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凑巧,不久后,秦昭王找赵王要和氏璧。这是楚国的宝贝,当初卞和抱着块石头献给厉王,验收不合格,被砍去一条腿;献给武王,又被砍去一条腿。卞和抱石痛哭,泪尽流血,别人说:“你受刑是自找的,何必如此伤心?”他说:“我不为失去双腿而伤心,我伤心宝贝被当成石头,忠贞之人被当做欺君之徒。”楚文王听了,让玉匠破开石头,果然是一块无价之宝,加以雕琢,命名为“和氏璧”。
魏武侯是个贤君,他曾经对名将吴起说过:魏国的宝贝在于河山险固。吴起回答:“当霸主凭的是仁德,而不是险固。”武侯听罢肃然起敬,可惜这两件宝贝都没有传下来,到了儿子惠王手里,沦落到以珠子当国宝了。
秦昭王开出了条件,以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秦提出交易,赵不同意,则赵理屈;赵献璧,秦不献城,则秦理屈。权衡之后,赵王决定由蔺相如带璧入秦。秦王收下了玉璧,却不肯给出城池。蔺相如就借口璧上小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骗回了玉璧。持璧倚柱,声称小民之间尚且以欺骗为恶行,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如果大王毫无诚意,则自己愿与玉璧一同撞碎。秦王虽然喜欢和氏璧,但也觉得这番话义正辞严,无可回避,舍不得城池,得到了玉璧,也会失信于天下,就放蔺相如回去了。这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当然,和氏璧最后还是归秦所有,并造为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两位君王会盟,自然大摆筵席,把酒言欢。魏王是山西人,酒量小一些,齐王是山东人,酒量大一些。所以魏王先喝多了,挑衅说:“齐国有啥宝贝没有?”齐王一愣,回答没有。魏王得意洋洋地说:“咱们魏国虽然小,也有鸡蛋大的夜明珠,光芒远射,可以供十二辆车走夜路,这样的珠子有二十颗。齐国这么大,怎么会没有宝贝呢?”可见比宝贝之风古已有之:前世是封神榜斗法,后世是石崇王恺斗富。齐威王一听就知道眼前这位是个废二代,怪不得山东出去的圣人孟子一见面就骂他“不似人君”呢。他笑一笑说:“寡人的宝贝和大王您的宝贝有差异。我有四位贤臣,镇守四方,楚赵燕三国定期来朝,人民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连道德品质都提高了。这四位,都是光照千里的贤人,哪里在乎您这种光照十二辆车子的小玩意。”
秦王以城池为宝,但还没有忘记信义的珍贵。赵王以和氏璧为宝,但幸好有蔺相如这样的人才。可谓各有所失,各有所得。
魏惠王和齐威王在两国交界处会过一面。古代讲究礼仪,不是战争、祭祀,国君不能随意踏入别人的国界,否则会被视为侵犯领土。当年齐桓公帮助了燕国,燕王送桓公回国,两个人絮絮叨叨,太忘情了,一不小心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二话不说,以立足之处为限,以北全部划归燕国。从此国君会面,都会慎重地选在预定的第三方或者两国交界之地。
用心或诚或私,眼光或深或浅,品格或高或低,风度或雅或俗。它们永远无法调和,也无法对话,这也是酒局里常遇的尴尬。
主饮:齐威王;主陪:秦昭王,蔺相如;主宾:魏惠王;地点:齐魏之郊