼻血造成感染等。但是,让两个鼻孔“错峰上班”,就可以避免这些麻烦。一个鼻孔在大量过滤空气时,另一鼻孔则在养精蓄锐,储备黏液,让鼻腔内的鼻黏膜有了适当的恢复时机。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吸入的空气,一直是温暖、湿润、干净的。

◎ 伍学焱, 张化冰 . 嵌合型染色体致性别分化异常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1):653-655.

还有人认为睡眠中的翻身动作与鼻周期有关。当我们侧身躺下时,哪侧在下方哪侧的鼻孔就更容易充血肥大导致鼻腔阻力上升。而鼻腔阻力的上升,则会使人产生轻度的鼻塞症状。所以说换着边睡,对缓解鼻塞症状还是有一定效果的。鼻周期的出现,则可以让我们在熟睡时,不自觉地反复翻身,有利于消除疲劳。即便在睡梦中没能注意到这些细节,但我们依然会整个夜晚“辗转反侧”。

◎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Wikipedia[DB/OL]. [2020-07-15].https://en.wikipedia.org/ wiki/Disorders_of_sex_development.

我们知道,正是双眼看到的景象略有不同,我们才有了立体视觉。同样的,长着两只耳朵也让我们听到了“立体环绕”的音效。但是你可能有所不知,就连气味也能靠两个鼻孔的协同合作,变得更“立体”。与海洋哺乳类动物不同,鼻子也是我们的嗅觉器官。

◎ AINSWORTH C. Sex redefined: Nature[EB/OL]. [2015-02-18].https://www.nature.com/ news/sex-redefined-1.16943.

我们能闻到气味,全靠鼻腔上方的嗅黏膜。它是覆盖在嗅上皮表面的一层黏膜,气味分子只有被吸附在黏膜上,才能跟嗅上皮的嗅觉受体细胞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大脑才会接收到各种味觉信息,从而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气味分子,也有不同的类型,这里不是指臭和香,而是指气味分子有着不同的吸附率,有的吸附得快,有的吸附得慢。对于那些吸附率低的气味分子来说,只有空气流速慢,它们才有足够的时间被嗅黏膜充分吸附。而那些吸附率高的气味分子则相反。如果气流速度太慢,它们就会密集地被吸附于嗅黏膜的一小块区域。这样只会有一小部分的嗅上皮细胞参与反应,引起的神经活动较小。只有当空气快速流过时,这些气味分子才能接触到更大表面积的嗅上皮,以产生强烈的神经信号。

参考资料

所以说,平时想要用鼻子闻一种气味时,一个劲儿地瞎吸还不一定效果好。我们鼻孔的疏通与堵塞,会影响到对气味分子的捕捉。即使是同一种气味分子,一个鼻孔的空气流速快慢与否,都会改变它的味道。

不过,一切都在慢慢变好。随着对性别的深入认识,治疗也变得更加周全谨慎。医生会综合考虑外生殖器、生殖道、性腺的优势、性染色体的核型,以及患儿的自我认同、家长的意愿和社会融入,等等。患者也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性别,也可以选择继续维持“第三性”。

1999年,斯坦福大学的诺姆·索贝尔等人就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首先把两种气味分子按1∶1的比例混合。这两种气味分子,还是挺好区分的。一种是高吸附率的L-香芹酮,也就是留兰香,常添加于口香糖;另一种则是低吸附率的辛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汽油味。实验时,志愿者只用单侧鼻孔吸气,每一侧鼻孔都会进行10次测试。在测试过程中,鼻孔的气流速度也会被记录下来。不出所料,当实验对象用疏通的鼻孔去闻混合气体时,L-香芹酮的味道会浓些。但若是实验对象换用比较堵塞的鼻孔去闻时,则辛烷的味道会变得更浓一些。

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欧美国家便开始常态性地施行矫治双性人的医疗手术。当时一贯认为,只要在18个月内进行“性别指派”,幼儿的性别就是可塑的。然而相当部分双性幼儿,却常常出现对指派给自己的性别的怀疑,有的甚至要求重新更换性别。据美国双性人组织的发言人透露,约有60%的双性人试图自杀,约20%的人已经自杀。

换言之,高吸收率的气味分子,能更好地被气流速度快的鼻孔感知;而低吸收率的气味分子,则能更好地被气流速度慢的鼻孔感知。

在中美洲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三个村落,不少幼时有女性外生殖器的小孩,进入青春期后却发育出了阴茎和睾丸。这在当地也被称为“12岁阴茎现象”,属于5α-还原酶缺乏综合征,多发于近亲婚配的人群。胎儿带XY性染色体,但因缺乏5α-还原酶无法合成一种叫5α-双氢睾酮(DHT)的激素。因而,这些病人出生时外观为女性,通常在青春期开始雄性化。在这些村落里,大家都对此习以为常,并将这些孩子视为“第三性别”或“隐性人”。如果到青春期,“女孩”转为男孩,那当地人甚至还会为此而庆祝。毕竟这也意味着,他们以后在社会中得撑起男人的责任了。但在世界范围内,对性别分化异常患者的态度可不都像多米尼加共和国那般友好。这种“模棱两可”的性别,很难得到性别二元化社会的认可。

有了这两个呈周期性一开一闭的鼻孔,我们就能确保不错过任何流速的气味。除了视觉、听觉以外,气味也能变得“立体”起来,两个鼻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之相反的,个体本身具有XY染色体,有睾丸和正常水平的睾酮。但由于机体组织对睾丸激素不敏感,他们出生时将会有女性的外观。这也叫作“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insensitivitysyndrome,AIS)。而完全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AIS)患者,其外貌和正常女性是一样的。所以他们自幼就被当作女孩抚养。很多人都是在青春期发现月经不来潮,才到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没有子宫,是男儿身。

所以,下次鼻塞时就不要责怪自己的鼻子不争气了,或许正是它们太争气了,才导致鼻塞的情况产生。

所以说,有的个体其核型可以是40%(45,XO)外加60%(46,XX),也可以是 20%(46,XX)加 80%(46,XY)。因核型比例大小不一,对人的影响也可大可小。在胚胎发育早期,性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分配不均衡,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让诊断,更是难上加难。从性染色体上区分男女,就已经让人头疼。而在激素层面上,性别分化异常的例子也不少。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则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adrenalhyperplasia,CAH)。该病通常是由于严重缺失一种叫21羟化酶的生物酶所致。在胎儿期间,肾上腺会反常地增生,并刺激产生大量的男性激素。于是,原本拥有XX染色体的个体,其生殖管道和外生殖器会发育为男性或不全男性型。但实际上,她们却是女人,很有可能还保留着生育能力。

参考资料

除了普通的性染色体异常,医学上还存在着一种嵌合型的性染色体异常。这让性别分化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变得更加复杂和混乱了。虽然每个人都由单个受精卵发育而来,但最后却发展成为由不同基因型细胞构成的混合体,即一个个体内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性染色体核型。例如,(45,XO)和(46,XX),或 (46,XX)和 (46,XY)和(47,XXY)的复合核型,核型的比例也千差万别。

◎Nasal cycle: Wikipedia[DB/OL]. [2020-04-1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sal_cycle.

当然,相比于常染色体数量异常,性染色体数量异常的患者确实也要幸运一些。我们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数量异常,也就是为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因为许多在数量上出现差错的常染色体变异的人,大多早已胎死腹中。这也是我们少见其他三体综合征或单体综合征出现的原因。

◎ HASEGAWA M, KERN E B.The human nasal cycle[J].Mayo Clin Proc,1977,52(1):28-34.

通俗点说,男性多了一条X染色体往往会让男性不太男人,女性少了一条X则让女性不太女人。相反的,男性多了一条Y染色体表现为“超雄综合征”,核型为(47,XYY);女性多了一条(或几条)X染色体,则为“超雌综合征”,核型为(47,XXX)。超雄综合征的表现型在临床中多以身材高大为特征,身高常超过180厘米,智力水平正常或略低。部分患者还会脾气暴躁,易怒易激动,自制力差,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虽偶有隐睾、睾丸发育不全等,但大多数男性患者还是可以生育的。而超雌综合征的患者,则大多数比其他染色体异常者要幸运。大多数具有三条X染色体的女性无论外形、性功能和生育能力都是正常的。只有少数患者伴有月经减少、继发闭经或过早绝经等现象。所以绝大多数的超雌综合征患者并没有被确诊,因为她们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异常。

◎ WHITE D E. Model demonstrates functional purpose of the nasal cycle[J].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2015

而克兰费尔特综合征(Klinefeltersyndrome),则是指男性多了一条(或多条)X染色体,一般核型为(47,XXY),少数为(48,XXXY)或(49,XXXXY)。在医学上,这也称为“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其临床表现为第二性征发育异常、男性女乳症、性功能低下或不育等。曾经,波兰著名的短跑选手克洛布科斯卡,被发现是罕见的克兰费尔特综合征。因为竞技运动尤其是体能类运动项目,男性占有明显优势。所以克洛布科斯卡被禁止参加女子比赛,并取消了他之前创下的三项世界纪录。

◎ SOBEL N.The world smells different to each nostril[J].nature,1999,402(6757):35

目前有研究表明,X染色体的短臂和长臂上,均有控制性腺发育和身高的相关基因。故X染色体缺失或异常,将会引起单倍剂量不足,导致性腺不发育。此类患者身材矮小,身高一般不超过150厘米。此外,因性腺发育不全,患者第二性征亦发育不良,外生殖器为女性幼稚型,闭经、不孕。

11 无人能打破的世界纪录, 身高2.72米,巨人的背后尽是忧伤

只有性染色体、性腺、内分泌,以及生殖器等种种因素齐头并进,才能在生理意义上精确地定义男或女。任何一处脱节,后果都是严重的,而出现的性别分化异常类型也不同。光是性染色体层面上出现异常,就已有很多种类型。除了正常的XX和XY,性染色体还可以是XYY、XXY、XXX、X或XXYY等各种核型。其中,女性少了条X染色体,称为特纳综合征(Turnersyndrome),核型为(45,XO)。

说起身高,姚明在中国人心中已是一个标志。在NBA,比他高的球星用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无论站在哪里,他都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确实,身高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一定的优势。但繁重的比赛和训练,同样让他变得异常脆弱,频繁受伤。即使有2.26米的身高,也这并不代表他的骨头就比普通人硬。加上140公斤以上的体重,这更是给他的关节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正是因为姚明如“玻璃”般易碎,有人甚至怀疑他得了巨人症。不过,从身体各项激素指标上来看,姚明都是正常的。毕竟真的巨人症不及时治疗,别说是打篮球了,有时连站立都成问题。

在这之后,不同的性激素还决定着外生殖器的发育,以及影响未来第二性征的出现。这个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任何变化都很容易对个体性别产生影响。其中出现任何纰漏,都有可能造成性别分化异常。而妊娠的前7周,也会有盼子心切的人服用了不法分子叫卖的“转胎药”“生子方”。这些偏方中往往含有大剂量的雄激素,试图逆转婴儿的外生殖器表现型。但实际上孩子的基因型并没有变化,很可能导致孕妇诞出一个性别分化异常的“双性人”。总的来说,性染色体及其相关基因决定性腺的形成;性腺分泌的激素又决定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形成。

纵观历史,关于巨人的传奇一直都有,但命运往往悲惨。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显示,罗伯特·潘兴·瓦德罗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的人。他的身高达2.72米,至今仍无人能打破这个纪录。因为高大且性情温和,罗伯特也被亲切地唤作“温柔的巨人”。然而,身高除了给他带来名气以外,更多的还是伤害。一次剧烈运动、一次摔倒,甚至一双不合脚的鞋,都有可能要了他的命。

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性染色体就已确定。但即便如此,每个人在胚胎时期都需要经历一段“不男不女”的时期。截至妊娠6周,胚胎都是没有性别的,属双性共体。无论性染色体是XX,还是XY,人类胎儿都有一对生殖嵴和两副导管,具有形成睾丸或卵巢的双向潜能。直到第7周,胎儿才开始进行性分化。如果胎儿为XY染色体,那Y染色体上一个叫作SRY的基因(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就会开始发挥作用。这个基因也就是俗称的“男子汉基因”,可诱导睾丸的形成,并抑制卵巢的形成。若胎儿为XX染色体,没有SRY基因,到妊娠第10周至第11周,卵巢就会开始发育形成。睾丸和卵巢这两种性腺,就会开始产生不同的性激素。对于女性,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将促使米勒管(Mullerianducts)分化为输卵管和子宫。而对于男性,睾丸分泌的雄激素则会使得另一套管道中肾管(Wolffianducts)发育,形成附睾、精囊,及输精管。

1918年2月,罗伯特·潘兴·瓦德罗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尔顿。刚出生那会儿,他的块头与其他婴儿没多大差别。3.8公斤的体重,并没有给母亲分娩造成额外的痛苦。他的父母和四个兄弟姐妹,也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然而一落地,罗伯特就开始不受控制地疯狂生长。普通孩子在6个月大时,体重一般是7公斤左右。但罗伯特6个月时就已长到了14公斤,足足是正常体重的两倍。刚进幼儿园,5岁的罗伯特就需要穿上成年人的服装了。尽管看起来与别的小孩格格不入,可他的行为举止都与同龄孩子一样。他8岁时,就已经很少光顾普通的服装店了,因为再难找到合适自己的衣服。每次,他都需要去专门的裁缝店量体裁衣。又因长得太快,新衣服还没穿旧就已经不合身了。到10岁时,他的身高就达到了1.95米,体重达95公斤。他的手脚,同样大得惊人。欧制60码的大脚(姚明是53码),让他再也难从商店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鞋子。所以家里人也只能找专门的鞋匠,出高价定制鞋子。因手掌过大,他也不得不放弃他最喜欢的消遣:弹吉他。刚开始,父母都还坚信他除了长得高以外,没有什么毛病。他们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罗伯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直到1930年,父母才终于敢直面自己内心的不安,把他带到了医院。那时12岁的罗伯特,已经是个2.11米的巨人了。

在医学上,这也被称为“性别分化异常”(DisordersofSexDevelopment,DSD),指染色体(XX/XY)、性腺(卵巢/睾丸)、外生殖器的表现不一致。他们的染色体核型是一回事,但是性腺和外生殖器又是另一回事。在过去,这些人都被称为“双性人”。现有医学表明,性别分化异常大约占新生儿的1%。也就是说,每一百位新生儿出生,就有一位需要面临性别不明的难题,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经过医生的全面检查,大家才终于知道这个小男孩为什么成长得如此迅速了。使罗伯特疯狂生长的秘密,正埋在他的大脑里。他被检查出患有垂体腺肿瘤,并被确诊为巨人症。垂体又称为“脑下垂体”,是大脑底部水滴状下垂的结构。只有一粒豌豆那么大,但它却能分泌出与人类身体生长最密切相关的激素——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其功能包括促进身体组织的生长,使体内细胞的数目增加及变大,使身体各部分组织器官变大等。若脑下垂体发生异常,就有可能引发生长激素的分泌异常。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引发侏儒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会引发巨人症。

我们都知道,正常人类拥有23对,也就是共46条染色体。其中有一对为性染色体,与人类性别发育相关,通常用“X”和“Y”来表示。拥有XX型性染色体使人表现出女性特征,而拥有XY型性染色体则表现出男性特征。但性别,可能比人们最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长久以来,医生早就发现不少案例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

其中,引发生长激素分泌过旺的最常见原因,便是脑下垂体腺瘤。而发生在罗伯特身上的巨人症,正源于这种垂体腺瘤。如今,已有一些医疗手段可应用于处理垂体腺瘤,如手术或药物治疗等。只要发现得早,侏儒症和巨人症等原发于垂体异常的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

明明有睾丸,生殖器却不成形,尿道下裂如女性阴户;天生有子宫,但阴蒂却粗大如阴茎,阴唇变长而状似阴囊……类似的新闻虽然稀奇,但却并不少见。不过,也别以为自己出生时性征明显,就能高枕无忧了。有些人甚至到死的那一刻,都没搞清自己到底是男是女。例如,有的人以女儿身过了20年,月经初潮却迟迟未至,结果去医院一检查,竟是男儿身。已儿孙满堂的老汉,到晚年才发现自己体内竟然也有可孕育后代的子宫。根据现有的定义,确定人类性别的必要条件是性染色体。

著名球星梅西10岁时,就差点儿因侏儒症而断送了自己的足球生涯。但通过生长激素治疗,他最终获得了1.69米的身高。类似的,曾患有巨人症,身高比姚明还高的NBA球星乔治·穆雷桑,经过治疗也控制住了身高的增长。虽然他的NBA生涯不长,也不算出彩,但他已经足够幸运了。

出生的那一刻,有两个问题是所有人都会关心的:一是产妇是否平安,二是孩子的性别。这时,只需要拉开小宝宝双腿一看便知究竟。之后,这个通过肉眼观察外生殖器判定的性别,便会被写进身份证,伴你一生。但某些情况,却让医生和助产士都感到为难。这时,已不是看其“带把儿或不带把儿”,就能找到答案了。

然而罗伯特所在的年代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他只能任由自己继续长高。才14岁时,罗伯特就已经感到生活处处艰辛了。因为生活在一个太小的世界里,他的所有吃穿用品都需单独定制。衣服鞋袜、餐桌、座椅、床褥等都是单独定制的,价格不菲。他的父亲为了他,专门将自家的七座车改装成了三座车:把前排的座椅全部拆掉。只有这样,罗伯特坐在后排才能将双腿舒展开。不过,更让他糟心的,还是身体的异常脆弱。

07 非男即女?人类的基因世界哪有这么简单

有一次,他只是与小伙伴玩耍,推一辆三轮车时绊了一跤。结果,这一跤让他的两块腿骨骨折。在这之后,他就不得不给双腿安上金属支架,借助辅助的工具才能行走。到18岁,他已经拥有2.53米的身高,218公斤的体重了。也正是这一年,罗伯特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开始研读法律。但他的身高,并未随着成年而停止增长。19岁时,他就凭着2.62米的身高,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上最高的人。在这之后,每量一次身高,他就刷新一次世界纪录。

◎ MISHRA J M,BEHERA T K,PANDA B K,etal. Twin lithopaedions:a rare entity[J]. 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2007,48(9):866-868.

因为巨人的这个头衔,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其中,专门搜罗“猎奇之物”的美国林林兄弟马戏团更是对罗伯特虎视眈眈,想要他加入马戏团。美国恐怖故事《畸形秀》(FreakShow)的真实原型,便是这个马戏团。

◎ BONDESON J.The earliest known case of a lithopaedion[J].J R Soc Med,1996,89(1):13-18.

林林兄弟内部有着千奇百怪的马戏演员,现在他们热切地希望能将这位巨人收入囊中。如果罗伯特能加入,特别是与最著名的侏儒症演员站在一起,门票必定能大卖。综合各方面的考虑,父母最终还是接受了马戏团的邀请。罗伯特这个身高,就算他日后能在法律方面学有所成,找工作也依然是个问题。现在跟着马戏团到处演出,以后的生活也算是有个保障。

◎ Lithopedion: Wikipedia[DB/OL]. [2020-07-0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thopedion.

果不其然,在马戏团的宣传下,罗伯特一下子成了美国的名人。当时,广告商蜂拥而上,希望给这位巨人量身定做衣裤鞋物。除了代言费之外,他还省下了一大笔用于定制衣物的钱。一般而言,他在马戏团的工作也算不上辛苦,只需要公开站着露面就行。虽然不习惯被别人盯着看,但罗伯特还是非常敬业。面对观众,他总是一脸腼腆地微笑着,行为举止都非常友好得体。无数美国人的家庭中,都可能珍藏着一张与巨人的合影。而每一张照片里,他总是笑容满脸,所以大家都称他为“温柔的巨人”。

参考资料

但大家没看见的,却是这个笑容背后的疲惫。

幸运的是,现下的医疗条件与水平已与过去不同,有了极大的进步。无论是石胎,还是异位妊娠,都可以被尽早发现。我们能看到石胎的机会,也只会越来越少。就让这些迷路的孩子,成为过去式吧。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巨人症患者的生命都是非常短暂的。在巡演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的身体被严重透支,开始急剧恶化。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就跟着马戏团的巡演访问了41个州的800多个城镇。一直以来,罗布特都得靠着拐杖与腿部支架才能行走。就算处处不便,倔强的罗伯特还是不愿使用轮椅,因为他觉得自己和其他人是一样的,并非残疾。

在历史上,已知石胎年龄最长的案例为我国的黄义军老奶奶。1948年,她就因腹腔妊娠形成了石胎。但因为当时条件所限,石胎在她肚子里竟滞留了65年。因腹腔妊娠的迷惑性很大,如果不想发生以上悲剧,产检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可在石胎形成之前,就将其手术移除。

1940年7月,应节目要求他换上了崭新的腿部支架。但是,这副支架好像并不合脚。经常性的摩擦,使他右腿脚踝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水泡。然而,罗伯特自己却对此一无所知。生长激素对胰岛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所以巨人症患者多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尤其是神经末梢的病变,会对痛觉不敏感。虽然没有对应的记录,但罗伯特极有可能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因为那个时候,罗伯特的双腿就已经日渐失去痛觉了。他一点儿也没感觉到支架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仍连续佩戴了7天。最终,伤口发生了严重的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病情急剧恶化。在抗生素还未发明的年代,罗伯特在感染发生的第11天就与世长辞了。当时,他只是遗憾地对周围的人说了一句:“我没办法回家参加爷爷奶奶的金婚派对了。”

此外,如果石胎形成后不压迫到周围组织,母亲一般不会感到太大的异常。在这种相互隔离的情况下,石胎甚至能与母体和平相处一辈子。母亲月经会恢复正常,也能继续怀孕。有些母亲体内还有石胎滞留,之后竟还陆续养育了几个孩子。所以,很多妇女也就这样错过了检查机会。

这句话,也成了他的遗言。

在摩洛哥有个传说,那些未能出生的孩子,会在肚子中施法保护母亲。这样看来,钙化的石胎确实有保护母亲的作用,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查蒂夫人,便是历史上有医学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石胎孕妇。但这绝对不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石胎案例。1993年,考古学家就出土了一具3000多年前的石胎。

丧礼现场,共来了40000人。棺材总长3.3米,需要18个人才能抬起。因为家人担心罗伯特的尸体会被再次挖出来研究,所以他的棺材被置于坚固的混凝土拱顶里。而他的墓碑上也只有简单的“安息”(atrest)二字作为墓志铭。即使在他死亡前一刻,他的身体可能还在继续长高。

人类的身体,总是在试图保护自己。于是,母体对付死胎也有一套策略,那就是钙化。机体会分泌钙质,将死胎与其粘连的脏器部分包裹起来。这便形成了一个钙化壳,分解的胎儿组织便不会对女性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而时间久了,整个胎体便可能完全钙化,变成真正的石胎。

在他临死之前,医院最后还给他量了一次身高——2.72米,“世界上最?高的人”已经定格为这么个没有温度的数字。即便已经过去了80年,这个“世界最高”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依然没有人能打破。

当然,奇迹可不会发生在绝大多数人的身上。腹腔始终不是孕囊正确的着床位置。腹腔妊娠的大多数胎儿,相当于走进了死胡同。有75%~90%的胎儿会死亡,只有极数少能够发育至足月,能顺利分娩就更少了。像查蒂夫人的胎儿发育到了足月,就已经极其罕见了。当胎儿死去后,其身体就会被母体慢慢液化、吸收。可有时候,胎儿已经发育得太大了(一般到14周以后),死胎就很难被母体重新吸收了,同时,难以吸收的死胎还会严重影响母体健康,如果并发感染,可能会形成脓肿。一旦脓肿破溃,则会引发更加严重的腹腔感染。

当然,将来也不会有人能打破这个纪录了。在这个医疗足够发达的年代,巨人症已经有了医治的办法。而且道德也不会允许人类“为了猎奇”,而放弃一个人的健康。

在历史上,还曾有妇女顺利将腹腔妊娠的胎儿诞下,母子平安。这算是人类医学史上的奇迹。完全不依靠子宫,人类也能孕育后代。尽管腹腔妊娠成功诞下胎儿的概率极低,只占腹腔妊娠的1%。但这也成了医学界幻想的、男性怀孕的一种可能性。

如果他能再等等,或许会拥有一个美好的后半生。

而腹腔妊娠最终发展成石胎的概率,则只占其中的1.3%~2%。从有医学文献记录开始往前追溯400年,记录的石胎案例也只有300多例。受精卵在腹腔安营扎寨后,就开始想尽办法“偷取”营养维持生长发育了。腹腔妊娠发生时,受精卵就会黏附于腹腔脏器表面。腹腔内,可供胚胎发育的空间及营养,远优于其他位置。这些脏器部位的血管与胎盘绒毛血管吻合,胎儿便能从增生的血管窃取养分,以满足生长需求。

参考资料

妇女怀孕,正常情况下受精卵会被纤毛运动输送至子宫,开始着床与发育。而石胎的出现,则源于孕囊在母亲体内的迷路。受精卵会受种种因素干扰,不能被顺利“运送”至子宫内,开始“流浪”。若它们在子宫腔外的其他组织上着床发育,便成了异位妊娠。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宫外孕,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子宫颈妊娠与腹腔妊娠等。输卵管妊娠概率为95%~96%,卵巢妊娠3%、子宫颈妊娠低于1%、腹腔妊娠1%。但异位妊娠,并不代表石胎必然会发生。其中,只有腹腔妊娠有可能发展成为石胎。不过,腹腔妊娠的发生率很低,只占异位妊娠的1%。大约15000次妊娠中,才只有一次属于腹腔妊娠。

◎ SFARRA A.Top 10 Freaky Facts About The Tallest Man:LISTVERSE[EB/OL]. [2017-05-12]. https://listverse.com/2017/05/12/top-10-freaky-facts- about-the-tallest-man/.

当然,用现代医学的眼光看,胚胎再次怀孕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胎儿能在母亲体内滞留数十年,却有可能发生。而这也正是传说中的“石胎”(Lithopedion)。在临床上,这是极其罕见的情况,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12 没有疼痛的世界真是幸福的吗?

许多人都会慕名而来,就为了看“桑斯怪胎”一眼。按理来说,“桑斯怪胎”被取出时已经有27岁了。于是当时还传出一个更离奇的谣言,说“桑斯怪胎”很可能已经怀孕,也叫fetusinfetus(胚胎中的胚胎)。但可惜的是,经过多次展览,到1826年她就从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失踪了。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桑斯怪胎”的踪迹。

痛经恐怕是阻碍中国少女们过上幸福生活的一大阻碍,不知道有多少女孩子为此祈祷自己下辈子生成男儿身。关于痛经的成因至今也没有很权威的结论,有人会将其归咎于东亚人体质的问题。实际上,欧美的女孩子也同样受到痛经的困扰,只不过她们更偏好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所以,“桑斯怪胎”也因此出了名。

止痛药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当然发明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岔路,今天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购买到非处方的安全止痛药。这些止痛药可以缓解包括牙痛、头痛、肌肉痛等常见疼痛,一些处方止痛药甚至能够对付晚期癌症的病痛。也许会有人想要更近一步,将止痛进行到底,彻底消灭疼痛这一种痛苦的感觉,真正实现没有疼痛的人间天堂。

在这之后,其中一名参与解剖的外科医生保留这了具胎儿尸体。他将此写成医学报道,并将其多次展览,最后卖给了商人。在那个剖宫产与超声波还未出现的时代,这个长期怀孕的故事就不断被提起。

想法固然美好,但是没有疼痛的世界就真的是天堂了吗?

这里面竟是一个蜷缩着的女胎,连头发纹理、牙齿,以及未闭合的囟门都清晰可见。她的头部略微朝左倾斜,并由左臂支撑。其右臂则向肚脐位置延伸,半截手臂没入腹中。很难想象这个孩子已经在查蒂夫人体内待了整整28年。直到母亲去世后,她才得以这种形式来到人间。只不过,胎儿早已没有了生命体征。

世界上有极少一部分人一辈子都不知道什么是痛,可他们却并不快乐。他们生来就没有感受痛觉的能力,永远不知道“疼痛”是何物。打针、摔跤、骨折、烧伤、烫伤等,对他们来说这些伤害和其他正常的触碰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没有疼痛的存在,他们都表现得十分勇敢和坚强,从来不会因为外伤而哭闹。起初,他们的父母还认为这只是孩子乖、有忍耐力的表现而已。但是时间长了家长们就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一些连成人都无法忍受的疼痛,小孩子却依旧面不改色。最后在医生的谨慎诊断下,才确定他们是得了一种特殊的疾病——先天性无痛症。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外科医生还真在她的腹部找到了一块不规则、巨大的硬块。医生起初也都猜测这是某种类型的肿瘤。但当破开鳞状外壳后,眼前的情形差点儿把他们都吓坏了。

为了避免或减轻疼痛,人类发明了各种麻醉剂和镇痛药。“能吃药绝不打针,能全麻绝不半麻”,也是那些怕痛的人们的口头禅。而先天性无痛症,则完全阻隔了一切疼痛带来的不愉快感觉。牙痛、头痛、生理痛等对他们来说是完全不能理解的陌生体验,甚至连动手术都能省下一笔麻醉费用。

然而人们的议论并未随着查蒂夫人的逝世消失。她的邻居们,都怀疑那孩子还未出生。在查蒂夫人去世时,她的丈夫找来了两名外科医生对妻子进行解剖。丈夫对流言蜚语感到无奈,想要一个真相。而且他也隐隐觉得,自己的亲生骨肉很可能还活在妻子的体内。

这看上去,确实是一件非常不错的超能力。但是实际上,痛觉的缺失,也意味着会受到更多伤害。

在这之后,她就像真的分娩完毕一样,不再出现妊娠反应。明明孩子还没出生,她的胸部开始变小,月经恢复来潮,胎动也消失了。之后的三年里,她也因腹痛不得不卧床休养,无法参加劳作。而鼓起来的肚子,也让查蒂夫人怀疑自己腹中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直到生命的尽头,她时常觉得身体不太舒服,伴有腹痛与食欲不振,但因病情时好时坏,她也一直没有找医生检查,稀里糊涂地就过完了一生。

疼痛本是机体的一种警告,它的出现划清了危险与安全的界线,疼痛的缺失会让人难以对危险做出判断。由于无法及时获知伤害的存在,他们看起来就像一个无所畏惧的愣头青。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戈比·金拉斯就是一个患有无痛症的“不怕痛的女孩”。那些能从身体表面传递到大脑的神经疼痛信号,在她身上从来都没有正常工作过。所以从出生以来,不管是摔跤磕掉了牙齿,还是医生打针,她都没有哭过一声。

她怀胎10月,却始终生不下孩子。腹中胎儿,也在她身体中待了整整28年,因此也被称为“桑斯怪胎”。1554年,查蒂夫人就被检查出了怀孕。这是她的第一次怀孕,本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在怀孕期间,她身体的一切症状都很正常,和普通孕妇没有什么差别,如月经停止、乳房肿胀、肚子慢慢变大,等等。她甚至能清晰感受到胎儿在她体内调皮捣蛋。但就在分娩时,奇怪的事情就出现了。除了大量混着血液的羊水之外,她竟什么也没有生出来。相反,查蒂夫人的宫缩、阵痛感很快就消失了。

据父母回忆,她从4个月大的时候长牙,和一般的小孩子一样喜欢啃手指。但如果没有人阻止戈比,她真的会把手指咬到血肉模糊,甚至见到骨头。就算被禁止咬手指,她也还会用牙齿继续嚼舌头,就像在嚼一块泡泡糖一样,因为舌头被咬肿无法喝水,她多次因为脱水而入院。出于无奈,戈比的父母只能把她所有的牙齿拔掉,当然这个过程对她来说也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全程都是无痛的。然而这还没完,她依然能通过各种方式来伤害自己。不自觉地揉眼睛都能揉出大问题来,她甚至会直接把手指插到眼睛里面。因此,医生为了确保戈比眼角膜的完整性,一岁多时就将她的眼睑完全缝合。等到年龄稍大,戈比才改为戴护目镜和束手器。然而,那时候戈比的左眼已被药物的副作用毁坏,终生失去了一半的视力。

1582年5月16日,法国桑斯镇的科隆莫·查蒂夫人去世,享年68岁。即便查蒂夫人已去世,大众对她的身体依然充满了好奇。因为坊间传闻,她的肚子里还住着28年前怀上的孩子。这听起来,就像一个极其不靠谱的恐怖谣传。然而,事情并不简单。因为,28年前的那次“假分娩”实在过于离奇。

不过相比于其他患有无痛症的病人来说,戈比已经算是幸运的了。毕竟许多家长都对这种特殊的疾病闻所未闻,往往会被错认为是孩子忍耐力好,因而没能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最终酿成更大的悲剧。

06 在母亲体内迷路数十年,有些胎儿打算永远长住下去

英国《每日邮报》就曾报道过一对患有无痛症的印度姐弟的故事。姐姐和她5岁的弟弟在家玩游戏时,两人居然像啃鸡爪一样把各自的手指活生生地吃掉了。虽然两个孩子浑身是血,伤口触目惊心,却异常安静不哭不闹,医生都惊呆了。在送到医院治疗后,粗心的父母才发现他们俩都患有罕见的先天性无痛症。然而可能还有更多的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在得知这种疾病前就已经早早夭折。

◎ STURM R A. Skin colour and skin cancer - MC1R, the genetic link[J]. Melanoma Res, 2002,12(5):405-416.

先天性无痛症,又名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HSAN),是一大类以损害感觉神经及自主神经为主的遗传性疾病的总称。因为可导致患无痛症的基因有多种(主要为FAM134B和SCN9A),所以可以是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的任何一种。目前为止这类基因病,基本没有治疗方法,只能是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不受伤害。

◎ REES J L.Genetics of hair and skin color[J].Annu Rev Genet,2003,37:67-90.

有的患者患有无痛症的同时还伴随着无汗症,属于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IV型。无痛无汗症在全球发病率约为十亿分之一,这意味着全球只有个位数的患者,远比普通无痛症患者要少。

◎ Red hair. Wikipedia. [DB/OL].[2020-06-2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d_hair.

我国媒体曾经报道过的一个浙江男孩小枫毅,他就是罕见的无痛无汗症患者。因为排汗功能障碍,小枫毅永远只能活在24~26℃的“温室”中,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他就极容易高烧不退,生命危在旦夕。无痛症就更麻烦了,普通蚊子叮的小包,普通人最多挠到皮肤破损就不再继续了,可他还会无法控制直到挠得满身鲜血。小枫毅花在买纱布上的钱,一个月就差不多有1500元。

参考资料

疼痛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眼泪,但疼痛的缺失却给这些家庭带去了更多的眼泪。疼痛实际上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自我防御机制。在临床上,有些病症的治疗并不建议使用止痛药,为的就是让患者将症状及时反馈给医生。当受到伤害时,相关感受器就能给生物发出警告性信号,让它们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防止受到更多的伤害。没有疼痛这一层防御机制,无痛症患者失去的反而更多,也远没有想象中的幸福。但是,对这些无痛症患者的治疗和研究,又给人类医学带来了新的曙光。无痛症作为一种罕见的先天基因突变产物,给新的止痛药研发提供了很多灵感。这些无痛症患者留下的宝贵基因信息,或许可以拯救一大批受慢性疼痛折磨的病人。全世界每天大约需要消耗140亿剂止痛药,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3人被慢性疼痛困扰。

直到现代,对红发者的刻板印象依然难以消除,所以才有这么多尴尬的事情出现。不过时代在进步,人权运动已经在行动。无论如何,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外貌不应该成为受鄙视或欺辱的理由。

慢性疼痛主要分为三大类:多发于老人的颈肩腰腿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最受关注的癌性痛。这些持续的慢性疼痛,不仅会带来让人难以忍受的疼痛,还会导致人体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和自主神经紊乱等。严重的还会导致“中枢敏化”,就像是大脑已经习惯了疼痛,即使外在刺激已不存在,仍会感到疼痛难耐。有许多癌症患者因为癌性痛的长期折磨,陷入重度抑郁,过早放弃治疗结束生命。在临床中,普遍使用的止痛药是副作用大且易成瘾的阿片类镇痛药。仅美国,每天就有91人因过量服用阿片类药物死亡。阿司匹林等非甾体镇痛药的副作用比较小,但也仅仅对一些不太剧烈的轻度至中度疼痛有效。

在西班牙情况就更糟糕了。当时的异端裁判所,会将所有红发者都认作是犹太人或巫师。如果在街头遇上一位红发女郎,路人可以肆意对她吐口水。

过去,科学家通过对多位无痛症患者的研究,把开发新型止痛药的焦点聚集在了SCN9A基因上。该基因与Nav1.7钠通道有关。当SCN9A突变时,这条路径便会堵塞,使人类失去感受疼痛的能力。与伴随着无汗症的无痛症不同,SCN9A的突变引起的无痛症,只会丧失痛觉,而智力和温度、压力、运动感知等感觉能力都无异常。这也意味着如果研制的新药能准确抑制Nav1.7钠通道,不但止痛效果显著,还可以使副作用最小化。

到了中世纪,红发者更是受尽了迫害。那时候,红头发不但是一种性欲旺盛和道德堕落的标志,还常常被人与魔鬼或巫术等联系在一起。在女巫狩猎期间,女巫审判手册《女巫之锤》(MalleusMaleficarum)中,就记载着红发、绿眼睛是女巫、狼人或吸血鬼的特征。这些红发女郎常被扒光衣服,检查其身上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女巫标志。所以,在那段时间欧洲红发者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

在过去的10多年,各大制药公司也针对Nav1.7钠通道,竭尽全力地研发新型止痛药。目前,已有多个公司研制出的产品进入临床测试阶段,有些还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前景一片大好。随着对无痛症患者的深入研究,不仅仅是止痛药有较大的进展,人体中与痛觉形成相关的新基因也被不断发现。

当时,红头发的凯尔特人不是被杀就是成了奴隶。另一部分幸存者,则向西北迁移成了苏格兰人、威尔士人、爱尔兰人的祖先。所以作为征服者,金色的头发自然是更尊贵的。而顶着一头红发的凯尔特人,也因被征服者的身份而处于发色“鄙视链”的底端。其实看《哈利·波特》里设定的发色鄙视链,就一目了然了。由于哈利拥有与恺撒大帝一样的黑色头发,所以哈利主角光环全开,成为了智慧与勇气的象征。而金发的公子哥马尔福,则常嘲笑出生自红发韦斯莱家族的罗恩。这甚至还带有讽刺罗恩父母精力旺盛的意味。因为红发者常被认为精力旺盛,所以小说的情节设定中罗恩就拥有着众多兄弟姐妹。而在小说中,罗恩的性格也符合西方人对红发的刻板印象,情绪容易激动等。

2015年新发现的变异基因PRDM12,着实让人精神振奋。它就像一个总开关似的,使特定的神经元不能形成,从而阻止痛觉纤维向大脑发送疼痛信号。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五个与痛觉缺失有关的基因。虽然无痛症患者的罕见基因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福音,但是对无痛症患者而言,他们重获痛觉的希望依旧极度渺茫。即使理论上可以通过非基因治疗的其他途径,来恢复缺失的痛觉。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要想真正让无痛症患者拥有痛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说法认为,这种行为源于对大不列颠岛的一批原住民凯尔特人的鄙视。凯尔特人最明显的体貌特征,正是红发。不过,凯尔特人并不等于英国人。因为英国历史是从罗马帝国开始的。那时,罗马将军恺撒以征服者的姿态,挺进了大不列颠岛。罗马人的头发,是黑色的。所以作为最初统治者的象征,在许多西方人眼里黑色头发往往代表着最尊贵的血统。在这之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落。此后,在德国境内的日耳曼人三大部落(分别为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朱特人),就渡海迁移到了大不列颠岛上。这在历史上称为“日耳曼人大迁移”,也奠定了今后大不列颠岛的人口组成。而日耳曼人的头发颜色,是金色的。

参考资料

相对红发女郎,“生姜头”男孩就更受欺辱了。一项以爱尔兰科克郡为基础的研究就显示,90%的红发男子都曾是众人欺凌的受害者。西方人对红发的歧视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当初,人们并非生来鄙视红发,而是鄙视这一发色代表的民族与血统。

◎ COX D.The curse of the people who never feel pain:BBC News[EB/OL]. [2017-04-26].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70426-thepeople-who-never- feel-any-pain.

不过,即便不是因为惹上绯闻,红头发本身就已经让哈里王子受尽委屈。因为在西方人的发色“鄙视链”里,红发就处于最底层。拥有红头发的人,会被称为“Gingerhead”,意为“生姜头”。这并非一个中性词,而是带有贬义。在我们看来挺漂亮的红头发,在西方人眼中,反而成了一种侮辱。很多童话故事、名著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红发角色一般都是众人欺负的对象。哈里王子上学时,就有过被嘲笑的经历。他甚至还被前女友残忍地称呼为“大生姜”。在西方人的刻板印象中,红发者一般是野蛮、粗放、性情古怪且脾气暴躁的。虽然对于红头发的女子,西方人会认为她们更具有性吸引力,但大多数时候,这并不代表红发女郎更受欢迎与尊重。受刻板印象的影响,大部分男性都会对这些“情绪不稳定”的红发女子望而却步。有时候,她们甚至还会成为被轻视与骚扰的对象。

◎ HUPPERT B.Meet Gabby Gingras, the girl who feels no pain:KARA[EB/OL]. [2004-02-26]. https://www.kare11.com/article/news/extras-update-girl-who-feels-no- pain-is-happy-to-feelnormal/89-360241567.

而英国本身也是拥有红发基因者最多的地区。有4%的英国人属于红色头发,更有高达28.5%的英国人是红发基因的携带者。所以说英国皇室,携带红发基因并不奇怪。事实上,在英国皇室的族谱中就曾有过红发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哈里王子的发际线已逐渐后移。这个特征显现,已经没有多少人去怀疑他的身世了。

◎ PICKLES K. The brother and sister who eat their own FINGERS -and have worn them to stumps - because they can't feel pain:dailymail[EB/OL]. [2016-03-02]. 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473197/The-brother-sister- eat-FINGERS-worn-stumps-t-feel-pain.html.

现在回到哈里王子红头发的问题上。我们可以看见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都是非红发的,那么要想哈里王子拥有一头红发,这对夫妇就必须都是红发基因的携带者。这样,他们才有25%的机会生下一个红发宝宝。事实上,戴安娜王妃出生的斯宾塞家族,就有红发基因。无论是王妃的姐姐莎拉,还是王妃的弟弟厄尔,都拥有一头红发。

◎ 蒋慎敏.拯救,为只能活在温室里的少年[N].钱江晚报,2014-070-04(4).

而且,红发属于隐性性状。只有当人体内携带有两个变异的MC1R基因,头发才是红色的。也就是说,父母双方每人至少含有一条红发基因,其后代才有可能是红色头发的。因此,携带红发基因的人,比实际拥有红发的人要多得多。

13 生男生女究竟由谁决定? 远不止“X生女,Y生男”那么简单

走出非洲模型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之后再向北迁移至欧洲和亚洲。那时候,这批移民的MC1R基因很可能都是正常的。因此,如今看到的非洲土著都是黑发、黑皮肤的,这更能抵御阳光的侵袭。人类学家猜测,随着人类向北迁移到少有强阳光辐射的地区,自然环境对MC1R基因的选择压力也就降低了。这时,MC1R基因的突变(也就是红发基因)才得以保留下来,并通过遗传漂变在欧洲开枝散叶。所以,红发基因的分布并不均匀。他们主要集中在北欧和西欧,占当地人口的2%~6%。

“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

当MC1R基因正常表达时,黑素细胞会倾向于合成真黑素。但当MC1R基因表达异常时,黑素细胞产生两种色素的比例就会改变,由原本合成真黑素切换为主要合成褐黑素。于是,我们便能看到一头火红的头发。也就说,MC1R基因突变,导致了真黑素减少、褐黑素增多,从而产生红色头发。因此MC1R突变基因,也被称为“红发基因”。在世界上,拥有红色头发的人只占总人口的1%~2%。除了红头发,他们还伴有一些其他特征,例如皮肤白皙、较多雀斑、较浅瞳色,以及更容易被晒伤等。真黑素是人体的天然防晒神器,能抵御阳光的曝晒。所以,皮肤白皙的红发者不但易晒伤,还更容易患上黑色素瘤。

一讨论到后代性别的决定因素,几乎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女性。只要婴儿是从女性身上诞下,那么婴儿的性别就由女性决定。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没生出男孩子都经常性地由女性“背锅”。而各种针对女性的“包生男”民间偏方,也有很多人相信,如“酸儿辣女”,认为多吃酸就能生男孩等。

人类头发颜色的差异,主要是毛囊内的两种色素的沉着不一导致的。而这两种色素分别为真黑素(Eumelanin,颜色为黑)和褐黑素(Pheomelanin,颜色为棕红)。这两种色素的含量以及比例的不同,都会使发色不同。其中,真黑素决定人类头发的深浅,而褐黑素则使头发呈红色或橙色。通常来说,真黑素越多头发颜色越深,反之就越浅。所以,主要产生真黑素的人,往往有黑色或棕色的深色头发。相反,主要产生褐黑素的人,发色则多为红棕色。虽然这些发色的表型,在遗传学上是复杂的,但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MC1R)基因的突变可解释人类红色头发出现的原因。MC1R基因位于人类的第16号染色体,黑素细胞可控制MC1R基因的合成与表达。

直到20世纪,科学家发现性别由男性性染色体决定的机制,才稍微卸掉了女性肩上的包袱。当然,这也是我们高中生物课就学过的知识了。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而男性的为XY。在男性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XY染色体就会彼此分开。这样就产生了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精子),每种中含有原来同源染色体的一半,要么是X,要么是Y。而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产生的卵子中就只携带X染色体。当携带Y型性染色体的精子(以下简称“Y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代即为男孩;携带X型性染色体的精子(以下简称“X型精子”型)与卵细胞结合,后代则为女孩。而X型精子和Y型精子的数量相等,受精概率基本上各为50%。所以只要上过高中的都清楚,“生不出男孩都是女人肚子不争气”的说法,从来都是无稽之谈。

那么问题来了,哈里王子的红头发从何而来?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这一罕见发色是怎么诞生的。

只是这个知识点,看起来虽让女性远离了被“有理有据”地指责,但换个角度斟酌,“精子性染色体X为女,Y为男”并不代表着“男性决定了婴儿的性别”。还有另一个的荒谬说法。相传男性的X型精子更耐酸,碱性环境则更利于Y型精子,而女性阴道环境的酸碱度,可以影响精子活性,起到筛选精子类型的作用。

不过,幸好在谣言愈演愈烈之时,戴安娜王妃给哈里王子做了亲子鉴定。鉴定结果很明确地表示,哈里就是查尔斯王子的亲生孩子。此外,戴安娜王妃与休伊特的恋情,也是在哈里王子出生之后开始的。

这个观点看似有理有据,实际上却迷惑性极强。据此,民间诞生了无数偏方。想要生男孩的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创造有利于Y型精子的环境,以增加Y型精子受精的概率。例如女性在“造人”前,会选择用碱性液体,如苏打水等冲洗阴道,以为这样就可以降低X型精子的活性,提高Y型精子的受精率。而为了让自己变成“碱性体质”,不少女性还会在备孕期间猛喝柠檬水、苏打水、吃热干面等碱性食物。前段时间在某电商平台上的“碱孕宝”,更是明目张胆地叫卖圈钱。暂且不说触及性别歧视的底线,事实上所谓的“酸碱体质”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医学上根本不存在“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说法。而喝碱性饮料、吃碱性食物等,顶多能改变尿液的酸碱度。

看看其他家族成员,无论是其哥哥威廉王子,还是其父亲查尔斯王子,发色都是金色的。而且哈里的母亲戴安娜王妃,也是一位金发女郎。这不禁让人怀疑起哈里王子的皇室血统。还有的阴谋论家推测,哈里王子是戴安娜王妃与其情人英国陆军上校休伊特的私生子,因为休伊特的发色,正是红色的。

正常情况下,女性阴道环境的pH酸碱度为3.8~4.4。这个弱酸性环境可以有效地抑制有害菌生长。所以用碱性溶液冲洗阴道,不但不能提高Y型精子的受精概率,还有可能让自己患上阴道炎。此外,“X型精子抗酸、Y型精子抗碱”的说法,也同样是站不住脚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科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了。有研究员曾用酸性和碱性两种溶液对人类精子又洗又泡,但是没有发现X型精子和Y型精子活力的明显区别,而且经不同酸碱度溶液处理的兔子精子,在人工授精后,出生的兔子在性别上也没有显著变化。

基因是强大的。英国皇室的王子们,几乎都没有逃过秃头的魔掌。每次亮相,这个家族后移的发际线都备受瞩目。但说到皇室的基因遗传,细心的人必然还能发现哈里王子的一头红发。红发,本身就是世界上最罕见的发色。而哈里则是整个英国皇室中,唯一一位拥有红头发的王子。

所以这类偏方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不靠谱。

05 为什么贵为大英王子, 却长出了最受鄙视的“生姜头”?

事实上,决定小孩性别的真正原因,可能远比人类想象得复杂。我们常把生男生女认为是在掷硬币,正反两面都各占一半概率出现。但这可能也只是个表面现象。有许多实打实的统计结果,让人类学家们也感到十分疑惑。事实上就全世界而言,新生儿的男女比例从来都不是对半开的。这已经是自17世纪以来,人们就意识到的问题了。每100个女孩出生的同时,世界上就会增加106个男孩。虽然这个比例大约等于一比一,但男孩的出生率总是要比女孩要高那么点,男女的出生率处于一种不严格对等的状态。

◎ DEWEBER K, OLSZEWSKI M, ORTOLANOR. Knuckle Cracking and Hand Osteoarthritis[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 2011, 24(2):169-174.

一般认为男女性别比例超过108∶100,或低于102∶100为该地区有针对性别的胎儿选择,如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等。虽然106∶100偏差已经不小,但在生活中,男婴多于女婴其实又显得尤为必要。原因就在于,相对女性来说,男性的死亡率会更高。在全球范围内,女性的平均年龄约为71.1岁,而男性只有67岁。首先,男性自身的问题就不少,如免疫系统脆弱、胆固醇水平高、心脏问题多、癌症高发等。而男性从事的职业,也有更高的伤亡率。

◎ 袁锋.为什么掰手指会响:科普中国[EB/OL]. [2018-04-28]. http://www.kepuchina.cn/wiki/faq/201804/t20180428_624322.shtml.

成年男性在凶杀、意外事故中丧命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女性。例如截至2006年,美国成年非老年男性在凶杀案中被谋杀的可能性,就是女性的3~6倍,而在事故中丧生的可能性则是女性的2.5~3.5倍。

◎ UNGER D L. Does knuckle cracking lead to arthritis of the fingers? [J].Arthritis& Rheumatology, 2010, 41(5):949-950.

许多人类学家推测,这种微妙的性别不平衡可能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男婴的高出生率其实是对男性高死亡率的一种补偿。或许“胎儿的性别完全是随机的”,也只是对了一半。在不同的环境中,性别的比例可能还由一些更复杂的机制掌控着。只是这么多年来都难有人解释,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生男生女的概率偏差。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显示,胎儿的性别比例还受母亲在孕期的生活条件影响。如社会地位较高的富裕父母会有更多的儿子。相比之下,那些生活贫困、饱受生活之苦的妈妈们则较多地诞下女婴。“饱生男,饿生女”也是这么流传开的。

◎ MIRSKY S. Crack Research: Good news about knuckle cracking:Scientific American[EB/OL]. [2019-01-21].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rack- research/.

有人提出,正是这些不利条件的高压,会提高产妇的睾酮水平。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较高水平的睾酮,确实与孕妇流产风险的增加呈正相关。如果男性胎儿天生比女性胎儿要弱,那么他们就很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事实上,研究也证明了接触破坏内分泌系统的物质,如有毒人造污染物等,就会导致女孩的出生率增加。所以有理由相信,在压倒性的压力环境面前,女性更容易生女胎。

参考资料

而有一项研究却显示,这种自然调控之力可能比想象中的还要深刻。因为造成这不平衡的男女比例,可能更早地始于受孕的那一刻。美国淡水塘研究所(FreshPondInstitute)的生物学家史蒂文·奥扎克与同行们,就专门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

他们收集了妇幼医疗机构的14万份胚胎信息和接近90万份羊膜腔穿刺检查样本,以及3000万份堕胎、流产和活产的记录。(这些数据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等地。)

说不定届时你也能告诉全世界,这个说法是错的。

这也是有史以来,类似研究规模最庞大的数据组成。但奇怪的是,从报告上来看,研究人员并没有发现受孕时男女胚胎间的差别。这个比例是平衡的,严格地遵循50%的男性和50%的女性比例。所以由此可见,造成出生时倾斜的性别比,必然发生在怀孕期间。而根据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分析,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在怀孕的第一周,男性胚胎的死亡数量更多。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严重的染色体畸形。

要是因为一时兴奋或愤怒而用力过猛,关节周围的韧带可能因此受到损伤,可就威风耍不成反倒丢了脸。如果不信掰手指用力过猛会损伤韧带的话,不妨学着老爷子掰50年手指。

其次,怀孕第六月到第九月期间,男胎的死亡率又会再次升高。而其余时间,则是女胎的死亡率稍高。把这些综合起来,就会得出怀孕期间女性胎儿的死亡率超过男性婴儿的结果。最后的结果就是,出生的男婴数量会超过女婴。所以之前不少人认为的,通过“养尊处优”能够增加怀男胎的概率,可能是错的。或许环境压力等因素,只能在大尺度上筛选男女胎,从而造成男女性别比的偏差。对个人而言,没有证据证明其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所以虽然关节炎具体成因仍不是很清晰,但至少以往的研究已经还了掰手指一个清白。起码从小被长辈恐吓掰手指会导致关节炎的言论,是不成立的。实际上掰手指不仅不会患上关节炎,反而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关节弹响除了带来充满威力的响声,还会刺激关节周围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这样一来,局部血液循环得到增强,也就有助于消炎和解除痉挛。而且手指掰响之后通常伴随有一阵短暂的舒适感,这其实是关节的灵活性增强了的效果。但掰手指也并不全无弊端。毕竟力气用在自己身上,用重了也许还会出现损伤。

与之相似的,还有另一个研究。该研究显示,女性生男孩的可能性会随着孕前收缩压的升高而逐渐上升。在收缩压达到123mmHg的情况下,生男孩的概率为生女孩的1.5倍。但是同样的,我们目前尚不清楚血压到底是怎么影响后代性别比的。而诸如此类的研究,给出的也都是相关性调查结果,并不能表因果。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证明孕前提高血压可以增加生男孩的概率。

但无论最终是哪种理论胜出,都不能改变掰手指会“一时爽”的事实。不就掰个手指“爽一爽”吗,怎么和关节炎扯上了关系呢?关节炎可谓亚洲人的常见病。在亚洲,大约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关节炎。关节肿痛、发红……关节炎的病症基本相似,但成因却十分繁杂。而所谓掰手指的恶果,大概就是骨性关节炎了。但医学研究认为,骨性关节炎主要是由关节磨损、内骨折等因素导致的。常见的病发部位在大骨骼的衔接关节,例如膝盖。同时也并没有证据可以表明掰手指能造成关节炎。

其实,想靠这些小诀窍来“转胎”成功往往是得不偿失的。例如在备孕期间随意改变血压、饮食或打破激素平衡等,都会让孕妇和胎儿承担着极大的健康风险。一些服用“转胎药”“生子方”死亡或致畸的案例,大家也都听说过。这些偏方,常打着“神药”的名号,实际却是大剂量激素,无论是孕前还是孕中都绝对使不得。一般胎儿的性器官分化是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如果“转胎药”中含有大量的雄激素,将会导致女婴男性化或者女性假两性畸形。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阴阳人”,外表看可能会让人觉得是男孩,但孩子的基因并没有改变。可能确实会有许多因素能影响孩子的性别,只是这众多因素错综交杂,难分难解。所以才有人说,生男生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是个未解之谜。

这个正常的关节运动竟意外地为人带来极度舒适的体验。这种行为带来的体验类似于挤破塑料泡泡球的解压泄愤效果。不过这气泡广泛存在于自己的身体里,反而成了天然的“玩具”。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造成响声不是因为气泡破裂,而是形成了新的气泡。有科学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观察掰手指时关节处的变化情况。当手指骨骼开始拉伸时,关节腔中产生了一个黑色的气体空腔。直到手指被拉伸到产生“咔”一声响,空腔仍然存在。这说明,响声可能与形成了这个气体空腔有关。

不留情面地说,现阶段所有生子秘方都是个坑,更像是蜉蝣撼大树。在随机事件面前,谁都没有办法扮演上帝,操控结果。只是无论强调了多少遍,“性别歧视”的思想毒瘤不根除,就必然会有人上当受害。

在体验掰手指的过程中,关节腔里的一系列运动也搭配得恰到好处。各处关节之间并非直接相连,而是共处一个关节腔,通过腔室连接。关节腔里充满了像蛋清一样的滑液。滑液充当关节之间的润滑和缓冲剂,于是关节才得以顺畅地转动、弯折而不会轻易受到损伤。当关节受到拉扯时,腔体内的滑液迅速做出相应调整。这时滑液会析出气体,在关节腔中形成气泡。在猛然挤压之际,气泡瞬间破裂,并发出清脆的声响。而通常要等15分钟之后,关节腔中才会重新积累气泡,再次发出响声。

参考资料

大概可以想象,50年里昂格尔一边担心一边掰手指的场景。随意挑选任意一只手的任意一只手指,就可以用另一只手按压。这时,你就会听到一声清脆爽朗的响声,随之而来的是相连两块骨骼得到松弛的绝佳体验。不仅手指,全身骨骼的任何一个关节处都可能产生类似的声响。有的人甚至转个身就能发出噼里啪啦的喜庆“鞭炮声”。

◎ BOELAERT K.Why Are More Boys Born Than Girls?:Live Science[EB/OL]. [2011-09-09].https://www.livescience.com/33491-malefemale-sex-ratio.html.

昂格尔老爷子的趣味实验的确解答了医学难题,掰了50年手指的他没有患上关节炎。但昂格尔的实验中只有自己的一双手作为样本,显然说服力不足。掰手指和关节炎之间的关系无法就此合理撇清。这场旷日持久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也没有普遍适用性。实际上,有更严谨的实验表明,掰手指的确不会引发关节炎。2011年,一项研究对215位实验者进行掰手指与手骨关节炎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证明,掰手指和手骨关节炎并没有显示相关性。而关节炎基本只和家族遗传病史、繁重劳动经历、曾受到关节创伤等因素有关。?昂格尔的观点也因此得到有力的佐证。

◎ Human sex ratio: Wikipedia[DB/OL]. [2020-07-1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man_ sex_ratio.

时年83岁的老人像孩子般隔空呐喊:“妈妈,你错了!你看到了吧,我可以不吃花椰菜了吗?”

◎ DNA. 生男生女,靠酸碱:科学松鼠会[EB/OL]. [2009-10-10].https://songshuhui.net/ archives/15519.

做了半个世纪的掰手指实验听起来荒诞稀奇,但也不无道理。这位医学博士用充满嬉闹意味的实验,证明了了不起的医学探究。昂格尔凭借这项研究获得了2009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站在颁奖舞台上,昂格尔仍不忘反讽母亲当年的错误教导。

14 两百年的近亲婚配史:缔造了流水线般的网红锥子脸,还终结了整个王朝

昂格尔兴奋地把这项研究内容发表了出去。一篇名为《指关节开裂会导致手指关节炎吗?》(Doesknucklecrackingleadtoarthritisofthefingers?)的论文横空出世。文章中用严肃的语气说明了这项趣味实验的研究过程。时隔数十年,他终于证明了自己童年时长辈给出的告诫是错误的。

对乱伦的系统性规避,是自然选择固化的结果。毕竟有性生殖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种群内制造更多的遗传变异,以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而近亲的相交,显然是与之相悖的。由于越近亲之间的基因相似度也越高,有害隐性基因的纯合就更容易出现。这样的结合,换来的便是可怕的遗传疾病,也就是所谓的“近亲退化”。但由于社会一直有乱伦忌讳,想要观察到人类近交退化的现象其实并不容易。

没想到,这份执着与求知心并没有随着年岁增长而消逝。昂格尔这么一掰就掰了50年,从小伙子掰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爷子。50年后的1998年,昂格尔的左手已经被掰了至少36500次。但无论是肉眼观察,还是给手指拍X光片,都看不出两只手有任何异常。也就是说,昂格尔掰了50年的左手而没有因此患上关节炎。而手指肿大等手型变化也没有出现。

不过不容易,也不代表着没有。

但如果若干年后,因为这小小的举动患上关节炎,这不免萌生让人“打脸”的耻辱感。昂格尔心生疑惑,决定亲自试验掰手指到底会不会得关节炎。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做实验。他开始每天至少掰两次左手的指关节,而右手则几乎从来不掰。一双手刚好形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接下来昂格尔要做的,就是每天重复实验,一定时间后再看效果。普通人只为了爽一爽的掰手指,而昂格尔把这当成了任务和工作,日复一日地掰手指。

在历史上,王室贵族就是遗传学家最爱研究的一群人。在他们身上,我们能见识到不少千奇百怪的遗传病。其中最经典的,当属哈布斯堡家族的“大下巴”。本该继续称霸欧洲,但短短两百年的近亲婚配史,就使这整个王朝覆灭。他们以血泪教训、以生命揭示了这么一个科学常识——近亲婚配真的要不得。

唐纳德·昂格尔是一位美国医学博士。60多年前,他还是个20多岁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昂格尔小时候常常掰手指,却总是被母亲、姨妈等长辈泼冷水。长辈们告诫说掰手指会造成关节炎,因此不可以经常这么干。掰手指真的会导致关节炎吗?这位医学博士不禁陷入思索。如果有什么最低成本的逞威风形式,掰手指算是一种。咔咔作响的手指关节搭配不可一世的神情,身体由内而外散发出“我很能打”的信号,这时自己仿佛就是整个街区最凶猛的仔。

他们最明显的面部特征,就是向外突出的畸形大下巴。因为下颌外凸,他们的牙齿不能对齐合上,甚至有的还无法闭嘴。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包天”和“鞋拔子脸”。曾经有一个西班牙农民,在初次见到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时,就被吓了一跳。他情不自禁地喊道:“陛下,您快把嘴闭上吧,村里的苍蝇可凶了!”

小时候常学着电视剧里的古惑仔把手指关节掰得咔咔响,感觉无比威风。这时,长辈的一句话可能瞬间浇灭你的霸气。“经常掰手指,以后可是会得关节炎的!”这话听着还是有些让人后怕的,但是一个当时20多岁的美国人偏不信。他倔强地掰了50年手指,最后在“搞笑诺贝尔奖”颁奖礼上对他妈喊话:“妈妈,你错了!”

其实下颌前突的毛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也高达2%~3%(有严重程度之分)。也就是说,一百个人中大约就有两到三个下颌前突。但“悲催”的是,由于哈布斯堡家族的下巴特征是如此明显,以致于就连医生都将这种下颌前突的脸孔,直接称为“哈布斯堡下巴”。

04 掰手指一时爽,一直掰,得“诺奖”

而且哈布斯堡家族的外貌特征,还不止大下巴这一个。厚且外翻的双唇、鹰钩加驼峰的大鼻子、下垂的眼睑、扁平的面部等特征,都能让外人一认一个准。所以少女们时常幻想的俊美欧洲王子,有可能就是这种面孔。

◎ KUPFERSCHMIDT K.Following the Flavor[J]. Science, 2013,340(6134): 808-809.

那究竟是谁的加入造就了整个王室的奇特相貌?

◎ BAKALAR N. Sensory science: Partners inflavour[J]. Nature, 2012,486(7403): S4–S5.

目前可以非常明确地查到的、最早的哈布斯堡下巴来自腓特烈三世。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大公爵欧内斯特和公主马佐夫舍的辛姆伯格(属于马佐夫舍家族)的后代。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哈布斯堡的下巴,最早可追溯至1412年嫁入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身上。但根据其流传下来的画像,争议还是颇大的。因为从马佐夫舍的辛姆伯格的照片上看来,其下巴又小又短,有可能只是个“背锅”的。

◎ COLLINGS V.Human taste response as a function of Locus of stimulation on the tongue and soft palate[J]. Percep. Psychophys,1974,16(1):169-174.

所以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反倒是其丈夫欧内斯特的曾祖父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早早就显露出大下巴的雏形了。换句话说,这奇异的大下巴,或许就来自哈布斯堡家更早的祖传染色体。不过在王室贵族里,长得难看点儿,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参考资料

那时,哈布斯堡家族就对自己的下巴颇感自豪,因为这正是血统纯正的证明。而为了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哈布斯堡家族决定实行近亲婚配。虽然整个家族是延续了那所谓“权力的象征”——哈布斯堡下巴,但他们的身体素质也被拖垮了。

从上文可见,我们每天的吃喝调动着嗅觉和味觉等感官。不仅是生理上,我们品尝食物时还会受心理、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我们对食物的独特感受。而当下这种吃的感觉,正是所有的影响因素最终汇集到大脑的结果。兴许当我们了解其中的奥妙后,吃起来会别有一番风味呢。

哈布斯堡家族迅速衰落,婴儿死亡率(在1岁内死亡,不计流产和死胎)和儿童死亡率(在10岁前死亡)迅速攀升。高达80%的死亡率(当时西班牙农村的平均死亡率为20%),使王室人数锐减。从菲利普一世起,只经过7代人到卡洛斯二世时,这个王朝就已经绝后了。卡洛斯二世的后继无人,也直接导致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覆灭。这时,就算下巴再大都无力回天了。

而这些味觉受体细胞也有着自己的“舌头”,就是镶嵌在细胞膜的某些蛋白质分子,也就是受体。这些蛋白质能特异性地与某种带有“味道”的化学物质结合,并编码成神经电信号,传送至大脑形成味觉。目前,苦味、甜味、鲜味、酸味和咸味的受体分别在2000年、2001年、2002年、2006年和2010年相继被找到。不过,感知食物质地的受体仍然逍遥“法”外,不知踪迹。除了鼻后嗅觉的影响外,味觉的形成远不是味蕾那么简单。其中,最为有趣的是温度会影响味蕾的敏感性。冻得结实的冰激凌吃起来味道刚刚好,但化了以后继续吃就会觉得太甜了。类似地,人们对苦味、鲜味的感受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50%的人还能尝出温度本身的味道:对舌头加热会让它尝到甜味,而冷却舌头会导致酸味和咸味。

也所幸卡洛斯二世没有诞下后代,因为他的一生就是在无尽的痛苦中度过的。作为哈布斯堡王朝最后的子嗣,从理论上来讲,遗传性疾病在他身上是最严重的。他不只是表兄妹婚育的后代,此前,他的长辈(前6代)已经发生过9次乱伦。从出生那一刻起,他就没过上一天舒坦日子。正常的孩子长到2岁时,就已经是能说会唱、连蹦带跑的“混世魔王”了。但卡洛斯二世直到4岁都还未学会走路,且到8岁才学会说话。不过,就算他学会了讲话也没几个人能听得懂。因为他的舌头生来就异常肿大,能够塞满整个口腔。他一开口说话,唾液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完全没有一丝君王的威风。又因下巴和下颚严重突出,他的上下牙几乎无法接触,连日常咀嚼食物都成了难题。他一生都受消化不良的影响,还经常抽搐痉挛。艰难地被拉扯长大的查尔斯二世,还未享受几年青春就步入了“老年期”。才30岁他就老态龙钟,大腿、双脚、腹部和脸部都浮肿起来。此外,骨质疏松、肌肉无力、驼背、血尿症等也折磨着他。在去世前的几年,他几乎无法站立。

众所周知,哺乳动物舌背面和侧面分布有4种乳头状突起。它们分别为轮廓乳头 (circumvallatepapilla)、叶状乳头 (foliatepapilla)、菌状乳头 (fungiformpapilla)和丝状乳头(filiformpapilla)。除丝状乳头外,其他三类舌乳头因含有味蕾又被称作“味乳头”。这些长得像洋葱似的味蕾,是我们能尝出味道的关键。在咀嚼和吞咽的过程中,食物就会随着唾液扩散到舌乳头上。一旦舌乳头上的味蕾接触到这些食物分子,味蕾上的味觉受体细胞就开始协调工作了。

尽管满身缺陷,但为了延续哈布斯堡王朝最后的血脉,他还是使了浑身解数。他结过两次婚,却始终没有子嗣,38岁就抱憾而终。其中一任妻子就曾透露,卡洛斯二世有着严重的早泄问题。这种种原因也使卡洛斯二世获得了一个绰号“被施魔法者”(ElHechizado)。当时的人们就认为,他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均拜巫术所赐。但他们哪里知道,这个施魔法的巫师就是嵌在卡洛斯二世体内的基因。

是的,鼻子也是会尝味道的。这也是为什么捏着鼻子会品尝不出味道的原因。

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卡洛斯二世生前至少受两种遗传疾病的折磨,由两个相互分离的隐性基因控制:

别以为无嗅觉只是闻不到味道而已,它可是会大大影响我们的味觉体验的。因为当我们吃东西时,食物的气味会通过口腔后方的空气传递到鼻腔中,就形成了鼻后嗅觉。同样的食物,通过鼻后嗅觉“闻到”的气味,和从鼻孔进入的分子产生的气味,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比如闻的时候可能是臭的,但鼻后嗅觉感知到的却是非臭味。你的大脑知道每一个嗅觉讯号来自何处,这些嗅觉信号有些来自鼻孔,有些则来自嘴巴。鼻后嗅觉和舌头上产生的味觉信息抵达我们的大脑,它们会在一个叫“前脑岛”的结构中整合起来,形成了食物特有的味道。所以很多人把食物味道等同于味觉感受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大多数食物和饮料的独特味道更多地来自嗅觉,而不是味觉。

一是联合性垂体激素缺乏症,这影响了他的生长发育;

那为什么我们感冒时,就不能闻到味道了呢?这个时候鼻子里的嗅神经本身功能还是正常的。但为了抵抗入侵的病原体,鼻腔里的鼻黏膜会奋起反抗,结果就会充血水肿发炎,导致分泌物增多。当鼻黏膜被分泌物全部覆盖之后,味道就刺激不到我们的嗅觉细胞,当然也就不能刺激到嗅神经末梢,我们就闻不到味道了。一般情况下,我们捏着鼻子时嗅觉也会减弱不少。不过当我们鼻子恢复正常后,闻气味的能力也会逐渐恢复。如果是病毒直接损伤了嗅觉神经,就会恢复得慢一点儿。而由于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产生严重鼻塞时,都会造成无嗅觉的现象。

二是远端型肾小管酸中毒,新陈代谢的紊乱导致了他的阳痿、早泄与不育等问题。

生物学上,嗅觉由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这两个感觉系统参与。通常我们鼻子轻轻一吸,不就能闻出什么味了吗?但它全程都需要嗅觉细胞的参与。人类的嗅觉细胞就像是个圆瓶,细胞顶端有许多短纤毛。当这些纤毛受到空气中化学分子的刺激时,就会发送神经冲动。等到神经冲动传回大脑的嗅觉中枢,我们就闻到味道了。

这两种遗传病的联合,可以解释卡洛斯二世身上复杂的临床特征。

假以时日,它也最终将改变人类的味觉感知。

此外,研究者对哈布斯堡家族的3000名后代做出的研究表明:哈布斯堡王朝的创建者菲利普一世的近交系数为0.025,这就意味着他2.5%的基因可能与长辈一样。

在论文中,他兴奋地写道:“嗅觉感受器和味觉感受器存在于同一个细胞中,将为我们研究舌头上气味和味觉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巨大的空间。”没错,这个最新发现有助于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嗅觉和味觉相互作用的本质和机制。与此同时,它也为了解嗅觉系统如何探测气味提供了新的途径。

但在短短200年(7代人)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的近交系数就激增了10倍。到卡洛斯二世时,他的近交系数就已高达0.254。换句话说,这0.254的近交系数已超过同胞兄妹乱伦产生后代的平均值了。

接下来,研究员使用被称为钙离子成像的方法发现:培养基里的味觉细胞对气味分子的反应方式与嗅觉感受器细胞相似。这一结论也得到了莫奈尔中心科学家其他实验的证实。同时,这也表明单个的味觉细胞同时包含了味觉和嗅觉感受器。奥兹德纳将这些结果撰写成论文,并于2019年4月24日发表于《化学感官》(ChemicalSenses)杂志网络版。

最值得玩味的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初壮大,竟也源自婚姻。

认真回答完儿子的问题后,研究嗅觉和味觉运行机制的奥兹德纳灵机一动——那么,人类的舌头是否也能闻到味道呢?一开始,奥兹德纳说出这一想法时,被同事们认为是天方夜谭。几番讨论后,他们决定使用莫奈尔中心开发的方法试一下。先是在培养液中保持人类味觉细胞的活性,而后利用遗传和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味觉细胞的培养基。结果发现这些味觉细胞中,果然含有许多已知存在于嗅觉感受器中的关键分子。

事实上,在1273年鲁道夫·冯·哈布斯堡当选德意志国王之前,这个家族在历史上都是默默无闻的。幸运的是,他有六个可爱又迷人的女儿。在中世纪,联姻可是扩充实力必不可少的途径。而鲁道夫则将此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他的六个女儿都许配给了各国的帝侯或名门望族。所以身为名副其实的“国民岳父”,鲁道夫也从过去的默默无闻一跃成了国王。

一般情况下,当蛇伸出舌头时,舌头上的液体把气味粒子粘住,将物质微粒吸回口中。缩回去后,舌头就伸到了口腔前上方的一对小腔里,这个部位叫助鼻器。它与外界不相通,不能直接产生嗅觉,但是它靠舌头的帮助能实现嗅觉功能。经过助鼻器的判断后,蛇就能准确地捕获猎物了。

“仗让别人去打,你结婚去吧!战神马尔斯给别人的东西,爱神维纳斯也可以给你。”这就是哈布斯堡的家训。

别以为只有嗅觉会影响味觉,最新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味觉细胞中竟含有嗅觉感受器。一直以来,味觉和嗅觉都被认为是独立的感觉系统,它们各自的信息要在到达大脑之后才相互作用。这早已成了大家毋庸置疑的常识之一。直到一个小男孩问出了一个无比天真的问题,才引发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如往常一样,美国生物学家奥兹德纳正陪自己12岁的儿子玩耍。儿子突然一脸好奇地问他:“蛇会不会伸出舌头来闻气味?”与其他家长默不作声不同,奥兹德纳想了想回答道:“会啊,蛇的舌头是蛇的味觉感受器,能用来‘闻’气味。”

从1273年起,其家族成员就曾出任过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皇帝,奥地利公爵、大公,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墨西哥皇帝等。可能深知政治婚姻的重要性,为了使自家的完美血统更纯正,哈布斯堡家族开展了漫长的近亲联姻。

要是不相信嗅觉作用的话,我们再来做个自我测试:任凭你挑选何种食物或是饮料,只要捏着鼻子,你会发现品尝起来的味道都会淡很多。

而由于多代近亲联姻,哈布斯堡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因近亲繁殖而覆灭的王朝。正所谓成也婚姻,败也婚姻。?

在平常生活里,你应该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那就是,感冒时不仅闻不出什么气味,就连吃东西也没有什么味道了。这可不是生病带来的食欲不振造成的,而是人体嗅觉和味觉共同协作的结果。其实,我们的舌头只能感受寥寥几种味道。但有了强大的嗅觉帮忙,就能体味无数的风味了。

参考资料

不看不闻的情况下,你还能分辨出可乐、雪碧和芬达吗?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觉得可以,毕竟三者的口味相差太大了。但现实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无法准确辨认出来的。(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

◎ ALVAREZ G, CEBALLOS F C, QUINTEIRO C. The Role of Inbreeding in the Extinction of a European[J],Plosone, 2009,4(4):5174.

03 为什么尝尽百味的舌头,却连可乐雪碧都分不清?

15 绝地求生: 大眩晕——游戏背后原始的现代病

◎ 章星琪 . 斑秃发病机理探讨 [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5,22(02):144-147.

如果想要让一种病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捧为所谓的“现代病”。癌症、糖尿病、痛风这些常被人们以“现代”标榜的疾病确实在近几十年里呈现爆发式增长。可但凡对这些疾病有所了解就一定知道它们非但不现代甚至非常古老,只不过是在现代较高的发病率和确诊率让它们显得很像“新生儿”而已。还有一类流行于社交网络的年轻人专属病症,诸如选择困难症、密集恐惧症、只发作给别人看的强迫症,以及不标榜自己有病不舒服症。

◎ 杨建, 赵莹 , 章星琪 . 精神应激事件与斑秃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J]. 岭南皮 肤性病科杂志, 2009,16(04):247-250.

这堆眼花缭乱的病症中藏着一个真正可以称作“现代”的症状。

◎ CHERNEY K. Marie Antoinette Syndrome: Real or Myth?:Healthline[EB/OL]. [2018-09-18].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marie-antoinette-syndrome.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忙碌了一段日子终于闲了下来,想起不久前几位好友都极力推荐过的一款射击类游戏。趁着难得的闲暇,终于有机会安装游戏消遣一番。一切就绪,拉上了好友们一起进入游戏打算战个痛快。可正当你在语音软件里高亢呼喊之时,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不适猛烈袭来。

◎ JOLIS A. The Medical Mystery of Hair That Whitens Overnight:The Atlantic[EB/OL]. [2019-09-20].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6/09/canities- subita/500576/.

头晕目眩,恶心反胃,你躺在床上两个小时才缓了过来,仿佛在地狱走了一遭。这样恐怖的经历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身体出了毛病。

◎ 张智威 . 老刑警谈破案经历:亲眼目睹死者家人一夜白头:人民网[EB/OL]. [2013-03-28]. http://legal.people.com.cn/n/2013/0328/c188502-20952296.html.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种症状是一种特殊的眩晕症,一般也称作“3D眩晕症”。“3D眩晕症”通常在玩拟真的立体空间游戏时出现,是名副其实的由现代科技所引发的症状。大多数第一人称视角的游戏都能引起眩晕症发作,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其原因是大脑无法找到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迷失在快速运动的视觉与静止的身体的矛盾之中。

参考资料

用通俗的话语来解释,眼睛接受了来自显示器上逼真的运动画面,欺骗我们的大脑产生了沉浸式体验。这时自主神经综合身体各部位的状态,发现只有视觉系统传达了正在运动的信息,而诸如平衡感受器、肢体肌肉等参与运动的器官或部位传达的却还是静止的信息。

研究人员做这么多的研究,还是没有找到一夜白头的确切机制,不过可以确定人在受到精神打击或者压力的情况下的确会迅速失去长出黑发的能力。这么说来,过于担心自己有白头发是不是也会带来心理压力,反而是越愁越白呢?总之,一定要放轻松,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是一夜白头还有解不开的谜。

面对这种全新的奇怪体验,我们的身体自然无法理解,因为上百万年前的野外生活不存在也没见过这样的情况。以石器时代的标准判断,这可能是中毒了,身体就会发出催吐的信号。于是无法摆脱天旋地转的你就产生了恶心呕吐的冲动。

如果人体也存在同样的机制,可能只有留男士短发才能比较快速地观察到头发变白,以头发每个月1厘米左右的生长速度计算,寸头可能一两周就能发现明显的变化,但要达到满头白发的程度恐怕还是需要一些时间。

呕吐作为一种十分奏效的保护机制,也许拯救过无数条性命。从这点来看,出现3D眩晕症状的玩家们并非身体有什么疾患,反而是拥有某种强大的生存优势。每当谈起3D眩晕症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类出现年代稍早一点儿的症状——晕车或晕船。晕车的症状与3D眩晕症状非常相似,但原理上又恰好相反。与玩游戏的情况不同,发生晕车时,我们的眼睛往往并没有接受充足的运动信息,但感受器却对车辆的运动了如指掌,二者互相冲突。显然,这个负责感受运动的感受器正是导致各种眩晕症的关键,它藏在耳朵的深处被称作耳前庭,是身体传达给肢体所有感官的重要中继站,也是最重要的平衡感受器。

实验证明了压力的确可以迅速让小鼠的黑色毛发变灰变白,不过因为小鼠体表毛发的生长周期较短,从新毛发长出到脱落只有20天左右,所以能比较快地观察到毛发变白。

我们用的智能手机之所以智能,不仅仅体现在先进的操作系统上,集成的众多传感器也是不能忽视的条件。像其中的陀螺仪,它能让智能手机感知自身在空间中的姿态变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而耳前庭充当的正是人体的陀螺仪。其中名为半规管的结构最为精妙,它由三个充满淋巴液的?半圆管组成。当头部发生转动时,由于惯性内淋巴维持原来静置的状态,挤压管内的毛细胞,从而感知到角加速度的变化。而这三个半圆管两两互成直角,覆盖了整个空间。

实验中,受压小鼠的交感神经细胞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它会促进干细胞的分化。毛囊当中就有黑色素干细胞,它们定期增殖分化,补充原有死去的黑色素细胞。而去甲肾上腺素让毛囊中的干细胞迅速分化为黑色素细胞,仅仅5天就耗尽了整个干细胞“库存”,并且分化出的黑色素细胞并没有留在毛囊底部,也就无法为毛发继续产生黑色素。

同样的,另外两个结构——椭圆囊和球囊以相似的原理感受直线加速度的变化。正是因为这样精妙的结构存在,我们才能不依靠视觉单独感知运动。即使是坐在车里玩手机,我们的身体也能清楚的感觉到车辆每一次转向、加速和急刹。晕车时,耳前庭和眼睛的矛盾无法调和,于是身体又以为你中毒了,立马提高了警惕。随着飘来夹杂着机油味的汽车废气,中毒的判断已成定论,一阵强烈的呕吐欲袭来,完成了晕车最华丽的收尾。实际上,无论是“晕3D”也好晕车也罢,在了解透彻其机理之后,解决的办法自然就浮出水面。

起初,他们认为毛发变白的原因是压力导致免疫系统攻击了黑色素细胞,不过用缺乏免疫细胞的小鼠再次实验,结果仍然一样,因而排除了这种猜测。之后他们又猜测毛发变白与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有关。皮质醇是一种与压力直接相关的激素。于是他们切除了小鼠的肾上腺,却发现结果仍然不变。在排除了各种原因后,最终研究人员发现小鼠体毛变白与交感神经系统有关,在压力作用下,交感神经系统驱动所谓的“或战或逃反应”。

总的来说缓解的办法可以分为两大派系,沉浸派和抵抗派。

当然,这些头发正常变白都不会很迅速,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十年。不过一个新的研究发现了一种可能让头发迅速变白的生理机制。就在2020年1月22日,一篇发表在《自然》的论文报告了受到压力的黑毛小鼠在短短5天内毛发变白的现象。研究人员使用束缚压力、慢性不可预知的压力和痛感压力来模拟黑毛小鼠的压力。实验结果表明,不管是哪一种压力都能使毛发变白。

沉浸派认为,想要消除多种知觉的冲突,应该有意识地主动沉浸让身体认为真的在运动。例如在玩3D游戏时,主动跟随视角略微转动身体,甚至连抖腿都能适当缓解不适;对晕车而言则是选择视野开阔的位置打开车窗,风和运动的景物能最大限度地让身体相信的确在运动。

如果是“少白头”,那情况也类似。“少白头”由过氧化氢的前体自由基数量超出了身体的清除能力所致。打个比方,如果把过氧化氢的累积看作是财富的累积,“少年白”就像开源,“老年白”就像节流。

而抵抗派则完全相反,想尽方法让身体认为感受到的只是虚幻。像将游戏画面缩小、不时注视显示器外的静止物体、保持房间光线充足都是把身体拉回现实的方法。不过这种理念对晕车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一般只有闭眼睡觉这种逃避的方案。当然,还有一群依赖药物的受害者自成一派。服用晕车药立竿见影,的确能迅速缓解恶心呕吐的症状,不失为一种方便的选择。不同成分的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晕车药分止吐、镇静,以及阻断中枢反应几种。

比较主流的解释就是合成黑色素的相关功能出现问题导致黑色素减少,还有一种比较新的观点认为和身体产生的过氧化氢有关。为头发合成黑色素的细胞本身会产生过氧化氢,能把头发漂白,但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会有对应的过氧化氢酶去清除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体内酶的活性和数量都会有所下降,头发因此变白。

但千万不要以为晕车药能解决一切眩晕的问题,让你的抗眩晕能力飞升至飞行员一般的水平。日本一位小哥就想靠晕车药在原地转圈走直线的游戏中作弊,没想到却发现了有趣的事情。准备阶段,他吃下了3颗晕车药(是安全范围内最大的剂量),静等半小时药效渐起便信心满满地开始了游戏。他头抵着棒球棒一口气转了50圈,丝毫没有任何眩晕的感觉,便径直向前冲去,但结果他还是摔得不轻。事后小哥表示这个晕车药的效果确实不错,让他体验到了没有眩晕感的平地摔。

所以如果把“一夜”当作一个形容迅速的虚指用法,那几天内头发迅速变白的情况是否存在呢?首先,我们要搞明白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头发是如何变白的。其实,头发变白原因有很多种,这里很难介绍全面。

可以发现,晕车药抑制的仅仅是眩晕带来的种种不适反应,并不能让人真正适应那样的运动状态,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半规管在经历长时间的单向旋转后需要近30秒才能恢复正常状态。无论是谁都无法在这旋转停止后立刻找回平衡,这是由生理结构决定的。如果靠晕车药就能解决一切眩晕问题,那飞行员们没日没夜地进行抗眩晕训练岂不是虚度光阴?

如果我们把条件放宽一些,那所谓一夜白头或许都有夸大的成分,比如罪犯落网前或许已经有所察觉,精神压力骤增就可能发生在被捕前,拘捕后可能还会关押一段时间,等到消息公开可能已经过去了数日。

不过,飞行员的例子也给我们对付眩晕提供了新的方向——提高阈值。实际上对于“晕3D”或者晕船晕车这样的非病变眩晕,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是阈值的高低。只要够猛烈谁都会吐,只是有的忍耐力惊人,有的弱不禁风。

目前的研究认为斑秃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毛囊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斑秃患者虽然发生了脱发但毛囊并没有被破坏,头发是能够恢复生长的。虽然斑秃也存在永久性的案例和反复发作的特点,但从统计上看大约有80%的患者能重新长出头发,而在国内外各种一夜白头的案例中都没有出现头发恢复正常的情况,所以仍然存在疑点。

想要免疫各种眩晕,那就多多受苦吧。进化远远赶不上科技的变化,但我们却可以选择用脑子来对抗原始。当你经历过从想到汽车、闻到汽油味就忍不住吐出来,到坐着大巴过五连发卡弯还能淡然自若地玩射击游戏的蜕变,一定会更加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真谛。

另外,斑秃的发病特点也符合一夜白头案例中的规律,一般认为心理压力、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是引发斑秃的重要因素。有统计研究也给出结论,斑秃患者在半年内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的比例高于正常对照人群,可以认为精神压力与斑秃具有相关性。而且斑秃发病几乎不限年龄,以中青年为多,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基本没有与一夜白头案例相悖的特点。不过斑秃假说也存在疑点。

参考资料

斑秃有时候也并不是典型的斑块状脱发,有可能是大面积的部分脱发。因此,有人就提出了这样一种猜测,如果那些一夜白头案例中的主角原本就有一定量的白头发,平常被黑发遮盖可能并不明显,当发生斑秃后,黑发脱落的量更大,留下的白发就更加明显,再加上发量减少无法遮盖头皮,也会显现出浅色。

◎ 于海玲,刘清明. 成人骨半规管的观察和测量[J]. 青岛医药卫生,2003,(03):169-171.

不过这倒是给了我们一个思路,一夜白头或许是某种生理现象带来的“假象”,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变白。有一些人支持斑秃是所谓一夜白头的原因。斑秃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典型的症状是头发出现斑块状的脱落。由于发病比较迅速,有时候一觉醒来就已经少了一片头发,所以民间也会称之为“鬼剃头”。

◎ 沈双. 内耳前庭半规管平衡机制生物力学模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有一种解释认为,法国王后一夜白头可能是因为被捕入狱后她无法使用染发剂导致原本已经变白的头发重新显现出来。那个时代的染发剂效果可能并不持久,可是考虑到她37岁的年龄,这种解释也不那么令人信服。

◎ 王鸿藻. 晕船车用药选择[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1990,(03):39-40.

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真实案例,但是仍有不少人认为所谓的一夜白头可能夸大了头发变白的速度或者仅仅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假象。

◎ 彭丽君,余汉华. 抗晕动症药物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02):47-48.

还有不少来自其他国家的案例:18世纪法国37岁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上断头台前一夜白头,所以一夜白头在西方更常见的名字就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综合征”(MarieAntoinettesyndrome)。另外还有比较特别的案例,比如《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作者描述了在一次国外报道过程中,她的唇毛突然变成白色且有些透明的样子。印度一位48岁男子的一只脚上的毛发突然变白,而另一只脚却没有变化,他没有报告疼痛,皮肤也没有变色,身体健康,医生无法确定病因,只怀疑是白癜风的早期征兆。可见会一夜变白的不仅是头发,也可以是身上任何部位的毛发。

16 X光脱毛、试鞋、选美, 那些玩X光的勇士最后都怎样了?

除了落网的罪犯会一夜白头,更常听说的是亲友故去家属承受巨大打击一夜白头的事情。在人民网的一篇报道中,接受采访的东北老刑警彭书滨回忆一起发生在2001年的命案:大学附近一网吧老板被凶手锤杀。彭书滨当天在案发现场见到死者父母。因为死者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可能比较注意保养,所以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更年轻一些。等到第二天彭书滨走访死者家时,死者的母亲已经满头白发。彭书滨说:“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一夜白头究竟是什么样。”

在商人们建起的保健品帝国里,任何带有高科技属性的产品都能轻易地爬上“鄙视链”的顶端,奇葩产品我们已经见得太多了。对于新兴且复杂的技术,消费者们盲目追捧的习惯其实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国内令人感到迷惑的产品层出不穷,西方世界同样半斤八两,甚至可以算是我们的“老前辈”。

2019年1月,央视播出了反腐纪录片《红色通缉》,在第四集约38分钟处就有一个案例,讲的是“红色通缉令”3号人物乔建军。乔建军于2018年6月在瑞典被当地警方拘捕,可能是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潜逃计划会失败,他在落网的当天“一夜熬白了头”。纪录片中有图有真相,还有负责案件的工作人员作证,这恐怕能算得上是证据确凿的一夜白头案例了吧。

百年前,X射线和放射性物质被发现,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放射性产品应运而生。自从伦琴对世界公布了第一张由X射线拍摄的手部照片,人类对这种神秘射线的热情从未减退过,伦琴也因此打开新世界大门,获得了第一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X射线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共催生了多达25项获诺贝尔奖的研究。

事实上头发和骨骼是人死后最容易保存下来的部分,从中可见其稳定性。所以长出的头发在正常情况下就不会发生颜色上的改变,除非是人为脱色或染色。如果你以为这样就能给一夜白头下个结论的话,那未免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不啰唆,先来看这些证据确凿的案例。

然而,最早的一批X射线设备不全是给科学家们研究用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民间的发明创造,比如X射线脱毛。

就像是染黑了头发的白发老人一样,如果不漂不染,要重回满头白发少说也要几个月的时间。比如1980年我国在新疆出土的“楼兰美女”,距今已有3800年,她棕黄色的头发依旧保存完好。

时至今日,脱毛仍然是困扰无数女性的难题,对天生多毛的欧美女性更是如此。在X射线被发现之前,唯一的永久脱毛方法是电击。这种方法用导电针头深入毛孔,释放电能破坏毛囊,过程缓慢又痛苦。

从常识上讲,一夜白头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你有拔白头发的癖好,一定拔出过一半白一半黑的阴阳头发,仔细观察的话你还会发现头发从白到黑没有一个确定的分界。从原理上讲,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是由表皮细胞角质化形成的,它的颜色又由当中的黑色素决定,而头发中已经没有活细胞,也不再受机体的控制。就算我们假设某个人在某一瞬间突然失去了合成黑色素的能力,那么他的头发也不会迅速变白,已经长出的部分仍然会维持本来的颜色。

早在X射线被发现的第二年,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达德利博士就使用它给一名头部中弹的孩子检查弹片位置。这个为科学献身的孩子的头部被X射线照射了1个小时,被照射的头发也完全脱落。后来,关于毛发脱落的报告越来越多,一位研究者发现X射线可能是个除毛的好方法,他花了12天,共计20小时的照射时间,成功除掉了一位大汉浓密的背部汗毛,X射线脱毛法自此诞生。一些来自中东或有地中海血统的女士面部的汗毛比较重,尤其是唇毛又黑又密,她们就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没有什么词比“一夜白头”用来形容一个人焦虑到极点的状态更合适了。你会在小说里、电影里甚至是社交媒体或网络社区里看到关于一夜白头的案例。白发魔女、想要当食神的史蒂芬·周,这些可能是大家很熟悉的经典案例。不过,今天不打算说这些虚构的故事,毕竟这些故事是作者加工创作出来的。那么以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一夜白头”到底存不存在?

由于辐射剂量过大,早期的X射线脱毛设备可能会引起皮肤的急性反应,比如灼伤、皮肤增厚等。这引起了医学界的批评。阿尔伯特·盖瑟就是反对者之一。不过没多久,他反手就研制了一种改良X射线管,号称安全无害。在20世纪20年代,他作为医疗总监加入了一家新公司特瑞克(Tricho),这家公司推出了一套X射线脱毛系统,并培训没有医疗资质的员工在美容院上岗操作。

02 死细胞组成的头发,真可以上演“一夜白头”这种魔幻戏码吗?

实际上,所谓的新型X射线脱毛法是换汤不换药,很多接受脱毛治疗的女士开始出现面部浮肿、角质层变厚等症状。在此起彼伏的抵抗声中,Tricho公司破产了,但它留下的恐怖后果才开始显现。

◎ 付阳阳, 徐军, 于学忠. 拉撒路综合征[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25(2):241-245.

到了20世纪40年代,许多曾经接受过X射线脱毛的女士开始患上皮肤癌,陆续去世。有研究统计,截至1970年,因皮肤癌去世的女性中约有三分之一曾接受过X射线的“治疗”,从首次暴露在X射线下到罹患癌症的平均时间为21年。因为这些爱美女性的症状与广岛核爆炸幸存者的症状颇为相似,医学上也称之为“北美广岛少女综合征”。

◎ HEYTENS L, VERLCOY J,GHEUENS J. Lazarus sign and extensor posturing in a brain-dead patient Case report[J]. Journal of Neurosurge ry,1987,71(3):449-451.

除了专攻爱美女士,早年的X射线还有一些“老少咸宜”的应用,比如X射线试鞋机。这种发明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鞋店里,结构并不复杂,木质外壳中内置X射线管,使用者把穿着鞋子的脚放进指定的区域内,通过上方的透镜就能观察到鞋子的合脚程度。由于形式独特,X射线试鞋机几乎成为鞋店必备,深得小朋友们的喜爱。在20世纪50年代最巅峰的时期,全美至少有10000台X射线试鞋机,但与其说它是一种辅助试穿的工具,不如说它就是鞋店的一种营销工具,毕竟鞋合不合脚,脚最清楚,跟看起来如何没有关系。

◎ LETELLIER N, COULOMB F, LEBEC C, etal. Recovery after discontinu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J]. Lancet,1982,319(8279):1019.

X射线试鞋机不仅伤害了试鞋者,也伤害了在试鞋机旁边的人。由于木质的机器外壳对X射线几乎没有屏蔽作用,所以只要在机器旁边就会受到二手辐射。此后,孩子脚部骨骼发育不良的病例报告越来越多。X射线试鞋机也就在骂声中被禁用了。同样的,它留下的伤害多年后仍然存在,到了20世纪70年代,足癌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开始升高,原因不言而喻。

◎ KUISMA M, SALO A , PUOLAKKA J , etal. Delayed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the Lazarus phenomenon) after cessation of out-of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Resuscitation, 2017: 118.

X射线在民间的应用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更深入,一些选美比赛也赶上了这股使用X射线的浪潮。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X射线成了选美比赛中证明“内在美”的重要工具,除了美貌、身材、个性,选手还需要在X射线下摆出绝对平衡的姿势来展示自己完美的脊柱。参赛选手的X射线脊柱照片得分甚至能够占到最终评分的50%。这种畸形的选美比赛也吸引了很多整脊医生和健康床垫的支持和赞助,反倒没人关心这些年轻少女们的健康。用不健康来宣传健康,仔细想想还真是讽刺。

参考资料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认为当年盲目追捧X射线的普通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实际上,在第一时间就投入到X射线研究中的科学家和医生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的遭遇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触目惊心。勋伯格是德国的第一位X射线专家。考虑到德国是最早研究X射线的国家之一,他至少也是世界上最早一批精通X射线的人。勋伯格对X射线的研究是狂热的,他不仅自己研究X射线,还创办了《X射线新进展》(DeutschenRöntgengesellschaft)期刊、撰写了X射线的教科书,鼓励大家一起来研究。

从这个角度看,死亡不是一个事件,它更像是一个过程。关于死亡这个沉重话题,科学仍在寻找一个更明确的答案。但经过数世纪的尝试,我们也仅仅知道“死亡”存在着不确定。既然如此的话,或许只有当下才是我们最能把握住的吧。

然而,勋伯格和众人一样,几乎完全对X射线不设防。在1908年,X射线发现后的第13年,勋伯格的双手由于长期暴露在X射线下,罹患皮肤癌,被截去了整条左臂和右手的中指。13年后,勋伯格去世,享年56岁。无独有偶,同样来自德国的吉赛尔和好朋友沃克霍夫突发奇想,在牙科手术前用X射线对病人先行诊断,第一次将X射线引入了牙科手术中。吉赛尔的命运同样悲惨,毫无意外地死于过度接触X射线引发的癌症。在伦琴的故乡,有一位名叫克劳斯的X射线专家,他的左手因被X射线过度照射也癌变了。他将自己癌变的手完整地截下保存在伦琴博物馆内,断手为戒,警醒后人不要盲目投身未知的领域。

其实从生物学上来说,死亡没有一个统一的时刻;每一个死亡是由一系列的“迷你”死亡组成的,不同的组织以不同的速度死亡。也就是说,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并不一定因为“总部”的衰竭而停止运转。在某些情况下,病患的心脏仍在跳动,他们的一些器官能在死后持续运转长达14年,甚至有一具尸体在死亡后“存活”了20年。

1896年,发现X射线的消息刚传到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就嗅到了其中的商机,用穷举法试验了超过1800种化学物质,终于找到了一种比氰亚铂酸钡更好的X射线荧光材料——钨酸钙,他还制作出了风靡世界的方锥型头戴观察仪。不过,随着对X射线研究的深入,爱迪生渐渐地感觉自己的左眼出现了异常,身体总是莫名其妙地出现不适。冥冥中,他感觉到了危机,于是将X射线管的预热工作交给了最得力的助手达利。所谓预热,其实也就是把手放在X射线源和荧光屏之间,等到手部的骨头清晰可见的时候就算预热好了。

这种不同步的衰亡过程导致了“有心律的尸体”的现象存在,实际上这类现象都出现在脑死亡患者身上。发生拉撒路反射时,脑死亡患者的手臂上有时还会出现鸡皮疙瘩。这常常会让死者的亲友以为死人复活了。有人认为,许多埃及木乃伊总是双手环抱胸口可能就是拉撒路反射导致的。

达利预热X射线管的工作干了几年,手部和脸部就出现了损伤,后来截去了整个左臂和右手四根手指,仅剩下一根手指用来操作仪器,再后来他永远失去了胳膊。达利做了8年预热X射线管的工作便失去了生命,年仅39岁,成为美国第一个为X射线献身的勇士。同样受害的还有那些外科医生,美国整形外科学会主席率先使用X射线做手术,被赞誉为“最巧的手用最好的机器做最棒的活儿”。结果不出两年,人就驾鹤西去了。

就和你手被烫了以后立刻弹开是一回事,拉撒路反射完全不需要大脑的参与。其实哪怕一个人死去之后,他的皮肤和脑干细胞依然可以存活数日,骨骼肌干细胞在死亡两周半的尸体中仍可被发现。

据一些书籍记载,为研讨X射线而成立的伦琴学会,在1920年举办了一次晚宴。晚宴上,大多数人看着面前香喷喷的烤鸡落下了悲伤的泪水,甚至指责主办方用烤鸡羞辱了他们作为一名X射线专家的尊严。因为参加宴会的X射线专家里,能够用双手灵活吃烤鸡的人寥寥无几。在当时,一双健全的手在圈子里或许代表着不专业。

拉撒路反射通过脊椎发力的“反射弧”对身体产生影响,能使死者坐起,短暂地举起手臂,放下,或者交叉放在胸前。这也是为什么影视剧中的僵尸都喜欢低着头,然后往前伸直手臂的原因。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X射线的发现者伦琴,他在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就隐退了,只是偶尔发声反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X射线,又拒绝受封成为贵族,一直活到了78岁。

针对拉撒路综合征的现象,临床对死亡的判定会在患者心脏停止跳动后继续观察5~6分钟。目的在于,准确地判断出患者是真正的死亡还是仍有一线生机。但更长的观察时间可能造成器官因长期缺血无法用于捐赠等。其实在医学上,还有一种同样诡异的医学现象容易与拉撒路综合征混淆。它就是拉撒路反射,一种临死前的原始自动的反射。

参考资料

2011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的研究员进行了一项为期6年的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目的是确定停止院外心肺复苏术(CPR)后拉撒路综合征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研究跟踪分析了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芬兰赫尔辛基紧急医疗服务中心进行的院外心肺复苏术停止10分钟的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以检测可能出现的拉撒路综合征。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为期约7年的研究过程中,记录到进行院外复苏术的病例有1376例。其中有840例(61.0%)CPR在现场停止。拉撒路综合征出现5例,发生率为5.95/1000,其中3例在2~15分钟内死亡,另外2例在1.5小时到26小时在院内死亡。这项研究再次确定了拉撒路综合征的存在。研究报告于2017年发表在医学期刊《复苏》(Resuscitation)上。至于“拉撒路综合征”产生的原因,目前医学上有两种理论可以来解释。一种理论认为,它的出现是因为在CPR的过程中患者胸腔压力不断蓄积,当CPR停止后累积的压力得到释放,被压迫的心脏才能慢慢恢复搏动。另一种理论则认为是抢救药物的生效出现了延迟。比如注射的肾上腺素在患者被宣布死亡后才开始生效。又或者是当患者的静脉回流受阻时,外周静脉注射的药物可能隔段时间才能随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此外,血钾水平过高也可能导致自发循环恢复延迟。

◎ ANDERSON E S.10 Ways Our Ancestors Killed Themselves In The Name Of Fashion: ListVerse[EB/OL]. [2015-11-11].https://listverse.com/2015/11/11/10-ways-our-ancestors-killed-themselves-in-the-nameof-fashion/.

据说这位“复活”的老妇人淡定地向工作人员要东西吃。另一家医院的一名患者因药物过量被宣布脑死亡,但在被送往手术室收集捐献器官时,他突然醒过来了。这件事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抨击。类似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在医学上,这些离奇的“起死回生”的现象都被叫作“拉撒路综合征”(Lazarussyndrome),即患者停止心跳和呼吸后过一段时间,突然恢复自主呼吸的现象。早在1982年,拉撒路综合征就被文献首次记录了。目前全世界至少已报告了38例。尽管官方报告的病例较少,但现实中的拉撒路综合征患者要多得多。

◎ SANSARE K, KHANNA V, KARJODKAR F.Early victims of X-rays:a tribute and current perception [J].Dento maxilla fac Radiol, 2011 Feb,40(2): 123–125.

类似地,美国一名80岁的“死者”在医院太平间被“活活冻醒”;91岁的詹妮娜·科基薇茨在死了11小时后,在停尸间冰柜里突然坐了起来。

◎ ROSEN I B,WALFISH P G.Sequelae of radiation facial epilation (North American Hiroshima maiden syndrome) [J]. Surgery,1989,106(6):946-950.

只不过,它们可能更多地发生在医院太平间的尸袋里。2014年,美国密西西比州一名78岁的男子被宣布死亡。哪里晓得第二天,他竟从太平间的尸袋中苏醒了过来。

◎ Limer E. The Insane Cancer Machines That Used to Live in Shoe Stores Everywhere: Gizmodo[EB/OL]. [2013-07-15]. https://www.gizmodo.com.au/2013/07/the- insane-cancer-machines-that-used-to-live-in-shoestores-everywhere.

人类逐渐发现,在缺少某些身体功能的情况下,人仍能处于活着的状态。到了1966年,脑死亡(braindeath)的概念正式诞生,活着不再只与心跳、呼吸有关。如今我们知道,现代医学普遍以脑死亡作为判定个体死亡的依据。尽管死亡的定义变得更科学了,但仍无法阻止“起死回生”的现象发生。

◎ Lavine M. The Early Clinical X-Ray in the United States: Patient Experiences and Public Perceptions[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s.2012,67(4):587–625.

我们已无法得知究竟多少“安全棺木”派上了用场。但一项关于活埋的研究成果是令人沮丧的。该研究显示,“活埋”的高峰期极有可能出现在1952年。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呼吸机、喂食管、导管、透析机相继诞生。

有研究指出,花椰菜中富含萝卜硫素,有助于缓解关节软骨被破坏速度,预防关节炎。(Davidson R K , Jupp O ,Ferrars R D , et al. Sulforaphane Represses Matrix‐Degrading Proteases and Protects Cartilage From Destruc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J]. Arthritis &Rheumatism, 2013:65.)

而1887年设计的一款棺木配备了空气管和报警器,更为便捷实用。一旦棺木里有动静,空气管便会被接通,报警器就能发出报警声。这样一来,那些意外被活埋的人就能重新呼吸,避免因窒息而死亡。类似的安全棺木开始层出不穷,且越发高级。比如1904年发明的棺材中就已经含有一个基于闭合电路的复杂系统。如果被埋的人醒来后,可以闭合电路,那氧气储存器就会被打开。之后,信号就能通过电线系统发射出去,“复活”的人就有机会得救了。

TAS2R38的基因有两种类型:显性G和隐性C。其中G基因可编码人类舌头味蕾上的苯硫脲受体,而C基因编码的受体则无法尝出这种苦味物质。GG基因型的人可称得上这种苦味的“超级味觉者”,而CC基因型的则被称为“苦盲”。

所谓的“活埋恐惧症”,即害怕自己还没咽下最后一口气就被活埋了。为了防患于未然,从18世纪起就有人发明了“安全棺材”。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美国于1868年公布专利号为81437号的安全棺木。与之前的棺木不同,它巧妙地将钟铃、绳子,以及梯子置于其中,并加以设计。倘若“死者”突然在棺木里醒来,拉动了“死”时被放入手中的绳子就会响铃。万一没人发现的话,他还可以拼尽全力通过梯子从坟墓里爬出去。

其中Ⅰ型细胞,能够吸收或降解神经递质,与咸味感受相关。Ⅱ型细胞则是个大家族,能响应甜味、鲜味、苦味味觉,接收刺激后通过离子通道释放神经递质。Ⅲ型细胞 ,响应酸味味觉。

过去,人类就发明了各种方法来定义生命的终点。人类尝试过反复喊病人的名字、用钳子夹乳头、把水蛭放进肛门,等等,但似乎都不尽如人意。为了找到一个标准方案,1846年巴黎还为此举行了比赛。医生尤金·布切特因提出了“临床死亡”的定义而夺魁。“临床死亡”即一个人的呼吸停止、心脏停止跳动,就能确认他死亡了。可即便如此,当时的人们普遍有“活埋恐惧症”。

死后躺着测试的身高为2.74米,测身高时躺着测量会比站着测高一些。

原来该名男子在失去生命特征数小时后,又重新活过来了。大家在感到惊悚离奇的同时,不免调侃是鼾声救了他一命。可仔细一想,此事却也让人感到害怕。要是当时法医准时开刀,又或者直接送去下葬,那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么,现代医学究竟如何看待这种“起死回生”的诈尸现象?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古人又是如何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呢?

近交系数的概念最初由塞沃尔·格林赖特提出时是作为结合的配子间遗传性的相关而赋予定义的,后来才由马尔科特(1948)给予了广泛的定义。近交的遗传效应可以用近交系数F来表示,即一个个体从某一祖先得到纯合的,而且遗传上等同的基因的概率。其中父女(母子)和同胞兄妹的近交系数F为0.25、舅甥女(姑侄)为0.125、表兄妹为0.0625。

在被判定为死亡后,一名西班牙男子被送上了尸检台。法医认真地用笔在他的身上标好记号,以便进行解剖。刚要开始时,动刀的医生突然接到紧急通知,便离开解剖室。可当他再次回到解剖室时,居然听到了一阵阵微弱的打鼾声。一开始他以为是幻听,结果进去一看被吓了一大跳。谁能想到,发出鼾声的竟是刚才那具就要被解剖的“尸体”。

自主神经系统无意识地调节身体机能。

01 有什么惊悚的神秘现象,能用现代医学来解释?

阈值即是临界值,在生物学上代表某个能引起个体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敏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